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格局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格局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向多元的国家和地区开放完善的开放型经济时全方位的开放,不论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如何,都应纳入开放的范围中。这说明在我国未来开放型经济中,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主要的合作伙伴。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国家境内开辟的经济特区,其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一、我国新时期的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一)面向世界的多元开放格局

21世纪以来,我国抓住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改革和完善涉外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基本形成了多元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向多元的国家和地区开放

完善的开放型经济时全方位的开放,不论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如何,都应纳入开放的范围中。我国的对外开放面向的国家从最开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朝鲜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建立外向型经济,开放的国家已经突破社会性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等方面的限制,面向的国家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地区、非洲和东南亚的合作;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的合作,如加入“金砖五家”(即BRICK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合作”、世界银行和WTO等。这说明在我国未来开放型经济中,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主要的合作伙伴。

2.向多元的市场开放

自1990年我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后,我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过度依赖的局面逐步改变。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对其他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占25%,逐步调整为目前的同发达国家贸易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有效分散了国际市场风险。同20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多元化的内涵也在向深度拓展。在进出口战略方面,出口与进口并重、引进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不仅要重视出口市场多元化,也要强调进口市场多元化;不仅要重视引资来源多元化,也要强调走出去市场多元化。其他还包括经营主体多元、商品多元、服务多元等丰富内涵。当前,我国经济自身发展面临着推动进口和出口平衡、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加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提高经济内生发展动力的迫切需要。在贸易方式方面,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不仅有货物贸易,也有服务贸易,而且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强;不仅有商品输出,也有资本输出;贸易方式的结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贸易与投资良性互动的局面,逐步形成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走出去”这三个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面共同发展的格局。

3.外贸增长方式的多元化

为提高对外贸易的综合效益,我国主要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优势转变。在调整进出口结构,在巩固农产品、燃料、矿物与金属等资源密集产品出口的同时,重点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类的产品进口,促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扩大贸易规模,获取参与要素分工带来的贸易利益,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拓展国际工程承包、设计及咨询,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应大力发展软件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咨询设计等,力争成为区域性乃至世界级的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

4.国际竞争与合作层次的多元化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竞争与合作,经历了一个由参与合作到平等合作,发展到主导合作的过程,更高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积极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领先“走出去”,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国内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全方位开放结局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依照中国的国情,采取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发展战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1.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地区和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从1979年起先后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兴办了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设省后,又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国家境内开辟的经济特区,其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不是行政区域,而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由社会主义国家行使主权的一级行政区域。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它在对外开放总格局中,处于前沿阵地的战略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不但发展了自身,还辐射到内地,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特区是外向型经济,大量产品出口,发挥了向外辐射的积极作用。

2.沿海开放城市

为了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基础上,1984年我国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列为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扩大对外经济活动权限,如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免税或减税,开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劳动人事方面的自主权等。②对外资引进给予优惠,从而吸引外商来开放城市投资。如对技术投资和基础建设投资可减免所得税,对土地使用费和土地税的收取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三资企业进口设备和原料、出口产品免征关税,对提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三资企业可以让出部分国内市场,等等。

3.沿海经济开放区

继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后,1985年又确定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为沿海开放地带,1988年又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湾地区和广西沿海的一些县市列为对外开放区。这样,从北到南沿海10个省的广大地区都成为对外经济开放的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扩大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对于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开放沿海地区,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发展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必然带动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②开放沿海地区,还能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优化。

4.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

从1992年3月开始,我国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开辟了黑河珲春、满洲里、伊宁、瑞丽凭祥等13个沿边开放城市,实行鼓励外商投资、促进边境贸易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推动了这些原来较封闭地区的经济发展。1992年7月,又进一步开放了沿长江的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城市以及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这些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有助于缩小我国内地与沿海、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的进一步合理优化。

5.沿线及中西部地区开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发展,沿交通干线和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提上了议事日程,进一步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沿交通干线地区具有交通便利等优势,中西部地区则拥有资源丰富、旅游点多等特点。因此,在东部开放区的辐射和带动下,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加快开放步伐,广泛引进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振兴,也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对外开放的起始阶段,“引进来”比较多,例如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制定对外开放的措施,使我们加快了发展,了解了世界,弥补了国内资源的不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就要进一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单要继续引进各种有利于我国发展的生产要素,更要能走出去,对外输出相关要素,增强国际双向交往,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一)“引进来”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近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中国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外商投资重点已从过去的一般制造业发展到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设施建设,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通讯产品等高新技术的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2004年资料表明: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190个, 4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投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中国吸收外资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居全球第五位。2010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8622.29亿美元,而2011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9952.27亿美元,2011年比2010年增长15.43%;高于全国同期出口增幅(15.15%)约0.27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80.76%,所占比重同比上升了约0.2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投资总额为1176.9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7712个,其同期增幅分别为8.16%和1. 11%;到2011年底,外商投资企业达446487家,外商直接投资为1160.1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8%、9.72%。

