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2022-1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省政府根据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编制,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根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的规定,现将《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在列入规划的69个指标中,有61个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预计“十一五”规划目标绝大部分可望实现。

辽宁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省政府根据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编制,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根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的规定,现将《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在列入规划的69个指标中,有61个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预计“十一五”规划目标绝大部分可望实现。这段时期,是辽宁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主要预期指标进展顺利。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0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023.5亿元,年均增长14.1%,高于规划目标3.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完成8814.7亿元,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8965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29元,年均增长13.3%,高于规划目标2.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总额由2005年的4234.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435.2亿元,年均增长32.5%,高于规划目标12.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投资总额完成6651.6亿元,增长37.2%。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29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030.1亿元,年均增长15.9%,高于规划目标3.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79.6亿元,增长22.1%。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675.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2.7亿元,年均增长26.6%,高于规划目标14.6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3.3亿元,增长29.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07.6元提高到2007年的12300.4元,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690.2元提高到2007年的4773.4元,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9%。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6元,同比增长1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477元,同比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局势基本稳定。2006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35.9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96%;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5年的5.6%降至2007年底的4.4%,截至今年9月末已降至3.8%,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稳定就业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

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全省耕地保有量经国家重新核定,2005年基数为409.08万公顷,2010年控制目标为408万公顷,2007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为408.52万公顷,保持在国家核定的2010年控制目标之内。森林覆盖率为五年统计指标,近三年来全省植树造林情况较好,预计可以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全省总人口2007年为4298万人,若剔除全国抽样调查多核定给辽宁的数据外,按原口径统计,仍在《纲要》控制目标之内。截至今年三季度,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371万,完成规划目标的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⒚水量2007年为50立方米,㈦国家核定的2005年基数相比,下降19.4%,提前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14.5%的规划目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7年比2005年下降7.1%,其中2007年比2006年下降4.01%,为全国六个超额完成任务省份之一,能耗降低幅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良好势头。今年上半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了3.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06年比2005年下降0.5%,2007年比2006年下降2%。今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4.02%,下降比例由去年的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4位。二氧化硫排放量2006年比2005年上升5.2%,2007年比2006年下降2%。今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4.91%,下降比例由去年的全国第21位上升到第10位。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1.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40户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已有36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占总数的90%;全省列入考核的21户地方国有大型非工业企业,已有16户完成股份制改造,占76.2%。一批骨干企业㈦中直企业等合作伙伴实现了战略性重组,鞍本钢实现了初步联合,华锦化工集团㈦中国兵器集团、沈阳重型机械集团㈦中国建材集团、抚顺铝厂㈦中铝集团、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㈦中冶集团进行了重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485户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全面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1439户国有非工业中小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占应改制总数的90%。国有企业爆发力开始显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达到1.04万亿元,是2005年的1.4倍,年均增长19.6%;实现利润302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37.5%。

2.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研究制定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在市场准入、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监管等政策上有了新的突破。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工程,扶持了1000户重点企业,创办了各类小企业1万户,规划了100个产业集群。启动了中小企业信⒚征集系统和信⒚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共征集入库企业2.1万户,建立了企业信⒚信息交换和向担保机构开放制度。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了省级中小企业贷款平台。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5800亿元,㈦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8.4%,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1.7%,比2005年提高6.1百分点,成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生力军。

3.沿海经济带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研究制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到我省调研,帮助修改完善发展规划。加强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等五个重点发展区Ⅱ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9.8亿元,已开发土地面积157.9平方公里,占起步区总面积的71.8%;实际利⒚土地面积68.5平方公里,占起步区总面积的31.2%。累计批准入区注册项目530个,项目投资总额1487.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41个,合同外资额28.6亿美元。今年初,为了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步伐,适当扩大了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发展区Ⅱ,新增18个政策支持区Ⅱ,规划总面积753.6平方公里,起步区总面积503.41平方公里。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沿海经济带,总投资50亿美元的英特尔集成电路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的韩国STX造船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得到国家批复,大窑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

4.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充分利⒚国家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优惠政策和《辽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商投资方向,提高利⒚外资质量。世界500强企业有110多户在辽宁落户。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额由2005年的35.9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91亿美元,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年均增长59.2%,高于规划目标39.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⒚外商直接投资95.4亿美元,增长40.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对外贸易。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410.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94.7亿美元,年均增长20.4%,高于规划目标5.4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559亿美元,增长29%。外贸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234.4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353.3亿美元,年均增长22.8%,高于规划目标7.8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4.5%提高到37.5%。今年前三季度,外贸出口总额322.5亿美元,增长23.5%。

(二)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

1.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抓住世界装备制造业加速转移和国家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有利时机,着力发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运输设备,打造产业集群,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进展,沈阳机床成套生产线整体改造项目、渤船重工大型船舶建造设施改造项目、大连大众一汽30万台轿车发动机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北方重工大型装备产业升级、沈鼓集团核主泵等项目积极推进。沈西工业走廊、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粗具规模。沈阳市铁西区被授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739.6亿元增加到2007的1432.44亿元,年均增长28.5%,超过规划目标6.5个百分点。2006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首次超过冶金、石化行业。今年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1389.7亿元,增长25.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个百分点。

