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特征

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特征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14-11 中国钢铁产业各经济区工业总产值份额变化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由此可见,以工业总产值测度,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规模较小,转移方向以省内和向邻近省份的沿海地区转移为主。中国钢铁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稳固的资源聚集区布局现状。

二、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特征

(一)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方向

1.中国钢铁产业转移规模较小,2010年以前转移方向总体上是向东部地区转移,以向省内沿海港口和邻近省份沿海港口地区转移为主

本报告对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规模的研究采用广义的产业转移概念,分别从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各区域钢铁工业总产值变化两方面对钢铁产业区域转移进行测量。

(1)以固定资产投资测度[2],2010年前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规模较小。如图14-8所示,按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占比计算,东部地区长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10年内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比下降了3%,中部地区上升了2.1%,西部地区上升了0.9%。按钢铁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比计算,原来三分天下较平衡的区域新增投资规模占比被打破,东部地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比上升了11.9%,中部地区下降了9.2%,西部地区下降了2.7%。由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更能够反映产业跨区域转移情况,因此,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规模较小,转移方向是向东部地区转移。

img179

图14-8 东、中、西部各区域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此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考虑各地区经济总量、地缘特征等因素,可以将中国进一步划分为8个经济区[3],各经济区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如表14-1和图14-9所示。

表14-1 中国各经济区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比的变化情况  单位:%

img180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img181

图14-9 八大经济区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总体上看,中国各主要经济区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规模占比变化不大,其中北部沿海经济区和西南综合经济区占比增加,而东北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占比下降;中国各主要经济区钢铁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化较大,其中北部沿海经济区、西南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占比增加,而东部沿海经济区和中部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占比下降。

从各省数据看(见表14-2),北京占比下降、河北占比上升表明北京钢铁产业(首钢)向河北沿海地区(唐山曹妃甸)转移,辽宁钢铁产业(鞍钢)向省内沿海地区(营口)转移,上海钢铁产业(宝钢)和湖北钢铁产业(武钢)转出都较为明显,江苏、河南和重庆转入较为明显。

表14-2 中国各省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比变化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由此可见,以各区域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测度,中国钢铁产业跨区转移规模较小;总体转移方向是向东部地区转移,以向省内沿海港口和邻近省份沿海港口地区转移为主。

(2)以钢铁工业总产值测度,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规模较小。根据相关文献,可以采用绝对值和相对值进行测度。如图14-10所示,以中国钢铁产业各区域工业总产值占比看,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三大区域工业总产值份额变化很小。在各经济区中(见图14-11),东部沿海地区钢铁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5.6%、北部沿海经济区上升了5.8%,其他区域钢铁工业总产值占比变化不大。

img183

图14-10 中国钢铁产业东、中、西部工业总产值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图14-11 中国钢铁产业各经济区工业总产值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年数据看(见表14-3),钢铁产业产值占比增加的省份达16个,下降的有10个。其中,北京、上海的钢铁产业产能转出较明显,工业总产值分别下降了4%和8.9%;河北省钢铁产业产能增加最突出,工业总产值增加了7.2%;其次是江苏省,增加了2.3%。

由此可见,以工业总产值测度,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规模较小,转移方向以省内和向邻近省份的沿海地区转移为主。

表14-3 中国各经济区钢铁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的变化情况  单位:%

img185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从2010年前十年中国钢铁产业转移数据分析看,2010年前中国钢铁产业转移主要方向是向东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内则包括向省内沿海港口和邻省沿海港口地区转移。省内转移主要是由省内中心城市向港口城市转移,邻省转移则是由非港口城市向沿海港口省份(特别是拥有优良港口的城市)转移。

1)省内转移:鞍钢项目是省内转移的典型案例。东北经济区是中国传统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既有原材料成本优势,又具有临近消费市场优势,为区域内转移提供了基础。辽宁省以鞍钢、本钢合并重组为契机,在营口港建设鲅鱼圈钢铁基地项目,实现了省内向沿海港口地区的产业转移。又如山东济钢与莱钢合作,在山东省内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也属于省内向沿海港口地区转移的案例。

2)跨省转移:首钢曹妃甸项目以及最近获批的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都是跨省转移的案例。首钢为了降低首都资源环境压力,以奥运为契机,实施了搬迁项目,压缩北京本地产能,在邻近的河北省唐山建设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完成了向邻省沿海港口地区转移。宝钢集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总投资696.8亿元)和武钢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总投资639.9亿元)纷纷获批,山东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也在审批中。其中宝钢湛江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就是为了有效解决钢铁产业“北重南轻”问题迈出的第一步。作为中国国内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广东市场钢材自给率仅为40%左右,其中板材自给率仅为33%,大部分钢材需从省外调入或者进口。湛江项目建成后,可以生产汽车板、家电板等高档次产品,替代进口原料,就近满足广东汽车、家电、轻工等行业发展需要。

