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分析

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分析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能简称为生产能力,产能过剩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一个成熟的行业往往存在适度的产能过剩,能保持行业正常运转,因此通常认为保持一定“度”的产能过剩利于市场发展。一般认为,固定资本密集度越高,受产能过剩的威胁就越大,如钢铁、水泥、汽车等。微观层面的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低于产能产出达到一定程度时的状态。

产能简称为生产能力,产能过剩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一个成熟的行业往往存在适度的产能过剩,能保持行业正常运转,因此通常认为保持一定“度”的产能过剩利于市场发展。在衡量产能是否过剩时,欧美一些国家常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指标。其正常值在79%~83%之间,指标值超过83%时,说明产能不够,存在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相反,指标值低于79%,则说明该行业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与产业固定资本投入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一般认为,固定资本密集度越高,受产能过剩的威胁就越大,如钢铁、水泥、汽车等。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就小得多,这也是人们为什么认为固定资本投入较大的行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

6.4.1 钢铁产业的产能过剩现状

1994年,我国政府开始认定钢铁产业为重复建设的重点行业,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开始出现。1999年提出在1998年的基础上压缩钢产量10%的目标,3年内停止新批炼钢、炼铁、轧钢项目。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钢铁产业遭遇需求锐减、价格暴跌的大逆转形势,呈现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态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政策措施组合拳,4万亿元投资计划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继发布,刺激国内消费的汽车、家电下乡等陆续实施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逐步恢复,钢材市场需求预期增加,价格整体有所提高,而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促使企业加大力度生产,产量增长较快。同时,在矿山企业垄断、需求拉动以及通胀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宗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而油、气、电、运等价格的上涨也进一步推动了钢铁企业成本的上升,挤压了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表6.11显示的是金融危机以来2008~2011年粗钢产能利用率情况, 2008年明显过低,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提高了随后的产能利用率,但就我国钢铁粗钢产能总量而言,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表6.11 粗钢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末我国的粗钢产能为8.63亿吨;另据目前冶金规划研究总院调查,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我国201年钢材表观消费情况是:2012年全国钢产量约为7.2亿吨,全年出口钢材5 600万吨,折合出口粗钢5 960万吨,全年进口钢材约1 400万吨,进口钢坯约40万吨,折合进口粗钢约1 500万吨,进出口相抵,全年净出口粗钢5 100万吨。2012年,国内粗钢的表观消费量约6.7亿吨。相对我国9亿~10亿吨的粗钢产能,国内目前只有约7亿吨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有2亿多吨的过剩产能要消化,这是当前钢铁产业最大的难题。随着刺激政策的减弱,产能过剩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从国内目前已经形成的产能和在建的项目相加看,我国有约10亿吨的粗钢产能,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消费约不足7亿吨,粗钢产能过剩明显。

6.4.2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所谓阶段性过剩,是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产能过剩的情况有望得到一定的缓解。考虑到“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仍将维持在7.5%~8%之间,到“十二五”末,我国粗钢消费量有望达到7.5亿吨的水平,加上净出口4 000万~5 000万吨,合理的粗钢产量将在8亿吨左右。如果粗钢产能维持在10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有望达到80%左右。

所谓结构性过剩,是指板带材产品过剩、长材产品相对较好,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情况。当前,我国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主要是板卷材,尤其是宽厚板。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底,我国板卷轧机共有86套,产能达到2.2亿吨,而2011年由板卷轧机生产的板材有1.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9%。这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和房地产等领域的发展仍然需要大量的建筑用钢材。而到工业化后期,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与成熟,板带材用量将上升,其过剩现象也将相应得到缓解。此外,从品种上看,2012年,我国汽车用冷轧板的进口量约占市场需求的30%。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建筑钢材中,我国高强钢筋产量的占比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美、加、德、日、韩等)高强钢筋产量的占比在70%以上。

6.4.3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产能过剩从宏观上是指经济活动受限于社会总需求而未达到正常的产出水平致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微观层面的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低于产能产出达到一定程度时的状态。正因为受限于社会总需求,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产能过剩的第一个原因,即周期波动性产能过剩;第二个原因主要针对我国政府体制,认为产能过剩是政府失灵的表现,是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的结果,这一原因也被认为是我国所独有的;第三个原因是过多企业的“过度竞争”现象导致产能过剩。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进行分析。

(一)波动性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发展不是稳定不变的,往往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政府也主动调低目标GDP的增长率,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10%左右降至目前8%左右。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会导致对钢材需求增长的下降以及对钢材需求结构的变化。但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却逐年上升,图6.17显示的是2002~2012年我国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2012年达到6 584亿元,增加50多倍,2009年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但随后,固定资产的增速逐步增加,从2009年的4.6%增加到2012年的23%。在社会大环境对钢铁需求旺盛时,产能过剩能很快得到消化,而在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低迷持续时间较长时,会对产能过剩造成较大威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复苏乏力,多年的产能过剩继续积累,更凸显现阶段钢铁产能过剩的现状,各厂商纷纷压缩生产,形成更大的产能过剩,不利于我国钢铁企业的整体发展。

