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黄炎培职教思想引领中华职业学校办学实践

以黄炎培职教思想引领中华职业学校办学实践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炎培爱国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宗旨是全面提高民众的素质。基于这一认识,黄炎培在1925年12月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方针,他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新形势下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以黄炎培职教思想引领中华职业学校办学实践

唐 威[1]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发展规律和本质特点,具有长期而鲜活的实践经验基础,符合中国国情,和蔡元培等教育大家的思想一样,是我国教育理论的瑰宝。尽管历尽沧桑,仍然历久弥新,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天职业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特别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重温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思想,犹如醍醐灌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指引。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光彩

1.“爱国主义”是职业教育不朽的灵魂

“爱国主义”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本人职业道德观的升华和毕生的追求与实践。在那内忧外患、积弱积贫、饱受帝国主义和列强压迫与欺凌的年代,他怀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积极投身革命进步活动。黄炎培对学生的要求是:“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特别强调“求学为服务,服务勿忘爱国”,要求学生把职业教育与国家兴亡盛衰联系起来。他常说:“我爱朋友,更爱国家”,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黄炎培爱国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宗旨是全面提高民众的素质。他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把这样的素质概括为“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他描绘的美好愿景为,“学校无不用之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肆无窳器,市无游民;固之而社会国家秩序于大宁,基础于确立。”

今天,在我国取得经济发展巨大成功的同时,不可否认还存在许多忧患和挑战,爱国主义仍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我国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也滋生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有些人将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神圣的教育领域也受到污染和侵蚀。正如孟子所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也如黄任老所说:“不知做人之道,必将成为自私自利之徒,更违教育之本矣”。

黄炎培的爱国主义思想像一面镜子,不仅照亮了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也照出了人性中最贪婪、最丑恶和最阴暗的东西。黄炎培先生的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黄炎培先生留给职教界,留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惟有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

2.“大职业教育主义”是对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准确定位

黄炎培联合众先贤抱着救国救社会的一腔热血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相信兴办职业教育是“救国救社会唯一办法”。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使黄炎培清醒地意识到,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国家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和压迫、积弱积贫、政治动荡的时代,职业教育自然也无法办好。“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基于这一认识,黄炎培在1925年12月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方针,他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大职业教育主义”方针克服了单纯就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的缺陷,把兴办职业教育纳入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之中,是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发展和深化。黄炎培还提出要努力使职业教育“社会化、科学化”,要建立产学联合体、实行联合办学,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他还主张,职业教育应该和普通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相融通,应该让职业教育贯穿于人们受教育的全过程和整个职业生涯之中,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他指出:“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也是紧密联系的。”他还认为职业教育要面向全部社会职业,着眼于广大社会下层群众,除了举办各种正规的职业学校,还要举办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包括各种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新形势下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依然是以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不足,调动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社区、劳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任何相关组织)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工作亟待加强。在黄任老大职业教育的框架下呼吁全社会有识之士一齐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荡涤鄙视普通劳动和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不失为重新赢得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良策。

3.“金的人格,铁的纪律”是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精辟概括

黄炎培先生以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强调“人格必须完整”,包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为人,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品格。他认为一个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要看重人格价值,他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认为只有恪守这三条信念的人,才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为此他对青年提出“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的要求;并奉为做人的根本,并称之为“金的人格”。他说:“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争;将吾整个生命,完全献给我国家、民族生存工作上。”黄炎培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身体力行的。他常年奋战在职教一线,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真正做到不为名、利、功所动。他常告诫学生们“自己尊重人格,同时还须尊重他人人格;互相尊重,实为人与人间最理想的境地”。

当前教育界也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人格的倾向,不少教师和家长注重的是孩子“考试考几分”、“奥数第几名”、“钢琴考几级”、“戴上几条杠”、“证书有几张”等,而对孩子的人格品德、行为举止、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关心甚少。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已经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恶果,大学生药家鑫的案例便是佐证。因此黄炎培先生“金的人格”的观念显得弥足珍贵。

