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戏剧大省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肃戏剧大省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建立戏剧大省的创作方向及定位。甘肃戏剧不仅在获奖数量上继续领先,而且在创作思维、创新理念、题材视野、意蕴开掘上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抚慰人类心灵、展现国家形象的旗帜与典范。《大梦敦煌》创演十年来已累计演出800余场,其中国外演出102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演出收入8000多万元,成为中国舞剧市场化运作的典范。

三、甘肃戏剧大省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戏剧大省必须进一步明确创作方向及定位,努力打造甘肃文化名片

首先,建立戏剧大省的创作方向及定位。面对新的发展时期,甘肃戏剧坚持“以敦煌为源流,以丝路为背景,以多民族为色彩”的本土化创作,从挖掘优势、展示历史、关注现实等方面弘扬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戏剧创作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格,形成一个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深入反映和描绘社会多彩局面的良好势头。传统的戏剧资源要实现与现代人的“文明对话”,突破陈规,给传统戏剧资源赋予新的生命力。在开掘本土文化的独特性的呈现上,历史与今天是衔接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今天的认识与运用上也是千姿百态的,它的表现形态可以是现实的。甘肃戏剧不仅在获奖数量上继续领先,而且在创作思维、创新理念、题材视野、意蕴开掘上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抚慰人类心灵、展现国家形象的旗帜与典范。如是,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赢得市场,还可以赢得青年,赢得未来。

其次,力求在题材上具有地域特色和垄断性,提高对戏剧本体乃至文化本体的深度审视,注重戏剧艺术的文化品格,进一步增强甘肃戏剧文化的原创力与表现力。戏剧艺术的总体指向是个性化,只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才能在演出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从《官鹅情歌》到《花儿与少年》都是挖掘本省文化资源创作成功的范例。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品牌的赢胜优势,尝试对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三国文化、简牍文化、科技文化等题材领域的涉及,加大对陇剧、“花儿”剧、甘南藏戏、高山戏、曲子戏、影子腔等地方剧种挖掘创新,丰富甘肃舞台艺术的表现内容。《兰州老街》、《兰州人家》、《兰州好家》就是甘肃话剧依靠弘扬本土文化来寻找发展之路,进一步向思想性、艺术性突破的成功范例。从本土、从传统戏曲中吸取养分,加入时代生活跳荡的脉搏,这种新理念、新视角自然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第三,甘肃戏剧要有一定的世界眼光和前瞻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民族艺术文化的生成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前沿,高度重视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必须置于世界文化格局中来考虑,扩大民族文化自身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戏剧文化也应该如此。适合新的时代潮流,借鉴新的艺术形式信息,不断吸收、改进、发展和丰富,将传统的戏剧资源转化成新的民族民间化,一个洋溢新时代气息的、具有东方文化内蕴和审美意识的精品艺术,它不但深受东方人青睐,而且也让西方人感叹不已。积极推动甘肃戏剧的世界性和前瞻性,使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全人类享受的精神盛宴,让戏剧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发挥新的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甘肃戏剧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加大戏剧精品创作,打造文化名片。以本土化为甘肃戏剧创作的定位,制定详细的艺术创造规划,以项目招标、重点题材创作支持等形式加大特色文化作品的生产;建立高效有序的市场运作机制,支持戏剧创作人才以无形资产参与多元化创作投入,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戏剧创作生产,努力形成“政府扶持、单位筹措、社会融资、市场运作”的戏剧创作生产格局;立足于本土人才的培养,出台一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出台一些留住人才的政策,省内各大艺术学院也应积极培养本土实用、急需人才;加强戏剧文学创作基地建设,扶持有甘肃特色的文艺门类,推出名团、文艺精品和文艺家,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流派,创办体现甘肃特点的戏剧文化节会,打造文化品牌,推动甘肃戏剧的继承和创新。

(二)加快院团体制改革,积极开拓演出市场

省文艺院团必须适应国民消费需求变化的趋势,以精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观众为中心,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把演艺业真正做成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2010年4月,“甘肃省杂技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甘肃省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省各级文艺院团在体制改革和开拓演出市场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体制机制转换,根据市场发育的程度,针对不同院团的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转企改制,对无演出能力、长期以来财政补贴生存的文艺院团,核销其单位建制,符合条件的人员可按相关规定充实到文化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

2.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将演出场次、票房收入等作为衡量作品的客观指标,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推行政府文化采购制度、重大文艺项目招标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以集约化方式进行演出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根据国内外演出市场需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打造高端演出产品。要高度重视市场的营销,努力增强院团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的能力。

4.以走向省内外、国内外和与旅游结合,研究和细分市场,研究和运用不同的营销方式,推广演出产品,拓宽演出空间,提高演出效益。积极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项目,引进和生产数字娱乐产品,不断提高文化娱乐的科技水平。

5.要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在文艺院团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坚持实行演出补贴制度等措施。