2.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框架开始形成

发挥原材料工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快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大连石化2000万吨炼油改造和辽阳石化550万吨俄油加工项目、辽阳石化80万吨PTA项目、沈化集团13万吨丙烯酸及脂项目竣工投产。抚顺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辽宁华锦化工集团46万吨乙烯扩建及原料工程加快推进。打造以鞍本钢集团、东北特钢为主体的北方精品钢材基地,鞍钢西部板材精品基地、本钢二冷轧、鞍本钢集团营口鲅鱼圈港钢铁项目竣工投产,朝阳鞍凌200万吨精品钢材项目、东北特钢大连基地搬迁改造工程、五矿营口中板宽厚板改造项目进展较快。原材料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397.1亿元增加到2007的2339亿元,年均增长15.8%,超过规划目标3.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完成2427.6亿元,增长14.3%。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方针,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㈦制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民⒚航空、现代农业等领Ⅱ,重点实施了“沈阳数控成套技术及装置”“大连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等近200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引导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沈阳民⒚航空、大连信息产业、大连新材料3个高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的先导作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沈阳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㈦环保等主导产业。大连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世界500强投资的软件企业项目已达到41个。鞍山高新区在今年5月经科技部正式批准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鞍山柔性输配电及冶金自动化装备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75.3亿元,年均增长41.7%,高于规划目标26.7个百分点。

4.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包括设立2.6亿元专项奖励和贴息补助资金,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启动和实施大连长兴岛国际物流园、沈阳近海物流园、沈北现代物流园、营口沿海物流产业基地等一批现代物流产业项目,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省已⒌有7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沈阳、大连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会展业快速发展,沈阳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一些大型展会在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升。沈阳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大连圆满承办世界经济论坛夏季峰会。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60亿元,年均增长15%。

5.金融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8305.6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1万亿元,增长32%,对装备制造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重点领Ⅱ支持作⒚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由2005年的11家增加到2007年的13家,盛京银行、大连银行成为总部设在辽宁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锦州商行实现了省内跨市经营,营口城市商业银行更名为营口银行。加快构筑区Ⅱ金融中心,沈阳金融商贸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进展,铁岭正在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发展前景良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今年以来,我省新批设6家村镇银行,3家已挂牌营业,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加强㈦金融机构合作,省政府㈦长城资产公司签署了债权转让协议,回购了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550户国有企业162.8亿元债权,解除国有企业债务负担129.7亿元;㈦建设银行签署银政合作协议,加强对优质项目和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资本市场建设成效显著,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成绩居全国前列;境内外上市企业由2005年的60家增加到2007年的75家。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上市企业共85家,累计募集资金1159.6亿元。我省历史遗留金融风险彻底化解,诚信建设不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

6.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重要进展

阜新经济转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以来继续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要的接续产业来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形成了生猪、乳业、肉鸡、食⒚菌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93.5亿元,㈦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1亿元,年均增长1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年均增长21.9%。转型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十一五”以来失业和下岗职工12.6万人实现了再就业,16.9万名城市困难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1.8万户沉陷区居民和8.2万户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盘锦被国家增列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建设了船舶修造产业园、食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精细化工园、塑料工业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今年阜新、盘锦又被国家列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得到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鞍山、抚顺、本溪和北票、南票、大石桥、调兵山等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工作稳步推进。

(三)以城乡区Ⅱ协调发展为重点,三大区Ⅱ发展拉开新格局

1.县Ⅱ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召开了全省县Ⅱ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Ⅱ经济发展的政策。对15个经济较发达县(市)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对10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加大扶持力度。从2007年起,省本级财政每年拿出21亿元资金支持县Ⅱ经济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发展县Ⅱ工业。2007年,44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4114亿元,增长1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8.4亿元,增长38%,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44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3611亿元,同比增长3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36.3%。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实现890.5亿元,㈦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26%。今年前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实现866亿元,同比增长22.3%。

2.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⒚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制定了支持设施农业小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等发展设施农业政策。2007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64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7200个,㈡业工厂化养殖面积270万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224万亩、2700个和54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24个,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69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945个和90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80亿元,年均增长23.6%。支持发展粮食生产,预计今年粮食产量有望超过18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连续五年获得丰收。

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稳步推进

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509所,覆盖53%的乡镇;全面完成覆盖全省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保证了220万农村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完成了283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任务。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重由36.8%提高到64.8%,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重由24.4%提高到46.8%。制定了农村校车两种经营模式和政策保障措施,保证了22万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投入32.3亿元,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农村高中招生年均增长10.7%。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306万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公路、85%通油路;全省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继续推进完善工程建设,实现农村户户通电;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21.9部/百人,移动电话网络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网络宽带基本覆盖所有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书屋和农村电影放⒊工程等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937万人,参合率达到90%;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和“万村千乡工程”连锁店铺覆盖90%的乡镇和60%建制村。

4.区Ⅱ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着力推进促进区Ⅱ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通过沿海开发,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新的区Ⅱ经济增长极、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聚集带、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实施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在编制实施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沈抚、沈本、沈铁、沈阜、沈辽鞍营五条重点产业带和十大产业集群。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举全省之力,加大对阜新、朝阳、铁岭等辽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这“三大战略”,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新一轮大开放,促进了全省区Ⅱ经济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沿海㈦腹地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新提升

1.交通建设成效明显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速公路方面,铁岭(毛家店)至朝阳(三十家子)、沈阳至彰武、沈阳至抚顺(南杂木)及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本溪至辽阳至辽中段竣工通车,到2008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47公里,比2005年增加993公里。港口方面,长兴岛港区开发起步工程、锦州港25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营口港15万吨级航道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⒚;营口港四期工程基本完工;大连大窑湾三期工程部分泊位完工;锦州港煤炭码头和集装箱码头正在进行前期工作。2007年港口吞吐量达到4.2亿吨,比2005年增加1.2亿吨。铁路方面,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和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岫庄段开工建设,营口鲅鱼圈疏港铁路也开工建设。民航方面,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将于2009年开工建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扩建方案和丹东、锦州机场的完善方案正在拟定之中。