4.“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职业教育内在固有的规律

黄炎培先生敏锐地洞悉到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习的倾向,认为这“非教以农工商之技能,乃教学生读农工商之书”,他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坚持“手脑并用”,就能用智慧和双手去创造社会财富,发展生产力,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键因素。“做学合一”源于杜威的做中学思想,但对该思想又有了发展和融会贯通。“做学合一”用黄炎培的话说就是“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要获得真实学问,必须在书本以外,“就各人环境的接触,或生活的需求,研究最适当的处理方法,这就是真实学问”。因此,只有“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今科学之昌明,皆人类手与脑二者联络发达之成绩”,“故手、脑二者联络训练,一方增进世界之文明,一方发展个人天赋之能力,而生活之事寓其中焉。”他还认为“手脑联合训练,确是人类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工夫”;“手脑联合训练,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因此,黄炎培先生为中华职业学校亲自制定了“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教育方针,体现出他职业教育理论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今天,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的重心依然是理论与实践的多寡、取舍与融合。但职教的课改往往左右摇摆,不是囿于重理论、轻实践的藩篱;就是矫枉过正,堕入片面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泥淖。黄炎培先生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思想,一针见血地点明了职业教育中准确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度”的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手脑并用”就是告诉我们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并重,只动手,不动脑,只是机械地模仿,只能学到简单的技能,无法使得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做学合一”则告诉我们要带着问题学、要学习生产实践中用得着的知识,知识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经验反过来强化所学的知识。

5.“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永恒的终极目标

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他为了救国救民和国家强盛兴办职业教育,说到底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一定要从求职者方面着想,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就业问题。“民为邦本”,本固则国安;“大多数民众的生计问题”是“天下治乱之源”;“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迫切解决的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据此,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曰治生,二曰乐生”,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目的首位,表现出他对人性的充分尊重,把人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服务对象,这与置知识、技能、证书、名次和设备等无生命的东西为首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在当前形势下,特别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学习探讨和发扬光大。

毋庸讳言,职业教育确实应以“职业技术”为原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但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即对“人与职业”、“人与技术”的内在关系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把握,以知识技能为人服务、为人驾驭、为人利用为重点。育人必须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即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不一定完美,一定有思想、有灵性。

否则,以单一知识技能崇拜和传承为目的,片面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学生考证率和技能大赛名次,将原本内涵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简约成“快餐式”的考证教学和应赛教学,忽视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必将使人成为知识技能的附庸和奴隶,导致职业教育沦落到“造器”的境地。

对知识技能顶礼膜拜的教育价值观,容易导致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人,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无尊严、无地位、无选择和无足轻重。即便课程设计得再好、教学活动组织得再有效率,人也只能成为知识技能的载体,成为智能化的机器。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或是只会夸夸其谈、不能动手实干的“两脚书橱”,或是只会死板地干活、不会创新、不懂做人的“干活机器”,这样的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竞争中往往会无所适从,无法安身立命。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引领新时期学校实践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95年前,中华职业学校的诞生,翻开了我国职教发展史新的一页,即为世人所瞩目。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不懈努力,今天已成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中华职校自1986年复校以来,始终积极传承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办学传统,作为引领学校实践与发展的源头活水,同时积极发展、创新,使百年老校与改革同步,与时代同行。

1.继承黄炎培先生锐意进取的精神,抓住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秉承黄炎培先生锐意进取的精神,紧紧抓住机遇,始终把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破解难题,利用中心城区经济活跃、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着重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大类专业群,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中心城区发展目标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使学校办学水平、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新一轮发展中,学校积极传承和实践黄任老职教思想中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等精髓,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等职业教育理念引领办学,精心打造历史名校的品牌,使学校成为上海市中等职校行为规范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基地”、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实验学校等,并获得上海市职教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区优秀市民学习基地、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2.秉承黄炎培先生注重调查的优良传统,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师培训,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发扬黄炎培先生注重调研、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成立了市场调研和新专业开发部门,以对产业动向、人才需求、职校生源等相关信息的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为先导,摸清市场走势,采取多项措施:一是梳理现有专业,适时地调整市场需求差、办学效益低、招生不景气的专业。二是做精、做强、做大前景好、社会效应持久的骨干专业,提高竞争力。三是挖掘有市场潜力的现有老专业的优势,提升专业层次。四是整合教学资源,不断研发政府扶植和政策拉动、具有市场前瞻性和生命力的新专业。

2012年招生的专业有航空服务(空中乘务、空港地面服务)、中餐烹饪、西餐烹饪、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美术设计与制作、戏剧表演(影视表演)、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场方向)等。专业建设优化了专业结构,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开班,让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完善了学校职业教育生态,吸引了优质生源,使学校紧俏专业受追捧,稀缺专业人气聚,提升了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学校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的整合,积极研究探索职教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等单位合作,以教育科研推进专业建设,引领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区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下,在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的协助策划与具体指导下,学校启动了“师资全员培训工程”,聚名师才智,促教学提升。

3.实践和弘扬黄炎培先生“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与企业合作,与行业衔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通过市场调研,梳理专业,以特色专业、优质专业建设为龙头,优化专业竞争力,以专业优势吸生源,以联合办学寻生源,以就业优势保生源,不断拓展生源渠道。专家引领、行业支持、企业参与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涵。

