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起点

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起点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起点◎周小华2011年甘肃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将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发展的目标,这标志着甘肃发展走向“三省并重”的全新发展模式。2011,这也是甘肃文化发展史上少有的一个年份!前10年甘肃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制约,让各级领导苦不堪言。目前这个问题仍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最大困扰。由此产生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新的模式。这个转变是甘肃文化大省建
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起点_2011~2012年甘肃省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

2011: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起点

◎周小华

2011年甘肃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将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发展的目标,这标志着甘肃发展走向“三省并重”的全新发展模式。

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是从新春伊始的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暨编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作会议上传来的:“十二五”期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超过120亿元;紧随其后,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2011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其中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几项目标任务令人看到了在硬措施上突破的决心;仲夏,又从发布的《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甘肃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科学发展蓝图中看到了新起点继往开来的各项发展目标,并感到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恰逢我党首次将“文化”作为中心议题,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就意味着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载重车,驶向党和国家铺开的快速跑道。在这难得的重大机遇期,甘肃人民是欢欣鼓舞的。金秋送爽的10月20日,甘肃省委召开全省地厅级干部会议,就如何贯彻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出了部署。这就意味着甘肃在我省历史少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国家新一轮的文化建设阶段,走向了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又一个新起点。2011,这也是甘肃文化发展史上少有的一个年份!

一、何为新起点

2011年是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未来5~10年发展目标提出的第一个年份。在以往的经验、成绩、困惑中辨析哪些是适合甘肃这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建设文化大省的有利因素,需要继承和发扬;哪些是不太符合甘肃近期的实际,需要放下承重的包袱;哪些文化种类虽处于萌芽状态,但站在战略高端,且需要冒险决策,并予以巨资扶持,使其人无我有,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2011年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提出了新的总目标

1.面对的困惑

文化发展依赖于经济条件,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前10年甘肃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制约,让各级领导苦不堪言。目前这个问题仍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最大困扰。甘肃经济对文化支撑的乏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支撑有赖于经济基础,经济实力不强对这方面的支撑就会受到影响。例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公益性演出补助、文化事业的整体投入等。二是民营经济发展不活跃,造成了文化市场主体偏少、偏弱。三是人均收入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群众文化消费的支出。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对上述总目标的落实实在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2.如何破解难题

面对上述难题,2010年秋季甘肃省委组织全省省、市(厅)两级领导学习李长春同志于2010年4月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指出,文化产业与一个地区原来的工业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关系不大,不需要提供配套元器件和复杂的工艺性协作,也不需要发达的基础设施,只要引进优秀人才,有好的创意,就能发展。带着这个问题,开展调研,破解难题,于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就在这样的思路启发下筹备了今年新春伊始2月22日召开的文化大省建设报告大会,并启动了《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作出的科学判断

甘肃省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破解了各种发展的难题,尤其是经济穷省能不能建成文化大省的困扰,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坚强了信念。坚持了从甘肃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做出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甘肃也能够奏响文化的“第一小提琴”科学判断。于是在突出人才为第一要素的发展思路中,出炉了《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2020年甘肃省人才总量将达到248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1%。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兰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是以人才战略支撑文化大省建设的发展决策,有了具体的措施保障。

4.制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大省建设的发展总目标

2011年2月22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的文化大省建设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建设、促进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以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会议提出了未来5年文化大省建设发展的总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建立文化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西部地区中等水平;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成果数量持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甘肃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做到安全畅通、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监管有效;建立完善人文精神体系,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甘肃精神不断传承和弘扬。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的实质性转变。”[1]

(二)2011年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提出的新任务

1.任重而道远的挑战之年

5~10年发展的计划,从本年度开始实施,这首先意味着文化大省建设的各种艰辛挑战从这年开始;新的拼搏精神从这年再来一个飞跃。若不然在经济基础弱,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人才缺乏的现况面前,如何让具体的指标逐一落实呢?只有新年伊始的信心和热情是最不可忽视的力量。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2011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其中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准备“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新建1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为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基本设施”的目标任务。

