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实践探索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参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培养方案的课程门类设置及课程内容选择应与本学科的学科内涵及学科范围相匹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改革事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方面,在此勿须赘述。

郝明君[1]

(重庆师范大学)

摘 要:当前形势下,按一级学科修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研究生培养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该秉承以一级学科为单元修订培养方案、明确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凝练一级学科研究方向、构建主体性与时代性相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等改革理念和基本要求;做到凝练研究方向、规范课程设置、强化科研能力培养,使培养方案与改革理念高度契合。为保障培养方案的改革,各培养高校必须提供健全的人力保障、充足的经费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变得日益紧迫。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随后三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研究生教育改革被提上重要记事日程。国家在上述文件中提出了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精神。2011年,国家公布了新的学科目录,新目录淡化二级学科,表明国家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细微变化,开始注重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改革培养方案,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要求

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服务需求和提高质量为主线,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开放办学,注重科教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以一级学科为单元修订培养方案。研究表明,很多高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都是以二级学科为修订单元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基于这种理念制定的培养方案,既有一定优点,也有一定问题。其优点在于,二级学科目录下,可以设置较为细化的三级研究方向,它既兼顾到学科的自身特点,又兼顾到学校和导师的实际。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方向过细,容易造成导师的研究领域过于狭窄,难以形成较稳固、成体系、有特色、有影响的学科建设方向,人为割裂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以一级学科为单元修订培养方案,也是优点与不足并存。其优点有三:其一,可以解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背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研究为教学所用、为人才培养所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科学研究为职称服务的现象;其二,在一级学科目录下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有利于汇聚导师队伍,使相关研究领域的导师聚焦于某学科方向,为学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三,在不能改变国家学位授予条例前提下,将凝练的学科方向对应某(些)二级学科,将为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不足之处在于,某些有一定特色的三级方向因师资队伍较少,可能会泯灭或遗失。但从长远看,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依然是利大于弊。因为依据国家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一级学科为修订单元制定培养方案是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走向。

第二,应明确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过于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能力培养。正是认识到这一缺憾,自2009年起,国家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原有的19个专业学位类型扩大到39个专业学位类型,并且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类型(领域)。然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没有统一的硕士学位标准或要求。直到2013年,国家公布了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统一基本要求,这为各高校培养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参考或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学校实际,同时要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学术能力,从规范性和质量两个维度明确一级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第三,凝练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培养方案应体现一级学科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在一级学科目录下凝练部分研究方向。结合我国学位管理条例实际,凝练的研究方向要对应某二级学科,或包含某些二级学科,或与某一级学科相交叉。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环节的确定等,都应体现凝练出的研究方向的特色和学科特点。

第四,要构建主体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参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培养方案的课程门类设置及课程内容选择应与本学科的学科内涵及学科范围相匹配。同时,要紧跟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兼顾学科交叉与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最后,要改革培养方式、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方案要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案应为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留有一定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以及学习进程等进行适当的安排。为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必须明确一系列相关规定,比如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明确规定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听取校内外专家各类学术报告;明确规定研究生开展并参与校内学术研讨(Sem inar),使学术研讨常规化;明确提出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科研成果要求和学术道德要求。

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措施

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改革事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方面,在此勿须赘述。仅就培养方案本体而言,一个较为完整的培养方案一般包括10个部分,即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培养方式、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毕业与学位授予、主要阅读书目。其中,研究方向凝练和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以一级学科为修订单元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入手。

其一,凝练研究方向。这里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指学科方向,它不是二级学科目录下的三级研究方向,而是高于二级学科、低于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研究方向的凝练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兼顾学校实际。在既有的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中,根据学科实际凝练研究方向。比如,有的一级学科目录下至少涵盖6个二级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有的一级学科目录下则涵盖较少的二级学科。对于涵盖较多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可凝练4~6个研究方向,并且每个方向要对应一个或多个二级学科;对于涵盖较少二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则酌情凝练2~3个研究方向,同样对应某个(某些)二级学科;对于新增列的一级学科,由于涵盖的二级学科较少或者没有涵盖二级学科,则酌情凝练。涵盖二级学科的可以凝练几个方向,并分别对应既有的二级学科;没有涵盖二级学科的,可以凝练2~3个方向,并分别对应该一级学科。对应的目的是与现有的学位授予条例保持一致。

凝练研究方向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一级学科下设置的研究方向要科学、规范、稳定,同时要考虑本方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②鼓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新方向,提倡学科间的交叉渗透。③数量不易太多, 以4~6个研究方向为宜。

其二,规范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环节三部分,必修课程即为学位课程:①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科基础课则是在一级学科目录下开设的3~4门课程,其中学科前沿类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共2门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供本一级学科研究生必修。②研究方向课是根据一级学科目录下的研究方向开设的课程,每个研究方向开设2~3门课程,供本研究方向研究生必修。考虑到学科生长点问题,自主设置的交叉性二级学科,可作为一级学科目录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设置课程。③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学科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学科专业选修课是根据一级学科目录下的研究方向开设的课程,每个研究方向可以提供1~2门课程,供本研究方向研究生及该一级学科目录下其他研究方向研究生选修;公共选修课作为任选课程由研究生院开设,供全校研究生选修。为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可以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选修其他学校或本校其他学院所规定的研究生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课程考核按照选修课标准执行。④对于同等学力及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规范课程设置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学科特征和应有的知识结构,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②课程设置要结合学校实际,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范例,全面梳理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③课程内容要体现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前沿状况,注意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和参考书,及时更新课程内容。④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必修课程应编写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应编写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大纲及简介应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开课学期、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内容。

其三,强化科研能力培养。培养方案要改变过去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淡化科研能力培养的缺憾。培养方案应该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数,将研究生从繁重的课程教学中脱离出来,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过程指导和学术研讨。将学术研讨(Sem inar)常规化,规定研究生必须参加导师组或导师组织的学术研讨(Sem inar);同时,可采用数量化方式规定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的次数,比如每学期不少于10次,以此解决导师当面指导研究生次数太少的现象,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此来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作为必修环节,此规定应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以大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保障

培养方案改革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是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否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要推进培养方案改革,应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第一,要有健全的人力保障。要组建培养方案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主要由各学院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组成,这将为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工作小组由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这将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制定出的培养方案要在全院讨论,告知每一位导师或任课教师,让他们了解培养方案改革的主要思路和精神,为培养方案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执行保障。

第二,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改革培养方案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以解决各学院的培养方案调研、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研讨、培养方案修订等诸多环节的费用开支问题。培养方案一旦制定,必然涉及方案的执行,比如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第三,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新的培养方案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文件,以保障新方案的执行,否则新的培养方案将会失去本有的价值,改革目的也会迷失。

【注释】

[1]作者简介:郝明君,男,汉族,1972年生,山东沂水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