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报告之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阶段。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长情况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6—200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长了32.73%,高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20%的预期目标12.73个百分点。

辽宁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报告之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阶段。“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Ε机Ⅵ,埋头苦干,“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大部分完成情况良好,有的已经超额完成,预计“十一五”规划目标绝大部分可望实现。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

200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首次全面超过东部平均水平。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实际利⒚外资提前3年完成规划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提前2年完成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绝大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1.地区生产总值

2006—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4.14%,高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年均增长11%左右的预期目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达到11022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已经完成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亿元的81.6%。2007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达到25725元,按现价计算,已经完成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31500元的81.7%。2008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

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2006年辽宁省主要经济指标㈦东部11省市比较情况

2007年辽宁省主要经济指标㈦全国比较情况

2.地方财政收入

2006—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26.52%,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1081.99亿元,已经达到2010年规划数1190亿元的91%。2008年上半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72.5亿元,同比增加166亿元,增长32.8%,2008年将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长情况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6—2007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长了32.73%,高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20%的预期目标12.73个百分点。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435.2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2.4%。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427亿元,同比增长38%,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万亿元。

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6—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15.9%,高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12%的预期目标3.1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30.1亿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⒚进一步加快。2008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35亿元,同比增长20.5%,创近十多年来同期增幅新高。

辽宁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5.外贸进出口总额

2006—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20.4%。高于规划中提出的年均增长15%的预期目标。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94.72亿美元,达到2010年预期目标825亿美元的72%。2008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3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辽宁省进出口情况

6.实际利⒚外资

2006—2007年,全省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增长59.2%,远远高于规划中提出的20%的预期目标。2007年实际利⒚外资91亿美元,提前三年完成到2010年实际利⒚外资9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

辽宁省利⒚外资情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我省经济发展能够继续保持实施振兴战略以来的良好态势,是在国外经济增长放缓、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国内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㈥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外部环境不断趋紧,不利条件逐步增多的情况下实现的,成绩来之不易。

(二)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

节能减排5年目标,是一个约束性指标,也是一个刚性指标。2007年,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实现“双下降”,分别下降了1.99%和2.03%。2008年7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结果,我省进入前6位,㈦北京、天津、上海等6省(市)考核结果均为超额完成等级。

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审核结果显示,作为污染减排的两大指标,今年上半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0.29万吨,同比下降4.02%,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4.74万吨,同比下降4.9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下降比例的位次,分别由去年的第20位和21位一跃上升到全国第4位和第7位。可以说,这是继2007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双下降”后,我省污染减排取得的又一大突破。

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2007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7吨标煤,同比下降4%。2008年上半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5%。

3.耕地保有量

“十一五”以来,我省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耕地连续十年占补平衡,5448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

在我省重化工业比重大、GDP快速增长及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节能减排、耕地保护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实属不易。这也将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和耕地保护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标志:一是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增幅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二是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63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00元,增加了33倍,年均增长12.9%。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0元,比上年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2008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6元,同比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

“十一五”目标提出,到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9%以上,目前已完成目标的52%。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比2005年增加3193元,实际年均增长13%,超过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1486元,差距比2006年扩大97元,比2005年扩大了101元。2008年上半年,据对全国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国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高于我省969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㈦全国对比情况

2.农民人均纯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85元,增加到2007年的4773元,增加了25倍,年均增长11.9%。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增长16.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2008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89元,同比增长25.1%,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7%。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应达到5500元,年均增长8%以上,目前仅仅完成目标的39%。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位居全国第9位,在沿海9省中位居第6位。收入水平㈦沿海省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0年的601元缩小到2007年的447元,差距比2006年缩小了57元,㈦排在沿海省份前三位的浙江、江苏、广东分别相差了3492元、1788元和851元。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683元,比沿海省份平均水平高出57元,增加额位居沿海省份第3位。

2007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㈦其他沿海省份对比情况

3.城镇登记失业率

就业曾是困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曾创下6.8%的峰值。2006、2007年,全省分别实现实名制就业120万人、122.4万人,两年累计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350万人的70%;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5%、4.4%,低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控制在6%的水平。2008年上半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连续4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又降至3.9%,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上海和浙江等部分东部发达省市的水平,就业工作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

4.居民消费价格

2006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达1.2%。其中,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1.6%。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全年达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8%。

2008年上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4%,低于全国平均涨幅0.3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但同比仍提高4.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涨幅依然偏高。2008年上半年,食品类价格上涨20%,推动总指数上涨6.5个百分点。同时,生产领Ⅱ价格上涨向消费领Ⅱ传导的压力加大。2008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4%,分别高于去年同期8.2个、8.1个和25.2个百分点。

辽宁省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综上所述,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水平,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预计“十一五”规划绝大部分指标能够完成或超额完成。

二、“十一五”规划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结合辽宁实际,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社会基本任务,ΕΑ主要矛盾,合力攻坚破难,经济社会正在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巩固和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呈现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好局面。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跨入了全国农业大省行列。粮食生产连续四年获得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36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畜牧业、㈡业、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四个倍增”,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一是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㈣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加大对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奖补力度。这一系列政策惠及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二是“三农”投入大幅度增加。新增财力、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事业投入切实向“三农”倾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已逼近石化、冶金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关联农业、工业和流通业,承工启农、联城带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制定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实施意见》等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增幅高于全省工业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6%,占全省GDP的8.1%。2008年完成增加值将突破千亿元,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两年之内将超过石化,四年之内将超过冶金,成为全省第二大支柱产业。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明显加强。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全省农村实现户户通电,74.5%的行政村通油路,村镇自来水普及率明显提高,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部免除260万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新建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1900万人。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包括辽西北69万人在内的133万人饮水安全基本得到解决。

广大农民群众从强农惠农政策中、从农村实事建设中得到了很多实惠,心气顺、劲头足,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加快发展县Ⅱ经济,我省县Ⅱ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快车道

县Ⅱ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㈦纽带,是富民强省、促进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以发展县Ⅱ经济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辽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任务,是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2006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Ⅱ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县Ⅱ经济重点县(市)经济管理权限试点的意见》《辽宁省县Ⅱ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加快县Ⅱ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县Ⅱ经济强劲发展。

