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休闲与体育旅游的双向性

社会休闲与体育旅游的双向性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的,便是健康的。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同样贯彻在休闲领域,并成为休闲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人生的实践上,和谐的休闲生活方式,特别强调主体感悟与客观对象的规律、形式保持和谐一致,也即要求理性的内容与感性的形式相统一。在人的主体方面,和谐的休闲方式,所要求的是躯体与精神的统一,而在人与对象方面,和谐的生活方式则是要求人与对象之间应保持和谐一致,和平相处。

5.5 社会休闲与体育旅游的双向性

文化美的角度来审视休闲的意义,对于建构健康、合理的人性,提高生活品质,强调高品位的人生来说,乃是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休闲在人类文化史、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一种富有审美意味的生命形式,是优雅人生的一种美学形态,也是审美人格的一种崇高境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底蕴,其功能特点旨在强调通过审美化的休闲理念的确立,使生命、生活富有高质量、高品位,使人能够从世俗的功利性事务中摆脱出来,通过休闲的审美方式,补偿、慰藉、修复受羁、压抑和分裂的人性,改善人生,提升人生,丰富人生,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也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保持平衡,保持和谐,让生命获得文化审美意义上的充实和丰盈。“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基本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其特点是在人(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强调了二者对应、互动、交融的和谐精神,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大基本关系中,主张二者之间的平衡、对应、交互、协调与和谐。和谐的,便是健康的。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同样贯彻在休闲领域,并成为休闲文化的核心理念。如果说休闲的哲学含义是谋求建立人(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那么,将和谐思想贯穿在休闲实践之中,便是休闲文化的终极指向,其目的是要建构合理、平和、健康的人性和心灵秩序,建构自然、稳定、有序的客观世界。在人生的实践上,和谐的休闲生活方式,特别强调主体感悟与客观对象的规律、形式保持和谐一致,也即要求理性的内容与感性的形式相统一。在人的主体方面,和谐的休闲方式,所要求的是躯体与精神的统一,而在人与对象方面,和谐的生活方式则是要求人与对象之间应保持和谐一致,和平相处。从实践效果上说,和谐的休闲生活方式是要使主体呈现出自由的、宁静的、愉悦的感受,使客体能给人以轻松、愉快、谐和、舒适的美感。

休闲具有生活价值建构的意义。休闲绝不是单纯的世俗意义上的消遣娱乐,不是游戏人生,不是消极人生。相反,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一种建设性、体验性、精神性的人生,是为世俗生活提供精神性的价值证明。目的是提升当下生活的品格和品质,强化人对精神世界的形上追求与享受,为世俗生活注入无限的生命情趣和生命情怀,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智慧和生命创造力。对于生命价值实现来说,如果说劳动(工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是人通过劳动(工作)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和生活保障,那么,休闲即是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劳动(工作)是为谋生提供生活保障,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生命的奉献;休闲则是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生命的自我实现和生命意义的价值体验与精神享受。作为生命的形式,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揭示出劳动(工作)、休闲均是生命形式的构成元素,是实现生命价值,丰富人生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运动,同时也是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构建美好人生境界的一种生命智慧的展现。

建构和谐、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实践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确,生活在世俗社会的人总是容易为了实际目的、功利而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忽视了人生的意义。然而,过分地追求有限的实际目的、功利而忽视对生命价值的寻求,则常常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相反,以和谐的休闲方式,摆脱物欲的羁绊和功利的纷扰,对人生进行审美关照,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就能够在人生境界中以“乐而忘忧”的休闲方式,进入人生的审美境界,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健康休闲生活方式一旦建立起来,人们的休闲生活内容必将得到极大地扩张和延伸。体育旅游以其自身的休闲、娱乐、健身、发展自我等性质的优势,和上述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特质相当吻合,定能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首选内容。

健康休闲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几个前提:一是积极主动的,指的是主动参与的休闲方式,人们在主动参加这些自己乐意参与的活动的同时,常常能充分享受到活动的乐趣,并能在参与过程中,学到一些知识或得到一些体会。二是能够愉悦身心,获得快乐的感受。休闲是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利用,是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一般于工作,义务无关的,并能从中获得愉悦的一种活动。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承受着紧张的工作和来自生活及职业环境的巨大压力,往往造成精神紧张,心理负担过重,情绪不稳,这就需要休闲来娱乐身心,放松过度紧张的神经。所以,愉悦身心是健康休闲方式的最基本要求。三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在人们日常紧张的工作后,需要的是放松的,有利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来积蓄能量,如果是疲劳的,有害身体健康的休闲方式不但达不到休闲的目的,反而会雪上加霜。四是对社会,他人不造成危害。如赌博,损坏公共财物,破坏环境等活动当然属于不健康的休闲方式。