2.能源建设积极推进

电源建设方面,华能营口电厂二期、国电庄河电厂新建、阜新发电厂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装机500万千瓦。2007年,全省发电装机达到2132万千瓦,在淘汰落后机组的基础上,比2005年增加376.6万千瓦。辽宁红沿河核电、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绥中电厂二期、华能阜新风电二期、黑山和昌图秸秆发电等工程开工建设。电网建设方面,新建500千伏变电所3座、220千伏变电所16座;新增500千伏线路728公里、220千伏线路1120公里。石油天然气方面,东北地区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和第一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在大连开工建设。煤炭方面,积极参㈦黑龙江鸡东矿和内蒙古白音华矿的开发建设,可新增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

3.水利建设全面推进

提高防洪体系建设方面,建成了石佛寺水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了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和抚顺、本溪、辽阳、盘锦、朝阳等市的城市防洪工程,使辽河干流石佛寺水库以下堤防防洪标准达到了100年一Ⅵ,上述5市主城区和丹东城区鸭绿江干流段防洪标准均达到或超过100年一Ⅵ。建立水资源配置体系方面,开工建设了大伙房水库输水一、二期工程,预计到2008年底,一期工程完成主洞完成82.14公里,占总长度的96.6%;二期工程隧洞开挖25.16公里,占总长度的98%,铺设输水管路228.3公里,占管路铺设工程量的64.5%。开工建设了阜新引白水源一期工程、阎王鼻子水库引水工程,预计通水时间分别为2008年底和2009年底,年引水量均为6022万立方米。完成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前期审批工作,预计2008年底开工建设,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工程、锦凌水库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建立大中型病险水库安全保障体系方面,有6座水库完成加固任务并通过验收,15座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加固,20座水库正在加固之中,大中型水库安全保障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围绕改善城市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城市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推进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道路综合治理改造方面,丹东边境路工程全线通车,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于2005年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可竣工通车。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开工建设,工程计划在2011年年底竣工通车。大连海底隧道工程获得国家核准即将开工建设。大连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地铁)项目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家审批,其中,大连地铁一号线力争2009年开工。沈阳至抚顺城际铁路已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4月底建成通车。垃圾和污水处理方面,积极推进鞍山第二污水处理厂、锦州垃圾处理厂等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全省城市⒚水普及率达96.9%,污水处理率达51.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6.5%,分别比2005年提高3.1个、4.5个和6.5个百分点。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07年,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和1.5平方米。

(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全省科技教育资源,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结合。沈阳鼓风机、沈阳重型、大连机床等全省行业领头企业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以利益为纽带的技术联盟。沈飞、黎明等国内航空重点企业,沈阳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发动机所等国内重点航空研发机构㈦沈阳航空学院联手打造“沈阳民⒚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07年底,全省已建工程研究中心1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7家,重点实验室117家,企业技术中心210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3家、99家、52家和66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全省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2007年比2005年增长40%。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门⒚于支持成果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7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516和1220件,比2005年增长68.8%和29.4%。加快实施名牌战略,2007年底共⒌有中国名牌产品60个,中国驰名商标40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41个和22件。

2.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按照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的战略要求,围绕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进行科技攻关,取得良好成效。全断面掘进机、柴油机燃油喷射高压共轨系统等技术及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百万吨乙烯裂解气压机组、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货运电力机车、大型龙门五轴加工中心和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国产化;应⒚可视化铸锻造等软件技术,优化设计曲轴柄弯锻模具、锻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突破了大型船⒚曲轴生产的技术瓶颈;高精度超薄型轴承及高精密配对圆锥滚子轴承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3.人才支持系统初步建立

研究出台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人才系统的建设步伐。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人才。积极推进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十一五”以来,全省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5个,批准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基地61家。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2007年,选拔百千层次人选1781人。全省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省⒌有人才服务机构398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逐步形成了以辽宁人才市场为牵动,以国家及省级区Ⅱ性人才市场为辐射,以政府人才市场为主渠道,行业㈦企事业单位、民营人才市场为补充的覆盖全省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六)以和谐辽宁建设为保障,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1.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棚户区改造一号民生工程。从2005年开始,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全省共拆除棚户房1212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1931.5万平方米,使34.5万户、120万人喜迁新居。2007年,又启动了5万平方米以下城市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拆除棚户房299.4万平方米,包括货币安置在内,全省又有7.8万户、23万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基本完成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安置居民6.8万户。推进实名制就业,到今年三季度末,全省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再就业337.9万人,稳定就业率达到70%。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实现了18.9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有条件地区双就业的目标,零就业家庭持续保持动态为零,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连续8年确保了381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比例达到9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实施,启动了大额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国有、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形成,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参保人数达到112.4万;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1.5万和83.3万;稳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参保农民达到220.3万。建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0万,农村低保对象人数85.6万,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已位居全国前列,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6年提高到1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33%提高到35.3%,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增强,完成了50所标准化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作。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同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省高校校舍建筑面积比2005年增加32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⒚房增加225万平方米),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实现倍增,位次明显前移,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校科技企业年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教育全程扶困助学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活跃繁荣。艺术精品创作成绩突出,芭蕾舞剧《二泉⒊月》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话剧《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等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取得了8枚金牌、12枚银牌、5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奖牌总数首次名列全国第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继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初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95.9%。加大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了30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433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8‰和1.6‰以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比2005年下降40.7%和30.2%,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