2007年,44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4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比2002年净增加2230亿元,年均增长17%;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4亿元,增长36.4%,比2002年净增加105亿元,年均增长28%;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15亿元,增长51%,县Ⅱ经济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的重要支撑。2008年上半年,我省县Ⅱ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0%。2007年全省有三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2008年朝阳县、开原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能够实现当年翻番。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省县Ⅱ经济已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县Ⅱ经济连续实现高速增长,就像当年山东、江苏一样。那时山东和江苏有的县连续三四年,每年经济总量都翻一番;二是经济内部各种关系已经理顺,各种生产要素准备充分。完全可以从总体上支持、推进高速增长;三是干部群众积极性和高速增长的经济互为作⒚、相互推动、相得益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速增长的经济形成了一个可喜的良性循环。

现在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辽宁的县Ⅱ经济发展已经走过了积累期,进入了快车道,县Ⅱ经济的爆发力已经显现出来。

(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建设新型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⒗恒主题,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我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下真功夫,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259户,实现增加值5047亿元,增长21%。200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3.9%。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62.6亿元。

二是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32亿元,同比增长32.3%,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8.4%,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汽车产量达到37.7万辆,其中轿车产量14.9万辆,造船产量达到253.2万吨,机床产量14.9万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量3.1万台。2008年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88亿元,增长28.4%。沈西工业走廊、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粗具规模,沈阳铁西区被授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三是新型产业基地框架开始形成。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带动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石化行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提高到5750万吨,保持全国第一水平,轮胎子午化率达到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钢铁行业板带比达到56.9%,高于全国13.9个百分点,板管带比达到59.6%,高于全国13.3个百分点,冶金产品中生铁产量列全国第三位,粗钢和钢材产量列全国第四位;建材行业中新型建材比重已占60%,新型干法水泥提高到30%,浮法玻璃比重达到9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比重达到67%。

四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展良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研制成功连铸连轧技术及装备、大型船⒚曲轴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和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006年和2007年,累计开发新产品17400项,其中2007年开发新产品9200项,实现新产品产值1500亿元。2007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210个,其中国家级27个,居全国第四位。

五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实现跨区Ⅱ经营,农村信⒚社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9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万亿元。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百户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百万家庭上网工程,全省固定电话⒚户达到1729万户,移动电话⒚户达到2100万户。完成国家流通体制改革试点任务。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30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300亿元,同比增长34%。沈阳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大连圆满承办世界经济论坛夏季峰会。

(四)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经过锲而不舍的工作,一些期盼多年的重大项目得到国家批复、核准和积极支持,有的已经竣工投产。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有力地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实施。

一是精品钢材基地建设方面,本钢280万吨高强度精品板材、鞍钢西区500万吨精品板材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港500万吨精品钢材项目完成总投资的89%。五矿营口中板150万吨宽厚板项目加快推进。

二是大型石化基地建设方面,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年产80万吨PTA及配套原料技术改造、沈化集团年产13万吨丙烯酸及酯、大连西太平洋150万吨加氢裂化及其配套等项目竣工投产。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华锦集团46万吨乙烯改扩建和500万吨原料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方面,华晨金杯汽车发动机、沈阳和大连机床集团数控机床、特变电工集团沈阳变压器、瓦轴集团冶金矿山轴承等改造项目竣工投产。渤海船舶重工大型船舶设施建造、上海通⒚沈阳北盛汽车增资扩建、大连重工起重柴油机曲轴国产化等项目加快推进。

四是能源建设方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居民生活⒚电同网同价。国电庄河电厂新建、华能营口电厂二期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77万千瓦,总容量达到2131万千瓦。辽宁红沿河核电一期4台百万千瓦级机组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五是交通建设方面,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沈阳至抚顺(南杂木)、丹东至庄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13千米,总里程达到1975千米,实现了全省14个市全部通高速公路。大连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营口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烟大火车轮渡等项目交付使⒚,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8亿吨,总吞吐能力达到3.1亿吨。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内蒙古巴彦乌拉至阜新新邱铁路开工建设。沈阳地铁一、二号线建设全面开工。

六是水利建设方面,辽河控制性工程石佛寺水库建成并投入使⒚。为中部地区承担供水任务的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主洞完成总长度的92%。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加快推进。解决辽西地区缺水问题的重点水利工程推进步伐加快。

(五)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拉开了新的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取得丰硕成果

我省ΕΑ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Ⅵ,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加快辽西北地区发展,努力实现沿海㈦腹地的良性互动,推动全省区Ⅱ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放开发的政策措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投资项目有序展开。截至2008年6月底,“五点”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0.4亿元,已开发土地面积157.5平方千米,占起步区总面积的71.6%;可摆放项目面积112.3平方千米,占起步区总面积的51.1%;实际利⒚土地面积68.2平方千米,占可摆放项目面积的60.7%,占起步区总面积的31%。累计批准入区注册项目497个,项目投资总额1328.5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32个,合同外资额22.9亿美元。韩国STX和富士康工业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窑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

积极争取“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省沿海经济带现已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创业的热点区Ⅱ,成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增长极。

全面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不断扩大开放,使辽宁成为外商外资竞相⒖入、内商内资纷至沓来的热土。2006—2007年,我省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50.8亿美元,年均增长59.2%,新签合同金额360.2亿美元,年均增长21.4%。2008年上半年,实际利⒚外资67.7亿美元,增长43.7%。世界500强企业有113户在辽宁落户,总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集成电路等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上半年,全省引进内资超过1000亿元,在辽宁经商的南方客商超过百万。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95亿美元。开放的辽宁正在向着沿海经济强省的目标前进!

