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甘肃省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郑本法一、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一)甘肃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起始,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近年来礼县西秦公大墓的考古发掘,更引起海内外的广泛重视。因文化类型多、产生年代早、延续时间长、面貌保存好而得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省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_2009年甘肃省文化发展分析报告

甘肃省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img13 郑本法

一、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一)甘肃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的层积,使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有着深厚的底蕴。

秦安大地湾遗址,是中国最早形成系列的原始建筑群,距今已有7800~4800年的历史。它表明,大约在距今7800年时,甘肃就进入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定居;虽然渔猎和采集在生产方式中依然占主体地位,但人们却学会了制陶和种植、收割谷子,还驯养狗、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原始牧业也已开始;从此,人们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人文始祖伏羲出现在神话传说中,就是母系氏族社会趋于解体、父系氏族社会逐步确立的重要标志。

天水伏羲故里,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和最早创业的地方,距今约有6500年的历史。这里有娲皇宫、伏羲庙、卦台山等遗迹。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时期(前2070~前1600年),玉门、酒泉、山丹一带的人们就已进入奴隶制的早期。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此时人们普遍使用青铜器工具,粮食有了积蓄,畜牧业得到发展,商品交换日益繁荣,墓葬中有金、银、玉器、石珠、玛瑙和海贝。到了商代(前1600~前1046年),甘肃各地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周人的祖先就是在这时从庆阳兴起,日益强盛,传至武王,终于灭商,建立周朝(前1046~前256年)的。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起始,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史记·周本纪》载,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的后稷在周朝做农官。后稷死后,其子不窋袭任农师。太康政乱时,农业惨遭破坏,不窋丢官,率部族来到庆阳,开发这块处女地。从不窋到其子鞠陶、其孙公刘,周祖在这里经历了3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开创了周朝800年业绩,“周道之举自此始”。庆城至今有周旧帮牌匾和不窋坟。

西周之时,秦人由天水发迹。其首领因善于养马畜牧而封地称秦(天水市清水、张家川和祁山以西一带)。他们设立宗庙,兴建城邑,发展经济,增强实力,是当时较大的诸侯国之一。春秋时代五霸争雄,秦人常与西戎战争。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沿渭水向西进军,吞并邽(天水)、冀(甘谷)就地设县制,这在全国是最早的。前5世纪初期进入战国时代,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最。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国,在甘肃设陇西郡(治所在临洮)和北地郡(治所在庆阳),这在全国也是最早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的第一次出巡就到甘肃境内。他西巡陇西、北地,登上鸡头山,瞻仰黄帝遗迹。秦祖陵和秦万里长城最西端都在甘肃境内。从咸阳到九原郡(今包头市西)的秦直道也经甘肃境内,其遗迹至今依然清晰。近年来礼县西秦公大墓的考古发掘,更引起海内外的广泛重视。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征服了河西,设武威郡和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又分出以上两郡的部分土地,设张掖郡和敦煌郡,巩固了西汉中央王朝对河西的政治管理,促进了河西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畅通丝绸之路的基本前提。前138和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疏通了中国到西方的道路。汉朝的丝绸、钢铁、陶器、漆器、铜镜、农业生产工具和冶炼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经过这条道路西运或西传,西域的西瓜、黄瓜、核桃、大蒜、胡麻、葡萄、石榴、蚕豆、胡萝卜、骆驼、汗血马、驴、毛毡、毛布等也经这条道路东来。流传千古的“丝绸之路”即源于此。丝绸之路是加强汉族人民与新疆各少数民族团结的团结之路,是中国与亚洲、欧洲各国人民建立友谊的友好之路,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之路。它的畅通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它的东段大部分在甘肃境内,留有许多珍贵遗迹。为保护河西走廊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前111~前97年,西汉新修了从永登经河西走廊达新疆罗布泊的长城。沿长城设置很多城、堡、墩、燧。其中,现存最长、最完好的城段也在甘肃境内,那烽燧是当时最先进的军事信息传递工具。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甘肃是三国古战场,诸葛亮出兵祁山就在此地。228年,亮率6万军队从汉中出兵祁山(今西和县北)攻魏,南安(今武山县西北)、天水、安定(今镇原南)三郡投降。魏明帝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领5万骑兵救援。亮令参军马谡和偏将军王平把守街亭(今庄浪县东南)。失街亭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发生在此。亮死后,天水郡冀县人姜维继承诸葛遗志,出兵陇右七次,转战洮河流域。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祁山堡内建武侯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黄河流经甘肃800多公里,其支流湟水、庄浪河、大夏河、洮河等风光奇旎,风情各具。黄河流经玛曲大草原时,一个回弯,形成了“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之首曲。而玛曲县城,就是以黄河(玛曲即藏语“黄河”)命名的。这里为特洁净、无污染地区,不仅支流众多,水流平缓,草原辽阔,是花和鸟的海洋,而且钟灵毓秀的玛曲草原孕育了藏族牧民的淳朴、开朗、热情、豪爽,至今依然保留着游牧部落的风情民俗和生活方式。黄河三峡(寺沟峡、盐锅峡、刘家峡)和黄河石林也是很有特色的。其中,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国内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有“黄河明珠”之誉。兰州,一条黄河中流,两岸青山对峙,以中山桥为代表的桥梁横跨东西,高耸的水车吱悠悠地转动,游艇和羊皮筏子来回摆渡,滨河公园花香扑鼻,还有一年一度的五泉山庙会和桃花会、梨花会。特别是百里黄河风情线,融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成为具有兰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二)甘肃文化灿烂,文化旅游资源特别珍贵