2.坚持“三省”并重的发展新理念

10年前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仅仅是在文化领域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但是10年来,经过初步探索,甘肃人民充分认识到:建设文化大省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省人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实现民族地区和全省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由此产生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新的模式。2011年最大的转变是:坚持“三省”并重的发展新理念。这个转变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三省”并重的发展模式从省委省政府于2月22日召开的文化大省建设专题报告会上提出,即:文化大省、工业强省、生态文明省,三省建设并举。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大省建设,把建设文化大省与建设工业强省、生态文明省摆上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甘肃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引擎。“三省”并重的发展战略,将文化大省建设推向跨越式发展的高速车道,使文化大省建设获得了新的社会发展环境。

(三)2011年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提出新的发展规划

1.《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

《纲要》第十一章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三项具体规划,一是文化事业建设;二是文化产业建设;三是文化保护与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其中三馆建设,文化传输、传媒系统更新,文化数字化建设都作为政府投入,比上个5年计划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化事业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完成14个市(州)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实施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14个市(州)图书馆配备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继续建设28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成1192个社区服务点。高清频道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支撑系统建设。建设省台高清频道,实现高清节目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建设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省级运营支撑系统和覆盖网络,完成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的地面有效覆盖,建设我省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积极推进市和有条件的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

2.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

通过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分类改革,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变职能,几年来全省在改革中注销和转轨变制了一批吃惯“皇粮”的事业单位,激励这些单位在市场的洗礼中搏击风浪,产生活力。2011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催生文化生产力的巨大动力。于5月份发布的《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五年甘肃省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即:到2015年,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增加值超过120亿元,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上述目标提出的量化指标是实现未来5~10年总目标的保障和具体支撑。我们看到各项量化指标的实施,将给我省带来《规划纲要》指出的前景: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成果数量持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做到安全畅通、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监管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甘肃精神不断传承和弘扬。

3.《规划纲要》对甘肃文化特色的新开掘

甘肃特色是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支柱。在2011年出台的《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甘肃精神为灵魂的甘肃文化特色的开掘尤为重视。规划实施的六大战略,即特色文化战略、项目带动战略、企业培育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品牌推广战略、人才兴文战略,把特色文化战略摆在首位。

《规划纲要》从加强社科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构建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明确了未来五年要实施的各重点项目和工程的规划中,都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甘肃特色文化项目。诸如:在第五《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其出版发行业;文娱演出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业等都提出了开发甘肃文化特色的具体规划。如12个文化产业重大项目;15个文化产业发展园区;15个文化产业基地布局,全部为甘肃特色项目。此外,4个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除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建设工程之外,其余3项明确指明了甘肃文化特色的内容。甘肃特色文化项目的大力启动,必将助推甘肃文化大省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凭借文化资源优势,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创意作用的发展文化大省的力量。这是《规划纲要》最显著的特色,同时也是2011年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新转折的显著标志。

二、2011年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的新进展

(一)政策层面的新转变

1.省财政加大了投资力度

2011年,省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为4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活动器材、办公桌椅、图书报刊架等设施,使已经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能够开展工作,投入运行。

2011年,连续五年投资近2亿元建成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或站点开始运行,其中省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14个,县级支中心68个,村级服务点16143个,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省的覆盖。

2.政府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各项实施方案是规划的具体支撑,也是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体现。2011年3月18日,甘肃省政府印发了《2011年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实施方案》,安排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的具体事项。2011年3月25日,省政府印发了《建设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工程实施方案》。7月7日,甘肃省政府向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印发了《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随后诸如这类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出台,这标志着2011年,政府对文化大省建设的决策更加具体化。由文山会海的号召转向了具体实施。

3.现代网络服务有了新发展

网络服务是参与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不可忽视的现代技术支撑。2011年甘肃省工信委与中国电信甘肃公司将联合在全省实施千家“数字企业”建设工作,提出从2011年至2013年,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建设5000家“数字企业”,2011年内重点打造500家“数字企业”,搭建全省性“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省内企业基础通信网络、办公自动化、培训、安全管理、电子商务等全方位信息化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4.重视县区基层文化素质教育

2011年显示甘肃把基层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2011年6月15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进社区”全省联动暨“甘肃社区教育学习网”开通。

2011年,全省县市级图书馆藏书达470多万册,县图书馆藏书310多万册,占县市级图书馆藏书的65.96%。各级县区市图书馆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为491次,县是300次,举办展览县区市级是119次,县是70次。