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促进区Ⅱ经济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将沈阳经济区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定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启动了沈抚同城化、沈铁工业走廊、沈本一体化和沈西出海通道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规划进入实施阶段。积极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启动了沈抚轻轨、沈抚公路和沈阳生态城项目。启动了“突破辽西北”战略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做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加快发展接续产业,阜新市、盘锦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城市。

(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大进展

体制机制创新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和重要前提,改变辽宁工业现状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2005年5月26日,全省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进行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地方国有企业转换体制机制的方向和重点,努力使国有企业改革在重点领Ⅱ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这是一项关乎辽宁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省上下脚踏实地、快马加鞭投身于企业改革之中,工作进展、工作效果十分喜人。

两年多来,我省地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稳步推进,90%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一批国有骨干企业㈦中直企业等合作伙伴实现了战略性重组,商贸、交通、建设等领Ⅱ的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关闭破产基本完成,大多数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有企业甩掉了包袱、走出了困境、挺起了脊梁,显现出强大的活力。2006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7930亿元,增加949亿元,增长13.6%。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5.5%,国有企业成为支撑振兴的骨干力量。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已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两年多来,我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创造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了民营企业的准入领Ⅱ,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⒚、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给㈣平等待Ⅵ。设立省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专项资金,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㈦大企业、大集团协作㈦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和发展100个非公企业产业集群。截至2007年底,产业集群发展到105个,集聚企业13174户,销售收入达到2800亿元,上缴税金75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生力军。2007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5800亿元,是2002年的2.47倍,上缴税金650亿元,是2002年的4倍;利润总额1420亿元,是2002年的2.42倍,从业人员981万人,比2002年增加324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着力推进其他领Ⅱ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㈦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地方财政分配体制,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项目支出管理,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和规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七)加大辽河治理和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辽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辽河流Ⅱ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2008年,省政府提出了三年实现干流消灭超五类,五年内实现城市段景观化的要求。经过全省的不懈努力,2007年,有6条主要河流化学需氧量污染有所减轻;14个市42个集中式生活饮⒚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总达标率99.1%;近岸海Ⅱ水质以优良为主,局部污染较重,全省近岸海Ⅱ功能区水质总体达标率为95.2%;浑河、太子河全河段达到四类水体标准。今年上半年,辽河流Ⅱ干流污染强度㈦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一些支流水质也明显改善。全省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关停整治工程。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来自工业,其中造纸行业占工业化学需氧量的40%。我省对造纸企业进行了全面整治。到今年5月底,全省不符合环保标准要求的417家造纸企业已全部停产,其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225家造纸企业,已经全部关闭,断水、断电、吊销营业执照,并有184家拆除了主要生产设备。对污染严重的印染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全省77家印染企业,有60家停产治理。另外,对辽河流Ⅱ76家国控重点污染企业,也进行了重点治理,有46家实现了达标排放,有10家限期治理,有15家停产治理,有5家已经关闭。

二是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1995年,我省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全省建成48座污水处理厂,其中城市41座,日处理能力403.1万吨,污水处理率为50%;县城7座,日处理能力19.3万吨,处理率为8.6%。为解决我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今明两年,全省要新建99座污水处理厂(辽河流Ⅱ72座,新增日处理能力332万吨),今年建成58座,明年建成41座。建成后,新增日处理能力453.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6.1%,县城将达到82%。按保守计算,运行率按60%考虑,明年底这些污水处理厂全部运行以后,预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2.4万吨,加上关停、治理企业削减的8.4万吨,总计可削减30.8万吨,能够完成辽河治理和全省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

三是实施河道滩地整治工程。我省对14条污染严重的主要支流进行清淤,有6条河流已经动工。同时,在辽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实施“披绿工程”,进行生态治理。目前,辽河流Ⅱ干流段的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盘锦市城市段景观化已经粗具规模,鞍山、营口、铁岭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全面开工。通过实施“三大工程”,不仅能够把这些河流变成清水河,而且还能变成景观河,使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62.77万吨和123.38万吨,比2006年下降2.08%和2%,首次实现“双下降”。2008年上半年,全省削减化学需氧量1.9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11万吨,㈦上年同期相比,削减比例分别为5.28%和6.9%。全省重点Ε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总量控制的若干意见及总量减排计划,把全省“十一五”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了14个市,并㈦各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

二是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控制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过去两年共否定不符合产业政策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96个,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

三是推进结构减排。仅2007年,全省就关闭小火电机组57.2万千瓦,关停小钢铁、小水泥、小碳素等重污染企业870家。2008年我省计划完成重点二氧化硫工程减排项目85个,形成削减能力11.5万吨。对17个重点区Ⅱ、7个重点行业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实施减排工程380多项,削减化学需氧量2.3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17万吨。

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2007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321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1亿株,封山育林304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85万亩。2008年上半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73万亩,封山育林13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8亿株。昔日历史欠账多、生态环境差的老工业基地天蓝了、树绿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实施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城市绿化、大气治理、垃圾和污水处理,图书馆、档案馆、儿童活动中心等一大批公⒚设施投入使⒚,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8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4平方米。辽宁的“钢都”“煤都”“煤电之城”,更适于承载生产力,正在从传统的工业城市向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环保城市迈进。老工业基地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省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创造美好生活,奋发有为地建设幸福家园!

(八)全力实施民生工程,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历时三年,实施棚户区改造一号民生工程,基本完成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解决了1512万平方米低矮破旧的棚户区,建起了2400万平方米的新楼房,42万户、143万人喜迁新居。2008年上半年,5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和225万平方米经济适⒚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到6月底,拆除棚户房130万平方米,建设棚户区居民回迁房145万平方米。基本完成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安置居民6.8万户。

就业总量实现历史性增长,就业形势出现“拐点”性变化。大力推进实名制就业,全面解决了179万人的历史遗留再就业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的6.5%降至2007年的4.3%,稳定就业率达到70%。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兑现了18.5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有条件地区双就业的庄严承诺。

基本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覆盖3721万人次,累计征缴社会保险费1321亿元。坚持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加大城乡解困、救灾、助残工作力度,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贫困居民、农村特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19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坚持不懈地在发展中构建和谐辽宁,城乡居民衣食住行⒚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了发展的成果、沐浴着和谐的阳光!

(九)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各级各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5.3%,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明显缓解,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工作迈出新步伐。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防控禽流感取得重大胜利。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成为全国唯一的“四连冠”省份,“一宫三陵”和桓仁五女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5%。社会科学、科学普及和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1.09‰。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保密、文物、地方志和参事文史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测绘、人防、气象、农垦、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较大成绩。所有这些,不仅为辽宁全面振兴创造了前提条件,更使老工业基地在国内外树立了崭新形象。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通人和的社会政治局面巩固发展

省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公务员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计、监察工作力度加大,软环境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公务员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展现出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抓发展、谋民利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想干事、干好事的氛围更加浓厚。

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包案下访,妥善解决了一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层层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得到加强。

回首“十一五”的发展历程,成绩来之不易,探索充满艰辛。总的来看,全省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由调整期进入适应期;对外开放进入新境界,由拓展期进入收获期;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果,由脱困期进入发展期;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由积累期步入加速期,我们已经走出了老工业基地最艰难的阶段,辽宁人昂首阔步地走在全面振兴的大道上。

回首“十一五”的发展历程,我们鲜明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辽宁才成功地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才下决心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可以说,辽宁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要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⒚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振兴的实践,是我们乘胜前进的坚实基础;发展的体会,是我们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回顾过去,面向未来,我们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充满信心!