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坐落在秦安县五营乡清水河南岸的山坡上。因文化类型多、产生年代早、延续时间长、面貌保存好而得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刷新了8项中国考古之最:

中国最早形成系列的原始建筑群,距今已有7800~4800年的历史,保存着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等3个时代的历史遗存;出土的炭化稷标本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1000年;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陶器上10多种彩绘符号,比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彩绘符号早1000多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编号F901的建筑,是目前所见中国当时面积最大(420平方米)、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雏形和先驱;F901主室130平方米的地面用料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泥;编号F411的房址地面上一幅黑色颜料绘制的画,将中国美术史前推了2000多年;其文化遗存,与伏羲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驯畜、室居熟食以及画八卦、创文字的传说恰好相吻,神化传说与考古发现如此完美地结合,这在中国也属首次。人文始祖伏羲神话传说在当时出现,是母系氏族社会趋于解体、父系氏族社会逐步确立的重要标志。

甘肃是石窟之乡。共有石窟100多处,较为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柄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泾川南石窟、庆阳北石窟等。其中,莫高窟以壁画见长,堪称世界奇迹;麦积山石窟以泥塑见长,享有“艺并莫高窟”之美誉;炳灵寺石窟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第169窟中当时的墨书题记是全国石窟中最早的题记;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较龙门、云岗石窟早,有“中国石窟鼻祖”之称谓;马蹄寺石窟千佛洞里规模宏大,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其中金塔寺里的大型飞天古朴典雅,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北、南石窟寺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分别于509、510年始建。其中北石窟寺窟内存有宋、明、清碑和150多则隋、唐、宋、金、西夏、元、明、清等各代题记,是研究历史、书法、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珍品。

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延续最长久、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1987年它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其壁画享有墙壁上图书馆之誉。壁画上,有的描绘当时生产方式,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有的描述当时民族风情,有的记载当时历史踪迹。所有这些,都具有极其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藏经洞被打开,洞内藏4~10世纪的手写文献和各种文物5万多件,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研究,都具有重大作用和珍贵价值。学术界把敦煌视为宝地,一场遍及全球的敦煌热由此兴起。

天水麦积山石窟,其窟龛密布,飞栈凌空,奇异壮观,险峻深幽,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对游人颇具魅力。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艺并莫高窟和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美誉。那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泥塑造像,有的庄严肃穆,祥和可亲;有的低首凝眸,若有所思;有的温情脉脉,亭亭玉立;有的静听说法,端坐盘膝;有的会心微笑,交头接耳;有的老成持重,沉默不语;有的心事重重,紧锁双眉;有的稚嫩纯朴,活泼天真;有的俏皮可爱,窃窃私语;有的虔诚拱手,慈祥斯文;有的笑容可掬,妩媚动人;有的凶猛暴烈,怒目而视……这一切都塑造得细腻入微,生动逼真,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堪称世界稀有珍品。

