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肩负文化大省建设使命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肩负文化大省建设使命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肩负文化大省建设使命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周小华 戚晓萍在甘肃的各项产业中,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态,已体现了其特殊性所产生的后劲。甘肃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于2008年3月启动实施。截至2010年春节前,甘肃全省2009年第一批300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

肩负文化大省建设使命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周小华 戚晓萍

在甘肃的各项产业中,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态,已体现了其特殊性所产生的后劲。2008年——2009年在知识型、文化技能型、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危机时期,逆势上扬,在欠发达省份以高于经济的比例高速增长,这就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它在甘肃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厚但经济欠发达省份所存在的发展潜力。各级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这是甘肃欠发达省份体现出来的文化优势,便有了从战略高度重视的热情。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政策、资金等发展的瓶颈问题都做出了科学决策,着力推动甘肃文化产业走向集约化发展,使其成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2008——2009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和趋势分析

(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重视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对需要固定资产投入的文化站、图书馆、戏楼、剧院等硬件设施的改善,来推动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2008年——2009年甘肃省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以项目为龙头,促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

甘肃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于2008年3月启动实施。2008年度全省共建设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涉及我省除嘉峪关市之外的13个市州、18个县、79个乡镇。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国扶县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20万元,市县配套4万元;非国扶县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16万元,市县配套8万元。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包括“三室一厅两场”,即办公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厅,篮球场、露天演出场或舞台。2009年,甘肃省进一步巩固和利用好2008年度7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建项目,并且又新建2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2008年甘肃省共建设农家书屋4000个,省财政落实了统筹配套资金的20%计1600万元。全省农家书屋最为密集的两个市是陇南市和天水市,前者有农家书屋600个,后者有农家书屋502个。金昌市和嘉峪关市成为我省首批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地区。2009年我省的农家书屋建设布局开始向基础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延伸。截至2010年春节前,甘肃全省2009年第一批300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至此,甘肃农家书屋总数已达7600个,全省半数行政村有了书屋。

各市州除了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9月嘉峪关大剧院建成,为全国十大剧院之一,也是嘉峪关市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标志性建筑。2010年8月金城第一戏楼建成,这是我省第一个专业戏曲舞台,是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在2008年,黄河剧院、飞天文化产业大厦、省图书馆消防改造等公共文化设施基建项目也进展顺利。

2009年,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国家级名录项目为重点,各项工作不断深入:“甘肃花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选公布。

2.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国家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过网络、卫星、光盘等形式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传输到城乡基层,由基层服务站点免费接收、播放,传播文化知识。2008年甘肃省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建设的25个县级支中心和119个基层服务站点。白银、平凉、金昌、庆阳等市州文化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建成或在建一批文化设施。2009年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推进,完成了30个县级支中心的设备安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为9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共享工程服务站点,建成村级接收点5557个,制作了9000多分钟的数字资源上传国家中心使用。

“千台大戏送农村”是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化品牌”,2008年的“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在5月到10月间开展。省内各级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表演团体在全省公益演出1250场,保证全省每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各有一场公益演出。“千台大戏送农村”有助于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充实了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各种文化周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如2008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七届黄河风情文化周,有农民工专场综艺晚会、群众舞台舞蹈大赛、秦腔票友大赛、优秀影片展映等四大活动。舞剧《丝路花雨》也在金城大剧院上演。

2009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在省博物馆举行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示,文物知识宣传和文物免费鉴定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惠民活动。另外,以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民间文化传统节会,和实行五年轮回举办制的群星艺术节、老年文化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民族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我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二)文化市场走向规范化发展

截至2008年年底,甘肃省共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5234家,演出经纪机构27个,娱乐场所881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经营者2106户,网吧1548家,美术和艺术培训等672家。在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市场各类非法经营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厉打击,我省文化市场得到强化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