甘肃省的79个专业表演院团,只有走市场才会有广阔的出路。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的演出实践更充分证明开拓市场的重要性。《大梦敦煌》创演十年来已累计演出800余场,其中国外演出102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演出收入8000多万元,成为中国舞剧市场化运作的典范。据文化部艺术司公布的《关于50台精品剧目演出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大梦敦煌》以650%的投入产出比,位居全国50台精品剧目第二位,在14台舞剧类剧目中名列第一名。创造了中国舞剧“多演出、多产出”最为成功的范例,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作为肩负甘肃省秦腔发展的龙头剧团——甘肃省秦剧团,为了在市场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毅然为向走商演道路。秦剧团以“低姿态占领市场,高质量赢得观众”的经营理念,创作出了适合在农村演出的“农村版”,针对不同层次的观众群体,他们排练了30多部本戏,20多出折子戏,打下了坚实的剧目基础,成为不仅能在城市大舞台上演出,也能在农村小舞台上演出的艺术院团之一。省秦剧团把秦腔大戏唱遍了陕西的宝鸡、咸阳,甘肃的天水、庆阳、平凉、陇南、河西等地。2009年,剧团全年演出179场(其中农村137场,城市42场),演出收入59万元,观众人数达80多万人次,2010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17场的商演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秦腔这个“千年活化石“不再是一个寂寞的江湖。甘肃省陇剧院已设定了将《官鹅情歌》打造精品版、普及版、演出版和出国版四种版本的形式,特别是出国版《官鹅情歌》,将陇南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推向世界,是甘肃戏剧开拓世界舞台的一次积极尝试。

(三)加大品牌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加大品牌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具体讲,就是要建立较完备的戏剧产业化系统工程,以戏剧生产强化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甘肃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近年来,随着甘肃戏剧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甘肃省在戏剧的保护、研究、旅游、舞蹈、影视、出版、艺术品等方面形成了相当丰厚的系列成果和产品,进一步扩大了戏剧品牌的社会效应。我们要重视“艺术再生”功能,“艺术再生”,是指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价值增值、价值重生。发挥“艺术再生”作用,加快建立一系列的戏剧文化产业链,加大开发戏剧文化品牌的产业含金量,让品牌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实现戏剧艺术的价值增值、价值重生。

建立戏剧文化产业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载体。戏剧艺术的发展,是以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作为商业操作的起点和归宿,因此,要把戏剧艺术的“时尚化”和“艺术化”作为产业机制建立和发展的目标。戏剧文化产业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使各种原创性的戏剧作品能够大规模复制,从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占有市场份额,达到盈利目的。比如,利用戏剧资源进行影视创作生产与图书出版,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敦煌文化、丝绸之路、多民族的题材资源,促进戏剧文学创作与历史文化研究、小说和影视创作资源的结合,从而提高知名度,实现戏剧艺术的价值增生。电影《丝路花雨》、电视剧《老柿子树》以及纪录片、电视片、光碟、网络产品相继问世,极大拓展了精品剧目的演艺空间。此外,以“敦煌”品牌为突破口,依托甘肃在敦煌学方面的选题资源优势、作者队伍优势和环境氛围优势,出版丰富多彩的敦煌题材戏剧图书,让甘肃戏剧品牌在海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艺术再生的另一途径就是致力于工艺品的生产。通过以现代的生活气息、极强的原创性、独特的审美角度、纯化的艺术语言表现戏剧艺术,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的再生,获得戏剧艺术一种质的提升和进步。在地毯、刺绣、蜡染、木玉石雕、丝制产品、陶艺、彩塑、珐琅铜器、工艺字画、饰物、玩具等诸类的旅游产品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戏剧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链,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工艺品是文化的形象名片,通过文化旅游的产业化渠道,戏剧文化工艺品会以其无比巨大的魅力散发出耀眼光芒,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其社会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四)实现戏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联合

艺术创作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艺术创作是旅游品牌的传播载体和亮点,一批舞台艺术精品打响了甘肃特色文化的名片,更成为甘肃特色旅游的名片。《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从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看,两部舞剧使敦煌艺术宝库具有了更大的公众知名度,形成了波及世界的新的一轮敦煌热,直接或间接拉动了甘肃其他艺术门类、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从表面上看,艺术创作虽然只产生了一个旅游演艺产品,但它联动的却是包括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在内的演艺产业链,是城市经济的增长点,也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价值取向。因此,“娱”是旅游中最能产生溢出效益,带来商业利益的重要环节。敦煌市将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作为文化旅游项目纳入敦煌旅游的整体规划,开辟了甘肃省唯一的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演艺市场,以敦煌大剧院为阵地,每年演出170多场,使文化演艺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提升敦煌文化旅游质量锦上添花,形成多级效应。即将筹排的大型历史陇剧《西狭长歌》,是省陇剧院继《官鹅情歌》之后再次引进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将文化与旅游对接的一个大项目。《西狭长歌》巧妙地将陇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将会大大激活陇南的文化旅游。

艺术演出提升城市旅游的品质。以兰州为例,兰州市的旅游产业规模已基本形成了“行、游、购、食、宿、娱”配套完善的接待服务体系,但与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相比,仍存在许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缺乏精品景区、景区品味较低是目前影响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兰州市需要通过对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戏剧文化、避暑休闲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以进一步提高兰州旅游的影响力。在建立中国秦腔博物馆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一个以舞剧《丝路花雨》为代表的敦煌舞蹈诞生的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同时以舞剧为依托,将兰州打造成世界级的舞剧王城,每三年举办一次戏剧节,必将提高兰州的旅游文化的质量,对获得“国际最佳观光旅游城市”殊荣的兰州提升城市形象无疑讲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益凸显,把节会作为促进戏剧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的最佳载体,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实现戏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强强联合、互惠互利。目前已形成了敦煌飞天国际文化旅游艺术节、兰州黄河风情文化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武威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节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响了城市名片。利用这些旅游品牌,努力开拓旅游演出市场,丰富景区内涵。从2010年开始,甘肃计划在敦煌打造一部大型实景演出,在兰州、嘉峪关、天水、甘南等中心旅游城市打造娱乐性的综艺演出,丰富了甘肃省旅游演出的样式。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使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跨越的战略措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全面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此为契机,随着《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曹操与杨修》、《大河魂》等歌剧、舞剧在国内外成功演出,甘肃文化旅游必将迎来无限生机和灿烂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