汉武帝爱马成癖。他先后得到乌孙马和大宛汗血马,以“天马”誉之,并作歌志喜。从此,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不仅流传着天马的故事,而且出现了“天马行空”的成语,还留下了有关天马的名胜古迹和绘画、雕塑艺术珍品。敦煌的渥洼池,肃南的马蹄寺,山丹的军马场和河西走廊的驿道、驿站、侯马亭、白马塔遗址,无不与天马有密切关系。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天马雕塑,酒泉丁家闸5号墓现存的天马壁画,都与天马有直接关系;而1969年出土于雷台汉墓的铜奔马,青铜铸造,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重7.15公斤。它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在一只展翅奋飞的鸟背上,马头上一撮鬃毛呈流线型指向尾部,体态矫健,神势若飞;既表达了风驰电掣的速度,又巧妙地利用飞鸟躯体增大了着地面积,保证其稳定性,符合力平衡原理,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丰富想象力、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娴熟技艺。它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珍品,得到了举世公认。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其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1986年武威市将其定为城市标志。

嘉峪关关城,是座古老巍峨、城垣宏伟、楼阁高耸、楼檐欲飞的关城。它设计精确,独具匠心,建筑坚固,气势雄威。它南望祁连,雪峰如玉,绵延千里;北有黑山,如铸铜色,石壁嶙峋;两山对峙,关居其间,形势险峻,素有边陲锁钥和河西第一隘口之称谓。它由内城、瓮城和外城组成重城并守之势,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品,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甘肃地域狭长,文化旅游资源差异明显

西部大漠戈壁。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雨水较少,地表文物保存得较好。如:丝绸之路的驿站遗址、气势磅礴的汉代长城、闻名遐迩的两大关隘、历尽沧桑的古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和阳关遗址、锁阳城遗址等在历史上都曾有重要地位和较大名气。

南部青山绿水。陇南、天水两市兼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往往与自然旅游资源结合一起,相当完美。如万象洞、红女祠、朝阳洞、杜公祠、鸡头山、西峡颂摩崖、白马河、仇池国古城、木皮岭、青泥岭、张果老洞、官鹅沟、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祁山堡、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卦台山、大象山、水帘洞石窟群。

东部黄土高坡。平凉地处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古长安西进北上的要冲,丝绸之路东段重镇,有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龙泉寺、云崖寺、石拱寺、龙隐寺、柳湖、皇甫谧陵园等名胜古迹。庆阳位于甘肃最东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古塔、古钟、古坊、古碑、秦直道、秦长城、潜夫祠、北石窟寺等历史遗迹和窑洞民居、社火景观、陇东道情、香包、民歌、皮影、剪纸等民俗魅力。

(四)甘肃民族众多,文化旅游资源富有情趣

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共4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3%、96%、90%。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这种区别的存在,使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富有情趣。这里仅以东乡、保安、裕固等族为例。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习俗同回族。其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既有古老的英雄史诗、传说故事,又有妙趣横生、富有哲理的寓言、童话;既有传统的歌谣、谚语,又有高亢嘹亮的花儿。其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以特有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美好理想、民族心理和聪明才智。

保安族。也信仰伊斯兰教,许多习俗同回族。保安腰刀制作精良,式样雅致,20世纪50年代就是蜚声中外的工艺品。其舞蹈节奏明快,刚健有力,且融有藏族舞蹈特色,体现了乐观豪迈,不畏艰险,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他们喜爱体育活动,其传统项目主要有赛马、射箭、摔跤、抹旗、抱腰、打五枪、甩抛尕等,很有趣味。

裕固族。习俗独特,尤以妇女服饰和婚礼为最。妇女帽子有东西部之分,帽顶有红缨子。身穿高领偏襟绿、蓝色长袍,大襟上镶花边。扎彩腰带,右下方挂红、绿、天蓝色正方形绸帕和3寸腰刀,大衣襟扣上挂刺绣荷包。长袍上罩高领偏襟或红或紫色坎肩,下身穿单裤。节日喜庆时穿绣花鞋。而在裕固婚礼中,“马踏帐篷”和“箭射新娘”极具民族情趣。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教训

