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可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遵循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实施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联合开发战略。“临夏砖雕”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认识方面,民族地区从上到下要解放思想并统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

要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它的商品产品属性分开,同时要明确文化可以作为产业来发展。这种认识普及到领导、干部以及群众。要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而民族文化又是民族地区最具优势的资源。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可以为民族经济得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要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应承担起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设任务,把经营性文化事业交给社会去办。二是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其他各产业的关系。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除自身特殊性之外,在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等诸方面,与其他产业有相同的共性。因此,在预算、投资、项目等安排上,应当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三是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思路、政策、措施、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同步开发,互动发展。四是处理好文化产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和建设甘肃省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相统一结合起来

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先行确定民族工作基础较好的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民族乡、移民民族乡和少数民族群众聚集社区五个不同类型的示范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项目建设力度,到2015年,示范点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示范点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省推广,到2020年,把甘肃省初步建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其中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甘肃省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中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

(三)立足战略高度,加大宏观统筹力度

从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因此,发展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需要省政府和地区各级政府站在战略高度,立足全省产业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首先,可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加强宏观统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例如:甘肃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全省的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相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在遵循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实施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联合开发战略。例如:从历史上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在经济贸易形式上进行互补,目前,面对各自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国家、省级层面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应打破地区界限,合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例如可以通过穆斯林风情和藏族香巴拉旅游线路,来带动甘肃民族地区主要的两个自治州旅游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连带效应。而且两地区应该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布局设计,构建区域性文化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将两州各县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四)制定好发展战略规划并作为行动指南

各级政府应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把文化产业当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去规划、去发展,纳入省级、各地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研究和把握当今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民族文化产业强势。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和产业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积极研究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提出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基本布局和发展重点,抓紧制定甘肃地区文化产业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切实做到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改革旧有体制,培养市场主体,鼓励多渠道资金进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改变现有体制,培养市场主体,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发展民族地区地区文化产业,首先应鼓励多渠道资金进入,尝试文化机构与企业的重组和联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以公司行为的方式进行运作,探索文化企业的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对于民族地区的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底子薄的问题,建议从资金、财政税收等政策到人才配给给予一定倾斜,并且应该选择具有潜力的文化企业重点扶持,以培育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还应该面向社会广泛融资,采取集资、人股、捐助等形式吸纳资金,解决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六)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树立精品文化意识

品牌,特别是名牌,是一个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求生存和谋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之一。发展文化产业也不例外,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文化,还要有精品文化意识。甘肃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对相关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和延伸,许多文化产品“缺失”文化,文化精品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文化品牌叫不响,产业也不能做大做强。例如:目前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砖雕就是处于这样的境地。

临夏砖雕又称河州砖雕,她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成为临夏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文化瑰宝。“临夏砖雕”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100届广交会上,临夏砖雕吸引了温总理的目光,受到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的高度赞誉,成为本届广交会的一大亮点。临夏州的砖雕产业经过这两年的发展,由最初的零散的、作坊式的生产业已形成了以临夏能成古典建筑装饰公司、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年产量可达3万平方米,总产量达3.68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其他省、市,部分产品远销国外,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临夏砖雕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文化缺位,导致品牌空白的危机。文化是文化产品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文化产业的发展最注重的就是对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有着上千年传承历史的临夏砖雕艺术,现在面临的却是文化缺位。首先是临夏砖雕艺术的传承发生了严重“断代”,致使一些优秀的砖雕技艺濒临失传。“在临夏,现在从事砖雕艺术生产的人员在2000人左右,但没有一个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理论和学术研究上的空缺,让临夏砖雕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低水平、低档次的阶段。临夏砖雕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密集性行业,从事这一行业需要绘画、书法、古典诗文、雕刻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在临夏砖雕行业内部,目前却形成了题材创作、制图、雕刻、修饰加工等环节相互脱节的现象,传统工艺所要求的从题材创作、雕刻到修饰成形一气呵成的创作过程成了分段制作的“流水线”式作业,致使砖雕作品整体缺乏风格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缺乏传统砖雕艺术生动的气韵。

和其他文化产品相比,临夏砖雕在发展中缺少的就是对文化的挖掘,缺少的是这一方面的研究者。由于砖雕在文化挖掘上的滞后,使砖雕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价值,已成为砖雕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砖雕产业要发展还是要引进建筑美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使砖雕产业在艺术上有一个新突破。而且临夏砖雕产业必须加快深层次的研发,着重解决砖雕生产品种单一、设计守旧、材质较差、包装落后等因素的制约。临夏砖雕只有通过产业链的开发研究,发挥“集群效应”,培育一批企业和技术人员,延伸产业链,才能实现砖雕产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砖雕产业在发展中不但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还要大力开发砖雕艺术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促进砖雕产业向规模化、综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总之,要十分关注品牌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打造。按照创特色、创精品、创一流的要求,以立足省内、打入省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目标,精心包装,加深内涵,提升品位,突出特色,扩大宣传,强化营销,努力提升传统文化品牌,不断发展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打响一批文化名牌,彰显其市场价值或经济价值,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效对接和嬗变。

(七)抓好相关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各种生产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准备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培养民族文化的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还有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有整体规划,使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变迁的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如可考虑让民族文化进课堂,在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大专院校增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制定规划,系统地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扩大专业人才队伍。对目前散居的民间艺人建立专门档案,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程、“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和建立“民间艺人人才库”等多种方法。集中有限的资金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当然,人才培养是个长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目前文化研究、开发和经营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聘请相关人才也不失为良策。

(八)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文化资源面临来自经济全球化和生活现代化带来的挑战,面临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现状堪忧,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且能体现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内涵丰富文化记忆的民间文化实物流失严重,传世不多,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面对这些现实状况,民族地区的文化管理部门甚至地方党委政府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挖掘和保护好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重点促开发,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根,要想使得民族文化产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首先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生态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对民族现实文化生态进行保护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应该重点扶持或引导推动一些主要行业,以点带面快速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题组成员:马东平 魏静

【注释】

(1)数据来自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统计报表》2009年。

(2)数据来自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统计报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

(3)http://minzu.people.com.cn,《清真食品产业:国内高速发展,国外尚待开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