图6.17 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二)政府干预性产能过剩

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角色。地方官员有动力为地方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当地人们实现劳动就业、提高公务员待遇和福利等。除了关心当地财政收入外,他们也关心自己升迁的机遇,我国施行以考核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官员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干预投资和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机。

钢铁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高投入、高产出、关联性强。如果投产,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就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许多地区,钢铁企业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是当地的支柱性企业。它能够吸引钢铁企业和相关关联企业到本地进行投资以及协助和推动本地钢铁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投资扩张,能为本地的经济增长注入很强的推动力。鉴于政绩考虑以及财政收入、就业等方面的考虑,各级地方政府有非常强的动机推动钢铁企业在本地的投资,为这些企业投资提供更为低廉的土地、减免税收、放宽环保标准等,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成为当地政府竞争资本流入的主要方式。在新一轮的钢铁产业投资热潮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政府推动协助之手。

在各地“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就有16个省市区选择了钢铁。地方政府行政力量主导产业发展,造成产业雷同。特别是以土地、矿产资源、投资配套等极具诱惑力的手段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地,不仅放大了企业的投资预期,而且使部分企业更加看重投资项目以外地方政府所给予的土地、矿产等资源,造成投资行为异化,这是民营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的背后原因。而从中央政府角度来看,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存在弊端,“路条”成为稀缺资源,扭曲了投资者行为,同时易造成权力寻租,而主要基于经济规模的投资项目准入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能过剩。

(三)过度竞争性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是分散决策,存在单个企业生产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生产无计划带来供给超过需求的现象,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选择了产能过剩,这样的过剩能够促进竞争,利于消费者,提高产业竞争力,过渡性的竞争也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调节,使过剩局面能够得到缓解。

我国钢铁产业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低下,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剧烈,根据市场竞争理论,供给超过需求,必然有部分企业面临淘汰。然而,我国潜在竞争者一旦进入,退出却面临诸多困难,一部分原因在于资产专用性强,二手市场上无法转让或出售。另外,我国的钢铁产业体制性壁垒也很多,其中包括:①地方保护主义。钢铁企业给当地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并能解决当地就业难题,如果退出,会牵涉诸多利益相关者,况且,我国主要实行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地方政府出于各种利益,会对钢铁企业辅以多项支持。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职工如果面临失业,社会会存在不稳定因素,这是各地政府不愿面对的,主要因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健全的体制导致退出方式不够灵活,受到各种制约。钢铁企业退出的最好方式是兼并重组,虽然近几年钢铁企业重组呈现增长的趋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钢铁企业数量的增加,但是钢铁企业数量仍然维持在6 000家左右,数量仍居高不下。

(四)产能过剩的其他原因

由于企业数量较多,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并不高,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我国钢铁企业生产品种多,板、管、棒、线、型材等都生产,专业分工不明确,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我国目前钢材品种多以长材品种为主,高附加值的板材产量较低,特殊钢材比例更低。在发达国家中,特钢占15%~25%,而我国仅占8%~10%,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很大。按产品种类分,我国特钢企业产品主要以棒、线、材为主,而多用于高端制造业的板材则依赖进口。2009年,我国共进口冷轧类产品875.6万吨,占总进口量的49.6%。这类产品主要是冷轧薄宽钢带和镀锌板,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和建筑等行业。

以生产大型板卷产品为代表的大型钢企与以生产长材为代表的中小型钢企构成了我国钢铁的“二元化”结构。目前来看,建筑钢材正是我国现阶段基础建设市场的需求所在,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生产线投入较小,因此,以生产建筑用钢筋的中小型钢铁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来看,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以及当时对钢铁需求阶段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大型板卷轧机的建设超前,形成了板带材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的局面,并导致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而建筑钢材产品更适应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企业效益要优于板带材企业,但其中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

6.4.4 钢铁产能过剩最新政策

为了解决钢铁等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0年6月份,为落实、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指导意见》);2013年5月份,为防止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其中《指导意见》指出,5年内全国要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 000万吨以上,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省区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整合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优化产业布局。对于目前仍存在一批在建、拟建项目的现实情况,《指导意见》表示,要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全面清理、整顿已建成的违规产能,加强规范和准入管理。

另外,在淘汰落后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在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钢铁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到2015年底前,再淘汰炼铁产能1 500万吨、炼钢产能1 500万吨;在钢铁项目管理方面,将建立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项目信息库,涵盖现有生产企业在建项目和已核准或备案项目的动态情况;在差别化价格方面,对于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的钢铁、水泥等产能,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在扩大内需方面,将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