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研究

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研究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物流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是继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个利润源泉,被称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物流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是继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个利润源泉,被称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省制定实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全省物流业实现快速发展,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地位显著增强,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吸纳就业、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但全省物流业仍处在初级阶段,粗放经营、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社会物流成本偏高,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稳等问题,制约着物流业加速推进。亟需抢抓机遇,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一、现代物流业总体运行特点

(一)社会物流总额实现较快增长,物流需求不断增加

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突破8万亿元,达8059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9%;按现价计算,比2008年增长1.6倍;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1%,比2008年提高0.3个百分点,表明河北省物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全国物流业健康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和省外流入物品物流总额是社会物流总额的主体,2013年分别占社会物流总额的61.5%和30.6%,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两支主要力量。由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近两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呈现加速增长势头,2012年和2013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9%和46.9%,2013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相当于2009年至2011年三年总和的1.6倍。近五年来,全省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农产品物流总额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09年-2013年各期环比增速分别为5.6%、4.5%、5.4%、4.1%和3.7%。

2013年,社会物流总额与全省生产总值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5,表明目前全省每单位生产总值需要2.85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撑,分别比前五年提高23.9%、12.6%、4.8%、1.4%,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二)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加,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随着物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2411.4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8年增长92.2%,2008年至2013年五年年均增速达13.9%,比GDP现价年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

物流业快速增长,对服务业贡献逐年提高。2013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4.02%,比2008年提高0.22个百分点。2008年,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11.1个百分点中,物流业直接拉动约0.86个百分点,物流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7.7%;2013年,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8.4个百分点中,物流业直接拉动2.1个百分点;物流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约占25%,比2008年提高17.3个百分点。

(三)物流成本持续下降,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降低因物流而产生的各种费用,从而提高资金周转速率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省路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物流专业化、现代化程度提高,以及物流组织效率的提高,全社会物流费用率呈明显下降之势,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高。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585.1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9.7%,比2008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四)社会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随着全社会物流业投资力度加大,社会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物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到2013年,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17.4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93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长16.4%和17.1%。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618公里,高速公路密度3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长58.6%和76.5%。农村公路建设完成里程151761公里,已实现全省10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港口泊位达到205个,设计通过能力达到8.1亿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97.1%和72.3%。地方铁路延展里程2193.44公里,比2008年增长36.6%。全省航线密度不断加大,已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线网络,民用航空航线达70条,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2万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长75%和53.8%。交通运输环境的优化,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3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运输量27.8亿吨,货物周转量12003.8亿吨公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2%和6.5%,比2008年提高1.6和1.5个百分点。

(五)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法人单位达7649个,单位数比五年前的2008年增长91.3%,年均增长13.8%;从业人员23.9万人,比2008年增长5.5%,年均增长1.1%,实现营业收入2903.4亿元,比2008年增长3.1倍。物流企业数量、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企业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2013年,平均每一个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为企业创收121万元,比2008年增长2.9倍。

二、物流企业现状分析

物流企业是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经济实体,是物流业发展的主力军。通过物流企业的分析,可以反映出物流业发展变化特点和规律。

(一)物流企业地区分布呈现新格局

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一些地区抢抓机遇,或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或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物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省物流业加快发展的领头羊。2008年,全省物流业发展较好的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物流业发展基础比较雄厚的石家庄、唐山、邯郸三市;2013年,不仅石家庄、唐山、邯郸等地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秦皇岛和沧州2市凭借拥有天然良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也跻身全省前列,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在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中地位突出

从物流企业所属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是物流企业的主体,在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中作用突出。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民营物流企业法人单位为7402个,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6.8%,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吸纳就业19.7万人,比2008年增长8.2%,占全省物流企业的82.5%,拥有资产2184.4亿元,占全省物流企业总量的77.3%,为国家上缴税金18.7亿元,占物流企业总量的91.3%。

民营企业中,又以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数量较多,2013年,两类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资产共五项指标合计,分别占全部民营物流企业的88.8%、79.9%、83.5%、80.8%和80.1%,对促进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地方税收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贡献突出。

(三)行业分布多元化,运输型物流企业贡献大

全省物流企业较快发展,除提供传统的运输、仓储服务外,已逐步向提供货代、采购、流通加工、包装、配送、金融、信息咨询和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拓展。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显示,全省物流企业法人单位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包装服务、仓储、货物运输、运输代理、信息服务、批发、零售、邮政快递等多个行业。

