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

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张祖群1,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会后发表的《西安宣言》第一次从理论上比较完整地阐述和推行保护文化遗产的环境。“周边环境”被认为是体现真实性的一部分并需要通过建立缓冲区加以保护。3 遗产保护的环境解说个案:历史文

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

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1)

张祖群1,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100070;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

【摘 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会后发表的《西安宣言》第一次从理论上比较完整地阐述和推行保护文化遗产的环境。文章在界定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地理范围之后,给出了其研究的国际意义,为此希望从“历史文化名村”到“大遗址”2个案例中实践文化遗产的景观复原:以爨底下村等8个村落探讨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分析了汉长安城遗址本体与历史环境特点,抓住“大遗址内居民全部外迁是否符合其可持续发展”核心,寻求大遗址的PRED联动,并进行了重点保护区人口调控。最后讨论了景观复原研究的关键点,倡议从实践中应用、总结与修正相关遗产保护理论。

【关键词】人类家园;景观复原;历史文化名村;大遗址;爨底下村;汉长安城

1 研究背景

2005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第15届大会在西安举行。该会议主题是“背景环境中的古迹遗址——不断变化的城镇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会后形成里程碑式文件《西安宣言》。“周边环境”被认为是体现真实性的一部分并需要通过建立缓冲区加以保护。吴良镛院士认为:“它是第一次从理论上比较完整地阐述和推行保护文化遗产的环境……现在ICOMOS提出文化遗产环境的保护,包括文物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等,这是人类文明对待环境的更高认识。”周干峙院士认为:“保存局部和片段不行,很多东西是整体的,整体性越强认识的程度越深,科学性越强,所以现在把文物保护扩大到环境概念上来讲是一大突破。”(2)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在中国首次设立“文化遗产日”,第一次界定文化遗产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即将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置于“文化遗产”概念之下,第一次规范文物即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规范的规定(3)

2 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地理范围与国际研究意义

2.1 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的地理范围

广义的中国黄土地区指今青海日月山以东,北京燕山、内蒙古阴山以南,环渤海湾、冀鲁山地以西,秦岭淮河以北,包括今北京(中南部)、天津、河北、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南(中北部)、甘肃(东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主要孕育地区,其古村落、历史村镇、大遗址乃至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记录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环境变迁的活载物。

国家文物局正在调查即将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在已经公布的第一、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单中筛选了属于黄土地区范围的19处。中国的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4处中国世界遗产大约有1/3~1/2位于广义的中国黄土地区。

2.2 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研究的国际意义

考古学研究、地理研究证明北方黄河流域(含汾、渭)、桑干河永定河流域、辽河流域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演化机制、人地关系等最为重要的3个分区域。

表1 国家文物局已经公布的黄土地区范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名单

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前的序号为公布的原始序号;资料来源于国家文物局。

“中国黄土序列的古环境研究之父”刘东生老人完成了到现在为止,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使中国的黄土成为认识全球变化的一把“钥匙”;建立了的黄土“新风成说”。2003年度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葛全胜等学者阐述了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共7点),其中与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直接关联的有“中华文明演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高分辨率环境要素序列建立与时空特征分析”,“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华夏故土嬗变集成研究及其图谱编制”,“文化的区域差异问题研究”等(4)

2.3 爨底下村的文化内涵

爨(chuān)底下村是门头沟区斋堂镇所属的一个自然行政村,距北京市区90 km。小村海拔650m,属清水河流域,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是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全国第6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坐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爨底下村的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香古色。全村统一构思,各成单元,并配有防汛、照明、防盗设施。四合院内,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等级严格,影壁构思巧妙,砖雕木雕石雕、刀法朴拙;颂辞、壁画、楹联俊秀典雅。村中一条东西走向、完全用彩色石板铺成的小巷,曲径通幽。