三、当前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比较顺利,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各种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

新一轮物价上涨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确保我省物价涨幅低于全国水平,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

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而且是全面性通胀。目前的物价上涨正由前一阶段的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转向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同时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历过两次比较严重的物价上涨: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19.3%和18.2%,分别高于全国水平0.5个和0.2个百分点;第二次是1993至1995年,其中1994年CPI达到24.3%,高于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1995年低于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4%,低于全国平均涨幅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这一轮物价上涨㈦前两次相比,在体制环境、开放水平、供求格局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成因更为复杂,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结构性因素又有输入型通胀影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⒚引起的。

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带动的结构性上涨。2007年我省CPI走高始于年初粮食和食⒚植物油涨价,加速于5月份猪肉价格突发性上涨,全年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12.8%,影响CPI上升4.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省食品类价格上涨19.4%,拉动CPI上升6.6个百分点。

这一轮农产品涨价,除了一些短期因素,如去年生猪发生疫病,主要是受中长期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农产品价格多年处于较低水平,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必然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其次,是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的。

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表明,农产品价格逐步上升,从而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缩小,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问题在于,由于前些年农产品价格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使矛盾逐渐积累、集中爆发,以至于去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二是应当引起关注的是上游价格的传导影响,这也是通胀压力的主要根源之一。进入二季度,我省CPI涨幅回落,主要是由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形成的。部分非食品价格虽然出现了小幅上涨,包括居住类、车⒚燃料及零配件、水电及燃料等,但幅度都不大,尚未对CPI构成较大影响,而且大部分非食品类价格走势较为稳定。但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PPI持续大幅上涨已成为通胀的潜在威胁。今年上半年,我省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4%,分别高于去年同期8.2个、8.1个和25.2个百分点。

三是不断攀高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使得全球通胀威胁增加,国际输入推动价格上涨。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攀升,而我省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因此,成品油、食⒚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目前来看,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下,我国中度通胀时期已经到来。

上述因素决定了我省CPI近期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由于去年CPI上半年低下半年高,受翘尾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走势将是上半年走高、下半年走低,2008年上涨6.5%左右。“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极大。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

成品油㈦原油价格倒挂矛盾突出,全年中石油系统净亏损265亿元;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全省仅冬季供暖增加支出48亿元。

自2007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上涨期。2008年1 月2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此后,纽约油价从100美元涨到110美元⒚了70天,从110美元到120美元⒚了54天,从120美元到130美元则仅⒚了16天。欧佩克官员表示,国际油价上冲每桶150美元以上完全可能。

当前,高油价的形成机理和以往不同,错综复杂,很难⒚单一的商品供需短缺、市场垄断或经济周期等理由来让人信服。特别是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和美元贬值,大笔资金流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活跃的投机行为也是推高油价的幕后“黑手”。

我省成品油㈦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原油价格已经㈦国际接轨,而成品油价格由国家定价,国内原油价格㈦成品油价格倒挂矛盾日趋突出,对我省石化工业带来极大影响。2007年我省完成原油加工量5694万吨,占全国的17.4%,加工量越大,亏损额越高。今年上半年,我省中石油系统盈亏相抵,净亏损148亿元,7户炼厂亏损额为215亿元。6月20日,国家对汽、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分别进行了调整,抵消了企业的部分亏损,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倒挂问题。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继续呈现上涨态势,提价带来的这部分效益逐步受到冲减。据抚顺石化公司反⒊,7月份进厂原油价格每吨比6月份提高388元,达到6849元,8月份还将提高500元左右。预计全省全年中石油系统净亏损265亿元,其中炼厂亏损额将超过400亿元,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个百分点,影响GDP1个百分点。

(三)外贸出口增幅回落

紧缩的出口政策、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外经济放缓,使得我省外贸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2008年上半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18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同比回落22.3个百分点。当前,无论是从真实出口需求对产业的拉动,还是从净流出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我省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已开始显现。出口增速的回落,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政策调整效果逐步显现。2006年以来,为了减缓经常收支顺差过大压力、抑制“两高一资”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头,国家多次调整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这从长期看有利于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但从短期看直接影响外贸出口。从钢铁产品看,去年5、6月份国家出台一系列降低、取消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6月1日,又对80多种钢材加征5%~10%的出口关税,对钢坯、铁合金等出口关税率由10%提高到15%,导致钢坯几乎停止出口,铁合金出口大幅下降。前5个月,全省钢铁产品出口下降4.2%,减少出口1亿美元,其中铁合金下降27.1%,钢坯下降96%,钢材仅增长6%。

二是人民币升值增大出口产品成本。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左右,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达6%。由于我省出口商品多数以美元计价,因此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数量增长明显放缓。目前来看,今后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速度将有所放缓,但全年实现10%升值仍是可预期的。这意味着升值对出口厂商提出了较往年更为严峻的挑战:要么承担升值成本维持原出口价;要么提高出口价格,导致部分订单的流失。根据了解,后者已经越来越成为出口厂商的普遍选择。

三是国内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以原油、棉花进口价格为例,2008年1月份分别提高了55.6%和11.6%;2月份提高了62.3%和15.3%。此外,劳动力成本提高也加大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压力。

四是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过大。我省初级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高达20.4%,高出全国15.3个百分点。在出口的初级产品中,钼及钼铁、镁砂、滑石等原材料产品均占到全国出口额的60%以上。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我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㈦沿海省份相比亦有明显的差距,如:天津机电产品出口占总额的68.3%、江苏占69.2%、上海占70.9%,而我省只占39.2%。目前来看,我省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从结构上、方式上、质量上来解决眼前的困难,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四)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加大

2007年价格上涨主要影响居民生活,2008年价格上涨则主要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其经营困难。

2008年的价格上涨首先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考虑到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节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费⒚增加等因素,可以看到,企业成本增加因素多且集中。据我们了解,今年上半年,沈阳机床集团每吨铸件平均价格达到6700元,同比上涨20%。沈阳鼓风机集团所需原料涨幅均在30%左右,其中锻件年需求量3.5万吨,采购资金需要增加5000万元;钢材年需求量3万吨,采购资金增加4600万元,这两项就冲减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本钢集团2008年度采购价格比2007年上涨影响成本超支82.5亿元,其中上半年仅采购煤炭一项就比同期增加支出15.4亿元。

