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色金属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有色金属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2.1 有色金属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上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和买卖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与退出壁垒、产品差别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只能是大型知名有色金属企业才能生产,比如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研发的钛合金和特种铝合金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仅有中国铝业公司等大型企业能独立完成。

12.2.1 有色金属制造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上买者之间、卖者之间和买卖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与退出壁垒、产品差别等。本节以市场集中度为重要环节,结合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对有色金属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1]

(一)企业数量及规模特征

从企业数量看,有色金属行业小型企业数量占绝大部分。2012年,国内共有5 645家小型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占总数的83.68%,而大型企业只有247家。但是从企业规模来看,247家大型企业资产总额达15 476.1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57.03%,企业平均资产62.66亿元;而小型企业的资产总额只有6 899.90亿元,占总额的25.43%,平均资产1.22亿元,平均资产规模不到大型企业的2%(见表12.7和图12.11)。2012年,国内共有1 707家小型有色金属矿采选企业,占总数的80.44%,而大型企业只有48家。但48家大型企业资产总额达1 030.03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5.38%,企业平均资产21.46亿元;小型企业的资产总额1 608.27亿元,占总额的39.63%,平均资产0.94亿元,平均资产规模是大型企业的4.4%(见表12.8和图12.12)。

表12.7 2012年1~12月不同规模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数量及资产状况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表12.8 2012年1~12月不同规模矿采选企业数量及资产状况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图12.11 2012年不同规模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到目前为止,从企业规模上看,2013年6家有色企业入选世界500强,它们是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威国际集团、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从销售收入看, 2011年我国100亿元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有35家,其中300亿元以上企业有14家,1 000亿元以上企业有4家。从产品产量看,2011年,5家重点铜冶炼企业总产能为334万吨,占全国产能的比例为46.8%。2011年,5家电解铝企业的总产能为1 221万吨,占全国产能的比例为48%。

图12.12 2012年不同规模矿采选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整体来说,我国有色金属产业中小型企业数目过多,大型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是其市场势力与世界矿业巨头相比仍有待增强。据统计,2011年世界十大铜公司的精铜产量占世界精铜产量的50.1%(见表12.9),十大铝公司的产量占世界原铝产量的50.13%(见表12.10)。随着世界矿业巨头的相互并购,垄断力量将进一步加强。

表12.9 全球主要铜矿生产商

资料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各公司公开资料。

表12.10 全球主要铝生产商

资料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各公司公开资料。

(二)市场集中度分析

本文选取有色金属前4家企业销售收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总比重(CR4)和前8家企业销售收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总比重(CR8)来衡量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判断集中度区间采用“贝恩分类法”(见表12.11)。

表12.11 贝恩分类法

资料来源: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表12.12 2001~2011年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表12.12说明,2001~2006年间有色金属产业的CR4和CR8持续上升,并在2005年、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即分别为16.63%和23.41%,但2007年以来,政府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推出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导致有色金属产业快速扩张,产业集中度显著降低,2011年有色金属产业的CR4和CR8分别下降为14.06%和20.50%。

根据贝恩划分标准,结合我国有色金属企业规模特征,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企业数量过多,且中小型企业数目远远多于大型企业数目,没有一家有色金属企业具有显著的市场占有率,也没有一家有色金属企业对整体市场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少数的几家大型企业对有色金属产品的价格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其市场势力不大,且世界大部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资源公司手中,国际市场中大部分有色金属价格也为发达国家的少数几家寡头所控制,所以我国的大型企业对价格影响很小。另一方面,大多数的中小型有色金属企业对价格没有影响,完全是价格追随者。

(三)产品差异化分析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采用各种办法使得生产的产品与同行业竞争的同类产品有一定区别,足以促使消费者产生偏好,并有效地区别产品的差异性,从而实现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赢得市场占有率。产品差异化是市场竞争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产品差异化程度是取胜的关键。

有色金属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在于企业生产品种不同,如同样是铝产品,包括防锈铝、铸铝、硬铝等。中国企业所生产的有色金属差异化产品较少。例如,目前中国有多达1 400多家的铜铝加工厂,但这些工厂只能精通简单的冶炼技术,资源消耗大,设备落后,生产品种单一,产品主要集中为普通的铝合金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只能是大型知名有色金属企业才能生产,比如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研发的钛合金和特种铝合金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仅有中国铝业公司等大型企业能独立完成。在电解铝加工方面,双零铝箱、内螺纹铜管的生产也只有杭州五星铝业有限公司等少数大型公司才具备这种技术和工艺。

