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及趋势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及趋势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乡镇企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在经历了“离土不离乡”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后,1986年以来,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苏北地区,家庭工业在乡镇企业中占较大比重,成为转移这些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目前来说,兼业转移仍是农村中最主要的方式。

第二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及趋势

一、转移的形式

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进入乡村集体工业企业

进入乡村集体工业企业有两种情况:一是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就地转移。江苏省农村人口密集,人多田少,劳多地少矛盾突出程度为全国之冠。1970年,全省人均耕地1.56亩,劳均耕地3.55亩。加之在人民公社单一经营条件下,农村收入不足,积累有限,难于扩大再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分低下。束缚在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着“隐蔽性”失业,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农民不得不到农业以外去寻找新的出路,以公社集体经济名义兴办的社队企业便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二是1978年后,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放开、搞活,兴办乡镇企业就地转移劳动力的势头更加迅猛(见表13-4)。1970~1985年,乡村集体工业企业吸纳了农村20%以上的劳动力。

表13-4     江苏乡村集体工业企业转移劳动力数(1978~1985年)

img60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1978~1986年。

(二)以“离土又离乡”形式向异地转移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江苏各地经济水平差异更加明显。乡镇企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在经历了“离土不离乡”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后,1986年以来,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而苏北和内地等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则又因为资金缺、人才缺,交通不便,离大、中工业城市远等条件的限制,农业剩余劳动力又无法就地转移。正是由于地区之间劳动力余缺的自行调节功能,江苏农村20世纪70年代出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高潮后,又出现了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进入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新势头。1987年年底,无锡市三县(市)乡镇企业吸纳9万多外地劳动力,其中60%以上来自苏北。再如苏南张家港市塘桥镇,该镇是苏南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引进外地劳动力较多的地区。1984年该乡有外来职工1446人,到1986年6月底已猛增到3320人,占全镇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21.3%。在外来劳动力中,该县外乡的占74.7%,本市外县的占2.5%,本省外市的占19.5%,外省市的占3.3%。到1987年末,仅张家港市乡镇企业引进的外地劳动力已达4万余人,全苏州市农村约10万人。

(三)自办家庭工厂

1983年以来,在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同全国其他省区一样,江苏农村家庭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家庭工业产值由1982年的2.1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60亿元左右。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苏北地区,家庭工业在乡镇企业中占较大比重,成为转移这些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据1987年的统计资料,江苏省农村家庭工业从业人员87万人,占乡镇企业转移劳动力总数的12%。海门县三星乡发展家庭绣品服装加工,猫盆工艺品生产,使全乡50%的劳动力从农业上转移出来。

(四)组织建筑队伍

历史上江苏农村就有一批木工和泥瓦工匠,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各种匠人组织起来,形成众多建筑施工队伍,外出承包施工项目。1987年,江苏省已形成一支拥有107万人的建筑大军。这支队伍几乎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各省(市)、自治区,进入许多大中城市。江苏省南通市农村建筑施工队伍近30万人,占转移劳动人数的1/5还多。

(五)从事交通运输,兴办商业、饮食业

近几年,江苏农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一扫过去不经商的旧观念,有从事长途贩运的个体运输户,也有在农村设店经营日用百货,还有进入城镇办起各具特色的饮食店,地处交通要道的苏北盱眙县马坝镇,有100多家附近农民办的饮食店,江苏全省已有近70万农村劳动力从事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其中个体经营的劳动力达55万人,占70%以上。

(六)进入城市工厂、企事业单位当合同工

近年来,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不仅许多乡镇企业劳动力紧张,苏、锡、常等城市劳动后备军也很不足,这给苏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极好的机会,大批苏北农业剩余劳动力被这些市的纺织、轻工、化工、机械等行业招收为合同工。招进的农民合同工绝大多数被充实到重体力劳动岗位

二、转移的趋势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与非农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转移的空间跨度两方向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可揭示江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一)转移的深度

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与非农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可划分为“兼业转移”和“脱农转移”。兼业转移还可再细分为兼业“Ⅰ型”和兼业“Ⅱ型”:前者以非农活动为主,兼营农业;后者正相反。目前来说,兼业转移仍是农村中最主要的方式。这主要是当前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体系所决定的。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农村,除极少数几个村组的耕地由“农业车间”承包外,绝大多数地方的耕地仍是按人头、按劳动力划分。由于现行的土地政策既缺乏明确而完整的土地产权制度,又缺乏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制度,一般农户既不愿多包耕地,也不愿转出耕地。这样常年在乡镇企业工作的职工,照样得利用工余和节假日经营承包地及口粮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本地工作的乡镇企业职工几乎都属兼业转移型,尤其主要是兼业“Ⅰ型”。

