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为了进一步加快宁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宁夏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下对策。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宁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宁夏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下对策。

一、保证粮食的稳定增长,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保证农业稳定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到20世纪末宁夏粮食总产量目标是23亿公斤,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开垦宜农荒地,扩大耕地面积,特别是水浇地面积;二是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增加农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投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实现集约经营。今后十多年如果以粮食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40%,粮食总产达到预定目标,仍需要上百万个农业劳动力,随着粮食的增长,经济作物、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等都要相应发展,这样就可以吸纳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加的劳动力。

二、发展乡镇企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宁夏乡镇企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今后十多年要有一个扎实的、较快的发展。要坚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放宽政策、放开发展”和“依靠优势,依靠技术,兴联合,增效益,面向市场需求,优势行业先行,内涵外延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四轮驱动,开拓优势产品,注意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预计到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左右,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5%,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左右,占农村劳动力的31%,这样可以吸纳农业劳动力38万人。宁夏地区优质农副产品比较丰富,品种多样,但现有加工能力小,多数农副产品靠出售原料实现低廉价值。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有利条件多,潜力较大,如粮食、油料、畜产品、水果、饲料、亚麻、造纸、草柳编织,“四豆”加工等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可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宁夏矿产,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人均发电量居全国前列,发展乡镇采掘业、机器制造业、建材、电石、碳素、铁合金等耗能工业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宁夏乡镇企业创汇产品已有一定基础,目前已同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往来,为乡镇企业发展创汇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经过努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

宁夏地区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是农业劳动力充分利用和转移的困难之一。宁夏要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和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增加投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集约经营,最主要的要靠有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农民,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更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才能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保证应有的产业效益。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首先要在农村扫除文盲。特别是青壮年中的文盲,同时逐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农村不再增加新文盲。其次要重视提高县乡各级领导干部的水平,积极培训在乡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复员军人和能工巧匠。再次要落实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人员下乡到基层工作的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解决目前县以下技术人员少、设备差、经费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帮助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

四、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对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安排得当,合理使用,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人口过多,又给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和困难。预计2000年全区人口将达到570万人,农村劳动力达到192万人,比1987年增加64万人。人口增加过多,增加消费,减少积累,将给农村劳动力就业造成更大的困难。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村人口过速增长,使2000年前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执笔:陈心慧、王志兴、杨正明

【注释】

[1]《中央劳动就业委员会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方针和办法》,见《中国人口年鉴》(1985),第1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