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型经济含义

开放型经济含义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放”是“通”的代名词,“不通”就是“不开放”,“通”就是“开放”。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存在的经济活动方式,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活动称为开放型经济活动。开放型经济空间范围,包括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市场开放。

“开放”是“通”的代名词,“不通”就是“不开放”,“通”就是“开放”。“通”,最原始的概念就是指人的活动范围有多大,活动范围越大,“通”的程度也就越高;人的活动范围越小,“通”的程度也就越低。只有“通”,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才能有效运行。只要“开放”,社会经济活动就活跃;“不开放”,社会经济活动就呆滞。只有坚持开放,才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使中国融入世界社会经济中来;只有坚持开放,才能实现中国广大内陆地区快速发展。

1.1.1 开放的概念

远古时期,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要依赖自然界生存,依水而居,依山而食。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为了找到合适的居住场所,都尽可能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自己的领地,因为这样做可以占有充足的食物,只有走得更远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人怎样才能走得更远?怎样才能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呢?长时间的生存磨砺,人们慢慢懂得了只有借助交通工具才能走得更远。

陆路走的人多了,走的时间长了,道路就出现了,骑马这样的交通方式就跟着出现了。石头滚动可以滚得很远,轮子和车就发明出来了,借助车辆人们可以走得很远。河流是流动的,借助漂浮物在水面航行可以将人带到很远的地方,船舶就发明出来了,借助船舶人们可以走得很远。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扩大人们活动范围的重要原因或条件。

信息沟通,传递情报,古人依赖的只有声音和文字两种手段,口传耳听,文字记录,人能走到哪里,信息才能传递到哪里。后来发明了文字,才可以记录历史,才可以将信息传递到远方。通信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扩大人们活动范围的重要原因或条件。

现代交通工具已经远远不是古人所使用的原始工具,而是飞机、高速铁路列车、汽车、高速公路、万吨巨轮,构成了庞大的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远洋运输网,四维立体交通网络,足以将人带到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现代通信工具已经远远不是古人所使用的声音和文字,而是无线电广播、电话、电视、电脑与互联网、卫星与雷达,构成庞大的现代通信网络,四维立体网络,足以让人们及时分享全世界传播的信息,及时了解全世界发生的情况。

人员流动、物资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四种媒介的流动足以将地球变成一个“大村落”,过去古人农耕社会的自然村落,以及原始狭小的活动封闭领地,再也无法存在了,畅通已经成为必然,开放已经成为必然。

开放的含义是“展开、解除封锁、解除禁令、解除限制”[1]。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事物形态,封闭是指生产要素不可以自由流动,开放就是指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事实说明只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链条才能正常运转,生产要素配置才能得以实现,商品才能流动,社会活动才富有活力。

开放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区内开放、区间开放和区外开放。区内开放是指特定区域内的开放;区间开放是指国家内各地区之间的开放;区外开放泛指国家之间的开放。

经济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地区,还可以是一个区域联盟。如果经济体是一个封闭形态,则边界壁垒坚硬,难以形成浸润,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都难以进出。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界面呈切线状(见图1-1-1封闭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如果经济体是一个开放形态,则边界柔软,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都容易进出,界面彼此浸润(见图1-1-2开放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开放实际上就是彼此浸润的过程。

图1-1-1 封闭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

图1-1-2 开放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

1.1.2 开放型经济含义

1.开放型经济含义

经济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投入产出关系,以少的代价获得多的收益,直接受到技术手段影响,通常可以认为是技术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是指人们之间形成的利益活动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通常认为是社会经济关系。

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存在的经济活动方式,属于社会经济范畴。在特定利益群体内的经济活动,称为封闭型经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活动称为开放型经济活动。

开放型经济的表现特点是经济活动跨越某些约束边界,形成更大范围的循环和周转,经济活动的空间更大,经济总量更大;出现社会大生产,经济组织规模更大,形成更大范围的专业化分工,经济效率更高,更有利于配置资源,发挥生产要素的功能与效率。

开放型经济空间范围,包括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市场开放。

国际开放包括周边国家之间的开放(双边开放),多国之间的开放(多边开放),国际区域组织开放,全球开放。

区际开放包括行政区之间开放(主要指省区之间开放),功能区之间开放(主要指生态区之间开放),经济区之间开放(主要指特区与其他区之间的开放)。

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开放,要素市场开放,功能性市场开放。

产业开放包括产业准入范围扩大,产业扶持,特定产业约束。

开放融合程度越广、越深,则经济体之间包容性就越强、越紧密;反之,开放融合程度越窄、越浅,则经济体之间包容性就越弱、越松散。开放程度与经济体之间的浸润面呈正相关。如果经济体之间在T时间内,浸润界面扩大(K-N>0)t,则称为扩大开放演进态势;如果经济体之间在T时间内浸润界面缩小(K-N<0)t,则称为缩小开放演进态势;如果经济体之间在T时间内浸润界面不变(K-N=0)t,则称为开放演进态势未变。(见图1-1-3 浅层开放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见图1-1-4 深层开放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