“引进来”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使我国投资总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引进来”,我国一些困难企业摆脱了困境,一些优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第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通过“引进来”使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加工工艺进入我国的产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比重得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增加。第三,提升了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引进来”使企业在提高生产率、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拥有了更强的能力,其中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较高。第四,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因此引进的项目要有效运转,必定要同我国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由于人力资源的强流动性,人力资源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人员流动、培训内容的交流、示范作用等各个方面,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五,加大了我国的研发力度。由于我国拥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我国已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全球性重要制造基地,到我国从事研发,靠近市场,靠近制造企业,靠近科研力量,能迅速开发和不断修改设计、设备和工艺,提高效率。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通过“引进来”,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国内配套等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今后在实施“引进来”战略时应注意:首先,需要更多考虑引进在区域分布上的问题及在环境、劳工保护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对引进公司的监管。跨国公司规模大,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形成垄断的意愿和能力强,因此重点监管是反垄断。最后,在注重“引进来”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走出去”,以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第六,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到2011年,服务业领域共设立外商投资的合同项目为15207个,实际使用外资达588.53亿美元,与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23.9%和9.06%;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为50.73%,占整个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一半。同时,服务外包正成为服务业吸收外资工作的重要领域。2007年全年,全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共有1731家企业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0.9亿美元。目前,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二)“走出去”

三十多年来,我国“走出去”实现了历史跨越。境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渠道不断拓展,通过出口国内生产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2006年我国手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与服装鞋帽类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70%以上。“走出去”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走出去”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对外承包工程从初期的土建、分包向总承包、项目管理承包、交钥匙工程和BOT等方式发展。“走出去”的促进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不仅制定了一系列“走出去”的促进政策和措施,而且还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简化审批手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实施“走出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挑战,更充分地分享全球市场开放和知识积累的利益,就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只有建立和发展跨国经营体系,逐步扩大规模和提高档次,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经由以前资本和外汇的缺口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缺口。要根本缓解这两个缺口,一要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扩大内需,二要通过“走出去”战略,扩大外部资源供给和转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保证国内市场规模对外延伸和扩展,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规模效应。第三,“走出去”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而受到进口国的欢迎,减少贸易纠纷,而且可以带动我国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出口,逐步形成企业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的全球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通过对外承包工程,输出劳务,提供适用技术和专业服务,可以开辟国内就业新渠道。第四,通过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市场推广销售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原料基地,把生产控制中心放在国内,形成全球生产网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的成长。第五,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带动国内金融机构相继走出去,为国内企业提供当地的各类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带动金融市场国际化,加速人民币的可兑换,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可见,“走出去”战略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带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举措。从战略上看,我国前二十年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引进来”,从“十五”计划起,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已转向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全局来看,我国经济已由总有效供给不足转变为总有效需求不足,把具有比较优势的过剩供给能力转移到国外市场,把国内市场发展受限的企业供应链扩展到国外市场,一方面可以取得国际收入,扩大市场,刺激国内需求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企业的成长壮大。从长期性看,“走出去”战略应是一个由试点起步,总结经验,有步骤、有秩序进行推广的长期发展过程。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加入WTO的今天,我国必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它一方面对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另一方面又与时俱进地发展和提升了几代党的领导集体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思想。它使我国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对外开放转变为体制性的对外开放,它适应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整体要求。

(一)通过协调发展,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转变贸易增长目标、竞争方式,实现贸易平衡。在贸易增长目标上,要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在竞争方式上,从粗放式竞争转变为集约式竞争,提高综合和核心竞争力;在出口与进口关系上,从重视出口创汇转变为进出口均衡发展。综合调整出口货物贸易结构和格局。出口货物贸易构成上,提高自主性高技术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资源性和中间性产品的进口。完善进口税收政策,科学设计关税结构,以鼓励和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并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

(二)积极参与世界各种经济组织活动,加强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导下,我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活动将出现以下变化:第一,将与更多的国家组成自由区。目前,我国正在和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组建12个自由贸易区。第二,组建后的自由贸易区的内容将有所扩展,从货物到服务到投资。第三,组建后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将充分实现互利共赢的关系。第四,处理好自由贸易区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保证资源供应和金融安全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风险。国家经济安全风险涉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资源供应、汇率变动、信息获取等多种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我国资源供给安全和金融安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需求增加,进口量逐年加大。在我国进口货物中的比重,燃料已从1995年的3.9%提高到2005年的9.7%,金属矿产品同期从4.4%提高到8.4%。2006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2%和1.3%,但消费量却分别占到9%和21.6%。随着油价和金属矿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和进口比重的加大,它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安全威胁。为此,我国急需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通过对外投资方式,开拓可靠的资源供给渠道。在对外投资开拓能源供给时,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做好境外资源开发服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监管和引导作用,促进中介组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可靠完善的服务。其次,境外开发资源要布局合理。在区域上,要进一步巩固我国在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局面,加大对中亚—俄罗斯地区的开发力度,稳步推进对非洲和南美地区的资源开发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东南亚产油国的合作。再次,在合作方式上,要综合运用海外并购、权益投资、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资源型企业间合作等方式。最后,要切实促进资源开发东道国的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互利共赢。在资源开发中,注重扩大当地就业、向当地转移适用技术、培养人才、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起我国资源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

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我国需要从全球视野制定金融事业发展战略,在机制、体制、治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其中首要的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此,要采取以下措施: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加大进口拉动转变,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消费、投资等宏观指标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均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降低储蓄率,增加进口;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增加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海外投资的限额,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逐步允许境内居民对境外直接投资;按照“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继续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