(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层次普遍不高

成县的西峡,以有歌颂汉代武都太守李翕的摩崖石碑而闻名于世。景区虽然不大,但却相当别致。这里,上有青山峭壁折叠对峙,中为三国栈道依崖延伸,下是一泓清流奔腾不息。这种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巧妙结合,恰似锦上添花,相映成趣。但是,该景区因长官意志发生许多令人遗憾的事儿:所修栈道没有显现当年木结构的样式,让人一看便知是现代钢筋水泥所为;东入口处的标志性大门牌坊像华表,上面从右向左读的“西峡风景区”题字,不是汉隶,而是毛体,字体繁简不一,不伦不类;峡口游客接待中心仿古建筑,风格不是仿汉,而是仿唐,甚至是仿明清的;特别是在那长不足5公里的山谷里,用钢筋水泥建10个拦水坝,严重破坏自然风貌,大大降低游览价值,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而且,游人虽可到达目的地,但却因为通往颂碑的门紧锁着而看不到歌颂碑,只能高兴地去,不能让人满意而归。

泾川县的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二年(109年),宋初和明嘉靖年间曾进行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兵燹。1992年,当地政府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进行了重修。然而,三皇殿里的伏羲塑像,身上穿的不是树叶兽皮,而是绫罗布匹;且,伏羲、女娲、神农等三大祖先,一张面孔,不合史实,不伦不类。

崇信县的龙泉寺,小巧玲珑,环境优美,泉水叮咚,耐人寻味。然而,龙泉旁新修的2层楼,体量太大,缺乏特色,与“藏而不露,露则生辉”的景区建设原则相悖,很难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特别是那由古柏自然生成蜿蜒峭壁的千年龙身上挂的那绺红布条,确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破坏了龙的形象,使其失去了原汁原味。

榆中兴隆山以自然景观为主,享有“陇右名山”之誉,其文化内涵也很丰厚。特别是1226年冬~1227年春,成吉思汗曾一度安营扎寨于此;抗日战争时期,成吉思汗灵柩又曾停放于此,使这座名山更有名气。然而,如今这里周边固定性的住宿设施建得过多,既违背了“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又造成了旅游淡季设施的闲置浪费,一些宾馆10月中旬就已锁门;特别是那里的住宿设施只有楼房、四合院,没见蒙古包,很难使游人把兴隆山与成吉思汗联系在一起。景区内商业广告太大,商业气息太浓,与“区内景,区外商”的原则相悖,影响陇右名山的文化氛围。

武威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天马的文章做得远远不够。人们往往只知道铜奔马是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但却不知道铜奔马的出土地是甘肃武威。武威应把天马的文章做大、做足、做强,营造浓重的天马之都的文化氛围,如:建立天马博览苑,搜集有关天马的传说、故事、歌赋、诗词、楹联、题记,编连环画册,排电视剧,演凉州歌伎,以印刷品、音像品和网品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浓重的天马之都的文化氛围,使人一走进武威就能感受到天马文化的气息。

三年前兰州市园林局立项修建黄河银滩湿地公园。其设计从生态环保、湿地资源和美化景观的角度看,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却不一致。设计原则说不建永久性建筑物,不建大体量构筑物,不种植高大乔木。而接着就设立一个防水坝,借以调节公园水位;要修2000米的石材文化观景长廊,建1000米长浮雕长廊;甚至要重复修建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甘肃彩陶等“园林小品”。好在市园林局及时采纳了我们关于顺其自然设计景观的建议,避免了损失浪费。

(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必要资金捉襟见肘

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因此,由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进而由潜在的旅游产品演变为现实的旅游产品,旅游宣传是极其重要的。

甘肃的政府旅游投入不仅不如东南沿海旅游发达省份,而且不如周边省区。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甘肃旅游宣传缺少必要资金支持。据了解,2004年,陕西、新疆投入的旅游宣传经费都是1000万元,宁夏和青海分别是960万元和800万元,而甘肃只有150万元。近几年来情况有所好转,却没解决根本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经费,致使甘肃许多价值很大、品位很高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文县白马民俗文化)藏在闺阁人未知,不能展示其品位、实现其价值。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1.旅游交通问题

渭源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把“先修路”作为该县旅游开发的方针。然而,时至今日,制约该县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依然是交通问题。从县城通往该县主要旅游景区莲峰山、首阳山的路况差,游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很难激起游览兴趣。

天水麦积山的泥塑艺术之美,为世界泥塑艺术之最。但从天水市区通往麦积山景区的公路狭窄,车流不畅,缺乏回环余地;加上天水没始发火车和民航航班,致使麦积山资源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天祝县天堂寺,四周林木葱郁,薄雾笼罩,轻烟萦绕,环境幽雅别致,既是天造地设的修行之所,又是避暑度假的理想境地。它建于唐宪宗年间(公元806~822年),远远早于拉卜楞寺。1984年9月17日十世班禅曾莅临讲经说法于此。该寺千佛殿(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殿)内18米高的宗喀巴大师木雕坐像,既为中国第一,也是世界之最。然而,由于从县城到该寺80公里的路况太差,遇有风雪、冰雹、泥石流,过往车辆无处躲避。游人只能望寺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2.旅游住宿设施