分行业看,运输型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全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既是连接“三北”地区与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又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加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备,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以运输型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体系。2013年,全省运输型物流企业法人单位6757个,比2008年增长1.1倍,单位数占全部物流企业总数的88.3%,从业人员19.2万人,占全部企业总量的80.1%,为国家上缴营业税金及附加17.9亿元,占全省企业上缴总量的87.3%。其中,快递物流企业成长最快,已成为物流业新经济的增长点。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快递物流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一大批快递企业加快发展,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超2亿件,年增长率达70%。2013年,全省247个快递企业法人单位实现业务收入8.7亿元,资产规模达12.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2万人,分别比2008年增长4.9倍、5.7倍、12.7倍和13倍。快递物流正在引领现代物流新变革。

(四)物流企业人才状况与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设施设备是否健全完善,决定着物流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部分重点物流企业近两年调查数据显示,物流企业人才状况、物流基础条件正在改善,已为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515个重点物流企业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847人,占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5.63%,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0.57个百分点。拥有中、高级物流师资格人员561人,占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0.54%,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企业拥有高级技师、高级工人员9456人,户均19人,平均每个企业比上年新增2人。

2013年,重点物流企业拥有仓储面积199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9%;物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160套,比上年增加46套,增长40.4%;拥有铁路专用线107083条,增加20条;货运车辆26153辆,增加4821辆,增长22.6%,其中冷藏车、集装箱专用车等专用货运车辆151辆,增加31辆,增长28.0%,表明物流企业基础设施条件正在改善。

(五)整合与创新助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面展开,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发生战略性转移,业务领域从生产物流开始向消费物流扩展,业务范围从外贸物流向内需物流延伸。消费类电子商务物流成为战略定位关注的焦点。物流流程再造,塑造供应链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创新驱动成为物流业的重要支撑。一些领先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确立了战略竞争的新优势。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给物流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新的挑战。

三、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业增速减缓

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资金流动性趋紧,工业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下降,钢材、水泥等产能持续过剩影响,全省大宗商品的物流业务受到较大影响,近两年物流业主要指标增速也出现回落。一是物流业增加值增速回落。2012年、2013年物流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5.4和0.8个百分点。二是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回落。受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速回落影响,2012年和2013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4.8和2.7个百分点。三是货物运输量增速回落。2012年和2013年,铁路、道路、水上、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累计货物运输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6和0.7个百分点。调研的物流企业运营也出现了回落的态势。

(二)物流成本偏高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9.7%,不仅比全国总水平高1.7个百分点,比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高1倍还多,表明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社会物流成本偏高主要原因有四:第一,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使然。全国乃至河北省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欠发达,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占比高,而服务业占比偏低,导致经济发展的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偏高,物流需求规模偏大。现阶段工业品增加值率偏低,意味着实现同样多的商品销售额、耗费同样多的物流费用,但创造的增加值偏低,导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偏高。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4.9%,比2010年的美国和日本分别低8.4和12.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偏低,是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低质高量的综合反映。第二,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运作模式影响,物流业务剥离或外包进展缓慢,物流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物流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集约使用,导致物流效率偏低,费用偏高。据了解,全省约三分之二的物流量是由制造业企业自我完成的。第三,物流一体化建设滞后。受体制性和机制性制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多式联运发展缓慢,以及物流标准不协调、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部门分割和市场分割等因素影响,物流一体化建设明显滞后,物流环节多,社会资源周转缓慢,物流费用高。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3.12次,远低于日本和德国9-10次的水平。第四,与近年燃油价格、劳动力成本高,高速公路高收费、个别地方乱罚款有关。据有关部门调查了解,高速收费占物流总费用的三分之一。

(三)物流企业小、散、差、弱,成长性受限

全省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历经五年的发展,增长迅速,但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运输型企业,分散经营,集中度较低,服务方式较为落后,物流价格仍然是竞争的主要手段。2013年,全省运输型物流企业占全部物流企业总数的88.3%,但营业收入占比仅为14.3%,企业平均创造营业收入1221.6万元,而仓储型、综合型物流企业户均营业收入分别为7356.9万元和20.2亿元。与此同时,工业生产下滑,社会物流需求减弱,竞争加剧,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物流业用地紧缺,“营改增”加重物流企业税务负担,从事道路运输、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服务等活动的传统物流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难,利润下降,一些企业还出现了亏损。全省快递企业中小企业居多,由于一些城市道路部分限行,导致派件不够及时,业务量增长受限,影响快递企业加快发展。