图1-1-3 浅层开放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

图1-1-4 深层开放型经济体界面状态示意图

2.开放型经济要素

构成开放型经济要素有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客体和经济活动行为,形成了人、财、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国家(中央政府)、地方(地方政府)、企业(厂商)、民众(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开放经济主体:人为主体,具体表现为国家,企业(厂商),民众(消费者)。

开放经济客体:物为客体,具体表现为商品,货币,文化

开放经济行为:生产行为,交换行为,分配行为,消费行为。

3.开放型经济结构

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各种要素在大系统中活动,有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自组织行为。开放性经济结构总体上有12个功能区块。分别是:国家外交、国家安全、国家政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交往、大数据信息、大活动范围、大领域消费、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发展题材。这12个功能区块分别由四类主体担纲。国家层面由中央政府担纲;国际层面由企业担纲;社会活动层面由民众担纲;区域活动层面由地方政府担纲。中央政府负责国家外交、国家安全、国家政策。企业负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交往。民众负责大数据信息、大活动范围、大领域消费。地方政府负责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发展题材。(见图1-1-5开放型经济结构分布图)。

图1-1-5 开放型经济结构分布图

4.开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是开放程度,凡是开放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凡是开放程度低的国家或地区都是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地区,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开放促进社会进步,开放兴邦,开放强国。

一是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上千年的发展积淀,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文明、经济和文化,形成了勤奋的民族精神,善良的民族性格,包容的民族气质,开放的民族胸怀。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家兴盛时期都是开放程度高的时期,凡是国家低迷时期都是开放程度低的时期,开放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开放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开放使中国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开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开放是中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开放是国家空间开发格局体现。国家版图规划基于生态环境特点,基于经济发展要求。空间开发与空间开放同等重要。开发促进开放,开放呼应开发;开发增强生产能力,开放增强经营能力。只有开放才能消化和吸收开发的成果,只有开发才能提供开放的物资基础。改革与开放并举,创建国家开放型经济,构建产业分工网络,开放与开发并重。

四是开放促进产业分工网络建设。一方面,只有开放才能适应大数据产业分工和系统集成。当今世界产业发展都是以产业链的形式出现的,专业化分工与联合化运作并行,产业组织更加细腻化、更加专业化、更加技术化,商业模式更加依赖现代技术平台,各个组织功能高效运行,大数据化、大系统化、大集成化,已经进入了行业与行业之间、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竞争的年代,竞争资本体量、竞争创新能力。由于各个地区之间自然环境不同,生态资源各异,自然资源禀赋不同,若要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和集聚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主导产业,最大力量发挥地区优势,就必须通过交通和通信再链接形成产业网络。这个网络的运行,只有通过开放来解决,只有通过开放才能实现。明确实施内陆经济外向化,借助于现代通信系统、现代交通系统、现代政策系统三大物理平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通过开放推进改革,通过开放实施全球产业链分工,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只有开放才能促进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生产要素流动先解决区内流动问题,再解决国内流动问题,最终解决国际流动问题。因此,实施开放也要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局部到全局,由国内到国外,分层推进,逐渐深入。开放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是对内地发达地区开放,第二个层次是对全国开放,第三个层次是对世界开放。

1.1.3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文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

1.理论、制度、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建设”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的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

2.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3.通过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开放才能使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流动,只有流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有效配置资源,发挥最佳效率。

近代中国落后了,蒸汽机时代、电动机时代、核动力时代,一浪一浪的科技发明,一浪一浪的技术创造,一波一波的产业革命,一波一波的发展创新,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奋勇前进,前进,再前进。然而,各个学科教科书上的定理定义几乎都是西方人的名字,镌刻着中国人名字的定理定义实在太少了。是我们不聪明吗?是我们不大气吗?是我们不勤奋吗?都不是。是开放程度不够,是没有完全融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体系中来,是没有让我们的发明创造从一开始就成为全世界人民都能懂得的符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昂首屹立在世界东方,奠定了国家发展新基础,走上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开始积极建设新国家,参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建设。这期间经历了国家恢复建设阶段,经历了学习苏联经验阶段,经历了探索自我发展道路阶段,也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波折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确定了国家建设新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