有些宾馆,外表建筑富丽堂皇、壮观雄伟,内部设施粗制滥造,很不舒适。或者开关房门响声太大,或者抽水马桶不停漏水,或者没有专供残疾人方便的设施。特别是像宕昌,由于那里有著名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加上新开发的官鹅沟的景观太美,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进入旅游者7000多人次,而该县住宿设施只有1000多个床位,大多数游人吃住都是问题。

3.资源保护设施

天水玉泉观文化碑无处安身,只好在观内山崖下任凭风吹雨淋;天水伏羲庙、张掖大佛寺和武威文庙的匾额都是自然悬挂,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由于缺乏保护设施,2000年竟发生震惊中外的华池双塔被盗其一的事。

(四)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旅游形象不够鲜明

甘肃旅游形象不够鲜明,对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形成的旅游产品的宣传不力是其重要原因。而旅游宣传不力的重要原因,除了缺乏必要的经费,宣传工作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前几年,甘肃在对外旅游宣传中,把敦煌莫高窟、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关城文化区、武威雷台汉墓景区、张掖大佛寺景区、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永靖黄河三峡、甘南草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平凉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等说成是“十二大王牌旅游景点”。这种宣传,不仅不够科学,使人特别费解,而且杂乱无章,使人难以记忆。就像女士脸上的痣,如果有一颗,那叫美人痣;而如果满脸都是,那岂不是面目不清的麻子?

就文化品位而言,有的只是石窟,有的只是长城,有的只是寺院,有的只是塑像,有的只是墓葬,把它们都说成是全省的“王牌”缺乏根据;不可王牌林立,不能把只在某类旅游资源中居于统领地位的旅游资源说成是全省的王牌景点或景区;如王牌林立,其结果必然模糊甘肃旅游形象,降低资源整体魅力。

(五)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制约旅游快速发展

1.决策失误

省上曾提出“把甘肃建成旅游大省”的目标。甘肃是旅游资源大省。不要说陇南有别具西北特色的青山绿水,甘南有独具魅力的雪域草原,河西有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单就文化旅游资源而言,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武威铜奔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东方雕塑陈列馆天水麦积山,天下长城第一雄关嘉峪关,陇东黄土高坡的农耕文化,临夏、甘南、肃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所有这些旅游资源都有较高的品位,都是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凭借和依据,都是甘肃“建成旅游大省”的基础和前提。以“建成旅游大省”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对甘肃的整体开发建设是必要且是有益的。只要搞好旅游开发,变旅游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拥有相匹配,把甘肃建成旅游大省的目标是可以而且能够实现的。然而,后来强调“文化大省”和“工业强省”,而不再提建旅游大省了,这是很不妥当的。

甘肃省旅游局多年是全国目前唯一没有列入政府序列、没有行政执法权力的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全省多数州市和市县旅游局也如此;而旅游资源分别属于文物、园林、城建等系统多家管理;执法主体不合法,旅游局很难依据国家标准对旅游开发进行必要、及时、有效的行业管理。现在省旅游局已经纳入政府序列,而全省大多数旅游管理部门依然是事业单位。

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带动性都很强的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高度协调和大力支持。因此,省上和各市州及各县市区必须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由各相关单位参加的旅游协调委员会。这样的旅游协调机构原本有,后来被撤销了,很不合适。

2.自我贬低

甘肃在做旅游业发展规划或旅游招徕广告中,常以“小”字自居,如“小西藏”“小江南”“小三峡”“小九寨沟”等等,其用意是想借别人名牌之名提高自己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旅游景区的名气。这样的宣传,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试想,当人们看过大西藏、大江南、大三峡、大九寨沟,有谁还会专门到甘肃光顾“小西藏”“小江南”“小三峡”“小九寨沟”呢?特别是身居西藏、江南、长江三峡、九寨沟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更不会求假而舍真、求远而舍近。因此,这种宣传抬高了别人,贬低了自己,模糊了自己的旅游资源特色和对外旅游形象,把自身发展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事实上,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厚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壮美、民族习俗资源的奇特,为外地许多省区所不可比拟。然而在旅游宣传时,人家往往可以把蚊子吹嘘成飞机,我们却总是把飞机贬低为蚊子。

