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突出优势,但仍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反之使其具有了“后发优势”。虽然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但具体执行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不够明朗。而且甘肃民族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发育也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与劣势、挑战(SWOT)分析

(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文化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资源丰富

甘肃民族地区辖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张家川等5个民族自治县,共21个县(市),总人口319.2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28%。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39.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26%,超过千人以上的民族有16个,其中东乡、保安和裕固族是甘肃特有民族。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甘肃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聚集,民族文化产业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精神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经济社会价值极高,可开发潜力大。有形物质资源中自然景观方面有草原景观、森林景观、河流湖泊景观和沙漠景观等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方面有古寺院、石窟、近现代重要史迹、近现代表性建筑等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服饰、工艺文化资源。同时,在无形精神文化资源领域里有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民族民俗、演艺娱乐、体育、医疗、文学美术文化资源。以国家文化部已经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例,在甘肃第一批确立保护的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文化占了5项,其中“花儿”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可挖掘的资源宝库。如果能以优势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契机,将这些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民族地区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2.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支持甘肃的发展总体要求等重大问题上突出了文化因素,为甘肃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跨越式文化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而且在《意见》中,就甘肃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出:“积极发展高原草原旅游、回藏风情旅游,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和临夏穆斯林风情旅游品牌。积极推进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扶持保安族、撒拉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强和政县古动物化石保护,提升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3.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使其发展具有了“后发优势”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突出优势,但仍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规模小、档次低、分散、雷同等特点。例如,民族地区报业的整体发展仍处在摸索阶段,处于较为封闭的区域化办报模式,媒体经营收入单一,还谈不上能够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相应地科技、文化综合实力不够,所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文化产品中的科技成分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这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反之使其具有了“后发优势”。民族地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其“后发优势”在于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跃过先行者在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现代化的历程,并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弱势和威胁

1.把文化转换为文化产业中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主要还是以农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开发为主。对于文化,发展观念老化、认识不足,仅仅把它看成是精神产品,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事业属性和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乃至排斥文化发展的产业属性和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一般属性,把文化只当成花钱的事业,忽视了“文化也是生产力”,少有从产业化角度来谋求文化发展,也未能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大胆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缺乏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有力支撑

虽然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但具体执行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不够明朗。而且甘肃民族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发育也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民族地区GDP占全省的6.31%,这与占全省总人口的12.28%。民族自治地方国土占全省总面积40%是不相符合的。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结构单一。以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受市场发育不够、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消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社会事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贫困问题严重困挠着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具体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投入严重不足,人民文化消费能力偏低,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缺乏真正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发展和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外合作与竞争的经验,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投资、融资体系,人才结构不合理,多文化工作者,缺乏熟悉文化产业及其当代发展趋势的文化经营者和新兴技术人才,相关法规严重滞后,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3.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瓦解威胁着民族文化产业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文化生态学家认为,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生态现象。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也都影响着特定地域、民族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对该民族的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文化之间的趋同性也在加速,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被瓦解。例如:临夏市的“八坊”是一片浓缩穆斯林建筑、文化、社会和经济特点的商业、饮食、民俗历史的回族聚居区。“八坊文化”承载着众多的文化元素。首先它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保留下的“坊”,中国古老的“坊”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基本被改造殆尽,而在八坊这块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街巷密布、纵横交错,道道相通,巷巷相连,曲折迂回,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老“坊”的内部规划、街区布局以及坊内建筑,在八坊人们可以感受到过去人们的生活印象;第二是八坊是中国清真寺最密集的地区,是清真寺文化的大观园,几乎每条巷道中,甚至在百米之内都有的清真寺,每座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各异。第三是在八坊感受最浓郁的回民的民俗。回族完整而纯粹的民俗文化在八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使用,当人们走进八坊,扑面而来的就是传统而完整的回族民俗文化。第四是八坊周边还体现着回族的商业文化。所以,这一片独特的文化空间应该是临夏市打造“特色回坊”文化基地和文化宝库。但遗憾的是,在目前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片文化空间的存在面临着危机。所以,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瓦解威胁着民族文化产业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