社区和乡镇文化站1195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120个,街道文化站75个。县级博物馆建设兴起在“十一五”期间,目前,全省有博物馆73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7家,县级65家,目前已经是县县有博物馆。

(二)文化大省建设与文化惠民工程紧密结合

1.建构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共有社区1186个。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涵盖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社区为老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治安法律服务、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六大体系,初步形成了与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完善保障措施中指出:要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011年金昌市被文化部列为公共文化示范点,自从荣获这一殊荣以后,金昌市多方位开展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内部设备配备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永昌县的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很大改进。

2.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作用明显增强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争取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适当内部配备,尤其是图书馆建设成效最大,成为甘肃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载体

各县域扩建或者改建图书馆,增加图书数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和阅读活动,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作用明显增强。全省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到14.8万平方米,各馆均达到1608平方米,年新增藏量为13万册,阅览坐席达到9800多个,各个图书馆根据读者阅读需求,开展少儿阅览、报刊阅览、图书借阅和电子阅览业务,近60个公共图书馆设置了电子阅览室,电脑总数达到1141台,馆均20台,基本实现了图书资源现代化管理。

3.培育基层村民健身社团组织全面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2011年省政府印发了《建设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在未来五年里,各市(州)、县市区、乡镇均建起1处以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文体广场(体育公园、健身长廊),公共体育场馆(场地)配套相应的健身设施,形成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全省各级各类体育场馆发展到26900个,其中体育系统场馆达到8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5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30%的乡镇建有较高标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在配备设施的同时,《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要普遍建立体育社团组织,其中90%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的成立可参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条件和登记程序进行),80%的城镇社区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点)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5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全省各级晨、晚练站(点)发展到6000个。

4.农家书屋可望明年全部覆盖全省农村

甘肃作为农家书屋的发起省份,今年又有新的发展: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建成13000个农家书屋。2011年,甘肃省已开工建设的农家书屋有1930家,以此实现甘肃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而在全国,2011年,全国农家书屋的数量将达50万家;到2012年,将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基本覆盖中国所有的行政村。我省在这项工程中仍然走在前列。

5.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可望全面完成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全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目前已完成41122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建设任务,解决了600多万农牧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问题;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完成了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任务,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3%以上。明年可望全面完成任务。

(三)人才保障机制不断创新

1.提出建设符合甘肃需求的5类文化人才计划

人才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引擎。今年发布《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是甘肃文化大省发展的有力支撑。这部规划明确了未来10年全省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创新活动,宽容创新失误,进一步营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二是大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三是加强重点区域人才开发,按照功能定位、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推进的思路,加强兰白核心经济区人才开发,平庆、酒嘉经济区人才开放和其他经济区人才开放等重点区域人才开发;四是统筹推进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人才队伍建设。

2020年甘肃省人才总量将达到248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1%。这新增的248万人才因为符合需求,将人尽其才,在本土发挥大的身手。将穷省建设文化大省的一盘棋走活。

2.提出高额投入的培养人才计划

根据规划,到2020年,甘肃省将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学科,培养选拔1000名领军人才。每年培训1万名专业技术骨干;设立100个特聘科技专家岗位,建成200个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引进2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全省高等专任教师达到3万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70%以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实现农村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三、2011年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的年度特征

(一)旅游产业深度开掘甘肃文化特色

1.着力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三条国家精品线路

2.围绕兰州中心旅游区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新型小城镇旅游项目

3.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工业观光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开发民族性、地域性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

2011年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跨越式发展

1.《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穷省能不能建设文化大省,这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方面,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验。因为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高投资且无法在短期有直接回报的高风险项目。但是甘肃省决策层却能认识到投入巨资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惠及千秋万代的事业,于是,我省在《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目标是:建设省级和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15个,为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所在地修建3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实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数据库。改善国家遗产地申遗备选点保护设施,加强保护管理设施和科普展示设施建设。

2.建设四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的四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

(1)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确立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特定区域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具有突出特色和价值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

(3)古籍保护工作。开展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甘肃省古籍综合信息书籍库。

(4)指南针计划。积极参加全国指南针计划,对我省有关的古代发明创造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全面系统掌握我省古代发明创造的基本情况。