3.扬公抑私

文县白马河以其独特的白马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优雅的大熊猫栖息地而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开发潜力。白马人赵广田要建白马风情园,使其成为白马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基地,与九寨沟自然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形成甘川旅游的双子星格局。如此善举却被认为是“私人的”而未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必要支持。

与此相反,该县天池景观就因是“公家的”,得到了全力支持。而天池景观虽好,但却受到与之相邻的九寨景观的遮蔽。做水的文章,天池不可能做过九寨沟。如硬坚持,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低,甚至由开发建设导致的破坏行为,都与旅游规划没有做或做得不够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旅游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依据,做好旅游资源评价、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编排、旅游市场定位,提出保障规划落实的具体措施;使旅游产业在统一规划前提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各地资源特色、旅游六大要素、具体游览线路,分步实施;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依次开发、有序进展,这是甘肃旅游开发必须研究和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哪些先开发,哪些后开发,哪些暂时不开发,都应当根据市场导向的原则和资源本身的特点科学规划;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据有序;同时注重文化旅游资源保护问题,力避开发中的盲目行为,使旅游开发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和谐一致。

在甘肃全省旅游资源中,“丝绸之路黄金路段”居于统领地位。而“丝绸之路金段游”是甘肃得天独厚、唯我独有的王牌旅游产品。因此,甘肃旅游的总体形象是“丝绸之路黄金段”。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此应予充分展示。各地旅游规划也应当抓住各自特色,使自己的旅游形象鲜明起来。如:

到天水,感受伏羲故里氛围,欣赏世界石窟泥塑艺术之最;

到平凉,参拜西王母宫和中国出土最多舍利之地,登临道家第一名山;

到庆阳,追溯农耕文化源头,重温革命老区精神;

到陇南,游览溶洞天池,体验白马民俗,享受青山绿水;

到临夏、甘南、肃南,了解伊斯兰教的兴盛、藏传佛教的独特、民族风情的浓郁;

到兰州,感受黄河风情古韵,寻觅丝绸之路重镇踪迹;

到白银,观赏黄河石林景,拜访长征红军会师地;

到武威,参观旅游标志出土之地,领略天马之都文化氛围;

到张掖,目睹世界室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参与裕固游牧民族民俗活动,享受祁连雪山丹霞景观之壮美;

到嘉峪关,上登天下长城第一雄关,下游世界地下最大画廊;

到酒泉,饮金泉酒,看石油城,模拟航天活动(待开发);

到敦煌,欣赏石窟壁画艺术之神奇,感受戈壁雅丹地貌之壮美;

……

甘肃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虽然已经完成编制,但由于本省专家参与不够,许多提法未必符合本省实际,应当采取“修编”等补救措施。全省各地旅游规划都应作为重点项目优先列入项目建设规划中,尽快部署,抓紧落实。同时应摈弃只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偏见,请省旅游局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与省内相关方面知名专家学者始终参与本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编研和讨论,使旅游规划更加符合本省旅游业的实际。

(二)着力打造甘肃旅游王牌景区

甘肃该不该有王牌旅游资源和王牌旅游产品?回答当是肯定的。因为王牌是形象,具有号召力。只有王牌旅游资源和王牌旅游产品,才能使甘肃的旅游特色更突出,才能使甘肃的旅游形象更鲜明,才能使甘肃旅游对外来游人更具魅力。

什么是甘肃的王牌旅游资源和王牌旅游产品呢?需做具体分析。严格地说,到目前为止,甘肃还没有一个在全省旅游资源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王牌旅游景点或王牌旅游景区。可否创建呢?回答是肯定的。甘肃暂时虽然没有一个在全省旅游资源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王牌旅游景点或王牌旅游景区,但是,根据旅游资源具有可创性的特点(旅游资源既有老天爷造就的,又有老祖宗遗留的,还有现代人创造的),甘肃创建一个王牌旅游景点或王牌旅游景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丝绸之路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永不衰落的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将其列为全国对外重点推介的旅游产品,对国际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建议在兰州选址创建丝绸之路博览苑,将丝绸之路文化集中展示,使其成为拿得出手、叫得响亮、足以诱人、统领甘肃的王牌旅游景区。

