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今后,上海市郊区要根据振兴上海经济的总要求,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更好的协调发展。目前,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农机是一个薄弱环节,影响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今后,上海市郊区要根据振兴上海经济的总要求,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更好的协调发展。完成“七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经济指标,必须使劳动力资源和结构与之相适应。这方面的趋势大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趋势会略有减少。从现在的年龄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略有增长,如据对郊区马陆、月浦、东沟、新桥、七宝、奉城、宣桥、秀花桥、新港、亭新和竖河11个乡的调查,从1984~1990年小学毕业后,全部进入初中的学生数为42.18万人,毕业率为99%的话,就有毕业生37.5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为9.1万人,毕业生数8.1万人(初中毕业生20%以上进入高中,高中生毕业率为95%),加上部分青年考入职业技术学校、大专院校,以及又有一部分毕业生分配到郊区农村等因素,以此来推算,全上海市郊区到1990年可增加劳动力25.8万人,同时,按这11个乡的老年退出劳动年龄的情况推算,全郊区约有19万人,增减相抵后净增6.8万人左右,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国家建设用地增加,每年继续有一批劳动力进入城市国营企业;随着进一步开放搞活,流动外出、进大专院校学习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也将增加,因此,从总体上看,今后将会继续出现1982年开始的农村总劳动力略有减少的趋势。

从整个上海市振兴经济的要求来考虑,郊区第二、第三产业必然要进一步发展,对外出口的开放必然要进一步扩大,内外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入。目前,在第二、第三产业经济比重较高的乡、村,已经出现劳动力短缺偏紧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面在今后还将扩大。同时,目前农业上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较慢,农业的经营规模过小,这些都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上述情况,今后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认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多的劳动力捆在有限的耕地上,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认识,增强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自觉性,把握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契机,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第二,发展农业机械,扩大适度的经营规模,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目前,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农机是一个薄弱环节,影响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今后,建议国家要加强对农机的科学研究和生产,集体要增加积累,增加对农业机械的投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扫清障碍

第三,开放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业劳动力在本乡、本村就地转移,固然有“离土不离乡”而减少社会交通、住房等困难的优点,但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封闭性的劳动力转移方式,不利于人尽其才,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因此,今后,要逐步地开放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兄弟省之间的劳动力合理流动,解决郊区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

第四,努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的农工商综合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提高师资质量,认真贯彻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工技术教育,使农村劳动力更新观念,增强现代意识,掌握新的产业技术知识,由体力型转向智力型,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执笔:陈锡根 李华欣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