1.扫黄打非

甘肃省“扫黄打非”部门工作重点突出,以非法出版物和低俗音像制品为主要打击对象,大力清查出版物市场。2008年检查出版物集中经营场所1812个、出版经营单位(摊点)4341家、印刷单位2569家;取缔、关闭非法发行单位(摊点)l16家、非法印刷单位8家;行政处罚违规出版经营单位22家。2009年4月兰州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展开的“挥剑行动”,一举捣毁藏身于牛圈、民居内的非法出版物窝点,查抄淫秽和非法图书百余种8000多册,价值近百万元,为甘肃省出版物市场拔除了毒瘤。在奥运会、元旦、春节、国庆、“两会”,以及寒暑假期间,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加大检查力度,强化了文化市场管理。

2.网络监管

2009年甘肃省开展了“四净”工作,即净网,网络传播防控;净吧,网吧巡查;净屏,荧屏声频检查;净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全省共建成省级“网吧”监控中心1个,市级“网吧”监管中心14个,实现了对全省网吧的远程在线实时监控,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监控和封堵,及时查处网络“贩黄”案件。2009年4月,市州文化局根据省文化厅制定下发的《全省净化网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展开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整治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12082人次,检查网吧8383家次,取缔10家,责令停业整顿35家,警告273家次,封堵非法游戏网站156万次,禁止非法游戏113次。专项整治行动,保护了知识产权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开展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专项行动,违法人员通过提供手机下载增值服务的形式传播淫秽信息受到惩治。打击手机涉“黄”,初见成效。

3.阳光工程

娱乐市场是市场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文化市场门类之一,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娱乐场所阳光工程由文化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实施。2008年3月5日,甘肃省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在兰州焦点俱乐部启动。阳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省的娱乐场所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改善娱乐业行业形象,提升娱乐业产业层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核心层产业被体制改革激发出活力

1.图书出版产业

全省重点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法人资产管理制度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框架基本建立,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出版各类图书1715种;报纸总印数达3.84亿份;杂志总印数1.27亿份。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税前利润近8000万元,特别是省新华书店实现年销售收入16亿元。

2.影视产业

广播、电视、电影传输服务质量不断有效提升,各项广电基础建设有序推进。2008年共制作广播节目9.97万小时、电视节目5.93万小时,其中广播电视发射机功率分别比2007年增长23%和63%,人口覆盖率达到92%。

26集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数字电影《山那边的歌》在央视播出;26集电视连续剧《多梦的青春》、20集电视连续剧《黄土女女》完成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系列片《长河星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拍摄工作进展顺利;电视剧《百合情缘》、电影《女子放影队》已完成剧本创作。

3.演艺产业

2008年大型现代陇剧《苦乐村官》被列入文化部20台农村现代题材扶持项目;《西出阳关》、《敦煌古乐》、《敦煌组舞》、《敦煌韵》等系列敦煌舞,大型民族历史陇剧《官鹅情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京剧《丝路花雨》获全国戏剧节和京剧节两个金奖;秦剧《大河情》和《百合花开》在第四届秦腔艺术节获金奖。创新修排的大型民族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成为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活动的亮点。

《大梦敦煌》在2008——2009两年内演出130多场,观众总人数达20多万人次,总票房超过1600万元,是中国最成功的舞剧票房。在“2009中国(天津)演艺交易博览会”上《丝路花雨》和《敦煌神女》参展交易。

4.旅游产业

2008年甘肃省14个市州中,已有13个市州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来大力发展。全省有旅行社34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10家,取得导游资格证人员9488人,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37亿元。2009年,全省旅游接待3393.74万人次,超额完成13%;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超额完成20%。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7%。

二、2008——2009总体发展的特点:走向集约化发展之路

(一)政府命名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集约化发展

2009年4月20日甘肃省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座谈会在敦煌市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励小捷为全省首批13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授牌。这13个示范基地是: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兰州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嘉峪关市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景泰大敦煌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有限公司、天水三星有限公司、庆阳市、环县、通渭县、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临宝斋文化商务总社、临夏能成古典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示范园区是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敦煌市—敦煌文化艺术产业示范园。