文化是立省之根、治省之策,又是富省之路、强省之本,是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在丝绸之路博览苑里,可以雕塑、绘画、书法等手段和现代数字化虚拟声像技术,将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人物故事、诗词歌赋、名言佳句、歌舞戏剧、名优特产、地方风味等充实进去,充分展示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进而把丝绸之路博览苑建成最能代表“丝绸之路黄金段”这一甘肃旅游形象的工程,突出体现“丝绸之路金段游”这一品位极高、唯我独有、得天独厚、特具魅力的全省王牌旅游产品;使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旅游资源的拥有相匹配。博览苑应深刻揭示和充分利用全省厚重的文化底蕴,使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三国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红色文化、科技文化等得到充分展示。

为什么在兰州选址创建丝绸之路博览苑?因为甘肃以丝绸之路黄金路段闻名于世,兰州是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的省会城市;兰州是丝绸之路的要塞重镇、中国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和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有创建丝绸之路博览苑的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兰州还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和两山夹一河的环境优势。在兰州创建丝绸之路博览苑,既可丰富兰州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其作为甘肃全省旅游中心的战略地位名副其实;又能打造甘肃王牌旅游景区,还能以丝绸之路为议题召开系列文化研讨会;使甘肃旅游形象得以确立,对兰州旅游和甘肃全省旅游都将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丝绸之路博览苑一旦建成,兰州就可利用其各种优势,使之成为中国丝绸之路的王牌旅游景区,进而使“丝绸之路金段游”这一甘肃的王牌旅游产品成为中国丝绸之路的王牌旅游产品。因此,郑重建议甘肃省和兰州市领导同志就创建丝绸之路博览苑,召集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研究,办好这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

(三)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革命纪念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感受氛围、汲取知识、振奋精神的旅行游览活动。甘肃是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2005年为中国红色旅游年。甘肃有8个景区被列为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它们是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通渭榜罗镇革命遗址、岷县“岷州会议”遗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高台烈士陵园。除上述被列为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外,甘肃还有多处红色景区。

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甘肃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因此,甘肃当打“红色旅游”的牌,全面开发、保护和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不断推出“红色旅游”精品。

(四)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这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题中应有之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传统技艺及其载体器具、手工制品……都是。

甘肃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可以打造游览项目,有的能够作为旅游购品。传统工艺类,如洮砚、雕刻葫芦、庆阳香包、庆阳剪纸、山丹烙画、天水雕漆、保安腰刀、安多藏刀、敦蝗陶艺、两当根雕、河州锁袋、武威铜奔马、酒泉夜光杯、兰州卵石雕、天水软木画、武山鸳鸯玉、临夏仿古彩陶、临夏砖雕、秦安草编和藏区的唐卡、藏毯、面具;地方戏剧类,如陇剧、秦腔、兰州鼓子、陇东皮影、甘南藏戏;民间歌舞类,如漫花儿、秧歌舞、池哥昼、太平鼓、踩高跷、跑旱船;传说故事类,如华胥履迹、兄妹成婚、女娲造人、周天子与西王母……

近年来甘肃各地根据各自的旅游资源特色相继举办的各种节会,在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突出业绩。首届丝绸之路文化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节,拉卜楞寺的正月和七月大法会、晒佛节和香浪节,临潭的正月十五万人扯绳、六月莲花山花儿艺术节和洮州风情旅游节;临夏民族风情观光旅游节,松鸣岩花儿艺术节;西和乞巧节;伏羲文化节;玉泉观正月初九朝观会;泾川王母宫朝圣旅游节,崆峒文化旅游节;庆阳的香包艺术节、周祖陵清明节祭祖、西峰三月三庙会及农耕文化节;马蹄寺观光旅游节;武威天马文化艺术节;……所有这些节会,都有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展示,都有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举,应当在节俭的原则下,继续卓有成效地办下去。

(五)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而破坏文化旅游资源,就可能使对文化旅游资源依赖性较强的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旅游资源既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有享受文化旅游资源的权利,也都有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责任。无端地破坏文化旅游资源就是对人类社会的犯罪。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法规。承认旅游资源归国家所有,人们只有保护责任,没有损坏权利;国家应把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法规纳入国家整体法规中,与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管理条例等法规互相衔接、融为一体,成为整体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要明确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如: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实行源头控制;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管理机构,使其代替国家对国有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制定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办法,建立良好的旅游景区管理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