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铁产业概述

钢铁产业概述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图6.3,GDP增长率和生铁、粗钢增长率大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很强的关联性。我国钢铁产业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产量供给逐年提高。上述特征导致我国钢铁生产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依靠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消费市场优势,其钢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一直平稳增长,但华北等高增长地区是严重水资源紧张地带,且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造成大气严重污染。

钢铁产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行业分类见图6.1。钢铁产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其上下游关联行业较多,关联系数较大。此外,由于钢铁生产还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其他一些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碳素制品等,因此通常将这些工业门类也纳入钢铁工业范围。

6.1.1 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原材料重要消耗渠道的钢铁工业发挥巨大作用,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钢铁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不仅粗钢产量快速增长,而且在品种质量、装备条件、技术成果、节能技术等诸多方面硕果累累,形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钢铁企业。近几年,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消费量第一,并一跃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大国,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目前,我国有钢铁企业7 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粗钢和生铁生产企业分别有511家和639家,钢材、铁合金、铁矿石企业分别有3 214家、1 377家、1 428家),[1]绝大多数位于华北、华东地区,多以中小钢厂为主。

图6.1 钢铁产业分类

资料来源:崔健:《宏观调控趋紧行业增速放缓——钢铁行业深度研究》,《渤海证券研究》,2005年。

6.1.2 钢铁产业的技术特征

钢铁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投入意味着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受铁矿石、焦炭、能源、运输等条件约束大,同时进入和退出壁垒高,技术领先者在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钢铁产业具有三大技术特征:基础周期性、规模经济性、资源资本密集性。

(一)基础周期性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国防装备、造船等都与钢铁业有很大的关系。正因为如此,钢铁产业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钢铁与经济的关联性较强决定着钢铁产业受外界经济的影响较大,同时宏观与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抑制措施都对钢铁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图6.2所示,虽然近几年金融危机对钢铁的影响较大,但单位GDP钢材消耗量基本都达到了15%,说明钢铁工业作为基础支柱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图6.2 单位GDP钢材消费量

资料来源:Wind资讯[2]

通过图6.3,GDP增长率和生铁、粗钢增长率大致呈现增长趋势,说明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很强的关联性。2001~2007年钢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带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钢铁需求萎缩,增长率下滑幅度较大,GDP同比也有较大幅度下滑。同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传导性,一般认为钢铁需求具有一定的先导性,需求疲软会影响GDP的增速。

图6.3 GDP增长率与生铁、粗钢增长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规模经济性

黑色金属采选业资金要求量大,生产周期长。首先,铁矿地址勘探耗时耗力,勘探风险很大,一般来说,企业自身没有实力进行实地勘测,完全有赖于国家在勘测方面的投入;其次,矿山建设周期很长,一般需要6~8年,投资大,周期长,资金在短期内不能回收,而且地质特点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最后,被采原矿还要经过选矿、冶炼、加工众多工序才能成材。

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投产建设周期长,设备利用率对成本影响大,日常生产耗能大,高附加值的产品要求技术高,生产工艺复杂。由此可见,钢铁产业前期投资大、进入壁垒高、回报期长,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即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递减状态,或至少在某一规模之后,其成本曲线才递增。因此,只有在市场集中度较高、投入—产出效率较明显时,钢铁业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按照最新国际标准,钢铁联合企业最低经济规模为300万~500万吨,最佳经济效益规模为年产钢800万~1 000万吨。在冶炼领域,钢铁经济规模都要达到百万吨以上;在现代化线材生产领域方面,达到40万吨;在热轧板材生产线领域,达到300万吨。表6.1显示的是企业规模的经济效益情况,大型企业的销售利率和毛利率较中小型企业高,体现了规模经济特性。

表6.1 钢铁企业规模经济特性

资料来源:崔健:《宏观调控趋紧行业增速放缓——钢铁行业深度研究》,《渤海证券研究》,2005年第6期。

(三)资源资本密集性

近1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能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9.15%~10.55%,行业排放量占全国的9.2%,可见钢铁产业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特征。钢铁产业是一个高资源消耗的行业,炼钢、炼铁、铁合金冶炼过程中需要的资源有铁矿石、焦炭、水、电、机器设备等,有些设备制造还需要特定的技术,如此多的资源整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形成了资源—资金—技术—金融产业链条。这一链条的联动性较强,任何一个链条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其他环节出现相应的问题。

6.1.3 钢铁产业的经济特征

钢铁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多,上游包括铁矿石、煤炭、废料收集等,特别是铁矿石供给,对钢铁产业的下游形成成本压力;下游有汽车零配件、钢结构建筑、设备制造和船舶制造等,下游需求受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外环境影响较大;同时还有服务于钢铁企业的中游行业,如物流运输业和金融业以及一些钢铁副产品行业。

(一)供给方面的特征

1.产量供给逐年提高

我国钢铁产业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产量供给逐年提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96年,我国只用了47年时间,实现年产钢18.5万吨,向1亿吨跨越;之后仅用了7年的时间,实现了至2004年2亿吨钢的目标;粗钢产量接近于世界钢铁排名第二至第四国家钢产量的总和。分品种来看,2011年,生铁产量64 579万吨,同比增长8.43%;2011年,粗钢产量68 388.3万吨,同比增长7.07%,继续占据全球总产量的40%多。从图6.4中可以看出,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后生铁和粗钢产量增速低位徘徊,一方面是因为受前期产能过剩累计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外围经济的拖累。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是迅猛的。

图6.4 生铁、粗钢产量及增速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2.我国钢铁供应布局不平衡