(四)进入壁垒分析

进入壁垒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考察产业内已有企业与准备进入的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反映的是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

1.资本量壁垒

有色金属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生产对资本量有较高的要求,不论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还是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于新进入的有色企业而言,前期一定的必要固定投资是必需的,如铜矿采选业的企业在初期需要购买地质勘探设备、购买矿权、引进先进开采设备、完善矿山基础设施等,这些都是必要的初期资本投入,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收回。而在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新企业若想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就需要引进先进生产线、购置产房、研发产品技术,这都需要一定的原始资本投资,而且回收周期比较长,属于企业的长期资本投入。如铅锌冶炼行业相对来说行政性进入壁垒不是很高,但是建成10万吨铅或锌冶炼系统总投资也要在10亿元左右。因此,有色金属行业资本壁垒较高。

2.技术壁垒

有色金属工业产业链包括矿山资源勘探与采矿、矿石的冶炼与提纯,以及对冶炼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具体来说,多金属共生综合利用技术难度较大,此技术旨在将复杂多金属共生矿中的各种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进行有效分离,获得多种优质精矿或产品,以达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减少尾矿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矿山经济效益的目的。有色金属业要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就必须经过深加工,对于深加工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包括铝铜合金超薄带坯的高速铸轧技术,铜铝高质量箔带材引进设备消化创新及配套技术攻关,交通运输用大型铝型材和高精度薄板材生产技术,超长冷凝管、新型内外螺纹盘管及异形管生产技术,钛合金的超塑成形和等温锻造等;[2]而国内企业聚集的初级加工领域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些高等技术构成了有色金属产业的技术壁垒。

3.政策法规壁垒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财政部环保局等从2006年开始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各细分行业的准入政策,具有相当的强制性。同时也规定了已有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两年)达到新设企业标准。

表12.13 《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要点一览表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表12.14 《铝行业准入条件》要点一览表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表12.15 《铅锌行业准入条件》要点一览表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可以看出,铜冶炼、铝冶炼行业政策性进入壁垒较高,而铅锌冶炼行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五)退出壁垒分析

退出壁垒是指在退出某特定行业时所受到的各种阻碍因素。退出壁垒的主要因素在于解雇费用、沉没费用以及政策法规引起的壁垒。通常情况下,同一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高低是一致的。进入壁垒高的企业,其退出壁垒也相对高。

我国有色金属企业面临的退出壁垒主要有:第一,沉没成本。对于有色金属企业来说,一次性投资数额较大,专业化生产程度高,包括设备、技术等在内的资产专用性强、通用性弱,难以向其他领域转移,形成巨大的沉没成本。第二,政策性壁垒。由于有色金属行业为当地财政税收作出很大贡献,且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因而当企业经营不善或者亏损欲退出时,当地政府会加以阻拦。

12.2.2 有色金属制造业的竞争行为

(一)价格行为

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有色金属价格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市场角度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原材料供应市场;另一方面,有色金属产业的商品供需关系,受市场预期、国家政策、替代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价格必然也随之变化。此外,由于有色金属行业资源开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化,有色金属价格也受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或投机行为的影响。[3]

表12.16 2005~2012年国内外市场主要有色金属价格

资料来源:张荆京:《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趋势研究》,《有色矿冶》,2013年第4期。

由表12.16可以看出,2005~2012年,有色金属价格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反复震荡的格局。具体以LME铜、锌为例,LME铜价在2006年一年中由年初的4 632美元/吨开始涨至6 308美元/吨,2007年全年LME铜价涨跌基本都属于高位震荡的范围。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色金属价格开始下跌,随后几年中,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有色金属价格一直处于低位震荡阶段。自2008年7月起,LME铜价由8 500美元每吨一路跌至3 100美元每吨,直到2009年初才开始缓慢回涨。LME锌价从2005年6月1 300美元每吨起开始上涨,2006年11月为最高,达到4 600美元/吨,此后便一路下跌,在2009年初达到1 100美元/吨左右的最低点之后,才略微回升保持在2 300美元/吨左右,2009年全年均价仅为1 655美元/吨,至今仍然处于低位,未能回升达到2006年的水平。