爨底下村过去是北京通往山西和口外的要道,北靠龙头浸水,面对金蟾望月和威虎镇山,还有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头、老龙窝、神驹蹄窝、牛头山、抗日小学遗址、九柏九石阵、京西古道遗址等自然景观。墙上还保留着明清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抗战时期敌我双方的标语,以及互助合作、抗美援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这里是拍摄电视剧、电影的天然基地。最近几年有《侠女十三妹》、《华容道》、《迎春花》、《追杀袁世凯》、《手机》等几十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爨底下村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作为京西山区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是国家文物局先后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同时也是北方具有人口(移民)地理、文化(建筑文化)地理、商业地理典型意义的古村落人类家园,也是现代城市化、过度旅游化过程中保护与利用矛盾比较突出的乡村典型。因此,对古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认识是否充分,保护、利用的是否错位以及利益分配是否不均匀等,均影响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乃至乡村、城市可持续发展。

3 遗产保护的环境解说个案:历史文化名村个案(5)

3.1 典型古村落筛选

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村镇)等级规模、不同流域文化范围内,提取古村落滋生、延续的相关制约因子。按照等级规模原则、地域平衡原则、典型性与代表性原则,最后预期选取甘肃秦安县邵店村大地湾、西安半坡村寨遗址、延安米脂县杨家沟村、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等古村落作为样本。黄河流域滋生许多史前聚落,王妙发多次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探讨(6)。历史时期的聚落与史前聚落有渊源关系。预期选择的8个古村落已经大部分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是我国典型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家园,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代表性。

3.2 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的历史地理考察

应用“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民族志”方法,在古村落野外和田间进行实际观测、考察等,以感受、认知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差异性与特质性;配合田野工作参与观察,参考大量原始历史文献,特别是民族志、地方志等,验证、修改、提升实际的文化感知。室内外工作为遗产解说积累基础资料,可以为再现文化传播的历史地理背景,总结地理背景导致的文化差异等积累资料、数据。

3.3 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的内容

以点带面,探讨8个(或者多个)人类家园样本空间形态(建筑结构)、生活生产器具、装饰艺术、治安防御、居住形式的营造等各方面的差异,并作为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外部分析框架,揭示目前人类家园在环境解说功能方面的明显不足。明确环境解说在人类家园的环境复原中的地位与作用,其研究成果将是指导与完善我国遗产地环境解说的重要理论依据。

以“人类家园”为载体,尽量详细与客观地模拟、恢复古人生活的人类场景(即历史时期有人居住、生产、生活的场景),并探讨古人在营造“人类家园”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协调自然的人地关系。即探讨:①从人类家园营造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分期。即使这种分期有别于一般历史时期或时段的分期,也要找出分期的依据、意义、原因等。②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的具体地方经验与具体失败之处,对此进行详细分析。③人类在利用自然基础上,在改造自然方面有哪些具体地方经验与具体失败之处?对此进行详细分析。④人类在改造自然基础上,在协调自然方面有哪些具体地方经验与具体失败之处?对此进行详细分析。⑤总结人地关系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协调自然之间的脉络、过渡甚至后退等表现,并探讨人类同自然界的价值观(重点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分析过渡性的“大地伦理”,展望人类非中心主义),对人类的文化矛盾进行哲学反思(包括代内伦理、代际伦理两方面)。

连接“人类家园本体+人类家园的历史环境”营造的是“人类家园”在地理环境中表现的营造模式,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家园的营造流传具有东方特色的智慧经验(7)。对中国黄土地区“人类家园”营造中几种主要模式如葫芦模式、昆仑模式、风水模式等的源流、演变与发展等进行探讨,并给出具体例证。

史念海先生曾经著文阐述得出结论,黄土高原在历史时期曾经覆盖大量森林,后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导致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并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当然相应也引起一些学术争议。美国学者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为生态中心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强调了大自然的存在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即人类对大自然应该有敬畏与尊重(8)。通过对典型中国黄土地区“人类家园”点剖面分析,深挖历史文献资料,试图恢复历史时期“人类家园”营造中“人类家园本体”需要的具体植物树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树种的变化、增减等,并进行与当代同地区植物的对比。同时对于“人类家园历史环境”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植被等生态要素的植物生态学表现与变异,恢复全新世以来中国黄土地区的生物景观轮廓,找出到底是自然引起的生态变化,还是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造成的。

3.4 人类家园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

对预期所选实证,内、外层次研究内容如下:

(1)进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调查,分析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利用与保护现状,揭示由于缺乏解说系统,游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造成古村落破坏严重的事实。

(2)进行环境解说实例剖析,选择古村落内典型遗迹对其增设遗址景点解说系统、导游讲解服务、解说语言系统等解说内容。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遗址遗迹实地考察,验证环境解说的环境保护功能。

(3)在内部层次上进行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中主体、媒体、客体等多方面属性和特征的分析研究。

(4)在外部层次上,通过不同历史地理环境对比与古村落的实地考察架构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的内容与要点。

(5)应用“EROT环境解说传播模式”理论,完整构建中国黄土地区典型文化遗产地古村落的环境解说系统,为古村落人类家园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img82

图1 我国典型古村落环境解说研究内容及传播模式

4 大遗址景观复原案例:汉长安城的具体保护措施(9)

4.1 遗产保护研究进展(综述)

利用古人历史文献、今人著作、今人论文,考古工作综述,规划思想、布局与结构研究综述,地理环境研究综述,遗址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国内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综述,遗产价值研究综述等得出下列结论:对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村镇到历史文化名城,乃至世界遗产都涉及遗产保护;针对汉长安城大遗址的研究,多从社会经济发展、观光农业调整、遗址保护对策、历史沿革等单一角度入手,没有考虑环境因素是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的基础,没有考虑环境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可分解性,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好坏决定大遗址保护的成功与否。

当前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已经从传统的一维生态环境观上升到二维环境观(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已经进入遗产本体与历史环境双重重视的新阶段。从大环境的概念着手,可以实现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2 大遗址环境保护的方法

大遗址环境保护的主要方法有:(1)覆盖保护方法,覆盖方法、植被覆盖保护方法、铺碎石方法、复原展示方法、绿化标识方法。(2)场馆保护方法。(3)技术保护方法,物理加固方法、化学加固方法;土遗址保护材料多用PS,有机硅,PVAc,PVB。(4)综合保护方法。并针对汉长安城进行乡村景观整饬、技术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具体探讨。

4.3 汉长安城本体与历史环境的保护

(1)大遗址内居民全部外迁是否符合其可持续发展?

①法规管理的执行:是否需要在《西安市四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1995)基础上增加反映2002年文物保护法与适应新形势的具体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惩)!

②管理机构的整合:多家考古机构、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管理机构、中外(主要是日本,韩国)合作机构等的合作,学术整合!

③管理经费的落实:将文物保护特别是大遗址保护纳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制!国家文物局已拨专款2900万元,汉长安城是中国“十一五”重点投资100处大遗址之一。

(2)中国遗址独有的人口特点

爨底下村:明初山西“韩”姓移民的后代,《爨底下村的韩姓家谱》13代解读,全部移民合适吗?!业祖润教授《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也只提到疏散人口是重点。

北京的“袁崇焕墓”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祖盗下袁崇焕头颅、佘家守墓十七代(373年),为保护文物迁走活态的佘家义士合适吗?赵中枢教授一语可概括之,“拿历史街区来说,街区的房屋建筑是一个风貌外壳,居住其中的人是历史街区的灵魂,是继承者和传承者,他们与遗产及其环境密不可分。按照《西安宣言》的理念,我们就可以避免拆除遗产周边建筑而导致丧失历史环境的遗憾。”(10)

(3)汉长安城大遗址人口特点

一般保护区内有3个街道办事处,54个行政村(建设控制地带有14个村庄),11262个农户,村庄占地面积571.2hm2,外加建设控制地带合计5万多人。

保护区内居民世代习居于此,安念故土情结浓重,不少人以长安古都后裔自居,不少是近代河南人后裔。

从社会结构评价来说,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从生活质量评价来说,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口医生数等都呈现典型二元结构,差异明显,社会矛盾突出。

(4)基于人口适当迁移的PRED联动(11)

对于“大遗址内居民全部外迁是否符合其可持续发展”这个关键问题,文物保护学者从保持遗址的原真性角度伸手向政府要钱(债),主张居民全迁;部分当政者、部分城市规划学者从城市全局着手,建议维持原状,主张居民少迁或者不迁;政府的措施政策取向取决于一定时间内何种观点占主流。