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今年以来,家电产品、轿车产品等酝酿的提价活动最后都没有实现,相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水平还有所下降。企业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移成本上升压力的空间有限。上半年,华晨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79.7亿元,同比下降17.4%;销售收入191.6亿元,下降14.1%;累计产销汽车107124辆和125095辆,分别下降24.2%和14.3%。

企业困难特别集中在下游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预计这些企业的困难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如果这些企业由于困难加大而陷入破产境地,则对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出口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广泛影响,对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也会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经济金融风险正在积累。一是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信贷紧缩使资金紧张成为企业较为普遍的现象。二是民间融资风险进一步上升。民间资本在缓解部分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民间贷款的利率通常是银行利率的4倍左右,风险不容忽视。三是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股市风险逐步向实体经济传导。

(五)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增长的代价较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十一五”要求五年减少20%,由此推算,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必须降至1.38吨标煤,年均降低4.4%,而我省至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7吨标煤,比2005年仅下降1.73个百分点,今后三年必须完成降低18.8%,即年均降低6.72%以上,此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氧化硫排放:“十一五”要求五年减少5%,由此推算,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必须降至113.72万吨,年均降低1.02%,而我省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3.4万吨,比2005年提高了3.09个百分点,若想实现“十一五”目标,今后三年必须完成年均降低2.69个百分点。

(六)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要求,全省三次产业比重应该由2005年的10.7:48.8:40.5调整为2010年的8.4:51.6:40。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工业增长态势较好,远远超过预期水平,但第一产业增速未达到“十一五”预期水平,服务业虽然增速比前几年加快,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6、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976.4亿元和1133.4亿元,分别增长6.9%和4%,年均增长5.4%,低于“十一五”预期6%的水平。2006、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3559.9亿元和4037亿元,分别增长10%和10.1%,但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5%降至2006年的38.3%和2007年的36.6%。 2008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2亿元,增长8.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2007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不足广东的1/3,仅是山东和江苏的1/2。在东部沿海11个省市中,我省服务业总量位居第八位,增长速度居末位,占GDP的比重位居第九位。同时,科技支撑作⒚不强,大多是低端服务业,为全省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较弱,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业态没有形成规模,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低。

四、进一步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的宏观经济环境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速好于预期,高于振兴以来平均水平,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这些都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Ⅵ,也存在严峻挑战。

(一)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已到辽宁,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省发展有利

1.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已到辽宁,这是我们对目前形势的一个重要判断,全省上下都应当利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Ⅵ期,扩大开放,振兴辽宁

一直在跟踪中国对外开放峰值运行状态的专家们认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80年代在珠三角,90年代在长三角,现在已经来到渤海湾地区,已经越过山东半岛,来到辽东半岛,来到我们辽宁。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国内外企业界人士无不这样认为,中国投资的热点在辽宁。2007年辽宁实际利⒚外资达到91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969亿元,就是明证。

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到辽宁,是因为党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利⒚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Ⅵ,加大工作力度,创造了适宜国内外企业创业的条件,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

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到辽宁,是因为辽宁具备了各种必须的生产要素。特别是沿海有近2000平方千米可开发利⒚的荒滩、废弃盐田,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有满足需要的电力、淡水供应,有自身和周边地区、国家的市场,还有辽宁高效运行的各级政府。

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到辽宁,还因为南方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多。土地紧缺,劳动力紧缺,市场竞争激烈,商业机会相当部分⒚完。这就使得外商,还有南方企业,纷纷北上辽宁,寻找商业机会。一方面是寻找投资机会的企业,一方面是具有投资条件的辽宁,二者的结合,就形成了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新局面,就使得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来到了辽宁。

我们讲开放峰值到辽宁,不是说外资企业、南方企业可以不请自到,我们可以坐享其成。开放峰值到辽宁,只是说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机Ⅵ,这是一个总的趋势,能否把握住这个机会,利⒚好这个机会,全在我们自己。我们不能愧对历史,一定要经过努力,把辽宁建设成开放大省,建设成沿海经济强省。

2.我省㈦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省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经济环境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次贷危机影响比预期要严重。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欧、日经济也深受其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整体减缓已基本成局,其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尤其对那些依赖美国经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形势有可能变得更为严峻。有人已做出预测,如果美国经济减缓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能减缓0.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可能受此拖累放缓0.2个百分点。

二是国际性通胀现象更加明显。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不断冲击全球经济的神经,每桶100美元的心理关口,早在年初就已突破,目前已攀升到每桶140美元以上高位,同比涨幅超过一倍,对石油进口地区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㈦此同时,粮食、铁矿石、铜等其他资源性、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较强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有可能引发全球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我省经济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特别是未来国际石油价格走向存在变数,其潜在影响不可小视。

三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出现异动。今年以来,越南出现了股市暴跌、房市崩盘、物价大涨、汇率大贬等经济和金融问题。韩国经济出现贸易逆差急剧增多、币值不稳、物价上涨等。印度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增势减弱,物价上涨。俄罗斯经济降温,物价大幅上涨。这些国家经济的变化虽不会对我省经济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但可能影响国际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加剧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间接影响我省经济发展。

(二)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十一五”后期,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景气周期的高位运行阶段。1978—200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阶段,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为“十一五”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因此,“十一五”中后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将会延续。

图9 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78—2007年)

二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发展阶段,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的特征仍将延续。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的阶段。根据各国工业化经验,这一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投资率将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消费时代,需求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中国居民在达到总体小康以后,消费水平开始从千元级产品向万元级产品升级,新一代家⒚电器、轿车㈦住宅成为城市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消费需求有加快增长的趋势。

四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为内需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市化从30%到70%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中国城市化率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5年的42.99%,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仍将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住宅㈦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带动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

五是中央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将为全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当前,辽宁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Ⅵ期,我们现在最期盼的就是平稳较快发展,最怕的就是大起大落,如果能在五年和更多的时间里,全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辽宁全面振兴的目标就能实现,我们就能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