中国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所占世界比例越来越多,“中国因素”对世界金属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速减缓而导致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巨大的消费增量、金属进出口数量、矿产需求量对世界金属市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差异化程度较低、产业集中度较低,具有较高的进入/退出壁垒,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市场势力较小,市场定价能力不强。比如在矿产原料市场上,中国是铜精矿的进口大国,2011年我国矿产铜生产原料的对外依存度约为62.6%,精炼铜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4]而全球铜精矿产主要分布在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矿权掌握在几个大的矿业公司手中,铜原料市场基本是卖方市场,铜矿产商的联合使我国铜冶炼厂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从图12.13可以看出,铜精矿价格一直保持高位震荡状态,导致国内铜冶炼厂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充分说明,在矿产原料市场上中国有色金属定价实力较弱。

图12.13 铜精矿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百川资讯。

(二)兼并重组行为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并购的动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层面,兼并重组活动大体上分为市场诱导和产业政策引导两类。前一类是企业内在需求驱动的,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兼并重组的自身需求动因总体上包括扩大企业市场规模和份额、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自给率、降低交易成本或者外部成本内部化、多元化企业业务等方面;后者是企业在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下所发生的引诱型兼并重组活动,重组动因既涵盖政府产业政策方面的因素,也包括企业潜在需求方面的因素。而从政府产业政策和企业潜在需求这一角度来看,兼并重组动因除包括企业自身需求这一层次因素外,还包括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整体管理、营销、技术水平,强化区域互补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价格话语权,降低政府监管成本等目的。[5]

有色金属企业的并购包括纵向并购和横向整合。纵向并购是指企业通过整理和协调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战略性资源,以有效控制战略性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横向整合以资本和知识作为载体,将产业链上关键环节、主导环节和配套环节的各企业连接起来,充分利用产业链上的关键要素和资源,形成环环相扣的链状结构。产业链上游的矿产资源和下游的高科技制成品是整个有色产业链的战略环节,主要途径包括投资自建、兼并收购、联合投资、战略联盟等。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价值增值的空间和能力,有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

有色金属企业的横向整合就是要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核心企业的实力。通过横向整合,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从单一线条向外扩展成更宽的领域。这种整合以横向集群式扩展为核心,以点带面。核心企业通过企业投资自建、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与有色金属行业内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在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链的若干个具有高集中度、高群体效应特点的子链。

表12.17 近年来有色金属企业重组和并购案例汇总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各公司公告、有色金属行业研究相关网站整理。

表12.18 2011年中国精炼铜产能集中度情况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整理。

表12.19 2011年中国电解铝产能集中度情况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整理。

根据整理的部分有色金属企业的并购情况,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兼并重组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竞争和兼并重组将促使行业向集中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有色金属工业要通过联合重组,培育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8~10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性集团”。目前某些行业内的联合重组已经逐渐展开。以稀土行业为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了北方和南方两大稀土集团公司,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内龙头企业的优势地位。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也正处于重组变革中。

二是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强有色金属企业多渠道融资。国家鼓励矿山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包括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并且要求扩大利用民营资本和外资的规模。有色金属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完善产业链,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进行多渠道融资。目前,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多数是国有股东占控股地位,随着多渠道融资的发展,民营企业介入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的矿山资源开发目前相对滞后,今后将加大对矿山开发的投入,同时融资渠道将更加多元化。

三是行业内的收购兼并将会加快。行业内的整合以及相关行业的横向整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外资的引入以及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的介入又将加速这一趋势。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目前正处于周期性低谷,企业的效益不佳使其被收购的成本降低。通过收购兼并,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会有所提高,从而增强整体竞争实力。