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实质是:①是否坚持文物价值第一、经济价值第二。②是否牺牲当代居民的暂时利益换取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利益。③到底应该牺牲当代居民的多大暂时利益来换取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利益。

图2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PRED协调发展的模式(引自:陈稳亮、张祖群、赵荣,2006)

遵循遗址区内合理外迁人口,减小承压力,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保护遗址本身与遗址环境,寻求大遗址的PRED联动。模式分析分过程、决策、实施过程3部分。

①分析过程:对土地功能进行适宜性开发是对我们所做的决策进行保护性的控制和开发性的引导。

②决策过程:从保护和发展入手,在保护方面倡导动态保护,使文物的历史价值得以延续,实现了保护的目标;发展观光农业,是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收入的提高为保护提供资金保障;而建设遗址公园使用功能的公共性得以提升,正好发挥了保护的作用。在发展方面以居民、文物遗迹、历史环境互相之间的发展关系展开决策。模式中的3种决策最终的受益对象均为保护区里的居民(P),从而形成一个以3P为顶点的稳固三角形发展模型;而居民生活的改善不离开对文物遗迹(R)的保护和历史环境(E)的更新。强力发展的愿望必须将促使居民对遗产和环境进行更为主动积极的保护。若R、E得到有效保护,其有价值的释放又将反作用于P的发展,使3P的三角模型发展模式更为稳健,从而使遗产保护区的PRE的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成为可能。

③实施过程:进行有序移民,为我们所做的决策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空间上的可操作性。

(5)重点保护区人口调控措施

①区内遗址边界外延50m以内的地段范围和今后发现的具有保护价值的遗址外延50m的地段范围的村落以搬迁方式进行整治。将城墙范围内,包括城墙、长乐宫、北宫、东西市等遗址上的40个村庄(31527户,占地面积502.2hm2)全部搬迁(其中北部城墙15个村庄直接向北外迁100m至一般保护区以外的空地,其余村庄逐步向遗址以外的六村堡组团、未央组团、草滩农业开发区和城区迁移)。

②首批迁移的村落有周家河湾、大刘寨、东张、黄庄、柯家寨、罗寨。总计需要搬迁6个村子共5156人,住房建筑面积179583m2,占地面积52.6hm2,并全部拆迁其中的现代建筑,以确保遗址安全。

③搬迁的村镇应结合城市发展逐步向遗址以外的六村堡组团、未央组团、草滩农业开发区和城区迁移。

④搬迁所需经费在国家、省、市、未央区、当地居民之间按照4∶2∶2∶1∶1的比例进行分摊。

⑤以开敞空间和汉长安城天际线要求,对环境控制区进行分层空间控制,形成层次鲜明的文化景观;以未央宫前殿为汉长安城景观保护制高点,对重点保护区进行建筑高度限制,以确保汉长安城天际线的完整,营造和谐的文化景观。

5 结论与讨论

(1)“历史文化名村”研究的关键点

①对不同指标表征下人类家园的实例选择会有所不同,这直接关系到最后对人类家园营造模式的选择。本研究预期选择的8个案例,以点带面,最后可能进一步修正、变动。

②对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可以提取相关有用内部信息,对古村落人类家园的历史地理考察可以提取相关有用外部信息,两者需要有效结合。

③环境解说凭借其独特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如何实现古村落人类家园有效管理、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关键取决于古村落环境解说内容提取是否充分、EROT传播模式是否有效。

(2)重新认识大遗址双重价值是进行遗产前期研究、遗产保护、遗产利用等的基础。

大遗址价值评估与遗产保护研究可以遵循一定范式。“如何在大遗址价值分析基础上,实现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是大遗址学科研究的契入点,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大遗址价值分析(文化价值再认识,经济价值估算,文化遗产价值的优化利用),在汉长安城实例中可以很好借用,并可以提出汉长安城大遗址的保护措施;要突破个案研究局限,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需根据不同地区大遗址特点进行总结,为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等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图3)。

