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

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本节以经济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着手,从三个方面梳理经济学专业学分制教学改革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以及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实践,并探讨经济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关系。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

本节以经济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着手,从三个方面梳理经济学专业学分制教学改革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以及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实践,并探讨经济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关系。

(一)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

1980年学年学分制时期的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关专业培养要求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且通过实践,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系统地、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有社会经济现状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成就、新发展;能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研究经济理论问题和实际经济问题;……[5]

1994年过渡时期学分制的经济类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初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经济问题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具有在社会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用计算机;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6]

2006年深化学分制时期经济类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所列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进一步深化为:本专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熟悉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调查、经济研究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7]

概括以上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1994年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渡时期、2006年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时期与1980年学年学分制时期的教学计划相比,人才培养目标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与学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为了“能初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经济问题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需要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训练;(4)由于教学理念进一步向宽口径专业教育方向发展,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即培养经济学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二)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

从1980年、1994年到2006年,随着复旦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深化,带来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见表2-1)。

表2-1 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资料来源:1980年、1994年和2006年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

1980年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在所有14门专业必修课程中,“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资本论等)”课程占了专业必修课程学分的38.23%。

1994年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具有几个特点:(1)“西方经济学”课程从无到有,并与“政治经济学”课程获得了相同的学分;(2)构建了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主要框架的专业必修课程,如世界经济概论、公共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现代投资学国际金融概论、国际贸易概论、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等课程,还有对经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3)在选修课程中,教学计划规定学生除修读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外,应该在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中修读若干学分,专业教学的视角比以往更开阔。

2006年经济学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特点是:(1)经济类基础教育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线性代数(表2-1中带*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程;(2)新增课程显示扎实、宽厚、系统和科学的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如新增财政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拓展、丰富、深化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所涵盖的教学内容;中国经济史课程改为中国经济史学课程,对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理论和学说进行研究;新增当代中国经济课程,对发展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3)在综合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外又设置了任意选修课程(7学分),修读经济学各专业以外的、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与修读人文类、法政类基础课程(6学分),使跨学科课程占了总学分的8.60%。在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深化的同时,课程设置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经济类基础课程为纽带,现代经济学理论专业课程为主导的课程设置结构。拓展学生选修课程的范围,鼓励跨学科修读课程,使综合性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实践

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专业必修课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增加课程总量、设置学士学位课程,提高经济学各专业共同必修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等方面。

1.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课程总量

1980年的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30,其中专业必修课程78学分(含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学分数的60%;专业选修课程20门,需要修读17学分。

1994年的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70,其中专业必修课程64学分(含实习调查和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学分数的37.64%;修读本专业选修课程,24学分(课程总量18门);另修读经济类其他专业选修课程14学分(课程总量约70门),占总学分数的22.35%。

2006年的教学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50,专业必修课程48学分(含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学分数的32%;本专业选修课10学分和修读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6学分,占总学分数的10.66%,真正“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在经济学类各专业课程中得以实现(见表2-2)。

表2-2 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块一览

img15

注:*表明学分中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课程。

资料来源:根据1980年、1994年和2006年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统计。

从表2-2统计可见,专业必修课占总学分的比例从1980年的60%,1994年的37.64%下降到2006年的32%。而课程总量大幅度增加,表现在:专业选修课程门数从20门增加到90门,任意选修课学分从无到有,综合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比例从占总学分4.71%提高到8.66%。不同阶段课程模块的不同组织,课程的总量大幅度增加,反映了复旦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在不断深化,是课程设置改革的不断探索。学生选修课程的范围从经济学基础课拓展到人文类、法政类的基础课,与任意选修课学分的设置一起,使跨学科修读课程,将培养综合性人才落到实处。

2.设置经济学学士学位课程

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类共有五个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和财政学专业。2002年至今,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特点是经济学学士学位课程的设置。现以2006年经济学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士学位课程)作为分析的基点(见表2-3)。

表2-3 2006年经济学各专业学士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

img16

注:带*的课程是经济学类各专业共同的学士学位课程。

资料来源:2006年经济学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表2-3显示,按照复旦大学“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基本思路,经济学院在设置经济学各专业教育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各专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各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分成两部分,与所授经济学学士学位密切相关的学位课程和显示各专业差异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专业,在专业必修42学分中,有21学分是经济学学士学位必修的共同课程,而另外21学分则是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保险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分别是15学分和18学分(见表2-4)。

表2-4 经济学各专业学士学位课程在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中所占比例

注:*表明学分中不含“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课程。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经济学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统计。

表2-4显示,在五个专业的必修课学分中,三个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占必修课程的比例在50%。

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通过经济学五个专业学士学位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

3.经济学各专业共同必修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得到提高

从1980年经济学各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中除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以外,没有两个专业的共同必修课程;到1994年经济学大类里,经济学、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投资经济等专业中,专业必修课程中的共同课程占总学分的24.7%;而2006年经管类基础课程(25学分)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课程(21学分)中共同必修课达到总学分的30.66%。

伴随着复旦大学整个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经济学各专业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实践,经济学学士学位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实践,一方面以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应对时代挑战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学科方法论训练;另一方面,构建经济学各专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学科发展的逻辑脉络和知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使之有机结合。这些教学改革的实践,推动着经济学教育向“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