健康的休闲方式能焕发人们精神,净化社会风气,和谐人际间的关系从而用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而有害身心的休闲方式则会毒化社会风气,使人萎靡不振,殃及生态环境,导致道德沦丧,犯罪率增加,最终阻碍社会进步

体育旅游促进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良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体育旅游作为大众休闲活动,没有了竞技比赛中激烈的对抗性和功利性。因此,精神上一般不需负担任何胜负的责任与压力,使人易于处于一种生动、轻松、快乐、舒畅的享受生活的状态之中。能够帮助人们忘却平时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烦恼、痛苦、焦虑、疲劳和压抑,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解放感、自由感和欢愉感。

(2)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更重要的是发掘生命的意义,使生命和生活更充实、更富有、更完满。体育旅游对于建构健康、合理的人性,提高生活品质,强调高品位的人生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它是一种富有审美意味的生命形式,是优雅人生的一种美学形态,也是审美人格的一种崇高境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底蕴,其功能特点旨在强调通过审美化的休闲理念的确立,使生命、生活富有高质量、高品位,使人能够从世俗的功利性事务中摆脱出来,通过体育旅游,可以补偿、慰藉、修复受羁押、压抑和分裂的人性,改善人生,提升人生,丰富人生,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也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保持平衡,保持和谐,让生命获得文化审美意义上的充实和丰盈。

(3)休闲生活方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于其的个性化上。人们追求休闲生活方式,其主要目的便是能在自由支配的余暇内,发展个性、追求全面、实现完善。但当今人们的一些传统休闲方式,如打麻将、闲聊、酗酒、看电视、上网、玩电脑游戏等,往往使人身心疲惫不堪。相反,体育旅游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其包括具体项目众多,既能满足年龄较大,体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也能满足思想解放,观念前卫,追求时尚,善于表现自我的青年;还能满足工作、家庭压力都较大的成年人。既有运动量不太大,危险性较小,安全性有保障的活动,也有惊险刺激的运动项目,因此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并能充分体现出个性。

(4)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行为习惯等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美国流行病所做的医学调查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原因。例如,美国每年有200万人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酗酒,吸烟,生活无规律,营养失控,体育运动不足等。在日本,1975年企业界的自杀人数是4 429人,1985年增至10128人,还有12339人离家出走,此外还有不少人被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53]“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今的死因是由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正因为如此,许多美国人正在改变自己的行为——减少有损健康的行为,代之以增进健康的行为”。[54]工作时间的减少,可利用的余暇时间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如何利用健康的娱乐方式和体育活动去丰富人们的余暇生活,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这时起,“美国把体育活动看做是人们生活方式中‘期望换回最大效益的抵押性’投资”。[55]

我国目前城市居民经常采用的休闲方式如打麻将、唱卡拉OK、喝酒、上网、看电视等等,不但达不到放松身心的目的,而且这些“坐式的非直接的”休闲方式,往往还会造成劳民伤财,甚至有害身心健康。即使有些人在节假日干脆睡觉或静养,也只属于消极休息,虽然能缓解体力劳顿,但无法驱散脑力疲劳。相比之下,体育旅游就是一种主动休息,是一种“站起来的积极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身松弛方法。它既是对身体的锻炼,又是一种心理享受和满足。

(5)体育旅游以多层次与的内容满足各类群体的需要。体育旅游的层次性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活动人群的年龄层次;二是活动内容的难易层次;三是活动方式的经济消费水平层次。一般意义上讲,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和爱好,这种需要和爱好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体育休闲方式的选择。其包括具体项目众多,年龄较大,体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喜欢钓鱼、打球、自行车骑游、摩托车自驾等活动。有稳定收入,工作、家庭压力都较大的成年人则偏爱环境宽松、条件舒适、设备精良的豪华型体育旅游。思想解放,观念前卫,追求时尚,善于表现自我的青年人更喜欢参加竞技刺激冒险的体育旅游,如探险、漂流、越野、蹦极、溯溪、登山等。而经济上还未独立的少年儿童则可参加一些由父母陪伴着的体育旅游活动,以及参与各种“夏令营”、“冬令营”、“训练营”等活动。

内容的难度是完成活动所要求的技术标准高低问题,这是一些人选择体育旅游活动方式的依据。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活动者对自己的运动能力的评价,个人运动能力较强者,通常会选择一些技术动作难度较大的项目;而个人运动能力自我评价不高者,更愿意选择那些无须多大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项目。