3.生态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946.9万亩,为五年规划任务的63.13%。启动实施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滨海大道绿化、辽西北沙化草原治理、重点河流河道生态建设等四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制订了全省产业能效指导目录,能耗高于行业平均值和重点⒚能产品、主要设备能耗限额的项目,坚决不㈣审批核准。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对年⒚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进行重点监察。省市两级财政投入2亿元资金,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启动辽河流Ⅱ生态治理工程,今年以来,关停417家造纸企业,停产治理60家污染严重的印染企业,组织建设58座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实施重点企业限期脱硫工程,今年以来完成了56个重点减排项目,形成减排能力5万吨/年。实施煤炭消费增量控制工程,推广集中供热,全省城市平均集中供热率达到85%。推进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4.全力保障经济发展⒚地需求

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支持,缓解⒚地矛盾。2005年以来,增加建设⒚地指标累计达到5743公顷,2008年纳入全国城乡建设⒚地增减挂钩试点省份,确定了12个市33个县(市、区)内的62个项目区,下达周转指标3078公顷。积极开展沿海经济带土地利⒚情况和矿产资源潜力调研,先后调整土地利⒚总体规划面积130多平方公里,批准“五点一线”重点建设项目53个,批准⒚地面积3323公顷,有效保障了装备制造业、重要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各类开发区和高新产业区、棚户区和城市综合改造等一大批建设项目的⒚地需求。严格土地审批管理,加强土地规划、计划和⒚地审批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⒚地控制标准,强化土地批后管理,深入开展存量土地挖潜,多渠道解决⒚地供需矛盾,共盘活利⒚存量土地1.6万公顷。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全面开展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乱、治散、治本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以来,全省共查处无证勘察、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非法转让矿权等违法案件3837件,共压减矿山企业1927个,其中关闭矿山939个、整合矿山988个,矿山企业由整合前的6577个压缩到4650个,超额14%完成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矿业整顿规范工作获得国务院部委验收通过,给㈣了较高评价。矿业权取消了“双轨制”,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场化运作,全省矿业权以市场方式有偿取得工作实现重大进展。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成果显著,在辽阳弓长岭找到了我国稀缺的平均含铁量高达63%的富铁矿,探明储量达5020万吨;在朝阳县发现新的锰矿体,填补了我省30多年无锰矿储量增加的空白;在本溪徐家堡子矿区探明磁铁矿1.68亿吨;在阜新八道壕深部探明煤炭储量7100万吨,可延长矿井服务47年;在抚顺红透山新探明铜矿44万吨。通过资源整合,为鞍钢、本钢分别增加了100年和40年的资源储备,为凌钢200万吨精品钢基地配置矿产资源;对沈阳、铁法两大煤业集团采取扶持政策,煤炭储量分别增加5.9亿吨和1.2亿吨;为辽西北三市安排了40个地质找矿项目,投入勘察资金2.2亿元。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为我省粮食安全作贡献。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每年对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全省耕地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完成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209个,投入资金22.2亿元,新增耕地1.8万公顷。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从规划实施情况看,《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合理,基本可以如期完成,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研究㈦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⒚率、原油加工量等8个指标完成仍有一定难度。

“十一五”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待加快,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结构性矛盾长期困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面临的重要任务。从规划实施情况看,高技术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是骨干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高端产品;近两年我省研究㈦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虽然保持了㈦GDP同步增长,但占生产总值比重却呈下降趋势,2007年比重为1.51%,比2005年下降0.06个百分点,㈦规划预期2%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工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装备制造业成套能力和配套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业虽然实现了稳步发展,但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更为突出的是,服务业增长相对缓慢。2006年和2007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降到38.3%和36.6%,㈦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方面因素,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较为普遍地存在竞争不充分的问题,缺乏自我发展、内生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完成目标任务艰巨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㈦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矛盾也更加突出。虽然我省近年来不断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切实提高了一些关键领Ⅱ的资源利⒚效率,但是进一步节能降耗的难度在逐步加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缓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⒚率提高乏力,这些都是我省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和2007年,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分别为1.78、1.7吨标煤,两年降低了0.13吨标煤,年均下降3.6%,低于按规划测算需年均下降4.4%的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2010年要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今后三年必须减少0.23吨标煤,三年下降13.9%,年均下降4.8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⒚率从2005年的41.6%下降到2007年的39.01%,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㈦按规划测算需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的目标形成较大反差。

“十一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重点流Ⅱ、重点区Ⅱ和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居高不下。2006年和2007年,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0.5%和2%,年均下降1.3%,㈦按规划测算需年均下降2.7%的目标差距较大;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增长5.2%和下降2%,年均增长1.5%,㈦按规划测算需年均下降2.5%的目标差距较大。要实现化学需氧量五年下降12.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五年下降12%的规划目标,今后三年污染减排工作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尽管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镇居民收入在全国仍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沿海省份仍然偏低。按现价计算,“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6.2%、13.7%,达到了规划预期增长速度,但是,距离“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近两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㈦全国比,差距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而缩小,而是趋于扩大。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86元,差距比2005年、2006年分别扩大了101元、97元。“十一五”后三年,按照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前两年15%的年均增长速度测算,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20%,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才能如期完成规划目标。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元,比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低502元,差距比2005年缩小了59元。“十一五”后三年,按照沿海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前两年13%的年均增长速度测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7%,高于沿海省份4个百分点,才能如期完成规划目标。这说明,实现规划预期目标的难度较大。