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涉及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演艺娱乐、电影服务、影视拍摄、文物复仿、工艺品开发、民俗文化、书画艺术和数字动漫等多领域、多种类的文化层级和产品。加快基地园区的审定和建设,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完善产业布局、培育文化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授牌设立,为省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树立方向、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二)各地重视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

1.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甘肃省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全省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推动一批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投入建设或使用。

通过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博会、兰州贸易洽谈会、甘肃省文博会等平台,积极招商引资。以2009年6月在兰州举行的第四届甘肃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例。此次交易会共有七十三个文化项目与甘肃方面顺利签约,总金额达22.75亿元。这些项目包括古一徵双语双脑441文化创业工程、《大梦敦煌》剧组国内外巡演、第二届兰州大剧院艺术节、太平鼓舞表演、黄河水车模型等,涵盖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复仿制、文化旅游、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等领域。

从甘肃省各地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态势来看,目前较好的项目是:嘉峪关市2008年启动了文物景区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展示、大漠风雨雕系列旅游工艺品开发、有线电视数字化及增值业务开发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酒泉市在2008年,有酒泉飞天数字影院、酒泉丝绸之路博物馆、酒泉图书馆、玄奘取经博物馆、铁人故居博物馆等10多个千万元以上文化项目开工建设。酒泉市图书馆、酒泉市群众艺术馆、酒泉市博物馆、瓜州县博物馆、玉门市博物馆、金塔县博物馆、阿克塞县博物馆等8个公益性文化项目列入省发改委计划并上报国家发改委,预计总投资1.43亿。

临夏州的砖雕产业由最初的零散的、作坊式的生产发展成以临夏能成古典建筑装饰公司、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为代表,年产量可达3万平方米。2008年初,临夏能成古典建筑装饰公司斥资1000万余元,在临夏县双城开发建筑占地35300余平方米(约53亩)的临夏砖雕产业园区。

2008年,武威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导向,积极向上争取发展资金,全年争取到位项目12个,到位资金1400多万元,同时全市还投资9700多万元对全市的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

张掖市市、区县两级政府抢抓项目机遇,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投资。2008年投资607万元,立项新建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509个村级服务点;争取国列2008—2010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47个,中央和省上配套资金914万元;旅游项目投资1.26亿元,同比增长8%;开工建设公共体育项目8项,项目总投资9910万元。

白银市组团参加了第四届甘肃省文化旅游博览会,展出黄河奇石、串珠、刺绣等精品文化产品17大类693家,签订招商项目6个,签约资金1.2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凝练文化转型项目24项,总资金达6.18亿元,上报国家7项,省上11项,落实9项,落实资金3549万元,其中争取省上和国家投资2528万元,初步做到了凝练一批,申报一批,落实一批。

2.文化产业的品牌作用日益显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乐园、《国家地理杂志》,法国的红磨坊,德国的贝塔斯曼,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这些全球瞩目的文化品牌既传播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又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甘肃省着力打造以敦煌文化为首的六大品牌特色文化: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伏羲文化、石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

敦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居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的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之一,拥有文化旅游、演艺、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一批高知名度的敦煌文化品牌。2009年,敦煌市旅游接待人数为120万人次,同比增长30.4%,旅游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41.2%,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5%。2009年12月,文化部评出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以敦煌文化为主线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两部舞剧进入18部优秀保留剧目席位。2009年10月,北京伯璟文化有限公司与甘肃省文化厅举行项目签约,前者将投资380万元与后者合作拍摄纪录电影《丝路花雨》,着力反映舞剧《丝路花雨》30年的发展历程。读者出版集团及所属各专业出版社已出版敦煌类图书近300种,《敦煌研究》将有关新成果、新资料及时传播到海内外,促进了国际敦煌学的繁荣。

文化品牌建设在甘肃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浓缩,成为影响产品与市场对接的重要因素、文化企业打造比较优势的关键。加快文化品牌建设是促进我省文化产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甘肃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主抓对外文化交流演展项目