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家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市场力量和政策力量两只手共同作用,引导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家建设迅速崛起。

吸引和利用外资,补充社会资金,发挥国际资本的功效,激励其他社会资本向需要的领域流入,促进生产,增加社会产品供给,繁荣市场供销活动。

引进技术,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或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先进技术或装备进行“反求工程”,推进革新和创新,激励自主研发,提高创新能力。

开展国际贸易,出口和进口商品,一方面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另一方面,将自己需要的产品从国外买回来,增加外汇积累,调剂国际供求关系。

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兴业,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国际人才、国际资本,建设具有中华民族基因的跨国公司,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国际品牌。

国家只有实施开放,才能实现资源的全球化,才能实现资本的全球化,才能实现市场的全球化,才能实现人才的全球化。

开放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自身基础落后,地广人稀,市场容量狭小,只有实施开放,才能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中来,才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才能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才能将资源优势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财富积累。

4.通过开放促进社会进步

文化与文明相伴而长,人类文明程度与文化进步是同时运动的,彼此促进的。民族的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文化的交融促进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也烘托文化的繁荣。

中国是古老文明的国度,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商业文化,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与文化,相互交流、彼此互动,才能促进文化繁荣,才能借鉴优势,激励创新。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互动必须建立在沟通和联系之上,因此,开放是必然发生的。

只有实施开放,才能沟通信息,共享世界文明;只有实施开放,才能了解外界,相互包容,彼此促进文明进步;只有实施开放,才能让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开来,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明的多样性和活力。

国家需要开放,地区也需要开放,中西部地区历史上就有“丝绸之路”,就是开放的地域,但是在现代文明发展中需要更加开放,通过信息通、交通通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取具有特色的外地民族文化,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从民族和谐来看,中国中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也是革命老区和连片贫困地区集中的地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是落实民族政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5.改革与开放并举

“开放”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开”,另一方面是“放”。“开”,就是允许外部事物进来;“放”,就是允许内部事物出去,开放合在一起就是同时允许走进来和走出去。开放的对立面是封闭,同样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封”,另一方面是“闭”。“封”,就是不允许外部事物进来;“闭”,就是不允许内部事物出去,封闭合在一起就是同时不允许走进来和走出去。

实际上,无论是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都是运动的,都是动态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通信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已经承载了开放的物理平台,耳边的电话一键之播即可到达万里之外,手边的电脑一键之敲即可处理文件到达世界各地;飞机一小时即可到达800千米之外,高速铁路一小时即可到达300千米之外,高速公路一小时即可到达120千米之外。国家之间大量的贸易往来,资金的往来,信息的往来,足以促成开放。开放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常态。为什么还要提及开放?为什么还要深入研究开放?

就是因为过去中国没有实行开放,各种生产要素出不去、进不来,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甚至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在国内各个地区之间有效配置,利益的部门化、利益的属地化、利益的特权化,才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社会文明进步缓慢。贫穷与愚昧相伴而生,贫穷显示出财富较少,愚昧显示出思想禁锢。只有改变禁锢,才能解放思想,只有实施开放,才能激发活力。开放还是不开放,这完全是一种姿态,取决于决策者的决策行动,取决于国家政策安排,这种姿态、行动、政策恰恰是扬弃过去的做法,更换新做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这个过程就是个改革。开放与改革是相伴而生的,开放与改革是相互促进的。改革过程是自我调整的过程,开放过程也是自我调整的过程。通过改革过去不适合的方面,才能表现出开放的行为,通过开放允许内外流动,才能发现并修正不适合的方面。改革与开放并举。如果说东部地区的开放是主动开放,则内陆地区的开放就是被动开放,是东部地区的开放影响和带动的开放。

6.开放与开发并重

实施内陆开放是西部地区新一轮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加强与东中部地区合作交流,有利于推动西部开发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合作与竞争,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有利于构建内外两个循环系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实施内陆开放是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部地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的市场优势,同时也承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西部地区入海、东部地区西进提供通道,中部地区本身也需要发展,只有通过开放才能实现经济崛起的目标。

实施内陆开放是东北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开放的市场条件,需要开放的政策条件。东北地区自身资源丰富,大工业生产基础较好,但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都是工厂,没有经营功能,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大批国有企业转轨,面向市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仅面向本地市场,还要面向国内市场、面向世界市场,这就必然要求开放的条件,市场是开放的、政策是开放的、管理也是开放的。

开放与开发并重,开放与改革并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