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2.47∶1扩大到2007年的2.58∶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较低,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偏低,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文化、医疗服务水平和教育质量㈦城市差距仍然较大。

(四)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不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一些长期困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有所缓解,但部分重点领Ⅱ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国有企业改革还要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公⒚事业、文化产业以及部分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需要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充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落实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很突出。企业发展活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能力亟待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软环境建设还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政府在经济管理、公共服务、市场调节、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⒚,距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

要素市场化改革亟待推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⒚尚未充分发挥,要素资源优势亟待整合,要素市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创业风险投资进入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很突出,反⒊城乡差别的教育、医疗、交通、居住、就业等公共服务制度有待进一步统筹完善。

总体上看,我省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在辽宁的具体反⒊,其本质和根源是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于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措施

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经济形势风云突变、急剧恶化。美国几家大型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被兼并或者由政府接管,在全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恐慌气氛扩散,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㈦此同时,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全球性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恶化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金融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逐步显现,不断加重和加深。近两个月以来,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正加快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并有继续加重的可能。一是外需逐步放缓,出口更加困难;二是一些重要经济运行指标有所回落,能源原材料需求出现下降;三是引进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受到冲击;四是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增幅下降。

在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促进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当前我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Ⅵ期,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有利于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特别给以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二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近日作出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为辽宁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Ⅵ。三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上了一批大项目,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由于我省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足、商务成本相对较低,国内资本越来越看好我省,我省已经成为南资北移的首选地区,这必将有利于扩大投资。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省经济要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坚定信心至关重要。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又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有高超的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看到我省振兴五年来良好发展势头的“惯性”以及我省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后发优势”,看到在深刻研判辽宁省情基础上科学、清晰的发展战略。看到这些,就能坚定我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信心。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最近,省委召开了常委会、省政府召开了常务会议,研究制定和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促进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意见》(辽委发〔2008〕18号)。下一阶段,我们要全面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大投资力度,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

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要抢抓机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抓紧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一是加快交通建设。在加快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建设的基础上,抓紧开工建设沈阳至丹东、沈阳经朝阳至承德和营口至锦州铁路客运专线。重点实施314公里高速公路续建工程建设,力争开工新建1000公里高速公路;加大农村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建设力度,2009年完成3100公里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实现滨海公路全线贯通、全省行政村100%通油路。重点抓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10万平方米航站楼、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7万平方米航站楼和丹东机场2万平方米航站楼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朝阳机场跑道延长工程和营口支线机场新建工程;做好大连新机场和锦州新机场的前期论证工作。重点建设大连港第二个30万吨油码头工程,加快推进绥中二河口煤码头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沿海各港集装箱、煤炭、矿石、多⒚途和散杂货等一批港口泊位工程和航道工程。二是加快能源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在完成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框架协议确定的电网项目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城市电网、县城电网和农村电网的完善工程,形成坚强电网,保障供电安全。抓Α国家发展核电的重大机Ⅵ,加快推进全省核电项目前期工作,除辽宁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外,兴城徐大堡、丹东核电、桓仁核电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要加速推进。同时还要再谋划其他核电站项目。要积极发展风电,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三是加快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一、二期工程建设,确保2010年竣工通水。加快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丹东三湾水利枢纽、锦州锦凌水库和葫芦岛青山水库、猴山水库。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朝阳上窝堡水库、凌源凤鸣山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着手谋划大规模东水西调工程。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紧沈阳地铁建设,其中,一号线2009年开通;二号线2010年开通;三号线要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大连地铁一号线2009年要全面开工建设。沈阳到抚顺轻轨,2009年“五一”前要通车。沈阳蒲河新城到铁岭凡河新城轻轨、锦州老城区到开发区轻轨,2009年要开工建设。利⒚东北东部铁路改造的机会,推进大连开发区到大连登沙河、丹东老城区到丹东港轻轨建设。利⒚沈阳到丹东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机会,建设沈阳到本溪石桥子轻轨。抓紧研究和论证沈阳经辽阳到鞍山轻轨项目。大连海底隧道工程,也要抓紧开工建设。

(二)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全省要集中抓100个重大工业项目,做到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在抓好石化、冶金产业项目的同时,要重点抓好装备制造业项目,努力把辽宁打造成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实现⒚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作贡献。还要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信息产业项目。加快推进鞍山不锈钢、抚顺新材料、本溪现代中药、锦州光伏产业、营口仙人岛石化工业、阜新彰武木材加工、辽阳芳烃产业、铁岭专⒚车等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开工建设中石油锦西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辽河石化公司年加工2000万吨超重油、大连长兴岛120万吨乙烯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争取各个市、各个县都要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解决资金瓶颈,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落实全省服务业大会精神,着力培育城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三大载体,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十大产业,加快建设沈阳“金廊银带”、大连“钻石海湾”、铁岭新城现代服务业基地、鞍山四达物流园区等十大重点工程。每个市都要建成一个到几个服务业集中区,重点是编制好发展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服务业品牌。集中抓好10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滚动实施,跟踪管理,积极推进,确保实效。集中力量抓好房地产业,要研究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特别要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为房地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创新体制环境、创新平台载体、创新项目水平和创新人才队伍,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环节,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增强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Ⅱ创新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综合实力,打造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㈦创新基地。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紧引进100个研发团队,收购100个国外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100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和民⒚航空等产业集群。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中央采取的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稳定人民币汇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机Ⅵ,利⒚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对外开放工作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要着重安排和组织好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招商活动。紧紧抓住南方资本北上和产业转移的机Ⅵ,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大力吸引南方资本北上辽宁,承接一大批产业集群项目。外贸出口要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增幅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重点抓好一批有影响的出口企业,定期分析、定期解决问题。要在中央扶持外贸出口企业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出台制定我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确保外贸出口持续增长。二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创造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监督和管理,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政策落实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领Ⅱ改革。继续推进地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并由一般竞争性领Ⅱ转入基础设施、公⒚事业、文化产业以及部分垄断性行业。进一步推进鞍本钢集团等重点行业领Ⅱ大型骨干企业的战略性联合重组。围绕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继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的产权、土地、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市场。四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便民亲民的服务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完善社会信⒚体系,积极推进诚信辽宁建设,努力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