1.争取对外交流项目,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

2008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部选派甘肃省歌剧院《敦煌韵》剧组一行55人,赴叙利亚参加“中国艺术节”演出并配合我国领导人的高访活动。此次在叙利亚演出的《敦煌韵》,分为《壁画舞影》、《神韵遗风》、《天地人和》三幕。演出共有4场:叙利亚时间4月2日晚7时,在叙利亚国家剧院—阿萨德艺术宫参加开幕式表演,4月3日、4日分别在大马士革国家剧院阿萨德艺术宫、海港城市拉塔基亚演出,4月6日在中国驻叙大使馆“谢幕”。

2008年5月21至22日,杨洁篪外长出席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为配合此次会议,《敦煌韵》剧组再次受文化部选派,于5月2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进行了公演。

为进一步推动中非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在文化部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开展与非洲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3月11日至24日,受文化部委派,“中国甘肃艺术团”应毛里求斯艺术与文化部及埃塞俄比亚文化和旅游部邀请出访演出。此次出行的“中国甘肃艺术团”由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省杂技团和曲艺团部分优秀青年演员组成,一行15人。表演了舞蹈《开门红》、《雪域欢歌》、《水月观音》、《霓裳羽衣舞》、《长绸舞》,民族音乐,杂技,哑剧,口技等精彩节目。2009年4月23日至5月9日,为兑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推动地方和民间开展对非文化艺术演展活动”的承诺,文化部委派“中国甘肃艺术团”赴非洲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加纳3国访问演出。此次出访的“中国甘肃艺术团”由24位青年艺术家组成,以兰州歌舞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为主体。演出的主要节目有舞蹈《敦煌妙音》、《快乐藏人》、《碧波孔雀》、《唱给太阳的歌》、《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舞剧《大梦敦煌》选段《琵琶舞》,以及杂技、魔术、武术等,极具民族特色和甘肃地域特色。

为加强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2009年9月省陇剧院一行赴香港参加了“中国梆子艺术”演出活动。甘南拉卜楞僧乐团在2009年赴香港和澳门进行了交流演出,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丝绸之路艺术节”,赴台湾参加了第七届华文戏剧节、“2009亚洲国际艺术节”和“马祖林默娘舞剧”的公演及其相关活动。

文博单位凭借自身的学术优势,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术交流频繁。2008年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博物馆、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等单位应邀参与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意大利《从汉风到唐韵》、日本《秦兵马俑与丝绸之路》、《大三国志展》、《日中书法的传承特别展》以及香港《中国马文化展》、在法国和德国举办了《敦煌花雨艺术展》。敦煌研究院、敦煌市政府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在法国举办了《敦煌花雨艺术展》。

2.做好外事接待,积极推介甘肃文化

在2008——2009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界人士来我省进行了考察访问和学术研讨等文化交流活动。

2008年9月,美国克拉克艺术学院一行来我省访问。25日下午在省文化馆举行了克拉克艺术中心赠书仪式暨美国克拉克艺术学院兰州百年图片展。书籍和照片都是克拉克艺术中心创始人斯特林·克拉克先生的作品。所赠书籍是斯特林·克拉克出版于1912年的著作,名为《穿越陕甘——1908—1909克拉克在中国北部考察之旅》。为了便于中国学者研究,克拉克艺术中心还专门将原著翻译成中文,并将原版与中文版一起赠送给我省。展出的70幅老照片拍摄于1908—1909年,当时克拉克先生在中国北方考察,展现了当时克拉克考察过的甘肃农村以及人迹罕至的边远地区的自然景象。

2009年8月26日,安排第六届文化部驻外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奖学之旅”对我省的访问。此次访问活动的主题为“丝绸之路”,访华团学员分别来自埃及、马耳他、法国、贝宁、毛里求斯、德国和韩国。在甘肃分别访问了兰州、嘉峪关和敦煌。在兰州期间与省歌舞剧院演员进行了交流。通过参观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兴城市嘉峪关,“奖学之旅”的学员们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给甘肃带来的巨大进步。参观敦煌的莫高窟,使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最后在月牙泉结束了本次访问活动。

三、年度亮点:政府出台政策、着力扶持发展

(一)2008年启动了每年一千万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1.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制度