甘肃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建立,将对我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科学开发甘肃文化资源的战略决策。这在甘肃文化保护方面将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3.计划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数据库

非物质遗产保护普查的结果,是建立项目资源保护数据库。这是将现代文化遗产保护手段与传统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结合的措施。我省近年已在敦煌等地的文化保护项目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省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财政的是150万,分摊到省级300多个点就很少的现状,已被高层领导所认识。今年从基层的项目抓起,就是一个破解资金难题的重要举措。

(三)形成富有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1.《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主抓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设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园。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市(州)建设集聚文化企业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力争各产业园区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发展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工艺品产业、地方戏剧演艺业;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与重点图书出版。创编新剧40台以上,其中重点剧目10台以上、具有精品艺术水准的剧目3台以上;加快发展陇剧、皮影、花儿等地方特色艺术。实施《四库全书》数字和影印图书出版、三农出版、少数民族文化出版、敦煌文化系列出版、中亚历史文化出版和陇原文化出版等6项出版工程;推进文化产业与教育、旅游、制造、物流、建筑、包装等产业的融合;积极创作实景演出、民族风情演出、说唱演出等演艺项目,开发旅游演艺市场。

2.各级政府普遍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是政府组织搭建为文化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组织、媒介及公益性服务活动。嘉峪关市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规划建设长城文化产业园区和新时代文化产业基地。目前,建设了关城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吸引经营户入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推动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1年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庆阳市,对文化产业发展从园区入手重点推进了两园一基地建设。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占地1500亩,包括农情、农俗、农雅、农趣、农祖5大区块,覆盖3个自然村114户人,在2011年将全面完成道路、广场等基本建设任务。民俗文化产业园总投资5000万元,并引入民营资本1300多万元,完成了古农耕景区、窑洞山庄等10处景点建设。环县道情皮影产业示范基地占地21亩,有40名国家、省、市级雕刻艺术家常年入驻加工生产,初步形成集皮影雕刻培训、加工销售、演出推介为一体的皮影产业开发基地,今年又投资2000万元开工建设了综合服务大楼。

平凉市在2011年重点实施皇甫谧——商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8600多万元,成功注册涉及37个相关行业、390多个类别的皇甫谧商标。创办的甘肃皇甫谧制药有限公司已经通过了GMP达标认证,开发的药品畅销国内外。张掖市通过举办大型节会和各大媒体组织宣传丹霞地貌,使景区知名度日益提高,2010年园区共接待游客9.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68%。

各级政府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激发了文化产业的活力。截至2011年上半年,甘肃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4902个,其中民营文化产业机构2200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2615人,民营文化产业机构从业人员12153人;文化产业总产出20.9亿元,增加值15.2亿元。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改革专项资金即将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

四、2011年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发展存在的新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科学归类甘肃文化产业可开发性资源

甘肃文化资源丰厚,但可开发性资源不能仅仅以文化的独特性来判断。可开发性往往蕴含着开发成本和产出效益等因素的决定要素。但这个观念还没有被各级官员和广大群众所认识,因而造成文化资源和开发商之间缺少可沟通的渠道。造成资源优势长期不能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影响了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出,文化资源优势如果未经开发,变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就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现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在研究无资源旅游开发。试想:甘肃如果长期躺在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上沾沾自喜,文化产业发展就会越来越滞后。要走出困境,需要从如下问题入手:

组织专业人员,科学分类和具体归类近期可开发资源的规划编制。从前的文化资源分类太原始,仅仅适应文化部门的归类管理,不适应开发的需求。文化开发是面对具体资源所投入的产出比的考虑,是以市场为主体,以效益为目的的文化营运。政府考虑的是文化资源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投资商考虑的是投资回报问题。而专家是连接两者的桥梁,需要提出具体的可供投资商投资和回报分析的,热门的、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近期可供开发的文化商机。这类文化资源不是原来的史学家归类的静态文化资源,而是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专家归类的动态文化资源。这是甘肃省政府必须花大气力做的文化资源分类规划编制和配套的开发规划编制。编制规划就是为各级领导和外商提供实施的蓝图。