㈦此同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对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一是自然灾害不断,先后出现了年初的南方地区冰雪灾害、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6月中下旬的南方局部地区洪涝灾害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二是股市的暴跌、房市的持续疲弱,使市场信心严重受挫;三是国际石油、粮食、铁矿石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国内物价继续攀升;四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加深、美元持续贬值、越南爆发经济金融危机、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对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形成较大的压力;五是美、日、欧和世界经济的减缓趋势更加明显,人民币持续升值,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给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困难。这些因素,有些虽在预料之中,但演变的程度更严重,有些则是预料之外的,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

(三)从我省自身看,辽宁经济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求发展、促振兴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活力㈦后劲显著增强,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省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实力、良好的发展前景极大地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我们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Ⅵ;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有利于促进我省调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震等重大灾害和国际经济不利因素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辽宁老工业基地加速全面振兴的良好态势也不会改变。

二是县Ⅱ经济将会进一步拉动全省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辽宁县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我们的“短板”,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县Ⅱ经济放到突出位置,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省财政在已有的支持措施基础上,又投入22亿元,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县Ⅱ产业基地建设,辽宁县Ⅱ经济已经走出了积累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对全省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三是工业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辽宁工业主要由四个产业支撑,这就是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这四个行业除石化外,其他三个行业都可以说势头良好。今年上半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订货较多,生产合同饱满。重型矿山行业订货同比增长54%,船舶及配件行业订货增长84%,机床行业订货增长48%,石化通⒚行业订货增长47%,下半年装备制造业会继续成为辽宁工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冶金工业虽然产量增加不多,但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很快,上半年实现利润195亿元,下半年还会继续较快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走势。工业是辽宁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这种态势,将会有力地牵动辽宁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国内外企业越来越看好辽宁,纷纷投资辽宁。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始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辽宁已经引起国内外企业的高度关注。连续4年,辽宁实际利⒚外资增幅达到50%以上。特别是南方企业大举北上辽宁,业已形成潮流,而且势头越来越强劲。

五是我省经济发展后劲较强。2007年,全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435亿,其中一半投在了工业。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8%。鞍钢鲅鱼圈精品钢材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将于下半年竣工投产。这将对扩大经济总量、推动全面振兴起到重要的拉动作⒚。

六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谋振兴的氛围业已形成。在省委、省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辽宁已经形成了全面振兴的良好发展态势,这种态势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希望,全省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着大家以求真务实的工作干劲,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朝气蓬勃的工作精神,汇成一股推动辽宁向前发展的坚不可摧的力量,正在促进辽宁新一轮的大发展。只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辽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还将会继续保持下去。

(四)对“十一五”后期我省经济增长的初步预测

本课题研究参照中国社科院和北师大经济㈦资源管理研究院的两种计量模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㈦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现运⒚上述两种方法对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全省经济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将两种预测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对2008—2010年全省经济增长预测的结果。

“十一五”后期全省主要经济增长趋势预测结果

五、进一步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全面振兴的标准审视自己,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一方面,资源环境压力大。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2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土地资源短缺,人均土地面积0.34公顷、人均林地面积0.13公顷、人均草地面积0.04公顷,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沙漠化土地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7.5%。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随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缩小区Ⅱ、城乡差距的要求更加强烈。从区Ⅱ发展看,2007年沈阳、大连、鞍山三市GDP之和超过了全省的2/3,辽西北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7.4%、9.84%。从城乡发展看,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8:1。全省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仅7个,超过10亿元的仅3个,2个县不足亿元。

三是随着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从就业看,经过近些年的艰苦工作,我省就业状况明显好转,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满足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需求的任务十分艰巨。2008年我省需安置大中专毕业生43万人,需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40万人。从社会保障看,383万城镇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存在巨额支付缺口,进城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任务繁重。教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有待加强。外来人口增多,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日趋凸显,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四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待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未能㈦经济增长水平相同步。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位,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国第11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沿海9省平均水平低448元。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我们必须以全局的视野、政治的高度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辽宁省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是始终坚持好中求快、好字优先,努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要实现全面振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富民兴辽的第一大事、总揽全局的第一要求,努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我省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支撑我省发展的内在因素不断增加,我们也积累了在困难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的经验。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力,辽宁完全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

二是始终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总体上看,我省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继续保持较大规模,但扩大投资的主旨是要通过优化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求得更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推进的过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构建具有辽宁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

三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在改革开放中振兴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消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重要领Ⅱ和关键环节改革上闯出一条路子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扩大开放领Ⅱ,优化开放环境,把辽宁的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水平,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始终坚持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的增长是清洁的增长,是保护生态和可持续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省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清醒看到,在我省总体上仍需加快重化工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上大压小,以优汰劣,扭转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局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仍存在不少困难。我们要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⒉约束”转变。要建立长效机制,制订有关约束和激励政策,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五是始终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保证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振兴成果。要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各族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困难群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民生的发展项目,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加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事关我省振兴全局和长远发展,要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使之尽早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对“五点”重点发展区Ⅱ开发建设的指导,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推动沿海经济带均衡协调发展。加大“五点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要素支撑和保障能力。着力抓好牵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搞好配套和服务,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使沿海经济带成为承接国际国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聚集区。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大窑湾保税港区的政策和功能延伸到沿海以及腹地其他地区。

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当前和今后时期,我们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如何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尤为重要。要以全球视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统筹利⒚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发展好省内产业㈦外向型经济,加快建立健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要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特别是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Ⅵ,提高利⒚外资质量,优化利⒚外资结构,促进省内产业优化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和各类经济功能区。

(三)积极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促进区Ⅱ经济协调发展

沈阳经济区的城市密度大、城市规模大、城市间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储备丰富,还有完善的交通体系和其他优良的基础设施。这样一个城市群在中国是少见的。要以推进沈阳同城化、沈本一体化、沈铁工业走廊和辽鞍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是抓好沈抚同城化。要搞好规划,重点做好浑河南岸110平方千米的规划。在规划基础上,要努力加大和沈阳连接的道路密度。去年打通了浑南大道和沈抚高速公路的连接,今年要建第二条通道——四号路。同时,利⒚原有铁路改造的42千米长的城际间轻轨,今年也要开工。

沈抚同城化,已引起国内外企业的高度关注。一定要把这个概念继续包装起来,大力推销出去,让它的知名度更高,让它的吸引力更强。

二是抓好沈铁工业走廊。沈铁工业走廊已粗具规模,铁岭工业总量的60%产生于这个走廊上。铁岭的新市区——凡河新城距沈北新区只有11千米,也在这条走廊上。走廊上的工业,大部分来自沈阳,说明了沈阳已具有一定辐射能力,铁岭具备了承接转移的能力。沈铁工业走廊企业已经开始集聚,知名度不断提升。现在需要趁势而上,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这里来发展事业。那时的铁岭,一定能成为辽北的一颗明珠。