如多年来,学校将烹饪专业作为学校主干专业进行建设,注重调研,坚持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同步,硬件建设与行业发展水平同步,面向社会、依靠行业技术优势,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上海市中等职教重点建设专业。十几年来与上海烹饪协会、上海饮食业行业协会、上海名厨沙龙、美国海产品协会等良好合作,聘请了一大批餐饮行业的名厨、专家、名师建立专业教学顾问团,使烹饪专业的师生能了解国内外饮食行业的最新发展,使烹饪专业建设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在培养目标、岗位要求、技能标准和教学计划上能随时调整、完善,更加贴近餐饮行业的现状和岗位实际,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学校作为上海市第168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初、中、高级中式烹调师、面点师等项目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一直在探索职业技能鉴定的科学规律,努力探索规范、高效有序的鉴定模式,积累了教考分离、鉴定流程、设备维护等丰富的运作实践经验,基本上实现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体现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多年来获上海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工作评比一等奖、上海市优秀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上海市优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点)评比特等奖等众多荣誉。

学校根据学习型社会的需求,与市区有关部门合作,大力开发面向新兴专业的职前、职后培训项目,重点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生长点,积极推进劳动力职业能力素质提高,构建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社会与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了职教资源的效应,为社会尽到了责任。

学校注重实训条件的投入,如为保证专业教学的需要,市、区、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烹饪实训中心等各种专业教学设施。学校弘扬“双手万能”、“做学合一”的教学特色,大力开发专业类选修课和主干专业的校本课程,确保实训与文化课的合适比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多年来,学校在全国和上海市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获信息技术、烹饪、旅游服务等众多奖项。

学校注重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紧密衔接,如主动抓住世博会的机遇组织烹饪、旅游专业的学生全程参与服务工作,烹饪专业的学生还用专业技能打破一项世界吉尼斯纪录。每年的上海网球大师杯赛都有学校烹饪和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参加服务并获高度评价。同学们直接参与大型国际会议接待,参与现场服务、营运、后勤保障,熟悉大型国际性展览活动的服务操作流程,学到了许多综合性的专业知识。

学校传承黄炎培重视职业指导的优良传统,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援助,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推荐网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调,落实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就业渠道。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都持续达到很高的比例。

4.传承和实践黄炎培先生“敬业乐群”、“双手万能”的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培养有理想信念的、人格完善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秉承黄炎培“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等职教思想,倡导“学做人,为服务社会之准备;学技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强化人格道德教育,大力突显爱国爱校、“敬业乐群”、“金的人格,铁的纪律”、“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等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德育传统,以德促教,构建“让教学充满智慧,让职教彰显魅力,让学生喜欢学校”的办学愿景,倡导“欣赏教育”,即激励每一位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劳动者。

学校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既强化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又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让全校教职工、家长和企业共同知晓,共同参与,多维度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学校开发校史等学校人文积淀中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瞻仰黄炎培故居,采访了解当年学校地下党的历史,请事业有成的校友言传身教,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楷模,组织“知我中华、爱我中华”校史知识竞赛,激发和鼓励学生“中华光荣我光荣,我为中华添光荣”,以积极的心态融入中华。

学校以礼仪教育为抓手,以校园礼仪、形象礼仪、活动礼仪、职场礼仪、社交礼仪等基本规范为重点,分年级组织学生进行有系统的礼仪操训练,开展“中华礼仪之星”选拔等活动,塑造职业学校学生美好形象。一支训练有素、青春靓丽的礼仪队员,活跃在校内外重大活动现场。

学校通过搭建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技能和专长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成功,重塑自信,为其终身发展建立基础。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参与率达到95%以上,学生在参与中彰显了“我是主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了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了才华和创造力。学生社团、校园歌手大赛等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中放飞职业理想,演绎花季年华,提升艺术品位、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为上海世博会、上海旅游节、玫瑰婚典、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提供服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老师们传承悠久而卓越的中华职业学校精神,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真诚关爱和正直人格去教育培养每一位学生。市、区园丁奖,上海市中等职校“学生心目中的好班主任”、师德标兵、“金爱心”教师脱颖而出。众多优秀的新一代毕业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市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市中青年烹饪精英等称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有源头,活水长流。学校的发展,需要文化的积淀、精神的凝聚,需要继承和再创造。我们将继续传承历史,秉承和发展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鼓足干劲,适应转型,攻克难关,突破瓶颈,办好让社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

【注释】

[1]作者:中华职业学校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