首页 百科知识 钢铁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钢铁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2.1 钢铁产业的细分市场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钢铁产业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如表6.4所示。绝大多数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足10%,超过10%的市场份额的企业只有一家。这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情况较为分散,导致企业难以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研发创新,进而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导致钢铁企业在和上游的铁矿石企业进行价格博弈时,很难团结起来。

6.2.1 钢铁产业的细分市场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钢铁产业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如表6.4所示。

表6.4 钢铁产业细分

资料来源:湖北钢易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部资料。

以上不同的分类都形成了一定的范围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相对应的产品,如建筑用钢还分为螺纹钢和线材等,工业用钢有硅钢、板材,板材用于造船、汽车等。还有一些特殊钢,主要用于特殊地方如火箭等,不锈钢用于日用品如高压锅等。

钢材品种繁多、应用广泛,根据断面形状的不同,一般可划分为板材(热轧板、冷轧板、涂层板、硅钢片)、型材(螺纹钢、圆钢、重轨、轻轨、H型钢、异型钢)、管材(无缝管、焊管)、钢丝等类型(如表6.5所示)。

表6.5 钢材按不同形状划分的市场

资料来源:湖北钢易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部资料。

6.2.2 钢铁产业的市场结构

(一)钢铁行业竞争者数量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均,沿江、沿海城市独特的水域优势利于钢铁企业高速发展,如宝钢、鞍钢、武钢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小城市选择钢铁这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来发展当地经济,因此各地兴起了小钢厂建设。通过图6.9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钢铁企业数量达到7 000多家,增长73%,之后企业数量在7 000家上下徘徊。从数量来看,我国钢铁行业中的竞争者数量众多,这一方面造就了一些在国际上较具影响力的钢铁企业,另一方面,则是存在着更多的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小企业影响了我国钢铁企业的海外竞争力,导致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

图6.9 我国钢铁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中经网产业数据库[1]

(二)钢铁行业市场占有率

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另外一个指标是看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所谓市场占有率,即市场份额,反映了企业的产量或销售额在整个市场中的情况。

表6.6显示的是我国钢铁产业中年钢产量超过1 000万吨的前17家企业,但从各个钢铁企业市场占有率来看,市场集中度仍然过于分散。绝大多数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足10%,超过10%的市场份额的企业只有一家。而且,从时间上来看,各大企业在2012年的市场占有率较2011年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情况较为分散,导致企业难以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研发创新,进而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导致钢铁企业在和上游的铁矿石企业进行价格博弈时,很难团结起来。而这些上游的铁矿石企业大部分是国外企业。因此,可选择的一种方式就是将若干个产量不足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新的规模企业,从而提高单一企业的产量,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生产效率问题,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产品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制订企业战略。

表6.6 我国钢铁产业2011~2012年排名前17位企业的年钢产量及其市场占有率

续表

资料来源:石峰、袁永科:《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与市场结构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三)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什么样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市场集中度反映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它与市场中垄断力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低。理论界一般用CRn和HHI来表示市场集中度大小。这两个指标越高,则表示市场集中度越高,行业竞争程度越弱。

从图6.10可以看出,2007年前,我国钢铁产业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 CR4从2001年的28.5%下降到2006年的18.7%,从2008年起市场集中度逐步上升,2010年CR4达到27.8%。这主要由于我国在2005年7月颁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该政策就钢铁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布局、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原材料政策等相关问题做了全面阐释及规定。2006年开始,我国钢铁产业加快贯彻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效果初见成效,产业集中度也有所上升。可见,我国钢铁企业通过近几年产业政策的挑战,市场集中度有所上升,但是离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

图6.10 我国钢铁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0年钢铁统计年鉴整理。

表6.7显示的是国外钢铁企业的集中度情况,2008年日本CR4企业市场集中度达到78.1%,俄罗斯达到87.88%,印度、韩国和乌克兰等排名前四的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本国的比例均超过70%。可见,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集中度要远高于我国。

表6.7 2008年国际钢铁产业集中度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钢铁数据2009》整理。

(四)进入与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已经存在的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其高低可以影响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钢铁行业的主要进入壁垒包括:

1.必要资本量壁垒

钢铁工业是一个“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产业,从原料处理到炼铁、炼钢、轧钢的一体化生产,生产流程较长,工序较多,工艺复杂,企业的初始投资和运行投资都需要大规模的、上亿元的资金。比如,厂房的建造,炼钢、炼铁过程中需要使用锅炉,其造价昂贵,如果制作更为精良的成品和半成品,其工艺更为突出,报价也会提高。同时还面临着渠道销售的难题,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自身难以获取资金支持。可见,钢铁行业必要资本量壁垒较高。

2.技术壁垒

随着钢铁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普通钢材,新型无缝钢材、合金钢材等都需要较高的技术,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浦项具有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创新的新技术:FINEX技术、薄带连铸(po Strip)技术、热带无头轧制技术。其中,FINEX技术是一种非高炉炼铁工艺,省去炼焦和烧结工序,从而能较少用15%左右的投资费用和15%左右的生产成本;薄带连铸技术能减少板坯过程,将钢水浇入两个相反方向旋转轧辊和两个侧封组成的熔池中,直接铸造为2~4mm薄带的铸造技术,可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热带无头轧制技术可以利用切断钢板时的热量,对钢板进行机械压合焊接,而且这种装置无需随轧件一起运动,机械结构和设备可以简化,投资降低,也能提高产品质量。普通的钢铁企业根本不掌握核心生产科技,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3.政策壁垒

我国实行的审批制,规定市场准入条件,任何想进入钢铁产业的企业必须获得审批许可证,同时对现有钢铁不符合规格的企业实行淘汰制度。在政策方面,国家2005年就出台了钢铁产业政策,明确了原则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提高了钢铁产业的准入门槛。201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2011年度前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的政策。2010年7月,工信部颁布《钢铁产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从环境保护、产品质量、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规模、工艺装备、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六个方面对钢铁产业现有企业生产经营实行规范管理,作为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项目、配置资源、核发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规范铁矿石经营秩序及推进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等事项的依据。

总体来讲,这些进入壁垒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进入,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市场集中度明显下降的现象。政策壁垒降低是造成市场集中度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在以GDP为考核指标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为了加快发展本地区经济,对钢铁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导致了钢铁行业的政策壁垒非常低。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因素,市场产品技术同质化严重,差异化壁垒也逐渐消失。资金壁垒方面,金融发展迅速,融资能力增强,特别是部分小企业有当地政府的担保,因此资金壁垒进入障碍也在逐年降低。同时,小微型钢铁厂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其生产能力逐渐增加,技术得到提高,使得钢铁生产的大投资障碍消失,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促使了钢铁行业进入壁垒下降、集中度下降。

退出壁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部分企业兼并重组遭遇阻力,特别在外地企业并购本地企业时,会遭遇政府的较大阻力,地方政府的复杂心态增加了钢铁企业退出的难度。第二,由于钢铁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钢铁企业退出势必会将风险转移至银行,使得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难以顺利退出。第三,钢铁企业职工较多,面临政府的压力,退出形成障碍。在我国的养老、医疗保险、失业等社会保障还未得到完善之前,企业的退出意味着剥夺了企业职工的饭碗,这些职工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从而给企业的退出带来巨大的压力。第四,地方保护主义。许多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目光短浅,没有用全球的眼光看待问题,以致重组动力不足。在国外,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重组和联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中,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可是,在我国,国有钢铁企业有着非常复杂的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因素决定了政府在钢铁企业的重组和联合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2.3 钢铁产业的竞争行为

钢铁产业的竞争行为有两种:第一,可以通过影响价格为目的的价格竞争行为;第二,可以采取重组合并、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非价格行为,主要有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横向重组、研发投资等。

(一)价格竞争行为

就我国钢铁产业而言,其市场结构的特征为极低的寡占市场状态。寡头企业具有价格领导行为,小钢铁企业则是价格追随者,难以撼动钢铁产品市场价格。

目前,国内钢铁企业有四种定价模式,即外埠公司区域性定价、销售总部定价、企业协商定价以及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协商定价。价格制定基于以下几个因素:国际主要市场的平均价格、国内龙头企业(主要是宝钢、鞍钢和武钢)的价格、下游经销商的价格承受能力。