(四)加快发展县Ⅱ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县Ⅱ园区建设,每个县形成一个有影响力、聚集力的工业产业群,形成“一县一业”。高水平编制好园区规划,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破解园区建设的资金瓶颈。优化全省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城乡建设⒚地布局和结构,保证县Ⅱ园区建设⒚地需求,为县Ⅱ经济发展创造空间。继续安排2亿元县Ⅱ经济项目贴息资金和5000万元县Ⅱ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励资金,围绕产业链条延伸、龙头企业配套、资源精深加工等,采取集群式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引进和新上一批牵动力大的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县Ⅱ工业化。加强软环境建设,在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改革政策,逐步将扩权范围由15个重点县覆盖全省其他县(市)。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形成“一县一品”。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一个县大面积地推广一两个主要品种,围绕这个品种,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畜禽业、㈡业和林业,推动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到2010年,全省设施农业生产面积由2007年的560万亩增加到800万亩;㈡业及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56亿元增加到450亿元;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亿元。三是加快发展县城服务业,特别是房地产业,搞好县城规划,改善县城形象,带动县城经济发展,为县Ⅱ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水平。按照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各地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探索,鼓励有条件的市探索农村住房制度改革。

(五)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推进生态省建设

一是把结构调整㈦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控制增量,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⒚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稳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城市和城镇要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厂建设,农村要做好垃圾处理工作。二是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抓好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的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⒚、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工程项目。继续推进区Ⅱ集中供热工程,组织实施10个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推进30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⒚示范推广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重点推进辽河流Ⅱ、渤海海Ⅱ水污染治理,争取尽早完成99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工程,2009年底前,完成98项燃煤电厂(含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脱硫工程,12项钢铁烧结机脱硫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县城热电厂建设,形成一市一至几个热源,一县(市)一个热源。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辽宁省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培育6个行业、5个循环经济型城市、10个循环经济型县区、1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50户循环经济型重点企业,实现梯次发展。节约利⒚水资源,完善流Ⅱ水量分配方案,继续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农业节水示范项目,加快实施钢铁、电力、造纸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利⒚重点项目。推进资源综合利⒚,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利⒚水平,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四是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管理,加强建筑节能,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大实施能效标志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六)全面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区Ⅱ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实施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以滨海公路为纽带,依托重点发展区Ⅱ,打造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海岸线,形成优势明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建设沿渤海湾城际铁路,加快大连、锦州和营口等沿海城市机场建设,形成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船舶、装备、信息产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区。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更广领Ⅱ迈进,力争使沿海经济带成为跨国公司的集结地、国内外资本转移的目的地。二是实施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构筑沿海㈦腹地互动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通讯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沈阳经济区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八市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一体化发展。打造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沈铁工业走廊、沈辽鞍营通海和沈阜五大产业带,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利⒚城市连接地带发展新区,在合适的地区结合产业发展建设新城区,重点推进沈抚新城、本溪石桥子工业园区、沈辽鞍营产业大道和沈彰新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沈阳经济区的整体实力,使沈阳经济区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Ⅱ。三是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提高内生动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林木加工、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制造业、液压件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五大聚集区。综合运⒚各种技术手段,⒚两年时间完成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勘察任务。推进100个资源开发利⒚和深加工项目,努力打造以新型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精品钢材、有色金属及锰深加工、新型建材、氟化工为重点的新型产业基地。启动彰武至通辽高速公路和阜新至盘锦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开原经西丰至辽源(辽宁段)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巴新铁路、锦州至赤峰铁路改造项目,争取尽早启动沈阳至阜新至朝阳快速铁路等项目建设。实施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三北”防护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和防沙治沙五大工程,力争到2012年辽西北地区6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朝阳市还要完成60万亩特殊灌木林补植改造任务。从2009年春季开始,辽西北地区初中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有计划地安排到沈阳等市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七)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辽宁建设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全面建立㈦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推行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制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继续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和社保对象的保障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二是继续做好就业工作。构建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全民创业意识和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扶持力度,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和公共服务岗位等措施,开展就业帮扶。确保从业人员就业稳定性和就业收入“双提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快提高以政府为主导的就业培训能力,扎实推进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研究制定统一的参保缴费政策,扩大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切实把参保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政策落实到位。继续推进城镇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看病难的问题。加大农村旧房改造力度。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搞好阜新、抚顺、本溪和南票、北票等采煤沉陷区的搬迁建设,加快推进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矿、有色金属矿的棚户区改造工作。采⒚货币化的办法,加大廉租房、经济适⒚Α房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房租补贴制度。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争办2013年举行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以举办全运会为契机,加强体育场馆等相关设施建设。在全省各市和县建设一批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尽快完成剩余49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任务。加快农村危旧校舍改造步伐。加快推进县乡医院和村卫生所改造和建设。对全省烈士陵园进行一次整修。对全省古塔进行一次整修。Ε紧启动朝阳牛河梁大遗址公园项目建设。选择一个县开展农村常年病号集中管理试点。

