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领进步思想

引领进步思想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我校“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思政课力求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期不断推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育教学环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统一。

张志臣 王 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从以往的经验看,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知识青年的前沿阵地。但是,面对日趋深入的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境遇与生存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任务,在课程管理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课程结构的协同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课程技术的适应性以及课程应用的实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面对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和创新依然任重而道远。

根据我校“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思政课力求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期不断推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一、“基础”课坚守“做人”教育主线——“立德树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以“做人”教育即“立德树人”为主线,针对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并有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步计划”。

(一)理论教学模块——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

我们在完成教材的“规定内容”外,还要编写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自选内容”,使教学内容既包含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又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大致涵盖以下方面: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在人生新的起点树立人生新的目标,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结合实际,阐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涵义和要求,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刻领会、自觉践行,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通过人生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正确人生观;联系社会热点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做守法好公民,并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等。

为此,我们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及我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上述内容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设计成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关联的十多个专题,大致包括:拥抱大学,开启未来;培养交往能力,和谐人际关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创造有价值的幸福人生;关爱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和谐;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培养法制观念,遵守法律制度等。

课堂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模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专题讲座”是我们沿袭了很多年的教学方式,我们以此为主结合每个专题的具体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将专题讲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故事讲述、视频播放、对话提问、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实践教学项目方案,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与平台

我们要在已设计实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忠诚的爱国者”“举案说法”“让感恩成为一种品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调查”“衡水市区主干道盲人道现状调查”“校园、生活区高空危险物调查”“大学生宗教认知状况调查”“教室卫生状况调查”“在校生吸烟状况调查”“在校生睡眠状况调查”“早餐情况调查”等实践项目的基础上,创新适时、适情、适我的项目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二、“原理”课探索“进步教育主线”——知行合一

在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积累与反思,逐渐形成了以“进步教育”为主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思路。教书与育人并重、思想塑造与价值引导同步、知识传播与文化熏陶共进。这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助力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育教学环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统一。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每每通过一个精彩短小的视频、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一个深刻的哲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并得到某种审美启迪。

(二)以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助推学生认识水平的提升

一定意义上,现实社会才是真正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不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而是要把教学视野拉到整个宏大的社会现实之中,以现实存在的事实、问题等为教育教学的切入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之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与认识,从而在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中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进而使其认识水平获得提高。用一句歌词表达就是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能够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以精道的艺术性教学为方法,以知识、信息交流为载体,在给学生艺术化教学情境中再造学生美育之心灵

教育教学是艺术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更需要艺术化。经过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原理”课教师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把讲台变成了舞台,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授课老师的精心调制下就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百尝不厌的审美大餐。这样的教育教学情境,要想学生心灵之美不提升,真的很难!

(四)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士子之心、担当情怀

教育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一种人文关怀、情操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就是“爱的宣言”:仁人爱物——自爱、爱人、爱家庭、爱社会、爱生活、爱祖国、爱万物。古有士子之心,今须担当情怀。自爱就是古之修身,爱人、爱家庭、爱社会、爱生活、爱祖国、爱万物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度、是一种境界。原创马克思主义如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亦当如是!

(五)以文化播撒为手段,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精神品味、生命气象

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更充满了深切的人文关怀,所以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学。人学就是人文之学,人文化之之学,即文化。故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就是一次丰厚的文化之旅。原理教研室教师既注重对学生的意识取向以正确引导,也重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气质锻造。

教育教学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是本能教育,即让学生不至于丧失“找食”的能力(在啃老成为时代现象的情况下,不得不提出这一点);其次是技能教育,大部分实用专业即是;再次就是知识教育(此二者如果走偏极易使学生失去“本能”);最高层次则是文化教育,即成人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今天,寻找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命品格、人生气象教育,从而使学生心态积极、心理健康,心中充满一片阳光,做新世纪的谦谦君子是原理课程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育学生兼备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使学生生成不断进步的进取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一切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正如孔夫子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是,发展是永恒的过程。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原理课程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植入机制”,即通过原理课程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内化生成一种不断进取的进步意识。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定意义上,就是意识差别。原理课程在正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以激励教育、进步教育。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的责任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意识的激活与再造。思想意识的激活就是生命成长与发展永恒的内在驱动力,唯此,才谈得上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教育教学的合力效应,而原理课程教育教学不能回避