钢铁行业在产能过剩时容易爆发价格战。2012年8月,三大钢铁公司宝钢、武钢、鞍钢先后大幅下调钢材产品出厂价,9月,降价潮扩大到全国20家左右的钢铁企业。如上海部分企业生产的HRB400螺纹钢价格跌到3 400元/吨,主流钢厂价格也降低至3 500元/吨左右。按照现阶段钢厂的成本价格计算,即便是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也很难盈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隐秘的竞争方式,如对贸易商给予追加运费补贴等方式;有的钢厂允许客户分期付款,甚至实行“货到付款”、“先发货后付款”,以便在付款环节给予一定的优惠;少数企业给予“让利”措施,如大幅降低客户使用承兑汇票的贴现率,甚至出台零贴现的政策,使得钢铁企业竞争更为激烈。

图6.11中显示的是北京、广州、上海三个地方普通中板含税价变化情况。我国不同地方的价格有所差别,从时间段分析,从2009年之后,除2010年和2011年个别月份有较小幅度的反弹之外,大体价格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产能过剩积压,大部分企业采取价格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下滑;另一方面,国际大环境条件下,市场价格有下降趋势。

(二)企业并购行为

大量小钢铁厂的存在,导致了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市场集中度下降,利润空间下滑,市场必然面临着新的洗牌。通过联合重组建立大型集团有利于钢铁企业做大做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优化布局;通过产品专业化分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从而形成合理的市场规模。2005年7月发布的《钢铁企业发展政策实施》明确指出:“到2010年,钢铁产业的前十家产业集中度要达到50%,2020年要达到70%。”完成这个目标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个别企业的规模扩大。2006年,由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明确提出,钢铁产业要加快兼并重组,使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并形成2~3个3 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CR10争取达到50%以上。

图6.11 普通中板价格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近年来,我国一些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涌现出各种形式的整合重组,不断地出现收购、兼并、合并等事件。如2008年3月,山东省国资委将下属的三家省内钢铁公司,通过产权划转的方式成立山东钢铁集团;2009年3月,宝钢集团从杭钢手中收购宁波钢铁56.15%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2010年5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联合重组;2010年11月,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的重组模式参股河北省内的五家民营钢铁企业等。受行业并购重组的影响,2005年钢铁CR4下降趋势得到遏制,CR8由2005年的30%上升到2012年的40%。

表6.8 近年来我国钢铁业主要并购事件一览

续表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种媒体资料整理。

(三)研究与开发行为

研究与开发能够帮助企业在技术优势和产品差异化方面实现超越,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形成先入优势;另一方面,对潜在威胁者能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一般认为,当一个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时,企业将难以生存,高于5%企业才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在研发投资方面的投入比重大约在2%左右,相比主要发达国家的钢铁研发占比3%,仍有一定差距。

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际,钢铁企业进入寒冬,钢铁需求下降,在低迷的市场周期,拥有强劲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研发是一个公司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国外大型钢铁企业积极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其研发特点为:有多家研发机构,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保持研发的可持续性;在开发高端产品的同时,也比较重视新工艺的开发;研发与经营实现了良好的结合,研发部门将市场部门涵盖在内,实现研发产品快速上市;开发市场产品,保持产品的特殊性;与OEM合作开发,除了汽车业之外,已经拓展到家电、造船、建筑等领域。

图6.12显示的是我国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变动情况,2008年科研经费达到1 293亿元,2011年经费为844亿元,下降34.73%。铁矿石价格高企,成本加大,国外需求低迷,钢铁企业利润被压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为谨慎。

图6.12 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下面考虑相对指标,技术投入比例指行业本年科技支出(包括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与本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企业的发展潜力。图6.13显示的是黑色金属冶炼业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技术投入情况。在2006年之前,技术投入低于1%,2006年之后有所上升。在竞争激烈的黑色金属冶炼业中,近几年技术投入比例有所下降,反映出我国钢铁业技术投入在产能过剩的年代,未能进一步扩大技术投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钢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图6.13 技术投入比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1] 中经网产业数据库钢铁企业数量分为采选业、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部分,本文将两部分企业数量加总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