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效应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并使其与我国的突出优势相结合,使我国经济在更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总体上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各国由于条件不同,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份额也不同。

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效应

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并使其与我国的突出优势相结合,使我国经济在更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应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准备,以有效控制风险、回避风险。

(一)发展开放型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经济发展得更快,世贸组织不断扩大,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显著加快,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对我国有以下正面效应:

第一,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要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意味着资本、产品、服务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各个国家的要素条件是不同的,有各自丰裕的要素和短缺的要素。我们既可以较多地进口紧缺的资源类产品,还可以利用国外资金,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外商直接投资设厂可以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适时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并且缓解当前沉重的就业压力,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第二,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随着对外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在若干产业中形成了较大规模和较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制造能力的扩大和成熟,有利于我们形成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使企业有能力分摊高额研发投资;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使企业开始形成必要的技术选择和技术组合能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和水平升级,使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够较快地体现在成熟、有竞争力的最终产品和产品群上。上述能力的逐步形成,标志着在这些领域中自主开发核心技术的条件正在形成,并且具备了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在这些产业中,我们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在全球技术与制造分工格局中获得更多利益。

第三,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适龄劳动人口众多,加上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口与就业机会存在着矛盾。失业人口的存在既影响经济发展的投入问题,也影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问题,同时还会给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有机会进行劳务输出,也有利于引进外资兴办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近年来我国在劳务输出和引进外资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合资企业的从业人数在不断上升,从而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第四,促进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我国跨国公司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我国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我国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海尔、联想等公司已经跻身世界舞台。

第五,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发展开放型经济总体上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各国由于条件不同,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份额也不同。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较大,国内产业比较齐全、配套能力强,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充裕。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有可能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将我国具有的市场优势、产业规模优势与劳动力优势与国外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等有效结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要持续40年。经济高速增长持续40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曾经做到过。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高速增长一个时期后,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都要求产业结构升级,而本国可能不具备结构升级所需的一些重要条件,如技术能力、国内市场规模等,因此,继续较快增长就面临困难。我们的有利条件是处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中,有可能通过利用外部资源获得持续增长所需要的短缺要素,并使其与我国的突出优势有机结合,在更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

(二)发展开放型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挑战

发展开放型经济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外国合资企业对投资后的垄断主要集中在掌握先进技术、管理和品牌上,这就导致中国一些企业在合资后,尽管股权占有量大,但由于受“独占性生产要素”的限制,往往并不能实现对企业生产的真正控制。与此同时,外资却在利用中国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赚取大量的利润。此外,在逃避税收方面,一些跨国公司的政策对我国的主权实际上也是一种践踏。跨国公司通过子公司在中国各地的扩张,用占股和收购的办法控制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也带来了威胁。

第二,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然而,中国在不断引进外资之后,至今还没有形成出口主导型产业,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仍然属于以数量和低价销售为主的粗放型类型。照此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仍然不会有竞争能力,而低价销售的数量扩张将会因国际反倾销而不得不萎缩。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吸引外资减缓;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出口萎缩;经济发展的信心受到打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纺织服装行业。中国拥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行业,有2000多万职工,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制造业全体职工的总和。纺织业外贸依存度为50%以上,在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前11个月出口仍旧实现8%的增长,但是11月已经是0.26%的负增长

第三,对金融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能量和工具都是中国金融机构所不及的,对国有金融大企业可能构成生存威胁,同时中国股市逐步开放,美国投资基金的巨大冲击可能难以提防。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而金融体制的弊端和漏洞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痼疾。中国金融体制重建和金融开放的两个时间表之间的时间差,可能成为美国资本大规模打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时中美之间的汇率问题日趋白热化,汇率的剧烈变动,对中国的出口、就业、外汇储备、金融体系以及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利润达到1000多亿元人民币,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外资滞留过多都将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如果外资大量流出,或出现集中挤兑的现象,我国很可能出现外汇危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跨国公司造成一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教训,在世界上屡见不鲜。

第四,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较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化,接受较多的外资,发展比较快,而西部仍然处于较慢的发展阶段,两地的GDP差距很大,贫困阶层对社会分配不均、不公有强烈的反响,其中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刑事案件的增多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因。目前,专家估计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9,有人认为实际比这个比例要高。

二、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外在条件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步伐,这是因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结构的改善,使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比重上升,国际投资业务迅速发展。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经济互补已从商品流通扩大到技术、服务、信息、资金融通等各个领域。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以及全球海陆空现代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节省了国际交易成本,减少了空间障碍,使各国生产与消费的距离拉近,使资源优势的全球化共享更为方便。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提高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全人类的先进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开放经济水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第一,优化开放结构。从外贸看,重点是扩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提升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比重,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从引进外资看,重点是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产业。第二,拓展开放深度。主要是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来深化货物贸易开放,通过增加多样化服务供给、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来深化服务贸易开放,深化涉外投资体制改革。第三,提高开放效益。主要是提高开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基地,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首先,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沿海开放要率先转型升级,内陆开放要加快培育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沿边开放要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合作,打造沿海内地和沿边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开放新格局。其次,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巩固东部和全国特大城市开放的先导地位,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建设,重点引进前沿高端产业,加快形成全球研发和先进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建设一批全国性和世界性的经济、贸易、航运、金融中心和次中心。最后是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主要是在长江、陇海、京广、京九等交通干线沿线,形成若干世界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增强开放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3)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的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①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主要是出口企业,要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的新优势,促进由“中国制造”优势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优势转换。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是促进从产业链低端的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产品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③发展服务贸易。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扩大新兴服务出口,加强外国先进或我国短缺的服务进口,发展服务外包。

(4)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①要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生产成本优势转到依靠人才、环境、和市场上来。推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和便利化。深化外商投资体制改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②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外资投向创新孵化器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注重提高质量和综合效益转变。

(5)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①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鼓励重化工业企业到境外能源资源产地建立生产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改进企业分散走出去的方式,采用企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②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支持国内大企业在世界范围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联合重组等方式,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一批世界著名的有影响力的中国的跨国公司。

(6)统筹双边、多变、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