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概述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根据概念形成的不同途径、方式,一个人所掌握的概念可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两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和其他人的交际不断地积累个人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词意,形成了“日常概念”。从具体事物中区分出最本质的属性,形成“科学概念”,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抽象思维的结果。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幼儿期有没有抽象逻辑思维呢?

一、什么是思维

人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具体事物及其外部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们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外界事物还有许多隐蔽的、决定各类事物性质的属性及这些事物的内在联系,单凭感知觉是无法认识的。人要认识它们,必须通过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等其他认识活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活动是一种间接的反映。所谓间接的反映有两个含义:

(1)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不能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但是人能借助语词这种媒介物通过头脑加工加以理解和掌握。语词表示某一个或某一类事物及其属性,借助它就有可能对现实中的大量事物进行分析、抽象,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后,可以间接地推知事物的过去,预见事物的发展,从而指导人的活动。如教师了解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就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施以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活动是一种概括的反映。概括的反映也包含两个含义:

(1)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后又经过具体化,把同类事物归在一起,这个过程就是概括过程。由于思维具有概括性,人就能举一反三,能把在一种情况下学到的知识推广应用到其他场合。

由此可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三、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非常复杂,让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人类的思维过程。我们通常把思维的过程分成如下几个方面: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指在思想上把一个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简单或复杂,总是由各个部分组成,而且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获得对事物完整、深刻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为了全面地理解事物,这两方面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在幼儿园指导幼儿看图说话时,既要分析图片中的人物、情节、时间、地点,又要指导幼儿把图片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2.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把同类事物中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上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个公式或原则,都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人类的各种科学知识都是抽象和概括的产物。抽象和概括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3.具体化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和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具体实际,以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具体化使抽象和概括的结果不成为形式的、空洞的、脱离实际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有利于实践的理论知识。

四、思维形式

人的思维不仅以概念的形式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以判断与推理的形式去反映事物有无某些属性及事物间的关联。所以说,概念、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或者说,任何思想都是以这三种形式得到表现的。

1.概念及其形成

概念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的,究竟什么是概念,概念有哪些分类及其形成,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内容,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概念。

(1)什么是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过程形成的,并用词来表示。例如“玩具”这个概念,它反映皮球、娃娃、木枪、小汽车等许多物品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它是供游戏用的物品,而不涉及各物品彼此不同的具体特性,如娃娃是女孩,皮球是圆的,小汽车会走,等等。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和表象二者都具有概括性特征,但概念处于更高级的概括水平。表象是在感知觉基础上概括地反映某事物的形象,仍具有直观性特征,而概念则是概括地反映同一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抽象性的特征。例如,在“球”的表象中反映的不是皮球就是乒乓球篮球,总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式样,而在“球”的概念中,反映的是“物体表面上任一点与圆心距离相等”这一抽象本质,它可以与形象相联,也可以不与形象相联。

(2)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根据概念形成的不同途径、方式,一个人所掌握的概念可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两类。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和其他人的交际不断地积累个人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词意,形成了“日常概念”。日常概念具有概括性,也是人们交流思想所不可缺少的,但它往往受狭隘的经验范围和知识不足的限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大部分儿童知道哪些是“鸟”,也整天在使用这个概念,但问他们什么是“鸟”时,他们大多会回答说“鸟是会飞的”。他们把鸟的非本质属性放在第一位,而认识不到“羽”是“鸟”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因而分不清鸟与蜻蜓、蝙蝠等能飞的动物概念上的区别和关系。尽管这样的概念并不立即影响到人们日常的思想交往,但都是不科学的。从具体事物中区分出最本质的属性,形成“科学概念”,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抽象思维的结果。年幼的儿童在进行抽象思维时,由于感性经验缺乏,概念的数量不多,因而常常要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据;否则,就会感到困难。

词的意义不断增加的过程,也就是概念不断充实和深化的过程。儿童对概念的含义理解得越准确、越全面,用这些概念进行思维也就越正确,越可靠。概念不清就不可能进行精确而清晰的思维。

(3)形成概念的主要因素。形成概念的主要因素包含以下几方面:

1)变式。概念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感性材料作为依据,而且还要遵循变式的规律去提供这些材料。所谓变式,就是那些用来说明或加工成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在提供时要变换形式,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如要形成“果实”的概念,向儿童提示的实物或图片,不仅是苹果、花生、西红柿等可食的果实,也有橡子、皂荚等不可食的果实,这样就有助于儿童了解果实的主要的共同特征是含有种子,而不是形、色、味和“可食性”等。

