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园林源流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源流与特征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1 中国古典园林源流与特征园林,凝聚着人类向往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体验及智慧;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对山林野趣的理解和诠释,对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构建和建造。(一)商周秦汉:中国古典园林形成期1.商周朴素的“囿”文字记载表明,中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距今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囿”。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源流与特征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1 中国古典园林源流与特征

【学习导读】

园林,凝聚着人类向往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体验及智慧;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对山林野趣的理解和诠释,对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构建和建造。根据整体形象、风景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众多的园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自然式园林;另一类是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还有一种分类比较细,把世界园林分为三大类:中国园林、欧洲园林和西亚园林。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好山乐水”的文化渊源,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世界园林之母”之誉。其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象令世界瞩目,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称,带给人们极大的美的享受和启迪。

【知识储备】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发端于殷商,觉醒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中国历史上,园林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曾用过不同的名称。殷商时期,称为“囿”和“猎苑”;秦汉时期把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院”、“别业”等。园林一词,最早见于西晋以后的诗文中,如“驰骛翔园林”(晋・左思);“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晋・张翰);“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刘宋・何承王)。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境域。

(一)商周秦汉:中国古典园林形成期

1.商周朴素的“囿”

文字记载表明,中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距今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囿”。囿是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囿”,其中有巍峨的殿阁、高大的楼台、奇禽怪兽、名贵花木。《诗经・大雅》灵台篇记有“灵囿”的经营,以及对“囿”的描述,如:“王在灵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台”、“沼”为人工设施外,其余全为自然景物。

2.秦汉的宫苑及其“一池三山”

秦汉时期,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种带有宫室的园林形式,称为“苑”,又称“宫苑”。秦始皇在咸阳修建规模宏大的上林苑。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秦始皇笃信方士,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去东海仙岛寻找仙药。与此同时,又在上林苑中挖池筑岛,取名蓬莱仙岛,象征人间仙境,开创了人工堆山之先河。汉武帝刘彻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扩建、改建,并开凿了太液池。太液池中修建了三座仙山,分别命名为蓬莱、方丈和瀛洲。这种在秦王朝创造的“一池一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池三山”的造园布局,以及它所体现的神仙思想,成为历代皇家园林创作池山的主要模式,还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二)魏晋南北朝: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寺庙园林开始出现。

1.自然山水园

到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士人们的处境也是朝不保夕,因而他们纷纷仿效老庄,以无为浪漫、归隐山林为高雅。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主导下,游山玩水便成了风气,名士们行吟于山水间,于是山水诗、山水画大量涌现,自然山水园林也就应运而生。此时园林受山水画影响,于是凭借湖岸布置假山、建造厅堂、点缀花木,园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转变: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的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2.寺庙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类型——寺庙园林。由于佛教盛行,广建佛寺。出家人惯游名山大川,对于天然风致之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因此,寺院选址往往在树老林深、峰石古朴、洞壑深幽、丛林茂密的山林之中。于是,形成了峰峦隐映、松桧阴郁、岩壑幽深的寺庙园林。

(三)唐宋: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

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成熟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

1.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繁荣兴旺的高潮,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是,当时的皇家园林仍然没有脱离秦汉遗风,只是宫殿楼宇更显雄伟气魄,苑中山水的布设更加灵活;私家园林进一步与绘画结合起来,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维在秦岭北麓营建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在洛阳城里修建的宅园。

img82

辋川别业图局部(原载《关中胜迹图志》)

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陕西蓝田县的辋川山谷中,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了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故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花谷(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

2.唐宋写意山水园

唐宋时期文化经济空前繁荣,绘画、诗歌等方面都达到高峰,园林艺术也是这样。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五)明清:中国古典园林精深发展期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特别是乾隆对江南山水极有兴致,六次南巡,所到之处都留下“御笔”。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王朝建造的皇家苑囿行宫。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扬州“休园”、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等等,虽然规模不似皇家园林,但也堪称小巧精细之作。

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明、清时期园林正是以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

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也造就了一批造园专家和工匠,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两书已对我国造园艺术进行系统总结。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知识链接:计成的《园冶》

《园冶》是明代的一部造园专著,成书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作者计成,江苏吴江人。全书3卷,是中国古代有关造园著作中,最完整、最具科学深度的一部。中国造园学的一系列理论、思想、方法,在《园冶》中都有精彩的表述:一是强调造园设计、构思创意的重要性,指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指设计主持人。二是突出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造园目标,对此作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高度概括。三是提出“得体合宜”、“随宜合用”的造园原则,造园既要遵循一定的章法、体式,又要灵活地因地制宜。四是建立一套“巧于因借”的造园方法,把借景提到极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

中西园林都发端于狩猎,其基本区别在于: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文的力量。

1.崇尚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艺术再现。不论是山水地形的整理,或者是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要求达到“有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再现自然美是中国园林的艺术匠意,所以中国古代园林被称为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中国园林的这种顺应自然、依附于自然的构成方式,究其实质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文化哲学的影响。

第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即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木灌木也是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第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第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第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2.追求意境

文化意境是中国园林最大的魅力所在。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受山水画和田园诗的影响很大,造园者又常借此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有所谓的“无处不是画,无景不入诗”的意境,有人说中国园林是诗与画的物化,耐人寻味。所谓意境,即通过有限物象来实现无限意象的空间感觉,使观临者获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使物象给人情感体验和理念升华。唐代诗人孟郊有诗云:“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匾额、刻石、楹联既是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结合而表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达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如苏州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匾额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额的不同给人以两般的感受,物境虽同而意境则殊。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其名取自邵雍诗句“月到开心处,风到水面时”,游人若秋夜来此赏月自会油然而生一种盎然的诗意。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表现了园主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又如拙政园的湖山上植有梅树,其中的亭子取名“雪香云蔚”,使人顿觉踏雪寻梅的诗意。亭子楹联摘自唐诗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开拓了山林野趣的意境,再加上文字出自明代江南才子文征明的手笔,更增添了这一景观的文采。颐和园中的“园中园”——谐趣园,本是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而造,其正殿的涵远堂便有一联曰:“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颐和园虽在北方,但游人若读到此联,江南的灵秀之气亦会扑面而来。

在中国艺术论上,历来就有“诗画同源”之说,中国园林追求诗的意蕴,不可能不讲求画的境界,两者紧密协作,共同构成了“诗情画意”。中国园林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自然之美,就要像绘画那样,用写意的方法将自然再现于园内。计成在《园冶》自序中说:“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若画意”,就是要求所造园林以画入景,富有画意。许多古典园林,都是由画家设计和参与建造的,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山房和万石园,相传为画家石涛所堆叠。明代画家文征明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密友和座上宾。明代最著名的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计成和文震亨,也都是画家。在这种情形下,造园之理自然颇通绘画之理,其运动的、无灭点的透视,无限的、流动的空间,决定了中国古典造园方式是以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意境,即所谓“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知识链接: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区别

img83

【学生讲坛】

1.谈一谈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2.说说我国一些著名古典园林园名的取意。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赏析。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收集资料。

2.能够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收集园林内的匾额、楹联、碑刻等素材。

2.分析匾额、楹联、碑刻所体现的深刻意境。

3.各组结合实例写一份“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赏析”报告并制作PPT演示文稿。

4.各组选派一名代表,结合PPT在班上汇报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