2.未来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总体趋势是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

(1)未来中国钢铁产业向沿海临港地区转移趋势。中国钢铁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稳固的资源聚集区布局现状。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沿海地区工业化加速,中国钢铁产业出现了向沿海地区、靠近钢铁消费市场转移的趋势。如表14-4所示,近年特别是近两年中国钢铁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的产能规模已经超过1亿吨(其中85%以上的沿海钢铁基地是近两年新批准建设的,而这些数据并未包含在前述钢铁产业转移数据中),占中国钢铁产业总产能的15%左右。

表14-4 中国向沿海临港转移的钢铁基地项目  单位:万吨

img186

注:*表示已经投产的钢铁基地项目。

资料来源:王海壮、栾维新、马新华:《中国钢铁工业沿海布局战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第20(2)期。

(2)未来中国钢铁产业向西部地区小规模转移趋势。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正是钢材需求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时期,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增长期。中国钢铁产业整体结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现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而西部地区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时期,国家快速铁路网的建设、西部大开发、城镇化推进以及钢铁下游产业集群向西部转移都会形成钢材消费需求,因此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存在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地区具有一定的承接钢铁产业转移的条件。中国钢铁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案例包括宝钢并购八一钢铁、武钢在广西建设防城港项目、武汉钢铁集团与云南昆明钢铁战略联盟,以及重庆钢铁搬迁项目等。

(二)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载体主要是大型国有控股钢铁集团

1.大型国有控股钢铁集团是中国钢铁产业的中坚力量

尽管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与国际同行业相比依然较低,但近年来产业集中度正在逐年上升,2011年中国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见表14-5)占中国钢铁产业总产能的比重(CR10)已经达到49.4%,而除了江苏沙钢集团外都是国有大型控股集团。

表14-5 2011年中国钢铁企业集团排名(按产能)

img187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1~2011年)。

2.中国钢铁产业政策向国有钢铁企业倾斜

此外,由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工业化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政府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的行政干预逐步增强。2005年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2011年出台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都提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其中,《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而且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完善鞍钢与攀钢、本钢、三钢等企业,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云南、广西钢铁企业,首钢与吉林、贵州、山西等地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由此可见,政府通过大型国有控股钢铁企业集团实施跨区域并购重组,实现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干预和政策支持。

3.钢铁业国进民退,民营钢铁企业成为被重组对象

尽管近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规模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先后涌现出沙钢、建龙、日照等大型民营钢铁企业,但长期以来民营钢铁企业一直在国有钢铁企业夹缝中生存,存在粗放式发展与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资源环境欠账过多,在项目审批、土地手续、环保审批等方面存在违规现象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国民营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中更多的是担当配角或被重组对象,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遏制高耗能产业投资过快增长、钢铁产业政策向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倾斜,以及各省市画地为牢式地推进本地钢铁企业大重组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如中国民营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中,江苏铁本集团于2004年因违规扩建和违法征地被迫停产,2004年后建龙钢铁先后被杭钢集团、宝钢集团重组,2008年后日照钢铁被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截至目前,民营钢铁企业跨区域重组案例仅有江苏沙钢集团对安阳永兴钢铁公司、安阳华诚特钢公司和河南汇丰管业公司、河南利源煤焦集团公司的重组一例。

4.中国跨区域转移案例中绝大多数均以国有大型控股集团为主导

从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案例看,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载体也主要是大型国有控股钢铁企业集团。如图14-12所示,中国钢铁产业的跨区域转移都是以现有的国有大型钢铁集团为载体,通过异地投资、搬迁建设以及并购等方式进行的。

如宝钢集团为实施其“两角一边”战略布局,先后在西部地区的新疆并购八一钢铁,在邻近省份浙江并购宁波钢铁,在广东整合了广钢、韶钢,在广东湛江新建精品钢铁基地,还曾谋划对安徽钢铁业、河北钢铁业的并购等。武钢集团则先后在西南地区与云南钢铁、广西钢铁联盟,在广西防城港新建精品钢铁基地。

此外,如表14-6所示,除宝钢集团外,武钢集团、首钢集团、鞍本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异地并购整合和省内重组等方式实现了跨区域转移。