脱农转移的劳动力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已有稳定的职业,如顶替父母到国营单位工作,到国营、大集体单位做长期合同工等;另一类是从事某项流动性大的职业,如长期在外施工的建筑工、进行长途贩运或在外地乡镇企业工作的职工,这部分人脱农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在外,无法耕种。据南通市的抽样调查,1985年被调查的8个村民小组共345人,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转移劳动力中,有22人属于有稳定职业,占转移总数的6.4%,因长期在外而无法耕种者共102人,主要是建筑业,占转移总数的29.6%,其余都属于兼业转移,占转移总数的64%。其中,兼业Ⅰ型占46.4%,兼业Ⅱ型占17.6%。

由此可见,最为彻底的转移是脱农转移中的具有稳定职业的劳动力,他们全无后顾之忧,完全与农业脱钩。其次是脱农转移中流动性职业的劳动力和兼业I型劳动力,也即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劳动力,在适宜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这部分劳动力也很有可能迅速转变为脱农型。转移层次最浅的是兼业Ⅱ型,这类劳动力多为中老年及妇女,文化程度一般也较低,主要时间经营农业,剩余时间从事家庭副业。在上述南通抽样的这类劳动力共61人,其中中老年人就占81.9%,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各占36.1%。

(二)转移的趋势

江苏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就地转移向近年来的大规模跨区转移发展的趋势。

就地转移曾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方式,它包括家在本地的各类乡镇企业职工,从事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的个体经营者、短途劳务运输业的从业者,以及从事各类家庭副业生产者,他们一般食宿在家,早出晚归往返于家庭和工作地点之间。可见,就地转移的劳动力只是变动了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场所,但并未迁移居住地点。

就地转移比例的大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越发达,生产门路越广,收入越高的地区,就地转移的比例越高。苏南许多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不仅将本地许多原来外流的劳动力吸引回来,还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据对苏南的无锡、常熟、张家港等5县(市)的抽样调查表明,在1986年由农业转移出的773个劳动力中,有729人转向当地农村内部的第二、第三产业,占当年转移总劳动力的94.3%,“离土又离乡”的仅占5.7%。

此外,就地转移比例的高低,还受国家政策宏观控制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之所以不像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那样大批涌向大、中城市,受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1985年后,国家放宽了对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近两年来出现了大规模跨地区转移的新趋势。按其流向地区可划分为两类:

1.农村——农村

这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出、转入地都是在农村,由落后地区农村转入发达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也有一部分是转入发达地区农村承包土地,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进厂的劳动力多了,务农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城市郊区这种矛盾尤为特殊,一部分外来的劳动力则填补了这一空缺。据统计,仅在无锡市郊区承包蔬菜种植的外来劳动力就有1万人,占流入总劳动力的6.7%。流入无锡县从事种植业的外来劳动力也有782人,占流入该县总劳动力的2.8%。

2.农村——城市

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劳动力转移中较高的层次,也即人们常说的“离土又离乡”。它包括:一是进城从事工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等。这部分劳动力进城后虽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他们大多数有一技之长,在城市第三产业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二是进城从事建筑业。江苏的建筑施工力量雄厚全国闻名,其主力则是来自农村尤其是苏北农村的建筑施工队。三是进城市工厂当合同制工人。据1986年统计,无锡市区(含郊区)吸纳外来劳动力15万人,其中经无锡市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农民合同工就达9.82万人。过去这类劳动力进城一直以民间渠道零星转入,如亲友介绍或主动上门求职,或企业自行招聘等。但这种零星转移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1988年4月,全省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交流活动应运而生,省劳动局牵头在南京首次召开全省性劳动力交流会,两天时间即签订劳动力交流意向协议书73份,其中一项协议从苏北有组织输往苏南10944名劳动力。1988年4月底,无锡市自行举办了一次劳动力交流大会,一次引进劳动力3300多人。其中由苏北17个县(市)劳动部门集中组织的1471名农业剩余劳动力被无锡市纺织、轻工、化工、机械等行业招收为合同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