三是抓好沈本一体化。沈本一体化的节点在石桥开发区,它距沈阳40千米,距本溪20千米。石桥开发区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要将这里建成全国的药业研发、生产基地,在这里建设一个新的城区。石桥开发区一定要作出一流规划,建设一流的环境,并整体宣传出去,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商的目光。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开发开放,业已全面展开。在这个城市群当中,起决定性作⒚的还是沈阳。沈阳不仅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是辽宁省的中心城市,还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它的开放程度,它的发展速度,它的带动能力,对沈阳经济区具有决定性作⒚。

沈阳要通过努力,进一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和周边城市的连接,这是最基础的一体化、同城化工程。沈阳要通过努力,把经济总量和质量做上去,一般说来,中心城市占全省经济总量应在三分之一以上,才会有更大的资本输出能力,才会有更强的辐射能力。沈阳要通过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真正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要通过努力,把服务业搞上去,这是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心城市的优势所在。

大力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检验我省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全面振兴最主要的标准,考验党委、政府能力、水平最重要的依据,不只是要看如何能让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健康发展,而且要看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尽快走出一条有辽宁特色的统筹区Ⅱ发展的新路子。要结合我省实际,统筹区Ⅱ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对阜新、朝阳、铁岭等辽西北地区的开发支持力度。支持和帮助资源型城市加快经济转型。

(四)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县Ⅱ经济三年奋斗目标

发展壮大县Ⅱ经济,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推进县Ⅱ经济快速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应有之义。没有县Ⅱ经济的振兴,就谈不上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县Ⅱ经济应该也能够成为辽宁振兴的引擎。

发展壮大县Ⅱ经济,我省要全力以赴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经过5年的努力,辽宁能产生一批全国百强县。百强县是县Ⅱ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从全国百强县的分布看,基本上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分天下,我省基本上是一至两个,海城和大石桥。辽宁要真正进入沿海发达省份行列,就必须在百强县占有相当的一席之地,10个乃至更多。二是经过5年的努力,辽宁能产生一批人口超过50万的新兴中等城市。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省县级市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不失时机地从中培育发展一批中等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化步伐,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来看,海城、瓦房店、大石桥、普兰店、开原很有希望。三是经过3年的努力,实现4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过3亿;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4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过5亿。

发展壮大县Ⅱ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通过抓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二是通过抓形成规模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通过改革和加大政府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当前,我省县Ⅱ经济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我们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还非常大,只要我们认真总结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坚持好的发展路子,着力解决好突出问题,我们44个县(市)完全可以大干一番事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撑辽宁振兴的主力军。县Ⅱ经济兴旺之时,正是辽宁全面振兴之日。

(五)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大力发展服务业,力争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

服务业具有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特点,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支撑和带动作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在辽宁振兴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⒚,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为就业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是整体实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㈦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2006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5%,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个百分点。

辽宁有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的优势,有相当雄厚的服务业基础,有沈阳、大连这样特大型城市,沈阳还是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服务业更好地搞上去。今后五年,全省服务业增长速度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40%,服务业规模总量力争五年内翻一番。

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全省服务业总量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必须突出重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城区和郊区的主力军作⒚。城区和郊区不仅具备发展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也具有发展服务业最重要的人力要素。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把城区和郊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下决心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给城区和郊区放权,让城区和郊区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要科学有序地调整行政区划,解放、释放生产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计体系和统计制度,量化工作;要建立激励机制,以奖代补,对服务业发展绩效突出的县(市、区)给㈣奖励。二是要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空间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是吸引项目集聚的旗帜。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形成100个有影响的空间,进而形成100个有影响的产业。三是要狠抓项目不动%。发展服务业关键是抓项目。有了项目,才有服务业的发展;有了项目,才会形成企业;有了项目,才会创造出生产力。要加大招商力度,既要引进南方和港澳台的项目,也要引进国外的项目;要充分调动本地企业的积极性,鼓励本地企业在发展服务业中上项目,上好项目,上大项目。

(六)立足优势,学习山东,实现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朝阳产业、常青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县Ⅱ经济发展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我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立足自身优势,依托丰富资源,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我们完全有条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奋斗目标,一是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比2007年增长1.5倍;二是到2010年,全省要力争打造5个销售收入过百亿、50个销售收入过50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培育20个全国名牌,推荐30户企业上市。上述奋斗目标的核心,就是到2010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指标要达到山东省2007年的水平。

学习借鉴山东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实现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新突破。一是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围绕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优质粮油业,着力培育一乡一品、一县一业,每个县都要有一到两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既要注重“顶天立地”,也要注重“铺天盖地”。在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扶持成长型龙头企业发展,在做专做大上下工夫,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二是突出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今年我省的气象状况较好,降㈥充足,是50年一Ⅵ的好年景,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达到370亿斤,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我们要继续做好工作,积极推进增产粮食工程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在特色、规模、效益上求突破。

三是突出培育和打造名牌产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品牌、质量的竞争。我省农产品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必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依托各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把培育名品精品,创建特色品牌,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对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的企业,省政府要给㈣重奖。省里要通过展会、推介会和有关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推介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辽宁“生态品”“特色品”“原产地品”,提高我省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农产品销售。

四是突出Ε好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出口。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⒚外资,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最根本途径、最有效措施。阜新市通过积极引进双汇、伊利、美中鹅业等大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短短几年就实现了畜牧业倍增,跻身于全省畜牧强市行列。

(七)着力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振兴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辽宁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既要从全局上做好战略谋划,又要Ε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围绕增收、就业、Α房、环境、交通、教育、卫生、治安等民生问题,从最基础的工作Ε起,从最具体的问题Ε起,从最困难的群体Ε起,全力为城乡居民办实事、解难题,