(二)加快培养本土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策划的高端人才

加快文化创意设计、策划、营运管理等项目的人才培养,说穿了就是迅速培养能够在穷省搞创意的人才。

熟悉甘肃省情,了解甘肃经济欠发达,文化投入有限,这是衡量其人才在甘肃能否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条件之一。因为,只有熟悉上述情况的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才理解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投资力量很有限,民营资金吸引目前很困难,但又急需开发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文化产业项目。这就需要此类项目策划的专家,既要策划一些独特的文化项目,又要考虑甘肃目前的经济实力,做一些操作性强,节省财力的项目实施规划。目前继续挑选这样的创意人才赴外地学习,或是提供项目,在干中学习和探索。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以市场为主体的文化资源营运平台,为本土创意人才提供创意产品走向市场的机遇。此外,各级政府积极开拓文化智力市场,组织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搞活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这是穷省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三)政府搭台培育文化创意策划、规划等知识产权市场

文化创意产业是智力为主体的产业市场。甘肃在投资极其有限的状况下,需要转变文化发展观念,政府主动出击引领文化产权市场。各级政府可以定期举办创意设计作品拍卖会、推介会等形式推介适合各地区发展的项目策划、设计作品;此外还需从省财政资金中每年拨出专款用于设计富有甘肃文化特色的文化开发项目的创意设计的招标;其三是各级财政对文化项目的创意设计支出能逐步列入项目。通过上述三项具体工作,为甘肃文化资源科学化开发提供保障。

(四)抓紧建立市(州)、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省政府开始出台几项公共文化服务省委实施方法,为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化发展、规范化实施的基础。但如果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出台,难以巩固全省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也势必会影响实施以后的社会效益。因此,建立必要的科学评价、评估机制,很有必要。考评机制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确立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二是拓展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渠道;三是区分城乡公共文化需求;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需要依托文化厅统一制定。不能仅仅制定一部太笼统的考评指标,应分级制定指标。省属文化单位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市(州)、县(区)、乡镇、街道办、社区、村的公共文化考评指标,应区分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

实事求是,严格的考评是督促各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文化厅需要将监督指标分解到各个有关职能部门,分季度考评,年终汇总,并在网上公布考评结果。

(五)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教育需要和市场需求对接

据文化蓝皮书专家的调查显示:甘肃至今没有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或研究院,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分散在高校的各个院系,这对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极其不利。

文化部于2006年命名清华、南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大、云南大学等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至今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甘肃省是公认的中华文化宝库,但高校目前的文化专业仍和现实需求有些脱节。今年发布《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尽管认识到了并提出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但仍欠具体。

文化蓝皮书专家巨虹调查了解到:甘肃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或研究院,只是在原有二级学院、教学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些研究所(中心),以各自原有的教学研究特色为主进行一些相关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比较分散,不利于课程共享和合作交流。至今还缺少一些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甘肃至今还缺少舞蹈编导、艺术与科技,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电影学、戏剧影视导演、录音艺术,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雕塑、摄影、书法,运动科学、休闲体育等一些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还缺少从总体上系统教授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化蓝皮书专家戚晓萍副研究员深入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有关文化市场调查,通过问卷了解到:甘肃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接受问卷的文化创意人才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在这些女性人群中,职位类别选择为专业职位的女性占女性总人数的43.7%,占全体问卷人数的17.5%。这相较于中小文化企业中95%的专业岗位设置,实在是低很多。而中小文化企业中男性员工的专业岗位设置比率则高于95%。

综上所述,甘肃急需解决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课程、专业院系设置问题已刻不容缓。除此之外,还应从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人才需要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多渠道的现代文化创意设计、策划、营销及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制。必要时依托高校师资开设短线培训班,从扶贫开发、文化产业投资等多种渠道解决培养资金,为各地县输送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出穷省建设文化大省,人才是关键的独特计划。

附:《甘肃省文化建设主要工作和重点项目预览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开展“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活动;

●全面落实《舞台艺术创作五年规划》,实施精品剧目创作工程;

●实施甘肃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精品工程;

●继续实施特色文化建设工程;

●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资源调查;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实施古籍保护工程;

●策划精品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金城第一戏楼、黄河剧院维修改造,飞天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以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进一步加强文化立法和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工作;

●加强全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甘肃省省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室提供)

【注释】

[1]原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在2011年2月22日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报告会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