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水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中国水泥产量为14亿吨,2012年增长到22.1亿吨,中国的产量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我国开始了许多CDM项目,其中水泥行业的部分余热发电带来的碳减排指标到国际市场上成功进行了交易,企业有了额外收益。中国水泥总产量占全球60%,对水泥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必然是国家控制的重点之一。认真监督水泥生产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准入条件。

5.6.1 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高度稳定增长。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给水泥市场带来了持续的繁荣。2008年,中国水泥产量为14亿吨,2012年增长到22.1亿吨,中国的产量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60%以上。[1]

表5.12 2009年至今国家部门发布的水泥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一览

续表

资料来源:国务院、数字水泥网。

随着我国水泥产业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的凸显,相关政府部门应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水泥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交易的概念源自1997年12月的《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以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三种减排机制之一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使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减排,并从中获益。我国开始了许多CDM项目,其中水泥行业的部分余热发电带来的碳减排指标到国际市场上成功进行了交易,企业有了额外收益。

2012年4月13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签署使得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在气候变化方面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决定双方合作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对绝对碳减排指标的承诺只是早晚的事,水泥行业碳减排总量的控制也是必然的。水泥生产中由煅烧石灰石中碳酸钙分解和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主要成因,吨水泥熟料的碳排放量差距并不大。中国水泥总产量占全球60%,对水泥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必然是国家控制的重点之一。对于难以控制的水泥新线建设,担忧的不仅是产能过剩加剧,也存在新增污染排放源和污染总量逐年增加的担忧。

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启动碳交易试点的省份。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做的第一单“生意”就是省内四家水泥企业以6 799万元认购了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为中国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首宗配额交易。广东塔牌集团、阳春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中材(罗定)水泥有限公司、华润水泥(罗定)有限公司4家水泥企业签订碳排放权配额认购书。这些企业均计划新增生产线,而新增的产能全部要认购碳排放指标,每吨60元二氧化碳排放权。

(二)鼓励兼并重组

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最近几年,行业内出现了部分不理性的收购行为,不计成本大范围收购,可称之为“扩张式的并购重组”。此类重组方式仅在市场前景看好、盈利空间明显的前提下才能有明显效果。此处所指的并购重组,有别于前文的并购重组,可称之为“去过剩产能的并购重组”。当行业发展趋势出现拐点时,水泥行业可能进入较长期的低迷阶段。此时可进行低位收购,并根据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置产能,保留与市场需求匹配、利于环境改善、利于节能减排的生产线,永久关停其他不合格生产线,优化市场结构。

(三)加强政府监管与引导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对业主投资行为的监管应加强和改进,监管的主要内容是环保、用地、能耗和产品质量等。在监管中,政府必须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在监管的同时,政府应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对投资者进行引导。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重点耗能设备、计量器具配备、能源利用、排放设备、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水泥企业节能减排监测、统计和考核体系,积极组织相关分析,配合预测预警工作。认真监督水泥生产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加快研究制订水泥行业改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具体办法,防范水泥企业盲目扩张。定期公告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资金补贴等政策机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四)加强准入规制

传统的水泥业是显著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但由于进入门槛低,产业内存在大量企业,生产集中度较低。国内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20万吨,而日本为400万吨,韩国为600万吨,世界第二大水泥生产国——印度,其平均规模也达到了175万吨,这使得水泥业的规模经济特征无法表现出来。为了提高水泥产业的规模经济,需要加强水泥行业的准入规制。投资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水泥粉磨站,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符合省级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及区域、产业规划环评要求,与项目当地资源、能源、环境、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情况相适应,其用地必须符合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使用标准。准入条件的推出,限制了地方政府对水泥项目的盲目推动,新建或改建生产线不能仅仅满足当地的经济需求,还应符合国家层面的政策和产业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

对于生产工艺与规模,准入条件也应强化相关要求,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要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单线建设要达到日产4 000吨级水泥熟料规模,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市场容量有限的边远地区单线最低规模不应小于日产2 000吨级水泥熟料(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和特种水泥生产除外)。

(五)调整水泥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

为了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促进节能减排,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12月9日和2009 年12月29日先后下发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和《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财税[2009]163号),通知明确规定:对“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的水泥或者外购水泥熟料采用研磨工艺生产的水泥,水泥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产品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这项鼓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水泥企业消纳固体废渣的积极性,生产中不仅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大量利用工业废渣,而且在原料配比中也尽可能利用废渣搭配。通过对水泥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进行调整,采取差别税率,国家没有增加新的退税额,废渣利用率还有所提高,尤其对行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六)环境规制