图3 大遗址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的研究范式

遵循着实证主义范式,对于汉长安城大遗址的研究可以形成“问题提出—价值分析—遗产保护”的思路,如何对比分析汉长安城大遗址与其他大遗址的异同,以便更好的寻求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12)

(2)遗产本体景观、环境风貌景观双重保护是探索与认识中国黄土地区文化遗产的基点。

(3)完善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区规划技术规范》,可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法和理论。目前国家法规只有:2002年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与2000年版本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含案例阐释)》,在指导上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借鉴与完善相应国内外理论。

(4)应以人为本,寻求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在学术层面与操作管理层面达到一种平衡,特别在政策管理上应该加大力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二十八)编纂出版文化典籍”、“(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三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三十二)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提到“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其中重点编制100处重要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汉长安城排名第一(13)

当前,最为重要的是不仅仅制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政策,而是将这些理论与政策落实到实处,并完善之!历史(人文)地理学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中必大有用武之地!历史(人文)地理学可为人类东方文化遗存之延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Tilden F.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Chapel Hill,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57

2 Tilden F.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3rd ed)U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7

3 蔡惠民.“国家公园”解说系统规划与经营管理之研究.台北“内政部营建署”,1985

4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人文地理,1999,14(2):27-29

5 赵荣,李同升.陕西文化景观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6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26-334

7 邓冰,吴必虎,高向平,等.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浅析.比较教育研究,2004(12):67-70

8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商业研究,2005(8):164-167

10 张祖群.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人类家园的定量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2):227-231

Case Research on Cultural Heritage's View Restoration(Legacy Protect)in Yellow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From Cultural Heritage's Village to Great Ancient Site

ZHANG Zu-qun1,2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 2Center For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Abstract After the 5th meeting of I como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they published the xi'an Announcement,which in theoretically,completely analysed and promoted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s environment.After defined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y of YellowRegion in northern China,the passage showed the international meaning of research,and participated to put view restoration into effect through the two cases about“Fromcultural heritage's village to the great ancient site”:through eight villages like Cuandixia village,investigated the EROT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ng mode of human setting house;analysed the main body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s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an city in Han dynasty,caught the core on whether it was in keeping with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that residents in historical sites migrated outside,seeked for historical sites'PRED related-move,and controled the population in mainly protective regions;finally,discussed the key to view restoration research,and advised to practise,summary and modify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theory.

Key words human setting house;famous historical village of view restoration;the great ancient site; Cuandixia village;Chang'an city in Han dynasty

【注释】

(1)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校级科研项目“中国北方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北京地区个案”(项目批准号:2006XJ0015)、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课题“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立项号:06E021S)资助成果。感谢赵荣教授对本人硕士论文《汉长安城保护规划案例》的指导,感谢侯甬坚教授对人类家园环境解说模式的提示,也感谢赵明硕士与本文在环境解说模式思路上的争鸣。

(2)周干峙.科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里程碑——《西安宣言》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光明日报,2005-12-09

(3)李晓东.对《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理解.中国文物报,2006-03-03(5)

(4)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等.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地理研究,2004,23(3):374—384葛全胜,方修琦,张雪芹,等.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研究的思考.地理研究,2005,24(3):345—358

(5)张祖群,赵明,侯甬坚.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研究之展望.西北民族研究,2007(1)

(6)王妙发.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历史地理,1988(第六辑)王妙发.黄河流域史前聚落地理之再检讨——以河南省为例.历史地理(第十四辑),1998

(7)侯甬坚.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4):5-16侯甬坚.寻找东方人类家园的营造经验.神州学人,2006(1):32—34

(8)(美)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张祖群.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5张祖群.文化遗产:内涵、保护、优化利用及“申遗”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6(1):139—145

(10)李晓东.对《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理解.中国文物报,2006-03-03(5)

(11)陈稳亮,张祖群,赵荣.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与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与思考.城市规划,2006,30(7):63—67该文初步揭示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经济生活与遗址保护相互制约的现状,对保护区PRED不协调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其协调发展的5项对策,即土地适宜开发、动态保护、发展观光旅游业,建设遗产公园、进行有序移民等。

(12)张祖群.汉长安城的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5.54—55

(1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09-14(1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