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船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船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全球船舶产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并未完全从衰退期走出来,但略有复苏迹象。同时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改革发展和全球化新时期,这种双重特殊期将为中国船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转型机遇。中国船舶产业未来的升级转型离不开中国船舶产业的主要决策力量和监督力量的作用,因此应制定法律法规等制度以指导和监督真正船舶产业主管机构,以支持和实现产业的成功升级。

目前全球船舶产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并未完全从衰退期走出来,但略有复苏迹象。同时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改革发展和全球化新时期,这种双重特殊期将为中国船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转型机遇。因此中国船舶产业应该充分利用当前这段难得的转型机遇期实施产业升级,打造中国船舶产业升级版——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9.6.1 针对政府的建议

(一)制定船舶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

应根据船舶产业的技术和经济特征、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国际海事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未来我国船舶产业技术和市场发展路线图。建立“高端设备”改革发展机构,推动“设备”(包括船舶配套设备在内)国家发展战略的成立和长期实施;建立船舶产业与相关支持性产业协调发展机构,促进产业之间要素投入结构的合理性。

(二)制订产业政策的配套措施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船舶产业主管机构相继制定了高技术船舶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振兴、转型升级等多种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促进了中国船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船舶产业政策具有宏观指导性而缺乏更具体的配套措施,因此造成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之间出现间隙,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有效性和成果效率。而韩国在促进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方面不遗余力,不仅制定宏观计划,而且在此基础上及时出台细化措施:或组建合作平台,或实施相关项目,或建设基础设施[1]。又比如目前国务院在治理船舶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现有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支持中小企业转型转产,提升高端产能比重”,船舶产业主管机构应制订更加详细和可行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持。

(三)改善产业链薄弱环节,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

据前述分析可知,我国船舶产业现状存在船舶产业链部分环节竞争能力较为薄弱以及船舶产业体系不够合理的问题,因此政府未来应制订信贷、税收、技术基金、人才等政策和规划,鼓励企业进入船舶产业价值链中的薄弱关键环节,例如高附加值的设计领域,高风险、高技术的海工核心配套设备制造和集成领域,海洋装备油服领域等。同时,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现实条件,创造环境以建立大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船舶制造企业与配套企业有效合作、系统集成商与零部件制造商协作发展、技术研发体系完整和高效、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我国政府应培养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整合全球资源的大型跨国船舶企业,以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布局。

(四)积极促进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展

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化通信基础设施、高等人力资源(电脑科学技术和工程师)以及各大学和研究所[2]。在提升船舶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力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在有些方面(比如贸易壁垒、定价等)尽量不干预,而在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则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船舶产业属于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级要素对船舶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部分造船厂在制造海工装备时面临脱期的压力,其关键原因在于缺乏详细设计人才;另外,联合调试人才的短缺导致了我国造船厂在建造海工平台时的调试时间延长,影响整个造船周期[3]。由此可见,政府机构应加强我国船舶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强不同技术领域人才的协作培养;改革国有企业/集团的管理机制和人才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市场化建设;建立国家船舶(设备)技术研发流动平台,进行基础科研项目的公开招标和项目成果的公开考核,协调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进行重点项目及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发;鼓励和支持知识数据和资源的有偿共享,深化船舶产业知识产权机制的推进。

(五)加强对政府船舶产业主管机构的指导和资源整合

我国船舶产业主管机构负责船舶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海事组织机构和外国机构的协调、参与部分产业行为等,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船舶产业主管机构特别是各省市产业主管机构、海事局及相关检验组织等机构的监管和资源整合。根据9.4.2所述,应提高主管机构在防止企业低端产能的急剧扩张、企业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执行力,特别是必须监督和考核船舶产业主管机构落实在“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应承担的职责。中国船舶产业未来的升级转型离不开中国船舶产业的主要决策力量和监督力量的作用,因此应制定法律法规等制度以指导和监督真正船舶产业主管机构,以支持和实现产业的成功升级。

9.6.2 针对企业的建议

从以上我国船舶产业绩效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分析来看,我国船舶企业在低层次领域竞争过多而在高层次领域竞争能力相对缺乏,相比于质更重视量,企业管理价值链能力较弱,具备国际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太少,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未来我国船舶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继续充分发挥我国船舶产业现有的竞争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势

我国船舶企业一方面应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目前的船体钢材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获取造船市场份额,继续保持我国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产业经验,以实现知识积累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应继续提升企业在获取市场需求方面的优势。以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和跟踪能力为例,综观我国过去十年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可以发现我国造船企业正是因为抓住“中国因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航运市场需求量的高速增长)而获得了大量国内市场的订单。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在旅游船舶市场,如游艇和豪华旅游船(又称“邮轮”)、LNG船和大型钻井生产装备等海洋能源市场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保持与国外能源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油气开采领域的合作,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升企业把握和获取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进军产业链核心环节,实施有层次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未来我国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新建企业或并购等方式进入目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例如设计领域、总装集成领域、油服领域;我国陆地石油工程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进入海洋油气设备领域;我国油气巨头如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可以通过并购或设立新企业进入海洋油服等领域,以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同时,国内不同领域的核心企业、机构院所、支持性企业等可以通过联盟等方式进入产业链核心环节。

此外,我国不同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竞争战略,经营不同领域的市场,形成具有层次性的产业体系。例如我国大型造船企业应逐步提高高端船型和高附加值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和丰富产品类型,提升集成能力的建设,提升高附加值领域的技术和市场拓展;我国中小型造船企业应集中于细分市场的优化与升级,从管理和建造技术等方面争取实现细分市场中的全球一流水平,部分小型造船企业可以从事分段的建造,争取以效率和经济性取胜。通过多层次企业的发展,以形成我国合理的船舶产业体系。

(三)提升企业的长期非价格竞争行为,以改善企业生产率

据前述分析可知,非价格竞争行为是船舶企业长期生存和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中国船舶产业升级版的有利法宝。未来中国船舶产业若要具备核心竞争力,成为造船强国,则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而非粗放型发展道路,因此未来的目标应是同时提升船舶产业的生产率和市场份额。从全球海事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加强新产品开发、并购、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竞争行为是企业进入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领域(包括研发、产品和售后服务等)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未来在注重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扩展的同时,应加强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实施质量保障和提升项目、整合关联企业资源、引进核心人才、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开发环保节能型船舶和设备等非价格竞争行为,例如在设备自动化、作业者的技能、船舶设计质量以及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交付之间的生产时间等多个方面提高船舶建造生产率[4]

(四)大型国有船舶集团/企业试点改革

据前述分析可知,我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太少。因此面对未来转型的发展机遇,我国大型国有造船集团/企业应着眼于建设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国际企业,更大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采用试点对企业的某一业务或某一新建子公司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培养和引入杰出的企业家,通过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务实的作风、强大的执行力、创新的企业精神和文化等管理实践,打造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核心企业。这一点值得向韩国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与海洋工程等企业的创始人学习,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均是一批勇于开拓、敢于挑战的企业家,都为创造某个第一如行业内第一、韩国第一、世界第一而不懈奋斗[5]。因此,我国大型船舶集团应充分发挥全球性的人力资源,在新业务领域和高技术业务领域选择国际性经营人才实施管理,真正将我国具有竞争力的船舶企业打造成全球海事界的巨头。

[1] 李琴:《宏伟计划尚需从“纸”上“落地”》,《中国船舶报》,2013年10月18日。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 冷翠华:《引进+培养 去除海工人才紧缺“心病”》,《中国船舶报》,2012年12月26日。

[4] Amsden,Alice.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 刘雪明:《韩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科技报》,2007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