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加快新甘肃建设

全面加快新甘肃建设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一、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五个特点:(一)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83亿元,增长13.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全年完成753亿元,增长2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兰州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兰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五个特点:

(一)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83亿元,增长13.4%。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67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20.42亿元,增长13.5%;工业增加值完成614.45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06.74亿元,增长13.6%。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8.74%;旅游业总收入增长35%。

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投资消费拉动作用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3.71亿元,增长31.03%。消费需求稳中有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87亿元,增长14.7%。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4.52亿元,增长20.04%。城乡居民收入较快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767元和7114元,增长12.6%和14.2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全面完成减排任务。

(二)新区承载功能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发展活力增强。发展规划日趋完善。新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23个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全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162个,总投资1826亿元,到位资金600亿元。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中国铁建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海默科技等92个项目加快建设。

承载功能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核心区8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完成道路建设122公里,建设总里程达400公里以上。中川至马家坪铁路建成通车;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完成路基工程。10条公交线路开通运营。生态绿化全面实施。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城市道路两侧绿化60公里,2号生态湖周边景观工程建成,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加快建设。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兰州实验幼儿园新区分园建成,兰炼一小、康复中心医院等项目已开工,10家银行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

(三)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调整趋向合理。

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以“三区融合”推动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兰州市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开始实施,高新区、经济区二级园区已移交所在县(区)政府管理,两区在兰州新区的园区启动建设,“三区”空间融合、委托移交管理、税收、统计等体制建立。以“出城入园”推进产业按照布局体系转移。工业方面,启动93户企业出城入园,兰石集团等30户开工建设。商业方面,对56个商品交易批发市场逐步实施出城入园,已建成瑞鑫国际商贸城等一批承接地市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2013年我市“3341”项目工程入库项目1984个,计划总投资8734亿元。其中区域首位、战略新兴、特色优势、富民多元四大产业完成投资1129亿元。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新纪元汽车城等18个商贸项目,万达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设进程加快。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至51.03%。三是突出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仁寿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42项文化重点产业项目,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1.0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1%。四是积极扶持非公经济。出台“三个20万”等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初创微型企业1383户,带动就业8988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全年完成753亿元,增长2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

(四)城市建设管理和城市营销再上台阶。

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治污染取得显著成效。城区完成燃煤锅炉改造767台、4347蒸吨;主城区“煤改气”工程全部完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户。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99天,历史性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二是路网建设进度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完成试验段建设任务和一期工程征地征收。南山路南出口以东建成通车,北环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北绕城高速和南绕城高速开工建设。“上穿下跨”工程全面实施,小西湖立交桥等重要节点改造顺利竣工。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整治改造老旧道路44条;元通、深安黄河大桥完成主体,雁白黄河大桥启动建设;新增、改造城区公共绿地1367亩。四是小城镇改革持续推进。兰州高新区东部科技新城获批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青城、什川等一批特色城镇建设进程加快。五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成运行。兰州被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城市营销”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全力办好各类重要赛事。成功举办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兰州段等节会赛事。二是组织多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71项,保留208项,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全市新引进项目925个,签约金额3528亿元,到位资金1350亿元,增长70.77%,项目签约额和资金到位率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率先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高层论坛,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建设实施方案,综合保税区、国际港务区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进行了多层次交流合作。四是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组织第三届“敦煌行”中国?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旅游节会,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06万人次,增长28%,完成旅游总收入206.5亿元,增长35%。

(五)为民兴办实事和扶贫攻坚全面推进。

着力推进民生改善。为民兴办29件实事全部完成。实施城乡低保提标,城镇提高到五区每人每月407元、三县306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年1920元。新增城镇就业12.46万人,安置困难群众就业1.42万人。虚拟养老院服务人数达到22万人。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0000多套,新开工建设14000套。新建城乡幼儿园73所、寄宿制学校127所、标准化学校8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5所、全民健身场地200个、105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制定实施《兰州市“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3—2015)》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深入推进扶贫攻坚。为300个贫困村制定脱贫方案,完成101个贫困村的整村脱贫任务,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实施各类联扶项目537个,总投资11亿元,惠及77个乡镇314个村社。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一、二、三产分别增长6%、12.5%、13%),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围绕以上目标,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一)抓好运行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农业重点抓好92万亩高原夏菜、55万亩全膜双垄、14.5万亩中药材等生产建设,确保农业全年增长6%。工业集中抓好中国铁建等118个预计投产项目的建设进程,保证按期建成发挥效益,力争工业全年增长11.5%。服务业切实抓好2013年上限入库商贸企业的服务,积极培育限下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实施万达商业广场、国际商贸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服务业全年增长13%。通过三次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全市经济以12%的速度增长。