2)比较。要想区分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还需要在头脑中对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例如,要想使儿童了解鸟的本质并形成科学概念,就应当让他们去观察并比较几种不同的鸟,如鸽、鹰、麻雀、天鹅等,从中找出它们的差异与共性。儿童们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各种鸟在大小、颜色、形态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因此儿童常常会说“鸟是有翅膀、会飞的”,但他们把不同于这些特点的东西作为鸟类的非本质属性在概念中加以排除,因而说不出“鸟是有羽毛的”这一鸟类所共有的本质属性。但是幼儿又常常会把那些鸟类共有的其他类动物也有的共性,如“鸟有翅膀、会飞”,“是由蛋孵出来的”,当做鸟类的本质属性,而忽略或难于找到那些仅仅为一切鸟所独有的共性“有羽毛”。为了帮助他们发现“有羽毛”这一鸟类所共有的本质属性,最好是继续提供其他类似的动物,如蜻蜓、蝙蝠、蛇、龟等,引导幼儿把鸟类跟昆虫、兽类、爬行类再进行比较,并找出只有鸟类所独有的共性。幼儿经过反复的比较,舍弃了鸟的所有非本质的属性,确认“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时,他们也就真正理解与形成了“鸟”的概念。

幼儿园中班、大班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能对事物进行比较,但又往往不善于比较。在比较两个不相似的同类事物时他们常常是发现差异点比发现共同点来得多而且容易,有时在比较过程中难以始终保持某种出发点。例如,要求比较两种动物各有什么不同的外形特点,而幼儿常会从习性或其他角度来比较,说它们喜欢吃什么,是否凶猛,是否跑得快,等等。为使幼儿能更好地去进行比较,应有教师的指引,如先比异,后比同;先巩固对一种事物的认识,而后再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要明确或强调比较什么,并随时把转向了的比较引回原出发点,等等。

3)发挥词语功能。词和言语在概念形成中有几种不同的作用:

第一,当实物直观材料不充分时,可以用言语引起有关的表象来加以补足。

第二,用言语指引观察、比较和分析活动。

第三,用简明的词语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或记载分析的成果,有助于简缩思维过程和进行不断的抽象和概括。

4)下定义。揭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就是下定义,“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和自觉改造世界的动物”这就是给概念下定义。定义的一般形式是种概念加属差。如上述定义中的“动物”是种概念。所谓属差,是指被定义的事物跟同一种类下的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性。如上面定义中所提到的“能制造生产工具”、“自觉改造世界”都是人所独有的,且与其他动物有差别的属性,这就是属差。下定义是用最简明的话语去表达概念内涵的方式,也是人们思考事物的本质并用科学的语言将其结果记载、巩固下来的一种重要方式。

5)形成概念体系。概念不是孤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里有相邻的概念(如根、茎、叶、花),有相反的概念(如黑与白、美与丑、敌人与朋友),有并列的概念(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动物、植物),有从属的概念(如生物、动物、鸟类、家禽、鸡),等等。当人们在头脑中形成这些概念的各种联系,就形成了概念的体系。概念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去理解某一新概念。

2.判断与推理

人的思维不仅以概念的形式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以判断与推理的形式去反映事物有无某些属性及事物间的关联。概念、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或者说,任何思想都是以这三种形式得到表现的。

判断就是肯定或否定事物有某些属性。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加上判断词(是、不是、有、无等)组成的句子来表示的。例如,“王小洁是我们幼儿园大一班的小朋友”,“张小光是我们幼儿园中一班的小朋友”,这都是判断。如果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通过它们的联系得出“王小洁和张小光都是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或“王小洁不是中一班的小朋友”的结论,这种从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就是推理。

人的判断、推理能力是由于生活要求不断去辨认事物的性质及联系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着去对事物进行初步的判断或简单的推理,如说“我的皮球大,这个皮球小,它不是我的”,但是他们又很不善于判断和推理。

五、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人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形成各种思维品质,而已形成的思维品质又会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思维的基本品质及其差异如下:

1.思维的深度

具有思维深刻性品质的人,能从别人看来简单的甚至于是不屑一顾的现象中,看出重大的问题,从中揭露出最重要的规律性来。伟大的思想家都具有这种品质。与此相反,思维肤浅的人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不善于深思熟虑,往往凭一知半解就下结论。

2.思维的广度

指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全面地看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本质。思维的广度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依据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思维狭隘的人往往根据一点儿知识或有限的经验就去思考最复杂的问题,甚至还想得出明确的结论。显然,这是不会成功的。

3.思维的批判性

指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观点检查自己的思维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能根据一定的原则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既能坚持正确的观点,又能放弃错误的想法,这是一种既善于从实际出发,又肯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易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他们常常把第一个假设当做最后的真理,主观自恃,骄傲自大,或者轻信轻疑,没有主见,容易随波逐流,上当受骗。

4.思维的逻辑性

表现为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推理合乎逻辑规则,论证有条不紊,有理有据,有说服力。人与人在思维的逻辑性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5.思维的灵活性

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从偏见与谬误中解放出来,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能及时地修改自己原订的计划、方案或变换方法,能灵活地运用一般的原理、原则。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机智”,就是指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和见风使舵、胡思乱想有本质区别,后者已属于品格的问题。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思想一时跟不上,以及固执、爱钻牛角尖等,都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