(四)物流发展不平衡状况比较突出

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应,全省物流业发展区域间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全国第三产业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63.6%的物流企业法人单位、78%的物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1.6%的营业收入、85.4%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和86.2%资产都分布在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和沧州这四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沿海地区,其他地区物流产业滞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五)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现代物流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要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全省物流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缓慢,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物流成本偏高,人才缺乏是重要原因。

四、物流业发展前景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一些重要讲话和报告中,对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运输及现代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先导。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有力地促进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7月1日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在北京和天津海关之间正式推行,9月22日已经拓展到河北省,实现京津冀三地通关一体化,预计一体化模式可为企业节省通关成本20%-30%,降低物流成本20%-30%。河北省已完成了《关于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交通支撑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的意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方案》编制工作。

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规划和冀中南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带,拉动全省物流业的发展。冀中南经济板块的开发与建设,有利于发挥京广、京九沿线地区优势,加快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疏通沿海物流大通道,打造河北物流发展新高地。

(二)货运组织结构将随铁路运输的变革发生深刻变化

长期以来,铁路货运在大宗商品运输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快递方面,却因收费不灵活等呈现出明显的劣势。数据显示,国内快件运输80%是用汽运,15%是航空,依靠铁路等其他形式的还不足5%。从4月起,中铁快运公司在20个城市开办了高铁快递业务,“高铁快递”成为铁路货运改革的第一枪,标志着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随着铁路货运组织变革的推进和铁路运力的释放,原有的以公路为主的货运组织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随着铁路市场的放开和运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铁路运输将在长途干线运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将带来多式联运协调发展和模式创新的机会。

(三)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致物流业保持增长趋缓态势

受经济调整转型影响,传统大宗商品的物流需求增速将难见明显回升;第三方物流服务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快递物流、一体化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等高效高端物流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在物流行业仍将继续面临“营改增”试点导致的税负增加问题,各种资源性成本继续上升,物流资源日趋紧缺、人力短缺、行业诚信不足、环境负担沉重、资金紧缺等一系列难题,市场依然存在下行压力。伴随着全省压缩钢铁、水泥、玻璃产能,降低煤炭消耗等产业政策的调整,大宗商品物流的竞争将会更加剧烈,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将依然严峻。物流成本过高仍然是制约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创新物流模式是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预计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增速将维持温和增长态势。

五、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明确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路

在我国,物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物流业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省应抓住机遇,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抓整合、促转型”的发展思路,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

坚持依托产业发展物流,依托市场搞活物流,依托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物流。深度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整合联运发展,加快物流流程再造,深化供应链管理,推动物流业从原有成本驱动、速度优先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效益优先的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技术装备水平,努力实现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要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物流业整体效益。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切实加大土地、资金、税收、交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

(二)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

河北省经济发展已进入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特殊阶段,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物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按照“稳增长”的要求,加大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税收、财政政策的产业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出台“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财政补贴政策,妥善解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遇到的税负增加问题,延缓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政策,进一步减轻物流企业税赋负担。协调解决交通、融资、土地等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深化收费公路清理工作,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制定实施相关政策,加强舆论监督,进一步加大对乱罚款乱收费的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切实保障物流用地供应和资金扶持,推动新时期物流业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

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生产、商贸企业剥离、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分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加快由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引导运输、仓储、快递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及时跟踪物流龙头企业,帮助解决个性化需求。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贯彻落实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相关政策,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壮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提高实力。

(四)进一步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物流业业务结构和组织架构,强化与核心客户的联系,注重服务的精细化、高端化、个性化,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与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种产业的融合渗透供应链管理方式。改造传统物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打造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密切关注新兴技术、新型能源、节能减排、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参与试点、示范,加大科技转化力度,积极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先进服务模式,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突破第三方物流集成服务平台技术、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多式联运智能服务平台技术。

(五)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协调发展

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充分发挥道路、铁路运输优势,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重点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和兼容性。加强铁路、道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通过整合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能。积极推进不同地区物流领域交流合作,根据城际间、区域间企业分布特性,引导物流资源跨地区整合,形成科学布局,引导物流企业提高运转效率,用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推动区域间物流企业协调发展,更好释放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整合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共同为顾客提供优良、快捷的物流服务。

(六)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展不同层次的物流人员资质认证等培训工作,积极推进邮政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规范快递物流秩序;继续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引进等多种形式,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进一步壮大物流人才队伍,促进物流产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发展。

项目负责人:田英法        

项目组成员:艾志敏 郁守环 张玉涛

杨 飞 李 岩 田 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