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转化为利润,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假设某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100万元,不变资本为80万元,可变资本为20万元,剩余价值为20万元,利润率就大大小于剩余价值率。

6.1.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

如前文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其价值构成为W=c+v+m。 其中c为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即过去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m是现在的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 用k代表生产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由此可见,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是两个不同的量,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生产商品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全部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是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的资本耗费,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小于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 两者的差额便是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和资本家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范畴。 首先,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生产成本作为资本的耗费,资本家必须在出卖商品后将它收回,才能重新购买生产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 其次,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赚钱或亏本的标志。 资本家出售商品的价格,如果高于生产成本,他就能赚钱;反之,则亏钱。 可见,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再次,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由于商品的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因此它们之间便存在一个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可以影响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价格的高低。 哪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这个差额就越大,其商品的销售价格就可以相应地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越处于有利地位。

成本价格从两个方面掩盖了劳动创造价值和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真相。

①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不管是旧价值的转移,还是新价值的再生产,都是工人劳动耗费的结果(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当c+v转化为成本价格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质的区别被抹杀了,二者都成了商品价值中补偿预付资本的部分。 价值本来是劳动耗费的结果,现在却成了资本耗费的结果,本来同形成价值无关的成本价格,倒成了商品价值的基础。 这样,价值生产的真相便被掩盖了。

②从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来看,本来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可是在成本价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不同作用完全消失的情况下,这里c和v同样都成了预付资本的耗费,都同样要从实现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 本质上的区别变成了只是支付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不同物质生产要素形式上的区别,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完全被掩盖了。就是利润率。 用P′代表利润率,则

经典语录

总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进入价值增值过程,但在物质上总是全部进入现实的劳动过程。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虽然只是部分地参加成本价格的形成,但会全部参加剩余价值的形成。不管怎样,结论总是:剩余价值是同时由所使用的资本的一切部分产生的。

——马克思

(资料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43页)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上却不是这样。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全部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 商品价值公式W=c+v+m变为(c+v)+m,即k+m。

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因为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本,但是在物质形态上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所不同的是,如果把它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 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被看作不是由可变资本产生,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这就割断了剩余价值同雇佣工人剩余劳动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资本自行增值的结果。 这样一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了。若是用P表示利润,那么,随着利润范畴的出现,商品价值的公式便进一步转化为W=k+P。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转化为利润,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C)的比率

假设某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100万元,不变资本为80万元,可变资本为20万元,剩余价值为20万元,利润率就大大小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为:

利润率为:

可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但是两者又是有区别的:第一,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值的程度。 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 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三,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4)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利润率的高低,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在预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高低由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而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则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所以,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利润率也就越低,利润率随着剩余价值率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 可见,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 所以,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但需要指出: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的,不是就个别企业来说的。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年利润率,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年预付总资本。 所以,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不变资本的节省本身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生产同样的剩余价值只需要较少的预付资本,即可以将利润率公式中分母的数值缩小,从而提高利润率。

6.1.2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所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这就是说,资本无论投放在哪个部门,等量资本大体上都能够得到等量利润。

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资本有机构成高、周转速度慢的企业,如钢铁、机械制造、造船等重工业部门利润率较低。 而资本有机构成低、周转速度快的企业,如轻纺、食品工业等部门利润率较高。 这样不仅同利润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这个性质相矛盾,而且会造成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将没有资本进入。 只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各行各业才有人去投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形成的。 资本主义竞争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的形成,就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开展激烈的竞争。 如果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资本家竞争。 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 竞争的手段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即进行资本转移。

而部门之间竞争会最终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 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减少,生产规模缩小。 生产比例的这种变化,引起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求的变化将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商品价格的不同变化,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所生产的商品价格下降,投入该部门的资本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相反的原因,资本利润率提高。 这样,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 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地调整利润率趋于平衡,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以食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例,如图6.1所示。

图6.1 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

假定有食品、纺织和机械3个不同的工业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资本的利润率也不同。 经过部门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情况如表6.1所示。

表6.1 3个部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从表6.1中可以看出,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都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相应的利润,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而且各个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就不一定等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机械工业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食品工业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处于平均构成即中等构成的纺织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等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机械工业部门资本家所多得到的,正是食品工业部门资本家所减少的。 全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60,平均利润总量也是60,所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各个部门资本家对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进行瓜分的过程。 因此,平均利润率不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把全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作为一个整体,二者相除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其公式为:

所谓平均利润,就是预付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计算所应得到的利润,即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随着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的商品就由按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生产价格出售。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当然,平均利润率并不能理解为各个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总的发展趋势,不能认为是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 事实上,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部门的利润率仍然会有差别。 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确实存在平均化的趋势。 另外,少数先进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管理,在任何时候依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经典语录

通过这种不断地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使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马克思

(资料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2)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利润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即表现为资本自行增值的结果。 但是,这种转化只是一种质上的转化,在量上,利润仍等于剩余价值。 在这里,人们或多或少还能感觉到利润和工人的活劳动之间有联系,从而和剩余价值之间的某种联系。 然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在质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数量上也不相同。这时,投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尽管有机构成不同,使用的活劳动量不同,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不同,但都按相同的利润率获取利润。 因此,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真正来源完全看不到了,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6.1.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 由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不一致,使商品的价值不再由成本价格和剩余价值构成,而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所以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如表6.2所示。

表6.2 3个部门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 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平均利润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生产价格只是同所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如表6.2中的机械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如食品工业,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如纺织工业,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和价值大体相等。

生产价格形成后,虽然表6.2中的3个部门最后都是按照相同的价格销售商品,但是,超额利润并非不复存在。 生产价格是按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在同一生产部门中,社会生产价格按部门平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构成。 而个别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所以,这些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就会高于平均利润率水平。 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理论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出现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是否违背了劳动价值论,是否否定了价值规律,回答是否定的。 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

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6.1.4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在理论上它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表面上的矛盾。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秘密,阐明了平均利润是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是在平均利润率形成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基础仍然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因此,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又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②在实践上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揭示了资产阶级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好像是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而所有资本家则是这个公司的股东,每个资本家都可以按照他投资的数量,取得相应的利润。 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各个资本家虽然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又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彻底的解放,必须整个阶级团结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6.1.5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累的增进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以及利润绝对量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增加。 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这个双重规律,表现为单个商品价格的下降和通过商品总量销售实现的利润总量得到增加。

1)平均利润率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下降的规律

(1)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等量可变资本比过去推动更多的不变资本量,即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资本总量虽然会因资本积累而增大,但是可变资本却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在总资本中的比重相对下降,其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降。

(2)资产阶级经济学无法揭示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虽然看到了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现象,但他们都没有能够揭示出这一规律,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没有能够把剩余价值和利润区别开来;也从来没有彻底分析过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以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3)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同剩余价值在资本各集团的分配无关

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在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中比率的下降。 因此,无论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全部独占,还是由各资本家集团瓜分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只要资本有机构成在提高,这种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就不会改变。

(4)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也适用于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平均利润率的差别

假定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为50c+100v,在剩余价值率为100%,剩余价值是100时,其平均利润率=66.67%,而在发达国家,其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为400c+100v,其剩余价值率为100%,剩余价值是100,其平均利润率则为20%。 这说明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低,其平均利润率就高;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平均有机构成高,其平均利润率就低。

总之,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要受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与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方向变化。

2)利润率下降同时利润量增长的双重规律

利润绝对量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同时也能得到增加,其原因在于资本积累规律作用引起的双重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一方面,资本积累以及资本积聚成为提高生产力的物质手段,它使活劳动能够推动比过去更多的不变资本总量,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导致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它使资本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去占有更多的剩余劳动量,从而使社会资本占有的利润绝对量得到增加。 此外,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即使可变资本推动的活劳动数量不变,资本积累的动机和手段也会驱使资本家通过工作日的延长或强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利润的绝对量。

3)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和表现形式。 但是平均利润率并不是直线下降,而是表现为一种下降的趋势。 这是因为,还有一系列因素在阻碍着利润率的下降。 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剩余价值总量,从而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②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价值不断降低,减弱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从而延缓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不变资本价值的贬值,这又会使资本总量减少,同样也会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资本家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增加剩余价值量;另一方面,它在使劳动力价格变得更加便宜的情况下,又导致一些生产部门和企业宁可采用手工劳动而不使用机器,从而延缓了社会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样,就阻碍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④对外贸易的发展。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输入廉价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使不变资本和劳动力的价值降低,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同时,它们还通过对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销售商品和直接投资,获得巨额利润,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