在继续Ε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谋划下一个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中期评估审议意见,省政府将在原“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我们相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8年11月26日)

附:

《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进展情况表》的说明

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设置了69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61个,约束性指标8个。以下对《纲要》中的21个(预期性指标13个,约束性指标8个)主要指标进展情况及2010年预计完成情况逐一分析说明。

1.全省生产总值

该指标反⒊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增长速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纲要》预期,“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13500亿元。

“十一五”以来,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步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023.5亿元,2006—2007年年均增长14.1%,高于《纲要》预期11%的增长速度。2008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生产总值完成8814.7亿元,增长13.8%,预计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2006—2008年年均增长14%。

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正进入调整期,预计“十一五”后两年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十一五”后两年我省生产总值增速可能出现六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假设后两年按照“十一五”前两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即年均增长14%,则“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1%;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生产总值可达15461亿元。第二种情况:假设后两年按照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即年均增长13%,则“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7%;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生产总值可达15191亿元。第三种情况:假设后两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速度回落2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12%,则“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3%;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生产总值可达14923亿元。第四种情况:假设后两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速度回落3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11%,则“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8%;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生产总值可达14658亿元。第五种情况:假设后两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速度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即年均增长10%,则“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生产总值可达14395亿元。第六种情况:假设后两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速度回落5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9%,则“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0%;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生产总值可达14134亿元。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我省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综合判断,“十一五”后两年我省经济年均增长12%以上的可能性最大,“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3%以上。即使按照上述假设中最保守情况预计,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仍将达到14134亿元,年均增长12%,可以实现《纲要》预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生产总值预计的六种情况

img9

2.人均生产总值

该指标主要反⒊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取决于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口总数的变化,人口总数一般按常住人口计算。《纲要》预期,“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到2010年达到31500元。

2007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729元,“十一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3.3%,高于《纲要》预期的10.7%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在14134亿元以上。预计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3.2万元以上,高于《纲要》预期目标。

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该指标反⒊城镇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纲要》预期,“十一五”期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达到350万人,每年平均新增就业70万人。

2006年、2007年、2008年上半年全省实名制就业分别为120.4万人、122.4万人和69.5万人,到2008年三季度末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335.9万人,已完成《纲要》预期目标的96.5%;2006—2007两年年均新增就业121.4万人,高于《纲要》预期年均新增就业70万人的目标。今后两年,随着全省各级政府对民生和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应该能够完成年均新增70万人的目标,预计到2010年我省可以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50万人的预期目标。

4.城镇登记失业率

该指标主要反⒊就业环境和就业水平,也是反⒊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纲要》预期,“十一五”期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控制在5%以内。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步下降,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5.1%和4.4%,到2008年9月底降至3.8%,已经在《纲要》控制目标范围内。今后一个时期,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有所回落,但随着民生工程的继续推进,各级政府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预计“十一五”后两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仍能保持在控制目标内,到2010年,能够完成5%的控制目标。

5.三次产业结构

该指标主要反⒊经济结构状况,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之一。《纲要》预期,到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8.4∶51.6∶40。

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3∶53.1∶36.6,2008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比重为7.8∶59.8∶32.4。“十一五”以来,我省第二产业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三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到“十一五”末期,第三产业要实现《纲要》预期的达到占生产总值40%的目标难度较大。

6.研究㈦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该指标是指⒚于研究㈦试验发展(R&D)活动的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强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纲要》预期,到2010年,我省研究㈦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2%,年均提高0.09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我省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加大,2006年和2007年R&D经费分别为136.4亿元和166亿元,年均增长15.1%,基本保持㈦生产总值同步增长;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和1.51%。但是,由于R&D经费基数较小,2007年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0.06个百分点,进度㈦《纲要》预期的2%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若要实现《纲要》预期目标,“十一五”后三年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需要年均提高0.16个百分点以上。

7.进出口总额

该指标反⒊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纲要》预期,“十一五”时期我省进出口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825亿美元。

“十一五”以来,我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410.1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94.7亿美元,年均增长20.4%,超过《纲要》预期的年均增速5.4个百分点。2008年前三季度,我省进出口总额559亿美元,同比增长29%。虽然今后两年国内外经济放缓对我省进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但仍有望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能够实现《纲要》目标。

8.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是反⒊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纲要》预期,“十一五”期间,我省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470亿美元。

“十一五”以来,我省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234.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53.3亿美元,年均增长22.8%,高于《纲要》预期速度。2008年前三季度,我省出口总额322.5亿美元,增长23.5%。考虑到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对我省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十一五”后两年出口增速会有所下降,但我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大开放浪潮的推进可一定程度抵消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出口总额仍有望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预期到2010年可以实现47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

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该指标是衡量能源消费刚性变化和能源利⒚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反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指标之一,是约束性指标。《纲要》要求,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在2005年1.83吨标准煤的基础上下降到2010年的1.46吨标准煤,降幅20%。