四是重组后的企业在海外投资办矿将成为企业获得稳定充足原料供应的重要途径。中国是资源大国,但资源分布并不均匀,部分矿产品储量相对较少,品位不高。资源不平衡、矿产原料相对短缺是目前制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因此,一方面鼓励开发国内新矿山,另一方面也支持企业通过与国外矿山签订长期购买协议、到海外投资办矿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参股或控股海外矿山,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原料的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原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成本的不利影响。汉鼎世纪认为,入世以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预计更多的企业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本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科研和市场销售决策。走在前面的企业将比其他企业更具有发展优势,具有更大的投资价值。经过不断地兼并重组,目前国际性大跨国公司形成以矿产资源开发、冶炼为中心的全球资源分布格局。在铜方面,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还无法撼动这些跨国集团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中国政府力图引导有色金属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特别是通过资金实力较雄厚、融资弹性较强的国有大型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前10家铜冶炼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90%;前10家铅锌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60%。

但是,目前中国有色金属兼并重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集中度仍然较低。不仅如此,我们认为行业内重组的关键不仅仅是冶炼业的简单归集,而应该是掌握行业内的关键要素,从而参与国际竞争。由于中国冶炼产能的大量过剩,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重组的关键应该是与国际大型有色金属企业一样,将发展重点集中在对矿产资源的占有方面。

(三)企业技术创新

有色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国际竞争较为激烈和国内企业参与度较高的行业之一。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有色金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十一五”期间,有色金属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5%,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为了改变技术落后的状况,在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60多年中,有色企业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近年来,行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和研发经费支出金额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见图12.14和图12.15)。2008年以前,有色金属工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7.65万人和207.21亿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色金属工业研发投入大幅下降,2009年研发人员数量下降至4.34万人,研发经费下降至113.35亿元。随后又恢复增长,截至2011年,全行业研发人员为6.63万人,研发经费为213.08亿元。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自主研发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的新材料少,新合金开发方面基本是仿制国外,关键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图12.14 2005~2011年有色金属工业研究与发展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

图12.15 2005~2011年有色金属工业研究与发展经费

资料来源:《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

表12.20显示了近几年国内有色金属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自主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低于1%,远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近年来研发经费支出的绝对数量一直增加,但相对数量却呈现下降趋势。

表12.20 有色金属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续表

资料来源:《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我国有色金属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研发投入不足

2011年,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51%,低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有色行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不少有色金属企业忽略了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直接借用或模仿别人的成果,通过花费巨资购买设备、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我国有色行业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配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措施、绩效考核、人才激励、风险控制等多项体系机制的配合,有色行业也是如此。目前,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考核、评价、激励措施还有待完善;许多企业缺乏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的科技规划,同时缺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部分企业的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仍不健全,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科技人才资源不足,缺少科技带头人;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创新活动投入大、风险高,使企业技术创新不足。

3.企业科技力量严重缺乏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企业的科技力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数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0%~16%,冶金企业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仅为职工的15%。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从国外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科技产业化主要得益于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的强大,美国铝业公司、加拿大铝业公司等都非常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开始也都集中在大学和独立的科研机构,到20世纪中期,科研人员才相继涌入企业,所以西方企业也就成为科研开发活动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中国不论是人力还是资金投入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所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4.专利突破困难

一些高端、前沿的技术都被国外抢先申请了专利保护,国内研发相对不足,只限于模仿国外技术,处于跟随者地位。以最重要的发明专利为例, 2001~2010年,美国在中国申请有色金属发明专利累计5 860件,占同期中国有色金属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9.8%;日本为8 222件,占比27.8%;德国为2 412件,占比8.2%;3个国家申请总量共计16 494件,占比55.7%。加上其他国家在中国申请有色金属发明专利,这表明在中国有色金属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方的专利数量要远超过50%。而国外专利申请的主力和大户是跨国冶金行业的巨头,它们已在中国进行了专利战略布局,且拥有的专利技术很多属于行业技术的核心部分。这些巨头通常在掌握关键技术后实行技术封锁,结果是我国国内有色金属企业的发展往往受制于人。[6]

[1] 孙麟:《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组织研究》,《当代经济》,2012年第20期。

[2] 有色金属产业技术,http://www.sdpc.gov.cn/fzgh/yjdt/W020051213580150508050.htm。

[3] 张荆京:《有色金属价格波动趋势研究》,《有色矿冶》,2013年第4期。

[4]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5] 胡永达:《有色金属兼并重组动因分析》,《中国金属通报》,2013年第36期。

[6] 李子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专利工作现状分析》,《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第2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