2008年7月9日,《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从2008年开始,甘肃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快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专项资金主要采取银行贴息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对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重点支持甘肃“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行业,重点区域、基地和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以及其他需要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专项资金主要采取银行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甘肃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对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单位和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适当支持。贷款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其中2000万元以下、一年期以内贷款项目采取全额贴息;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且多年期贷款项目,第一年全额贴息,从第二年开始由省委宣传部和省财政厅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的基础上,确定贴息比例。贷款期大于3年的项目,经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研究后确定贴息年限。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贴息额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基准利率确定。

项目单位按照项目申报要求逐级申报。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处常年受理立项申请和贴息申请,视情况分批评审。纳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贴息的文化产业项目,由省委宣传部建立项目库。

2.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

2008年12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申报、评审、贴息工作正式启动。根据《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经过评审、实地调查等程序,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全省申报的34个项目中审定25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1.5亿元贷款的贴息补助。首批获得扶持的项目包括兰州大剧院演艺中心《大梦敦煌》剧组赴欧洲巡演,兰州、庆阳、武威等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甘肃、兰州、天水新华印刷厂设备更新,平凉市正道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幅纸织画产业等项目。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运作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培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甘肃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它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带动了社会资金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效投入。

甘肃省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金融业的支持,协助文化企业破解发展资金难题。经过努力,《大梦敦煌》和天水汉唐陶艺有限公司陶瓷雕塑工艺品进入第一批我国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名录。2009年3月6日,经省委宣传部牵线搭桥,我省举行了首次“在甘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2009年银文项目对接会”。省委宣传部将参与对接的文化产业项目集中在项目册中,各金融机构可从中挑选适合的对接项目,飞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项目与金融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此次对接会促进了我省的银文合作,拓展投资融资渠道,为金融企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了途径。

(二)2008年颁布了《甘肃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

2008年我省根据中央精神,借鉴山东、北京等省市经验,结合我省实际,颁布了《甘肃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指导目录》将非公有资本区分为国内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对非公有资本在甘肃投资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行业管理、优惠政策以及备注情况进行了规定。其中,非公有资本准入的行业范围界定为鼓励、允许、禁止、限制。《指导目录》可操作性强,为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提供了指南。

(三)2009年召开省戏剧大省建设研讨会

2009年甘肃戏剧创作获得丰收,为了全面推进我省戏剧大省建设,实现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11月1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甘肃省加快戏剧大省建设论坛”在兰州召开。本次论坛以“研究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战略定位、总体思路、产品生产、题材选择、艺术特色、人才培养、院团改革、演艺业发展,提高保障政策和措施”为主题。副省长咸辉致开幕辞,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做重要讲话,来自国内及省内的戏剧舞蹈界知名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言。

励小捷部长指出:甘肃戏剧优势地位的形成源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形成戏剧优势的根本保证。二是科学有效的政策机制是形成戏剧优势的重要条件。三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形成戏剧优势的肥沃土壤。四是献身艺术的人才队伍是形成戏剧优势的关键所在。

到会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献策支招。著名戏剧理论家、原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康式昭的《开掘历史积淀展示地域风采》,详细分析了甘肃抓戏剧的成功经验。著名戏剧评论家、原《中国戏剧》杂志社社长姜志涛的《中国剧坛的西部重镇——甘肃》,建议甘肃戏剧在未来发展中咬定“丝绸之路”“敦煌莫高”不放、加大人才培养、树立精品意识。著名戏剧评论家、原《中国戏剧》总编黄维钧的《期待更多顶尖精品力作》,他认为甘肃戏剧事业位居全国前五位,感佩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戏剧大省建设工作中的胸怀和卓识,对甘肃的戏剧工作提出了两点期望。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首位“英娘”扮演者、一级演员贺燕云:《愿甘肃的戏剧事业再度辉煌》;著名剧作家、评论家、原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剧本》月刊主编齐致翔:《舞韵秦风别有情》;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瑞民:《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戏剧创作生产的全过程》;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邵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必须强化政策保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胡豫川:《提高甘肃戏剧艺术原创力》;原省话剧团团长、著名剧作家姚运焕:《写什么比怎么写难得多》;省陇剧院院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亨:《打造陇剧艺术精品为甘肃戏剧添彩》;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剧院院长苏孝林:《戏剧精品既要叫好又要叫座》;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由“送出去”变为“卖出去”》;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肖美鹿:《继承·创新·亮点·缺憾》;著名剧作家曹锐:《立足于本土的历史和现实》等,这些论文都对甘肃戏剧大省建设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2009年9月筹备成立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是由甘肃文化创意产业界有代表性的企业、团体和人士自愿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旨在推动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8年12月,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筹备工作启动,采取自愿加入的办法,共征集到123个发起单位。

