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和转移形式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和转移形式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农村还处于经济发展低水平阶段,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应首先作好初级阶段的转移,根据本区具体情况进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二)宁夏农业劳动力重点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六五”计划时期,宁夏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变化中,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这反映了宁夏农村以农业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的特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多种方式,宁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二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和转移形式

一、产业选择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宁夏农村还处于经济发展低水平阶段,因此,农业劳动力转移应首先作好初级阶段的转移,根据本区具体情况进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一)搞好农业内部劳动力调配,调整好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协调稳定发展

第一,根据农业区域规划资料,宁夏有可垦荒地1201.9万亩(包括饲料基地和人工造林地)。其中,引黄灌区有283.5万亩,银南山区有913.4万亩,这些可垦荒地有计划地开发,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可以吸纳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第二,农业劳动力向林、牧、副、渔业转移,协调农业生产结构。首先,宁夏有林、牧、副、渔业发展的较丰富资源,有宜林地960多万亩,现有林地325.7万亩,草原4515万亩,可养殖水面30多万亩,这些资源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或利用不合理。其次,有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土畜特产品,如宁夏枸杞甘草、滩羊二毛裘皮、中卫沙毛山羊裘皮,优质水果、发菜、蕨菜沙棘,水产品等。由于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合理,还没有广度开发和深层加工利用。在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只以增加劳动力数量或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林、牧、副、渔业转移也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宁夏1987年农业劳动力比1983年增长3.88%,而同期林、牧、副、渔业劳动力增长11.12%,快于农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二)宁夏农业劳动力重点向第三产业转移

在“六五”计划时期,宁夏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变化中,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1985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达11.9万人,第二产业达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6.0%和4.7%上升到1985年的9.8%和6.8%。这反映了宁夏农村以农业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在调整中的特点。因为在不同产业结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不同的,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第三产业,在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过渡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第二产业,而当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后,农业劳动力则又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宁夏农业劳动力转移仍然处于第一阶段,这是因为:一是过去宁夏农村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修理服务业等非常落后,实行改革开放后必然要补上这一课。二是发展较低层次的第三产业,对资金、技术、管理要求不高,兴办比较容易。三是第三产业资金周转比较快,效益高。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式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一个单项目标,而是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联系,是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既要考虑农村的发展,又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把两者结合起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多种方式,宁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离土不离乡

这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本乡就地转移。这是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途径,其基本形式是农民冲破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在当地兴办乡镇(村)企业,发展专业户,从事农村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非农产业。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后,在本乡或就近村镇兴办非农产业,家庭人口在农村,户口、粮食关系也在农村。他们兴办的企业,目前虽然规模不大,从业人员不多,生产要素比较简单,劳动生产率也还不高,但这支突起的“异军”,在当前农村经济中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统计,宁夏全区1986年已有乡镇企业7.26万个,从业人员21.77万人,占全区乡镇劳动力的19.7%,全年总产值达8.7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8%。这是农村改革的一大收获。它增强了农民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农民适应城乡经济格局变化的能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离乡不离土

这是指农民离开本乡转移到外地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这种方式又分为临时性转移和常年性转移两种。临时性转移是离开本乡到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临时作帮工,或临时承包土地从事农牧业劳动。例如,宁夏南部地区的农民去新疆、甘肃、内蒙古搞农牧业生产等。常年性转移是自1983年以来,从南部山区搬迁部分农民到引黄灌区搞“吊庄”建设,从事垦殖生产,这种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虽然只是地域上的转移,不是产业之间的转移,但它对于解决贫困山区的困难并且进而致富是一条较好的门路。特别是对那些人口超过资源负荷、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生产条件极差的乡村,调出一部分人口和劳动力,到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的引黄新灌区,进行开发性农业生产,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大范围内的自我吸纳。

(三)离土又离乡

这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放到宏观经济的全局来考虑时出现的一种转移方式。目前,主要是农村向城镇的劳务输出,农民离开本乡本土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如有的农民进城镇做家庭服务或到城镇工厂当临时工、季节工、合同工,其中一部分长期留在城市就业

还有一些农民是由组织出面联系安排的劳务输出,向国外或国内兄弟省区提供建筑或向工厂提供劳动力,这种形式在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相当快,已成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目前,城镇改革正在深入,城镇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职业选择要求有了新的变化,给农民进城从事一些传统产业提供了机遇,这种状况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这种离土又离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生产要素突破城乡界限,农业劳动力跃出农村,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可以实现城乡经济在新的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