(二)建设兰州新区,不断增强跨越发展动力。

加快项目建设,加强招商引资,深化“三区融合”,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升级。一是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搭建丝绸之路沿线中亚、西亚国家交流合作平台,谋划建设哈萨克斯坦产业园。向国家申报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年新引进资金到位800亿元。二是进一步增强支撑力。加快石化等六大产业片区建设,促进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成发挥效益。推进格瑞德空调等一批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以编制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兰石化1000万吨炼油整体搬迁,加快兰石集团等出城入园项目建设。力争全年生产总值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三是进一步提高承载力。加快“三区融合”进程,不断完善三区之间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融资模式创新,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18家以上。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实施好兰州至中川铁路、市区至新区轻轨等项目,加快建设第一给水厂二期等项目。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完成国家级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新增造林绿化4万亩以上。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抓好科技文化新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三)实施“3341”工程,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

抓好项目入库。实施好我市“3341”工程11个专项规划和9个工作方案。做好2014年500万以上项目进入“3341”项目动态库工作,力争入库项目超过2000个,投资1600亿元以上。抓好项目凝练。根据国家2014年投资方向,在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环境治理领域,凝练一批重大项目,争取达到可研以上深度要求。抓好项目争取。积极争取实施兰石化1000万吨炼油整体搬迁提升改造和国际港务区建设。切实做好兰州新区绿化纳入甘肃省生态示范区等申报争取工作。抓好项目建设。筛选确定2014年100项重大项目并分解到市级领导及部门领导,明确包抓责任和项目建设进度。在建设用地、规划报批、拆迁安置等方面强化服务,推进西客站、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抓好招商引资。力争完成全市2000亿元招商引资目标。办好首届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暨第20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做好500强企业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四个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

(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释放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梳理汇总行业和部门限制、禁止类等领域的投资目录内容,制定并公布2014年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编制我市部门职权目录,列出领导干部“权力清单”,公布权力内容和决策事项,进行问责追究。建立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编制市、县(区)、乡镇三级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对权力运行环节流程进行优化。精简行政审批程序。衔接国家、省上公布的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工作,实施并联审批和全程代办制度。扩大政务公开试点范围,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确保2014年行政审批项目减少1/3以上。二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组建兰州旅游、建材、粮油等5家集团公司。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兰州新胜利宾馆等国有控参股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建立国资收益资金使用评价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规范兰州百汇百货公司等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三是健全投融资体系。组建兰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加快建设兰州新区金融集中区。组建兰州石化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推进兰石化1000万吨炼油整体搬迁。四是深化农村领域改革。重点做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权地及设施农业的确权发证工作,力争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

(五)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

加快产业转移步伐。2014年启动50户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推进在建出城入园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兰石集团、际华3512等项目。启动实施七里河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继续实施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出城入园,重点建设毅德商贸城等项目。加快物流业发展,建成国际商贸物流板材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加快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建设。抓好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进青城古镇等42个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节会赛事。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2%,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年”。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鼓励京东商城、菜鸟、阿里巴巴等境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来兰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兰州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兰州连海地区煤电冶一体化局域电网建设。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非公经济。继续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三个20万”政策,新设微小企业贷款贴息专项2000万元,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资金增加至1000万元。运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非公经济增长22%。

(六)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一是积极推进城镇化。编制《兰州市市域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5000人以上小城镇扶持政策。对城区非户籍52万人口,优先考虑市民政策配套,解决好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以榆中北山地区为重点,制定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化扶持办法。加快兰州高新区东部科技新城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筛选我市6~10个特色城镇进行试点申报。二是继续强化治污染。加强PM2.5防治,采取电湿除尘技术对城区三大电厂和兰州石化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治理。积极推进甘肃双良余热回收技术。实施热电联产“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异地建设和配套管网工程。力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三是加大力度畅交通。全面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确保南山路全线通车,力争北环路基本建成。加快西客站、东川货场配套道路建设。完成9个道路疏解工程。启动解放门立交桥上跨南滨河路等“上跨下穿”工程。建成深安黄河大桥,加快建设雁白黄河大桥。

(七)抓好民生实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抓好为民兴办实事。全面完成确定的24件实事。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9000套,分配入住150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2000户、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更新改造大型泵站6座,解决农村1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二是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安置困难人员就业5000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万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20.5万人,创劳务收入24.6亿元。三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化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征缴模式改革,新提高城乡低保标准15%、农村五保标准1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发放率达100%。四是加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实施科技惠民示范项目,扶持8个农业龙头企业。完成1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继续抓好校安工程的实施,基本消除全部C级危房21.7万平方米。建设15所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套建设200个全民健身场地。五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继续完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运行模式,不断提升完善“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在全市大力推广“民情流水线”。六是深入实施扶贫与联扶工作。加快实施我市“1236”扶贫攻坚行动方案,推进三县一区2076户755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抓好贫困村进村项目建设,确保实现104个村整村脱贫。

(潘 恩 康 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