2009年9月筹备组向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提交了《关于成立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的报告》。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对《协会》的宗旨、业务范围、办公地址、经费来源、组织机构情况进行了认真审核后,签发了《批准筹备通知书》(甘民团通字2009第08号)。筹备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征求专家、学者、业内管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甘肃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章程》(草案),于2010年成立了甘肃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进一步促进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将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兰州市则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8——2009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升,各级主管部门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都在日益完善,资金、项目都在逐步扩大。但是就适应全省目前新的发展状况来看,与跨越式发展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具体表现在:

(一)没有形成甘肃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理论支撑

甘肃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对这个地位多数人已认识很透彻,但对文化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局限。这便形成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个很普遍的问题突破起来确实很难。因为,这尽管是最大的制约问题,但不是靠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甘肃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区分几个不同层次,分门别类的讲。诸如不同区域、不同资源性质的文化资源转化问题,如何科学规划,如何具体的为决策者提供参政思路及可行方法的问题。其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的这个中介环节就是科学研究,提供专业服务的环节。但是我省在这个环节上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人力、智力、资金偏少。致使文化资源开发的速度缓慢,没有迈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为此,建议目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做好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工作。

1.急需树立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理念

在全社会树立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是深度开发甘肃文化资源的前提,是对长期高枕着甘肃丰厚文化资源,在优势中不太思考开发的科学方法,不追求发展效益,缺乏进取意识的一种传统惰性的强有力的冲击。

树立甘肃文化产业式跨越发展理念,既不是一阵浪潮,也不是盲目冒进,掠夺式无度开发,不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在树立甘肃文化产业式跨越发展理念的同时,让社会各阶层人民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一个兼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树立甘肃文化产业式跨越发展理念,要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并且要注重实效。各类论坛和各舆论媒体要针对各阶层观众和阅读对象,讲清楚甘肃文化产业为什么需要跨越式发展;什么是甘肃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哪些好处。总之,要通俗易懂。只有通俗,并通过大众传媒渠道不断传播,才能被广大人民所认识。只有人民普遍认识和接受的理念,才能转化为发展的热情和动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2.急需探讨建设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体系

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把专家学者既有前瞻性又符合甘肃各地发展实际的意见与各级党委政府谋划特色文化业发展的思路有效对接起来。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为此,首先需要组织三个层面的专家做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一个层面是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新的跨越式发展提出谋划方案。诸如《读者》、敦煌、牛肉面、伏羲文化这些重点文化品牌,如何以跨越式发展方式继续整合全省,甚至跨省的文化资源,带动全省文化资源开发的速度和水平。第二个层面、是针对市、州、(区)县的特色文化资源,已开发的如何提高开发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未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培育市场,激发投资者的活力,如何让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建设和创造,并尽快受益。第三个层面是面向县(区)乡镇、村,的科学指导服务。指导基础政府如何保护文化资源,如何把保护文化资源的工作与老百姓的直接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老百信在保护中看到发展的机遇,看到产业的链条信息,从而把文化产业保护与开发当做有机的统一体系。这样我省的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就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没有建立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机制和政策