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特征:原料、燃料产地或东部沿海消费区主要集中了大型钢铁企业,而中小型钢铁企业地域分布较为分散,导致集中度较为低下。上述特征导致我国钢铁生产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依靠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消费市场优势,其钢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一直平稳增长,但华北等高增长地区是严重水资源紧张地带,且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造成大气严重污染。华东地区远离原材料市场,没有煤炭、矿上资源等,但依托其工业发达、水陆交通方便、管理水平高等优势,也占据较高的市场比例,达到30%。我国华东地区主要生产尖端钢铁产品,国家战略目标也是希望利用东部地域和经济优势逐步提高钢铁技术水平。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近几年钢产量占比呈下降趋势,虽然这些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交通较为不便,不适合大规模建设。东北地区占比也明显下降,虽然铁矿石资源条件优秀,邻近煤炭基地,水资源条件较好,但远离消费市场,直接导致钢铁产业发展缓慢。西北地区面积最大,但产量最低,因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远离消费市场,因此规模较小。

3.钢铁原材料供给不均,特别是铁矿石依赖进口

我国铁矿石资源分布广泛。从图6.5中可以看出,除了天津个别地区外,其他省、市、自治区等都拥有铁矿储量,但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辽宁三省。目前我国探明的保有铁矿资源产地有1 844处,储量约为457亿吨,排世界第3位,但富矿少、贫矿多,因此目前我国铁矿石大量依赖进口。但我国铁矿石生产量呈现前所未有的高产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的提价能力。

图6.5 国际铁矿石均价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世界铁矿石排名前三的供给厂商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力拓矿业占市场总额的70%,由于垄断优势明显,况且我国钢铁企业众多,形成较为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钢铁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世界钢铁产业也快速发展,特别是亚洲几大钢铁厂商,如印度、韩国和日本,原材料价格被迅速抬升,而且其幅度和速度都发展非常快,导致钢铁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逐步下降。除2009年和2012年铁矿石均价有一定程度的降价外,其他年份铁矿石都有所提升,说明国外供应商的提价能力同样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表6.2中显示的是我国近几年进口铁矿石的年度累计金额,2009年和2012年出现了负的增长率,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的铁矿石产量保持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钢铁企业对国内铁矿石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表6.2 进口铁矿石累计金额 单位: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

(1)废钢。废钢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我国废钢供应量2 300万吨/年左右。虽然我国钢铁产业发展速度快,但回收率较低导致积蓄的废钢资源少,钢铁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废钢资源无法完全满足生成所需。很大一部分废钢需要依赖进口,近几年进口量增长趋势明显。目前产业面临深度结构调整,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产品升级速度加快,废钢需求进一步加大,而供给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钢铁产业的发展。

(2)煤炭。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是世界上少数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但地域分布不均是我国炼焦煤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集中在山西,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资源很少,目前已探明焦煤可开采储量近400亿吨,其中重要资源主焦煤84亿吨、肥煤51亿吨,但该资源依然不足,需要依赖进口满足所需。炼焦煤资源供给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炼焦煤的稳定供应是钢铁企业正常生产的必要条件。

(二)需求方面的特征

1.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间原材料行业,下游需求行业众多

通过图6.6可以看出,钢铁产业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房地产建设、交通运输行业、造船、能源、汽车和白色家电等,其中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占了半壁江山,其次是机械领域,近几年汽车行业和造船工业的迅速发展也成为了钢铁需求增长的一部分。

图6.6 我国钢铁产业的下游需求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粗钢需求波动较大

2008年前,我国粗钢的表观消费量呈两位数增长,钢材的表观消费量增速大于我国钢材的产量增速。如图6.7所示,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制造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粗钢表观消费量达到45 335万吨,增速降至4.25%。2009年,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和措施,带动了国内钢铁的需求,破纪录地增加了1亿吨,达到56 408万吨,增长率达到24.65%。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外需求减少,国内产能过剩加剧,2010~2012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仅为5%左右。图6.8是我国2004~2012年粗钢进出口数量图,可以看出,除2009年外,我国粗钢进口数量逐年下滑;出口数量方面,由于受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需求疲软导致下滑幅度较大外,最近几年粗钢的国外需求保持逐步回升的态势。可见,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

图6.7 粗钢表观消费量及增长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6.8 粗钢进出口数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6.1.4 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状况

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粗钢总产量为15.5亿吨,同比增长1.2%,全年的产能利用率为78.2%,比2011年下降1.7个百分点。在各地区中,中东、亚洲和北美的产量增加明显,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出现下降。从国家来看,作为全球最大的产钢国,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为7.17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为46.3%。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国家分别为日本、美国、印度,产量分别为1.07亿吨、8 860万吨、7 670万吨。虽然我国粗钢产量占据世界半壁江山,但是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不占优势。

据世界钢动态公司(WSD)日前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韩国浦项钢铁公司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第四年获评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我国宝钢排名出现大幅下滑,已经退出前十,由2012年的第5名降至第11名。在最新排名中,我国钢铁企业共有5家入围,分别是宝钢(排名第11位)、沙钢(排名第22位)、鞍钢(排名第28位)、武钢(排名第30位)和马钢(排名第33位)(见表6.3)。

表6.3 世界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前34家)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1] 佚名:《中国钢铁产业现状分析》,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651e3e33a32d73 75a4178040.html),2013-11-27。

[2] 涵盖各个行业的数据库,本文资料来源凡为Wind资讯中的,都位于EDB钢铁行业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