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构提升教育领导力的国家平台

建构提升教育领导力的国家平台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现代化发展,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改革之路,提升教育领导与管理水平,成为改革的核心领域之一。在国家层面研制校长领导力的专业基准,其现实意义日益突显,客观上也有利于为校长领导力的衡量提供参照依据。为满足教育领导力的培训需求,我国建立了多层次的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现代化发展,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改革之路,提升教育领导与管理水平,成为改革的核心领域之一。我国已先后提出了诸如简政放权、依法治校、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一系列创新管理理念。可以说,夯实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教育领导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管理发展的明确方向。

(一)依法明确教育领导力的发展方向

政府对教育的管辖权日益开放,突显分级的教育领导力。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历经多次变化,但到80年代中期为止,总体上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方面,教育的各类大小事务均有各类教育委员会或革委会负责统筹安排,按照计划体制开展各项工作,这与当时的整体社会政治大背景相适应,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和显著的中央集权倾向。另一方面,提出的“分级管理”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较大地制约了下级行政机构的办学活力,“统得过死”成为当时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1985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改革思路,并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系列改革内容,由此拉开了我国教育管理改革分级化方向的序幕,朝着建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教育行政体制发展,教育领导的权力重心逐步下移。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领导的发展方向,分别提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在学校层面,教育管理积极推进校长负责制,倡导教育家办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体制,发生过多次改革,前后经历过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制,1952年的校长负责制,1957年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3年的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66年的革命委员会制,1978年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等。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此校长负责制逐步成为我国学校管理的主要领导体制。即在由党支部监督和教代会民主管理的框架下,实施校长负责制,全面由校长履行学校事务的决策权、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权,促进学校自主办学。这一新的领导体制克服了传统管理的诸多不足,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现代化办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推进教育领导力发展,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并积极“倡导教育家办学”等诸多新的发展思路,我国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正在引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二)厘定教育领导力的专业基准

自20世纪80年代逐步确立校长负责制以来,面对教育管理权力下移、学校自治和校长专业自主的发展趋势,提升校长的领导力,促进校长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意识的有机协调发展,培育新一代有远见、有思想、有能力的教育领导者,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层面研制校长领导力的专业基准,其现实意义日益突显,客观上也有利于为校长领导力的衡量提供参照依据。

2008年,教育部人事司组织开展了《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研究,并在2009年研制成功了《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送审稿)》,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专业基准的基本框架,包括:①规划学校发展。校长要为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确立共同认可和分享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计划,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并以此引领学校变革,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②营造育人文化。校长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专业追求带领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学校文化,坚持文化育人、德育为先的信念,促进教师在学习中提升育人的本领,促进学生在学习型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健康成长和成才。③领导课程教学。校长应当充分重视学校课程教学工作,改革创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并组织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教学的制度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④引领教师成长。校长要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主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指导教师设计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平台,引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实现成长和发展。⑤优化内部管理。校长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在组织机构和成员中恰当分配职能,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落实教职工的岗位职责,评估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激励教职工的进取精神与行为,以保障学校各项事务正常运转,不断提升学校的组织效能。⑥调适外部环境。校长要与学生、家庭及社区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社会的了解和支持,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建良好公共形象,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标准》还对校长专业素养的五大方面即理念、品性、知识、能力和行为作了系统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三)完善发展教育领导力的培训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重视加强对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制定了多项国家性政策条例。198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着力对尚未接受系统培训的教育干部开展培训,并确立了定期轮训机制。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意见》,重点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提出了指导性建议。1999年,在原有工作意见的基础上,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的条例,并将接受培训作为新任校长和任期满五年校长后续任职的前提条件。各省级政府也依据国家条例制定有相应的地方性教育条例。由此,全国性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为满足教育领导力的培训需求,我国建立了多层次的培训服务机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学校,至目前为止先后培养培训了包括“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余所著名大学在内的全国高等学校校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地市、县教育行政主要领导干部以及中小学校长等共五万余人,为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9年,教育部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筹建成立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国家级培训基地,2000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筹建成立了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国家基地。在各个省市,到目前为止,基本都建有省级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育学院或类似基地,区县一级教师进修学校业已覆盖到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教育干部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体系。

近年来,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教育领导力理论研究和培训服务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浙江大学成立了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是目前中国大陆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以教育领导与政策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机构和教学单位。下设校长领导素质测评研究室、学校管理咨询研究室、学校建筑文化研究室、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究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室、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室等六个专业研究室,在教育领导力、教育政策评估、高等教育学和民办教育等四大研究方向开展多维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近年来,研究所为杭州上城区与西湖区、台州椒江区、桂林平乐县、荆州监利县、南京栖霞区等多个区县开展校长领导力高端研训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11年成立教育领导与政策系,致力于在“高等院校治理与领导”、“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研究”、“学生事务、学生发展与领导力培养”、“教育发展与战略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