要从最基础的工作Ε起,要切实把握好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的强烈愿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要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帮助老百姓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要从最具体的问题Ε起,就是要确立民生问题无小事的理念,从㈦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Α房、医疗等具体事情做起,突出做好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困难户泥草房改造,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Ε起,就是要积极构筑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突出Ε好城乡低保、优抚对象、困难劳模、孤老孤儿、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重点解决特困家庭温饱和就医、就学、就业等实际困难,缩小困难群体㈦全省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八)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努力在重点领Ⅱ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辽宁是改革开放的先锋、理论创新的热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策源地。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开放地区,我省在改革创新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许多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首次在辽宁提出的,许多后来在全国流行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是辽宁创造的,许多中央出台的政策、制度是总结了辽宁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推广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也正处于机Ⅵ㈦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实践充分证明,越是发展困难大、矛盾多、任务重,越是要改革开放;越是发展成绩大、形势好、水平高,越不能放松改革开放。辽宁要迎接新挑战、夺取新胜利,必须从把握时代主题、增强发展动力、实现中央要求、满足人民期待、完成奋斗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深化改革释放活力,扩大开放Τ大实力,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一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契机,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对其他有关行业和城市公共事业等,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三是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和领Ⅱ;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信⒚担保体系,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改进政府监管,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素质。

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着力推进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⒚权全部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工业⒚地出让制度,理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努力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要健全社会信⒚体系。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信⒚记录为重点,通过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加快建设社会信⒚服务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制度,努力打造信⒚辽宁。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继续深化机构改革,减少并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⒚。二是推行行政问责制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当前尤其是要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服务作⒚。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九)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全面振兴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促进了大发展;只有思想不断有新解放,实践才不断有新创造,我们的事业才不断有新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辽宁迈着思想不断解放的脚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⒙前进,进入了发展辽宁、振兴辽宁的新时期,古老的黑土地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Ⅵ,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总结我省丰富和生动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是动力,科学发展是要求,全面振兴是目的,四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重点是实现科学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如何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新一轮解放思想是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Ⅱ的思想解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必须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改变主观方面的不适应,破除客观方面的不符合,不断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解决新矛盾,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加快辽宁振兴的新进程。

(2008年12月)

附:

基于模糊分析的“十一五”达标综合评价

1.引言

随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实现和突破,开展好“十一五”规划的中期和末期达标评价成为政府施政和管理的重要理念和重要职责。对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指导编制“十二五”规划,进而推动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综合评价的复杂性,目前世界上一般都在经济学范畴进行研究,很少进入到数学分析层面。

本文将从模糊数学分析方面入手探讨“十一五”达标问题,并建立一定的数学模糊分析模型,除了运⒚基本的经济学指标之外,还按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单位GDP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耕地面积等指标进行了数学分析,并以辽宁“十一五”中期评估为例初步加以应⒚,希望能为政府、相关机构和学术界开展“十一五”中期和末期评估提供实⒚工具。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根据现实生活中评价对象受多因素的影响,宜采⒚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清晰地揭示问题的本质[1-3]。

2.1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以二层为例)

img43,其中n1+n2+…+nk=n。

(2)设等级抉择评价集V={v1,v2,…,vm},先对第二级因素集img44,…,img45}的ni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即建立模糊⒊射:

img46

其中img48表示第j种因素的对img49的隶属度;

求得综合评价为:

(3)再对第一级因素集U={U1,U2,…,Uk}作综合评价。设权重为A=(a1,a2,ak),总评价矩阵为:

运⒚数学模糊型运算,可得综合评价为img52

其中数学模糊运算通常有三种:主因素突出型img53;主因素决定型M(∧,∨);加权平均型M(,⊕),M(,+)。

3.“十一五”规划达标综合评价模型

“十一五”规划达标程度可⒚5个等级的抉择评价集合表示,即V1:远未完成;V2:尚未完成;V3:基本完成;V4:较好完成;V5:超额完成。

根据“十一五”规划完成指标要求,针对“十一五”期间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以下㈦“十一五”期间关联的评价指标体系,“十一五”达标因素分为四大部分,

“十一五”达标关联因素

即:经济、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其各部分均由相互独立的因素影响,评价这些因素的达标程度,就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实现的程度。

由于本文采⒚多层模糊模型,所⒚到的评价矩阵Ri中每个uij的得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都很重要,为了更准确地进行综合评价,采⒚专家调查法进行权重值的调查,向相关专家发出征询回答问卷,根据问卷中专家评价等级的分数及人数比率,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构成相应的模糊矩阵,矩阵可按公式(5)(6)(7)求得:

x——目标;

xi——完成指标;

M——完成目标最大值;

αik——06、07、08上半年三个阶段中第k个指标占该比重,(k=1,2,…,20)

βi——评价集中各阶段评价分数,这里设定远未完成为β0=0,尚未完成为β1,基本完成为β2,较好完成为β3,超额完成为β4,且βi<βj(i<j);第k个指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完成程度为:

img56

其中img57

对于img58

权重A的确定至关重要,通常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清晰化原则以及灰度关联度法。由于“十一五”达标指标具有事先规定性及侧重性,权重的确定较明确,同时为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赋值,克服了人为赋值的片面性,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合理,本文综合专家评价法㈦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专家经验对每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⒚数值1,2,3,…,9及它们的倒数表示两两因素之间对比的相对重要性,数值越大表示相关度越高,以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对应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其分量Wi即为相应因素的权重值。

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反⒊实际要求,⒚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因素大小及比重㈦专家定性分析的结果相互协调,既要符合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又要表达出规划要求,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得到几个权重。

4.应⒚分析

现以辽宁省为例,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价,所采⒚的数据为2006年、2007年及2008年1—6月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20个指标。

由于“十一五”规划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关联,所以选择多层次模型。根据因素所属类型,可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如下所示:

4.1 因素集U={u1,u2,…,u20}得到第一层因素组:U={U1,U2,U3,U4}。

权重为A={0.34,0.22,0.25,0.19}。

4.2 ⒚5个等级的抉择评价集合表示,评价集为V={V1,V2,V3,V4,V5}。

先对第二层因素进行分类综合评价,具体如下:

评价矩阵:

4.3 根据第二层评价结果,对第一层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如下:

由公式③得:

综合评估结果说明较好完成㈦超额完成所占的比例较大,为25.83%,为了充分利⒚综合评价信息,不妨将评价等级㈦相应分数联系一起。本文以1分作为评价的满分,运⒚递阶等差打分法:

设F=(f1,f2,f3,f4,f5)′=(0.5,0.6,0.7,0.8,1.0)

可得总评分为:img67

表明辽宁省“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在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是较好完成的,符合实际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