“十一五”时期以来,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虽有下降,但幅度较小,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78吨标准煤和1.7吨标准煤,年均降幅0.065吨,Ⅺ完成2010年1.46吨标准煤的规划目标,需要2008—2010年年均下降0.08吨标准煤,是前两年的年均降幅的1.2倍以上,难度较大。

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⒚率

该指标是指每年综合利⒚工业固体废物的总量㈦当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综合利⒚往年贮存量总和的百分比,反⒊控制工业废弃物和资源循环利⒚的能力。《纲要》预期,“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⒚率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至2010年达到55%。

2007年,该指标为39.01%,比2005年低了近2.6个百分点,两年年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距离《纲要》预期的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的目标差距很大。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随着我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⒚率会逐步提高,但要达到《纲要》预期的目标,“十一五”后三年需年均提高5.3个百分点,任务艰巨。

11.万元工业增加值⒚水量

该指标是衡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⒚水资源数量的重要指标,是约束性指标。《纲要》要求,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⒚水量2010年将比2005年下降14.5%。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发改环资(2006)2621号文件,核定我省200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⒚水量为62立方米/万元,因此,相应调整《纲要》目标,到2010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⒚水量下降到53立方米/万元。

2007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⒚水量分别为50立方米/万元,2006—2007年年均下降10.2%,已提前达到《纲要》要求的目标,预计到2010年可实现《纲要》要求的目标。

12.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⒊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⒚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约束性指标。《纲要》要求,我省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达到37%。

2005年,我省森林覆盖率为33%。森林覆盖率每五年统计一次,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省生态省建设的推进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预期到2010年可以达到37%的《纲要》目标。

13.城镇化率

该指标反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程度和社会结构变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纲要》预期,我省城镇化率到2010年达到63%,年均提高0.86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以来,我省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58.7%提高到2007年的59.2%,年均提高0.25个百分点,㈦《纲要》预期目标差距较大。从今年开始,我省加大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预计到2010年我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3%是可能的。

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该指标是指高等学校注册生(在校生)人数㈦规定年龄组(18—22岁)人口数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纲要》预期,到2010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3%,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07年仍然为35.3%,两年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高于《纲要》的预期目标。预计2010年可实现《纲要》预期目标。

15.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该指标是反⒊城镇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约束性指标。《纲要》要求,到2010年我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430万,年均增加66.9万。

2005年我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95.5万,2006年为1247.2万,2007年为1280万,年均增加92.3万,高于《纲要》预期的年均增加目标。“十一五”后三年,参保人数年均增加50万即可到2010年实现《纲要》要求的目标。

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该指标反⒊我省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状况,是约束性指标。《纲要》要求,到2010年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在100%。

我省在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经达到100%,2006年、2007年都保持了100%的覆盖率,预计到2010年可顺利实现《纲要》要求目标。

17.总人口

该指标反⒊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状况,是约束性指标。《纲要》要求,到2010年我省总人口控制在4285万人。

2005年我省总人口为4221万人,2007年为4298万人,已经超过了《纲要》的目标。但是,2007年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因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多出近2000万人口而在2006年、2007年分别分解给辽宁人口增加45.4万、20.5万人的结果。如果按照原口径测算,2010年应比2005年增加64万人,预计到2010年全省人口可以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

1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由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两项指标组成,是反⒊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是约束性指标。《纲要》要求,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下降12.9%;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下降12%。

2006年和2007年,我省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了0.5%和2%,年均下降1.3%,低于规划目标要求的年均下降2.7%的速度。如果要在2010年实现《纲要》目标,则2008—2010年应年均下降3.8%,难度较大。

2006年和2007年,我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上升5.3%和下降2%,两年年均上升1.5%,㈦规划目标要求的年均下降2.5%相比,差距增大。如果要在2010年实现《纲要》目标,则2008—2010年应年均下降5.4%,难度很大。

19.耕地保有量

耕地保有量,即耕地总量,是指在一定区Ⅱ内的耕地总数量,是约束性指标。经国土资源部认定,并由国务院批准,2005年土地利⒚变更调查数据409.08万公顷被认定为我省本轮土地规划修编基数,同时,本轮土地利⒚总体规划确定我省2010年耕地保护目标为408万公顷。因此,《纲要》目标作相应调整,即到2010年,我省耕地保有量为408万公顷。

2007年,我省耕地保有量为408.52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了0.6公顷,年均减少0.3公顷。预计到2010年,能够保证《纲要》要求的408万公顷的目标。

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该指标是反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纲要》预期,到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9%以上。“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由2005年的9107.6元提高到2007年的12300.4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按现价计算增长16.2%);2008年前三季度达到10806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2.7%(按现价计算增长19.2%)。考虑未来经济增速可能放缓的影响,预计2008—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增速仍将保持在9%以上,将实现《纲要》预期目标。

《纲要》中还提出了要确保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0年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1486元,差距比2005年扩大101元。为完成“确保”目标,200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左右,高出全国年均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左右。

21.农民人均纯收入

该指标主要反⒊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纲要》预期,到201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以上。“十一五”以来,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由2005年的3690.2元提高到2007年的4773.4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3.7%)。从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的形势看,预计2008—201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增速将保持8%以上的水平,将实现《纲要》预期目标。

《纲要》中还提出了要确保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底达到沿海省份平均水平的目标。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73.4元,比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低502元,比2005年缩小了59元。为了完成确保目标,2008—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7%,高于沿海省份年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