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课程实施领导力的提升

校长课程实施领导力的提升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程实施的场域中,校长的课程领导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校长要成功地领导课程实施,须有以下几方面的行动。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变是校长课程领导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增强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成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唯有还原二者的本初,方可真正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校长在课程领导上要关注教师课程实施的全程,特别要注意教师课前备课和课后的交流和反思。

课程实施的场域中,校长的课程领导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适度的监控可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保证课程发展的一致性,使校长更多地参与课程活动,做课程的实践者、探索者、先行者和示范者。校长要成功地领导课程实施,须有以下几方面的行动。

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变是校长课程领导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显得异常重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念和思想,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正如吉布森(Gibson)认为的那样,社会群体的成员拥有的信念和态度代表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又体现于他们的活动中。[54]教师的课程意识必然影响着校长的课程领导。因此,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特别是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充分发挥其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增强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成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除了学校组织统一的教师培训之外,作为课程领导者的校长应该协助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鼓励他们进行教学反思,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发挥特长优势,开发教师潜能,重视教师的价值。[55]当然,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也应该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课程能力,尤其是通过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方式的优化等来提高教学效果。实力相当的学校之间也可以通过举办教学比赛的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另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校长和教师还不能正确处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四大缺陷之一,就是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相互隔离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如果课程与教学永远处于分离状态,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永远不能予以唤醒或催生,那么,教学就永远只能是照本宣科式的知识灌输,而不是一种对话的过程、一种灵性的旅程。这样的话,课程与教学就无法走向融合,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永受物蔽。课程与教学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不是主从关系,更无先后之分。它们是一个同一的过程,教学是课程的展开,课程在教学中生成。唯有还原二者的本初,方可真正落实校长的课程领导。

根据研究者的调查,在为数不少的校长的头脑中,凯洛夫教育思想依然是根深蒂固,传统的目标模式仍然大行其道,67.3%的被调查者不能辨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彼此分离,课程由国家和专家制订,只需校长执行,教学则由教师完成,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然而,课程专家施瓦布(Schwab.J.J)在其《实践的课程范式视野》中明确提出,“教师即课程”和“学生即课程”两个经典命题。“教师即课程”意指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这与传统的目标模式根本不同。在传统的目标模式中,课程按规定的目标编写,教师按规定的目标来实施课程,因而教师被目标所控制,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缺乏课程意识与主体性,只能奴性地在课程目标之后亦步亦趋。[56]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一定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让教师直接参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制订,把教师对课程的认识融入课程之中,真正实现课程与教学的融合,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理解课程,才能在教学中自如地、深刻地、透彻地讲解课程,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真正从课程改革中受益。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只有当学校领导人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和进行了足够的观察时,才能在教学领域里达到工作的高质量。经常听课和分析课的校长,才能了解学校里在做些什么。”[57]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新的课程方案的执行。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应走近教师、走进教室、踏入课堂,他视听课和分析课为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他白天亲自上课、听课并与授课教师交谈,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之所以能引领帕夫雷什中学走向世界,与他一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始终没有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分不开。

今天正在实施课程领导的校长,比照前辈圣贤的亲力亲为,还能拿“会议多、工作忙”作为自己远离课堂的托词吗?校长只有走进课堂,才能深入了解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把握全校教师的教学状况,才能对课程领导有真正的发言权。如厦门一所中学的校长,给自己定下了听课制度,每周一、三、五上午的第一和第二节课都在各个教室听课。[58]凡有成就的校长都非常关注课堂教学。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与教师一起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方能准确把握课程发展的整体情况,方能发现遭遇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能给教师以心理上的支持与行动上的示范,方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方式的改变,方能将个别教师的经验化为集体的智慧,方能让教师直接体察校长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方能真正与课程同行。[59]只有校长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改进,才能提高整个教育过程的水平,继而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在课程领导上要关注教师课程实施的全程,特别要注意教师课前备课和课后的交流和反思。要组织好集体备课,首先要建设开放的学校文化,让每个教师都有广阔的胸怀、互助的精神。例如,福建云霄实验小学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也没有教学投影仪。低年级每班90多人,高年级也在70人以上。笔者曾听过该班的一节语文常态课,整节课40分钟,全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笔者做过统计,整节课提问65次,只有3次提问了相同的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程理念。并且教师每次提问都能叫出学生名字。每个听课的校长都感叹云霄实验小学不仅教学理念先进,课堂教学质量也很高。课后交流发现这的确是一节常态课,各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样,教学内容一致,甚至连教学的流程设计、问题提示也几乎相同,这就是集体备课、校本研修的结果,这是学校开放文化的集中表现。校长在领导课程时还要注重课后的深化。[60]

当然,我们的平时的教学评价时也会发现这样一些非常规现象:一些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其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督促和作业的批改等工作不是特别重视。所以,校长应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规范教师在课后对学生学习和作业的指导,并在校园网上公布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敦促教师重视这一教学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