表14-6 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主要载体——六大钢铁集团

续表

(三)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方式

从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案例看,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包括异地迁建、并购、绿地投资(新建)等方式。

1.异地新建投资方式

由于部分重点城市钢厂与所在城市发展定位冲突明显,且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必须采取迁建方式,压缩原有转出地的落后产能,同时在异地新建精品钢生产基地。

如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集团随着产能不断扩大,污染排放日益严重,资源环境矛盾逐步恶化,企业不得不通过减产、技术改造应对,最后随着北京市申奥成功,首钢集团做出整体搬迁,压缩、淘汰北京市内落后产能,在邻省沿海地区——河北省曹妃甸新建钢铁精品基地项目,提升产业链高端产能的决策。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2010年底,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和京唐钢铁公司全面投产,首钢的搬迁调整取得决定性胜利。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的停产减少产值约400亿元,但同时首钢通过搬迁调整,实现了技术升级、优化了产业布局、改善了产品结构、提高了附加值,首钢生产能力从过去的800万吨上升到3000万吨,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管线钢居第一位,家电板、集装箱板居第二位,汽车板居第四位。

又如随着城市飞速扩张和环境保护的加强,在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重钢成为了重庆主城重要的污染源。重庆钢铁集团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产业升级、扩大产能等问题,于2007年5月启动重钢环保搬迁,2011年9月完成搬迁,将原城区内的主厂区转移到距离重庆主城区65千米的长寿区江南镇。这是继首钢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第二家实施环保搬迁的大型企业。与首钢搬迁类似,重钢异地迁建在淘汰原有落后产能的同时,全面采用了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将在新址建成600万吨产能的长江上游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船舶用钢生产基地,还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幅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水平。

再如宝钢通过一方面对上海本部进行减量调整,另一方面在广东湛江建设精品钢基地项目,实现宝钢在全国的战略布局。2012年7月4日,上海市政府与宝钢集团就推进宝钢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签署协议。宝钢将在未来5年内,陆续调整和压缩上海地区的部分产能,预计调整任务完成后,上海地区将总量减少铁产能约580万吨、钢产能约660万吨,约占宝钢本部30%的钢铁产能。同时,宝钢将在上海延伸产业链,提高汽车、家电、船舶用钢及电工钢等高端产品的比重和制造能力,把宝钢的上海钢铁产业打造成世界一流碳钢扁平材精品基地。

2.并购重组方式

2005年以来,以并购方式通过输出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进行产业转移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如上海宝钢集团在其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两角一边”战略布局构想,并分别于2007年并购新疆八一钢铁、与内蒙古包钢集团签署战略联盟协议,于2009年并购宁波钢铁,于2011年重组广钢、韶钢,并于2012年获批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该项目需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从而顺利实施并初步完成了其跨区域重组目标。再如武钢先后收购云南昆明钢铁、广西柳州钢铁、鄂城钢铁,是通过投资、技术输出完成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最近又获批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该项目需广西和武钢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070万吨。由此可见,中国钢铁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方式主要有异地迁建方式和并购重组,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实现跨区域转移,未来的趋势都将是通过压缩淘汰原有落后产能,新建高端产能的方式进行。

(四)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微观特征

1.钢铁产业转移与产能高端化发展相伴

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将原有东部地区的落后产能向中西部转移不同,钢铁产业转移是在压缩、淘汰转出地的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在异地新建高端产能,从而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升级换代、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由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政策引导支持意图更明显,在新建产能时特别强调压缩落后产能。如2012年获批的宝钢广东湛江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和武钢广西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项目都是以压缩原有产能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中国钢铁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也希望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完成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市场调整,实现其自身的战略转型。

2.产业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

从区域性层次分析,中国钢铁产业转移呈现出与其他产业转移不同的特点,即由欠发达区向发达区转移。由于中国钢铁产业最初布局发生在特殊时期,这些地区开始依赖其资源优势获得一定发展,但随着最先开放的东部地区经济日益发达,钢铁产业下游需求所引发的钢铁产品运输高成本逐步超越了原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最终导致中国钢铁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3.钢铁产业转移以省内或向邻近省份转移为主

一是由于钢铁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投入量较大,沉没成本较高,钢铁企业厂址搬迁较困难。二是由于钢铁企业员工众多,很多城市钢铁企业员工占城市总人口比例较高。搬迁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稳定问题,搬迁的社会成本较高。三是钢铁产业是地方支柱产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大,钢铁产业转移对地方利益关系重大,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有一定的抵触。因此,中国钢铁产业转移一般选择省内转移或向邻近省份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