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1 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从影响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兴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新一轮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以及国际上产业管制的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3.1 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的重点

从影响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兴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新一轮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以及国际上产业管制的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疲软,以及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联合影响,使得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外需和内需都较为低迷,而供给方面的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产业核心技术差距较大等因素,都使得我国的产业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局面。为了迎合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浪潮,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从短期来看,重点需要解决我国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从长期来看,要积极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

(一)国内外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国内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全球经济依旧低迷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速放缓,同时在我国产业政策等直接干预型经济政策的作用下,面对国际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压力等问题,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较弱,这导致产能过剩的产业的转产和消化都极为缓慢。产能过剩不但导致产业生产资源配置无效率,带来极大浪费,而且会使得相关产业或企业出现亏损,员工失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包括钢铁、水泥、造船等上游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了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二)国内外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我国产业升级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国外新兴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形式、新的产业范式和新的产业业态,而我国由于在大多数核心产业技术上的差距,导致在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方面,我国产业发展较为落后。此外,以美国为主导的新一轮贸易自由化所涉及的服务业、监管等领域,这些产业在我国或者受到严格的管制,或者竞争力较低。此外,低碳经济、我国产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压力、要素成本、技术供给等制约因素,都使得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日益紧迫,这也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加速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应该看到,上述内外影响因素一方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暴露得较为彻底,凸显得的更为清晰。此外,全球范围内产业调整的外在压力和国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约束所带来的内在动力,都为我国转化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大国优势,积极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发展,积极融入自由贸易新体系,积极发展服务业,不断完善包括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规制政策在内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化解我国过剩产能,推动产业升级。

1.3.2 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借力发展低碳经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积极借助于低碳经济的契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

为切实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并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必须加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支持和引导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逐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状况,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和低碳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碳经济的现状。坚持产业发展的高端、高效、轻型、低耗的原则,对碳排放强度大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坚持扶优扶强、集聚发展,重点应加快推进国际化高端要素集聚。强化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培育一批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大新能源、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智能电网的培育力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低碳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可以有效地降低清洁能源的生产成本,促进新能源的发展,特别是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可以将已经排放到大气中或正在、将要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收集、封存起来进行处理。因此,它的研发和创新,无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一方面应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特别是要有效利用国际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努力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低碳技术的转让和支持,不断增强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关联性强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能源加工、利用和回收效率,改变产业结构

根据我国高能耗的现实,在提高能源加工、利用效率,切实减少碳排放方面下功夫。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自然和谐共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可以通过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方式,通过全过程收集处理,尽量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并以多种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来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也实现了废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充分利用空间的优化组合和工业园区建设来实现工业技术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和发挥循环经济模式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产业关联、资源关联、技术关联和环保关联的园区建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布局要求,实现产业集聚、优化组合,以及能源和资源的循环使用。我国许多地区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内循环、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链循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内循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1.3.3 迎合全球技术创新浪潮,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其他产业长远发展起到了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与传统产业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在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将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现阶段的重点发展对象。我国应该结合全球技术创新浪潮,大力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体包括:

(1)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继续鼓励自主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培育更好的政策支持环境,而不是单纯在数量增加上进行刺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支持力度,也需把相关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既要为大型企业“走出去”战略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也要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

(2)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可以通过在海外设置技术研发基地,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外国研发机构或高科技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许可、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能力。

(3)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创新驱动、知识溢出、产业放大和技术不确定特征。因此,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注重产业链集群和横向产业集群的构建,可以有效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新兴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网络化等整个过程的知识传播、动态循环和创新扩散的组织间关系网络。

1.3.4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积极发展产业共性技术

产业升级归根结底是技术的升级,而产业共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因此,政府可以在扶持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政策(研发投入、科研补贴、税收减免等)、知识产权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一项技术创新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经济效益,政府应当介入共性技术的扩散及转化,保证技术信息流动和提高共性技术组织的信息沟通程度,使企业以低价获取共性技术。

(二)提升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一些引领行业发展的科学技术起始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日益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需要多种政策措施的相互配合,如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亏损补贴、在政府采购对象中规定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等。此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在技术创新初始阶段难以融资,由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创业投资对中小企业倾斜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金融补贴和风险投资政策等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约束。

(三)优化科技中介组织

科研机构、产业与科技中介组织间的明确分工和密切协作,是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驱动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政府要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快立法速度和步伐。例如,对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实行申办管理和认定制度,税务优惠与金融信贷、资金分配制度,服务收费与信息安全审查制度,政府咨询、评估、招投标与监督制度,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行业协会管理制度。

1.3.5 借助全球贸易新趋势,促进产业发展

全球贸易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际贸易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在探索新的自由贸易协议。因此,我国要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分析全球贸易发展趋势,积极参加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争取话语权和影响力。具体包括:

(1)结合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积极利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倒逼”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的高端化、知识化、复杂化,为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低端的产业结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要积极利用国际贸易分工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化压力为动力,转挑战为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不断提高贸易产品的质量,改善贸易产品的结构,提高高端产品的贸易比重,通过国际贸易来推动产业升级。

(2)积极参与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自由贸易环境。为了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应该积极利用国际产业的“倒逼”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参加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工作,增强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参与国际贸易协定的合作讨论和政策制定,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动向,更好地分析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些潜在影响,阐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观点,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此外,我国应该积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中的沟通与交流,求同存异,一起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1.3.6 发挥市场作用,有序放开规制,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发展

不断健全、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积极应对全球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放松规制并非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取向,而应成为政府规制的一种长期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制方法,提升规制手段

不断放开垄断性规制产业,引入市场竞争来提升垄断性规制产业的竞争力。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垄断性产业的规制放松是一个趋势,且会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因此,我国要有效放松对包括电力、铁路等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持续在石油、通信等领域引入新的竞争力,既要对不同的企业放开,也要对不同的投资主体放开。在引入新的竞争主体的同时,政府要改革产业规制制度,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充分利用不同的经济性规制方法,包括区域对标竞争、特许投标、社会契约、价格上限等。

(二)在放开经济性管制的同时,不断强化政府的社会性管制

放松经济性管制,强化社会性管制,是西方国家管制发展的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得到了充分的培育,但市场制度不利的一方面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在社会性管制上,要加强包括环境污染、对消费者侵权、产品质量问题、工作场所不安全等的管制工作,消除由市场经济导致的社会性问题;在经济领域上,尽量减少政府在直接管制手段上,积极借鉴西方现代管制经济学的成果,采取激励性规制政策,增加消费者剩余,提高生产效率;在法律上,要加快相关社会性管制法律的立法工作;在方法上,要逐渐摆脱以往定性分析的方法,过渡到以数量方法为主。

(三)提高反垄断执法水平,完善竞争政策体系

规制性产业放开之后,由于不再适用于政府的产业规制政策,因此产业中的竞争行为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这时,就需要有相应的竞争政策来规范市场上企业的竞争行为。我国要加强竞争政策的运用水平,善于利用竞争政策来引导、协调国际与国内的产业转型发展;在实施竞争政策中,要注意保持竞争政策中性;协调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不能出现两者矛盾的情况;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政策交流,学习并掌握国外竞争政策的运用技术和运用手段;完善竞争政策执法,不断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竞争的和谐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