(七)以实践教学为保障,使学生在校外、校内的实践过程中落实体会进步之意义

实践教学是原理课程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故进步不是言说的,而是实践的。多年来,原理课程通过精心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利用寒假、在校时间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服好务。

三、“纲要课”秉承“历史教育”、铸造“口述”史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区别在于它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基于此,在教学中,以历史史实的介绍为依托,寓理论教育于历史教育之中,突出理论教育,使学生真正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围绕课程任务,结合我校进步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强调和突出以下两点:

(一)专题教学(问题式教学法)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统一

依据我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纲要”课所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教学方法上纲要课突出专题教学,做到专题教学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统一。

具体做法是将每章内容整理、提炼出几个问题,并围绕这几个问题组织专题教学。在每章问题的设计上,坚持“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二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三是以“纲要”课“资政育人”的教学目标为指针,以教材为基点,突出与社会现实、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和现实,并使其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形成自觉关照中国现实政治核心问题的习惯,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坚定其理想信念。如上课中讲到的问题“为什么说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与落后的总根源?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失败原因及教训?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澄清了疑点和难点,又能在每个问题的讲述中引入相关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强了课程的理论深度和说服力。

(二)突出口述史在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口述历史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关于过去某一人物或事件的对话。访谈者以互动的方式与受访者合作,是访谈者和受访者共同参与制作的产物,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在教学上,将口述历史引入课堂教学,我们的做法有:

1.通过播放口述史视频资料,将课堂教学由教师的“口说手写”,转向“让历史自己说话”的视听教学。如在讲“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时,播放《张学良口述历史》的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背负着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对于当时社会种种情况的态度,帮助学生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口述史的收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纲要”的下编内容,在开课之前的暑期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主进行口述史料的采访、整理,根据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学生从这项活动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和史料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对其思想和灵魂深处的触动,其实际价值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良好途径。

四、“概论”课发挥“育人”精神,创新教学方法

(一)将育人放在首位

教师要以良好的言行影响学生,坚信“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思想,教师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其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大家学习兴趣

1.新闻述评教学法。要求学生关注每周时政要闻、新闻热点,课上先由同学上台讲,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关注时政的意识、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如这两年习近平五四和青年座谈讲话,大家都能关注到并在课堂上讲到,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美好时光,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中国梦,才能让美好青春更加绚丽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视频播放法。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部分内容,收到了比单纯理论讲授更好的效果。我们选取了《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百年潮—中国梦》《复兴之路》等政论片的部分内容,进行辅助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效果不错。

3.学生主讲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问题,提前布置一些题目,由学生自愿报名上台讲,教师对学生的选题、论述、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还有问题分析深度及语言表达(含脱稿程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掌握选题技巧,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表现好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充分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三)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加强社会实践

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理解和认识,坚定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多次校外实践活动,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内心。如思政课教师利用暑期外出实践,2013年到南昌、井冈山等地,2014年到山东沂蒙山区、台儿庄战役遗址和纪念馆,2015年到河南红旗渠纪念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实地学习,沿着党的足迹,重温红色记忆,将实践中所学所感引入课堂,受到学生好评。在每个学期中,思政课课堂也广泛开展“走出去”的实践周教学工作,如本学期分六批次带领2014、2015级逾500余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足迹遍及邯郸129师、西柏坡革命旧址、河北省博物馆、安平台城——全国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孙犁故里和枣强广川董子文化园、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展馆、新农村示范地武强南立车和周窝音乐小镇等地,学生们普遍认为收获颇丰,并在课堂上进行感悟宣讲。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也于学期末在校内举行为期多日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学生成果展,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赞誉。

自思政课建设05方案实施以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不断创新,在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教学实施上取得了突破式进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和课程化也迈出了重大步伐。面对思政课未来的发展,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作为指导方向,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思路、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高擎思政旗帜,引领进步思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6.

[2]任志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0-24.

[3]宇文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现状、问题与发展[J](沪).

作者简介:张志臣(1963—),男,河北枣强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主任,教授。

王菲,女,河北石家庄市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讲师。

备注:该文章为中国伦理学会地方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