甘肃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政策来保障。诸如目前涉及我肃文化产业发展业务相关的机构,就有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机构编制办公室,土地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除此之外还有主管文化的一些厅局。如何将这些部门的思想统一到跨越式发展甘肃省文化产业的需求上来,这需要一个打破传统管辖的壁垒,建立新的高屋建瓴的发展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出台“甘肃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省发展规划”,明确新的职责。这是甘肃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组织保障,是不能忽视的。为此,建议近期开展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1.急需健全全社会共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

需要建立以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的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指挥部和专家委员会,下设专门的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办公室。首先制定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及任务,制定新的部门职责和协作体系。

2.急需制定扶持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相关政策

文化产业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文化商机,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资源或文化产品的开发。在浙江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他们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已体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理念。诸入将文化附加值的开发,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产品的直接开发,而是通过水利开发、土地开发等以城市建设为主的项目开发,提升水岸土地等国有资产诸要素中的文化附加值,便形成新的文化产业。这些地区主要是启动实施了谁开发,谁先受益的政策,便及大地调动了开发者的积极性。我省在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太少,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致使文化资源不能及时盘活,为人民所受益。为此,建议:

(1)召开专家论证会,为文化产业开发中涌现出来的需求,尽快制定适宜的政策,并制定一系列自主政策,吸引广大的建设者、投资者开发建设。

(2)利用黄河穿省城而过的优势,在沿河拓展城市建设面积。用新的优惠政策鼓励水利、土地等部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黄河水岸文化附加值做足兰州水文章;有新的基础设施后可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开发各类产业。

(三)没有激发文化品牌的巨大潜能以启动跨越式发展示范项目

我省在全国叫得响文化品牌有敦煌、《读者》、牛肉面、伏羲文化等,除了《读者》在不断做着整合资源的发展,其余三项文化品牌都是零散式的发展,没有一个主打项目站在前沿阵地,像《读者》一样举起鲜艳的旗帜,整合资源,凝集后续队伍,一起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为此,建议:

1.急需出台甘肃省文化品牌发展战略

出台具体的以项目为依托,有可操作性的甘肃文化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是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科学支撑。上述三个文化品牌,具体以哪一项为举旗牵头之项目,这需要省政府组织专家和各级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领导,划分三个专业组,开展扎实的论证工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决策建议并编制规划,然后让各有关部门打开绿灯,保障甘肃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的真正落实。

2.各市、州政府出台区域性文化品牌发展规划

上述四项文化品牌是甘肃已具备世界性的文化品牌。是需要省政府牵头打造的文化品牌。还有一些甘肃地域性的文化品牌诸如:庆阳香包、酒泉夜光杯、天水彩陶仿制品等一些驰名文化产品,需要在跨越式发展中开发潜能,整合一批资源,走向品牌化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扶持这些地域性的品牌,走出地域,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也需要当地政府组织专家,并邀请该企业业主代表一同参加科学论证,共同编制跨越式发展规划,才能避免规划与实际脱节的弊端,既有发展的前瞻性视野,又有可操作性。能缩短发展中的障碍,在短期见到效益。

(四)思想不够解放忽视个人价值在文化开发中的突出地位

文化产业是智力型的特殊产业。个人的智力创造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智本+资本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标志。越是发达的地区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越健全。容许个人智力策划、规划项目在企业份额中占一定的比例,这是国家知识产权法所规定。但我省各阶层普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在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需要纠正这种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上偏差。利益均等化,说的是付出和回报的利益均等化,而不是混淆文化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者和制作者的利益分配均等化。这些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首先应解放思想,才能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将先进生产力得到合理保护,变成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为此建议:

1.利用各媒体宣传发达地区以知识产权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文化环境,优化知识资本投入环境,以吸引省内外高层来甘肃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的策划和规划,推动甘肃文化资源快速转化为开发项目。以项目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2.培养一些本省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策划和项目实施规划专家。给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创造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机遇。建立评价机制,设立奖励机制。使他们活跃在甘肃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舞台。以保障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带来的资源浪费。

3.培育本省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策划和项目实施规划专家市场,使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市场主体作用显现。以吸引更多的业内人士来这片文化热土施展自己的智慧,为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波助澜,获得大量的智力支持。

                     2010年10月30日

作者:周小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戚晓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