水泥属于高耗能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物质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发达国家,水泥行业受到环境保护部门的严格控制,进入壁垒不断提高。受环境保护政策影响,美国水泥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美国水泥价格走高。中国对水泥业的环境规制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规制方式和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并且由于环境规制对产出有很高(绝对值)的负弹性。随着规制力度的增强,水泥产业的产出也会随之而不断下降,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将会逐渐得到缓解。具体措施包括:

对新上水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按照《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要求企业拥有对应标准的生产工艺,标准要求水泥窑及窑磨一体机颗粒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100mg/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得超过400 mg/m3,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不得超过800mg/m3等。

要求拥有一定规模的污染处理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如水泥企业必须拥有与其生产工艺设备同步运转的除尘装置,减少烟尘的排放。

通过市场交易型环境工具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以税收形式或排放许可证交易等方式内化到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要素市场价格中,如环境税、政府补贴和排放许可证交易等。

(七)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

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在解决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上可以发挥协调作用。

1.发挥行业协会传递信息的功能

水泥行业协会应该积极收集、整理、分析水泥的产能、分布和价格等重要信息,并定期发布,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辅助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2.有效利用行业协会组织协调的功能

水泥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亏损,每年都有大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此时,协会可以在不违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牵头组织各家企业开会,争取市场协同。

3.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进行监督

协会对于行业信息的掌握快速、全面,政府可以委托行业协会对于新增产能、技改、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进行监督,不仅能发挥协会的专业性,而且可以节约政府的相关资源。

(八)政府引导被淘汰企业的劳动力、资本转向其他产业

治理产能过剩,在必须淘汰一些企业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引导将要被淘汰的企业将劳动力、资本等转向其他产业。由于水泥产业巨大的沉没成本,机械设备的专用性较强,政府可以牵头大型水泥企业收购被淘汰企业的设备,使被淘汰企业能够回收成本,以便获得资金投资于其他产业;被淘汰企业停产后,大量劳动力闲置、下岗,政府可启动相关培训项目,使得下岗劳动力获得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技能,尽量减少结构性失业。

5.6.2 针对企业的策略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针对城市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水泥企业可以把垃圾分类,利用其中的建筑垃圾为原材料生产水泥,可燃性生活垃圾如废塑料、废油、使用过的汽车轮胎,有较好的可燃性,1 450℃高温能让这些垃圾基本上燃烧干净。留存的一些残渣,如轮胎中的钢丝等,是水泥生产中本来就需要添加的原料。这样使用垃圾,一方面减少了水泥生产中需要的煤炭等能源,另一方面处理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垃圾,让水泥厂有了新的功能。

(二)积极应用推广散装水泥技术[2]

散装水泥是指水泥从出厂、运输、储存到使用过程中,不用以纸袋为主的包装物,直接通过专用的、具有密封性能的储运工具(散装水泥火车、汽车、船舶、库、罐等) 进行装运,并以机械化为主进行运转。在运输散装水泥的过程中,拉袋装水泥的平板车被专用汽车取代,时常经受刮风、下雨、潮湿威胁而易引起水泥变质的简易工棚被“大型”的中转库和绿色的流动罐取代。在水泥的搬运过程中,袋装水泥装、卸、堆、码等工序完全依靠人力完成。在袋装水泥的使用过程中,从仓库到机台的运输,割破包装袋,倒入预拌机内,人工劳动比重较大。袋装水泥从出厂到使用,每吨袋装水泥大约会损耗20~30kg,而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的散装水泥,不仅使得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而且大大减少了人力使用,提高了环境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促进了水泥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

(三)巩固传统市场, 开拓新兴市场, 努力扩大出口[3]

我国水泥22亿吨的年产量不可能全部在国内消化,无论怎么扩大内需,市场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必然要有一部分水泥走向国际市场。因此,我国水泥在优化存量中还要加强对出口的重视。当前,产品结构过低是我国水泥工业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水泥产品属于大宗原材料,量大体重,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水泥品种单一,无法满足需求的多样化,这些都导致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低下。目前我国水泥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却处于较低水平,价格与国际水平相比也较低。其次是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国际建材市场趋冷、出口环境恶化以及水泥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渠道,对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反应迟钝。由此,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国内水泥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未来我国水泥工业产品出口的前景是结合第二代新型干法先进工艺的研发,提高我国水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健全国际水泥市场的销售网络,发掘国际水泥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保持传统国内市场的同时运用多种贸易手段开拓新市场等。

[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 苏娇华:《发展我国散装水泥技术浅谈》,《中国建材科技》,1995年6月;俞瑞峰:《发展散装水泥是水泥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建材工业信息》,2000年第9期。

[3] 鲁言:《2013年我国水泥市场走向何方》,《建材发展导向》,201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