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定位

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定位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地湾有8000年历史。目前,把文化资源大省与文化大省简单地加以联系的认识还比较普遍。
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定位_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大省建设

四、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定位、新举措

2012年“两会”期间,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第一次提出要全力打造“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在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中,王三运同志指出:“要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实力大省转变。”这是对国办29号文件关于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的内涵的深入开掘,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要求,抓紧落实国办29号文件,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新定位、新举措,它对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这一新定位、新举措凸显了甘肃在全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甘肃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以来都是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大后方。自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甘肃成为我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所以,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充分利用联结中亚和欧洲的战略通道,不仅具有文化的意义,而且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意义,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更好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国防安全。

其次,这一新定位、新举措彰显了甘肃在文化建设上的独特优势。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地湾有8000年历史。上古时代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五帝之首黄帝都诞生于陇上。秦安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是黄河流域灿烂文化的开端。发现于临洮的马家窑文化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甘肃在全国率先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将中国彩陶文化推向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庆阳,创礼乐立规矩;秦人在陇右拉开了统一中国之序幕。甘肃是世界文明交汇创新之地,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性城市,河西地区成为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交汇融合之地。敦煌被称为世界中古时期文明的象征。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地区。”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世界文明大动脉。甘肃是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的见证地,汉武帝驱走匈奴,以河西为基地,逐步控制了西域地区;凉州会盟,西藏从此归属中国。甘肃是多民族文化的摇篮。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曾在这里形成、活动,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82%的6万多枚汉简,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如刘延东同志指出的“是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和文物价值”。目前全国56个民族,甘肃就有55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10个,其中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各个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多元纷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有27000多条,初步确立了非遗项目4100多项,囊括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岁时节令等16大类,在全省86个县区90%以上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就现代文化而言,舞剧《丝路花雨》自1979年上演以来。已在国内外演出1400多场次,创下了单项剧目演出场次之最,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剧目。舞剧《大梦敦煌》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在世界10多个国家进行过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并首批进入国家大剧院进行展演。《读者》杂志有“世界华文第一期刊”之称,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此外,甘肃还有著名的东风航天城、刘家峡水电站、兰州重力子加速器,以及庄浪梯田、陇南茶园、山丹万亩油菜花、临洮花卉基地等现代工业和农业文化景观等。甘肃是红色文化的富集之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西路军血战河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南梁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都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留存至今的革命历史遗迹、遗物,无一不闪烁着红色文化的耀眼光芒。所以,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同志曾把甘肃的文化优势概括为六个方面:悠久的历史文化、独有的丝绸之路—敦煌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多彩的自然文化、悲壮的红色文化、精彩的现代文化。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在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优势。

第三,这一新定位、新举措突出了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上的一个关键性任务,这就是“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实力大省转变”。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开发。甘肃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中国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文化资源丰富度排全国第五,而且,特色极为鲜明,让人过目难忘。然而,资源富集并不必然地等同于产业发达。它只是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个条件,或者说,它只提供了一种文化建设的可能性,而远不是文化大省本身。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世界性潮流。面对这样的形势,甘肃人在为自己的文化资源的丰富而感到自豪时,应当更有一种忧患意识,一种紧迫感。而要“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的转变”,首先应当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目前,把文化资源大省与文化大省简单地加以联系的认识还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所谓“三多三少”,即一些地区一些单位在谈到自己的文化资源时,一般性的介绍多,谈如何转化少;谈大的开发思路多,谈如何做成具体的文化产品少;谈当前的开发多,谈如何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少。其次,要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是一个多向度、多环节、多层次的问题。从资源到市场,从市场到品牌,涉及诸多环节、诸多因素,如创意、策划、设计、生产、包装、营销、延伸开发和产权保护等,这里既有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问题,又有资金与技术支持问题,还有体制机制与法律保障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