活动方式中的消费具有明显社会分层的性特征,其消费水平与个人社会身份和阶层的表征密切联系起来。一些体育旅游活动方式明显地属于高消费,参与者通常须拥有相当大的财力,带有炫耀性消费的特征;而另一些体育旅游活动方式则可能对个人经济情况有一定的要求,既能显示个人身份,也能表现个人的运动能力;一些人更愿意选择那些不需要多少开销,就能开心愉快地活动的项目,他们没有花费更多的钱在休闲活动中。而许多体育旅游项目在开始时总是少数人〔通常是社会有钱且有闲阶层〕参与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地大众化而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一部分。

要使体育旅游真正成为民众休闲活动的组成部分,首先应当加强休闲教育,培育科学的休闲观。通过系统的休闲教育,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休闲理念;养成“工作时间好好地工作,玩的时间好好地玩”的习惯;健康合理的利用闲暇时间;把消遣和提高、娱乐和学习、休闲和健身、游玩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休闲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其次,要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开发和推广健康的休闲产品,满足人们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发出能够给人带来身体健康和美好精神享受的休闲产品,同时要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休闲体验。第三,应加强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居民休闲生活中的作用。第四,政府要加强对居民休闲的重视和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必须由政府去做的就应当做好,同时政府对社会和企业加以正确引导,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以保证社会投资的预期收益。

重视休闲,改良休闲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马惠娣女士曾说:“休闲学毕竟是刚刚引入中国,我们对她的认识还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在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缺乏切实可行的理论模式”。正因为如此,对休闲及其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研究才显重要。从现在做起,探讨如何创造出良好的休闲氛围,开发有益的休闲活动,改善不良的休闲方式,引导健康休闲消费,这既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国民素质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益。

总之,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为体育旅游等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而体育旅游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休闲的良性发展。由于人们休闲生活方式是长期形成的结果,生活方式的转变又受制于诸多种因素,并有一较长的转化过程,而如何使更多的人能更快地“弃旧图新”,即在休闲生活方式改善进程中,应当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手段促使人们尽快接受和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是全社会都应关心的问题。

(柳伯力 魏 毅 孙书玥 丁思聪 潘 尧 撰写)

注 释

[1]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 宋振远、张景勇“新华视点”,新华网,2006-05-02

[3]“休闲研究的对象”,中国休闲娱乐网,2004-11-03

[4]“休闲小康指数”是由《小康》杂志社组织、发布的,它根据民意调查、加权统计、专家分析,并参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中国目前的“休闲小康指数”为63.5。这一民间版本的“休闲小康指数”以后每年将发布一次

[5] 宋振远、张景勇“新华视点”,新华网,2006-05-02

[6] 胡铁瑛“休闲是对生命的积极追求”,www.zjol.com.cn,2005-03-11

[7]“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05-12-22

[8] 周丽君,”论休闲体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浙江体育科学,2005.4

[9] 王新亚,“学者眼中的生活方式之变”,半月谈(内部版),2002.9

[10] 何党生,“‘乐呵生活方式’中的经济学”,价值中国网,2006-04-18

[11] 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主编,《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0版

[12]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0版

[13] 胡铁瑛,“休闲是对生命的积极追求”,www.zjol.com.cn,2005-03-11

[14] 宋振远、张景勇,“新华视点”,新华网,2006-05-02

[15] 王新亚,“学者眼中的生活方式之变”,半月谈(内部版),2002.9

[16]“‘生活方式病’成杀手”,http://www.aqfh.cn,2005-10-26

[17]“都市中的‘生活方式病’”,东方网,2005-01-10

[18]“生活方式决定寿命长短”,新华网,2006-04-01

[19] 李长明、柴锡全,“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2003.1

[20] 韩萍,“健康新概念”,中国中医药,2003.1

[21] 刘江丽、赵全,“关爱自己”,中国文学网(www.chineseliterature.com.cn)

[22] 王雪芳,“消费与健康投资”,中国统计,2002.12

[23] 沈芝萍,“体育健身运动对人体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6.3

[24] 谢舜,“城市化与市民生活空间的合理化建构”,河北学刊,2005.2

[25] 周丽君,“论休闲体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浙江体育科学,2005.4

[26] 步德迎,“建设节约型社会 需要科学的消费观”,决策探索,2005.10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28] 马惠娣,“未来10年 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中国娱乐网,2002-12-26

[29] 马惠娣,“休闲产业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www.mallchina.com.cn,2004-02-24

[30] 卢元镇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体育学刊,2003.l

[31] 马惠娣,“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中国休闲研究网,2006-04-04

[3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5月

[33] 马来西亚,重点开发九个领域的旅游产品,新华网,2006-04-13

[34]“奥运让希腊受益匪浅”,央视国际,www.cctv.com,2005-11-03

[35]“多项轮滑赛事推动秦市体育旅游”,长城在线,2006-4-13

[36]“大型赛事催动‘长三角’体育旅游”,新华网江苏频道,江苏要闻,2005-11-15

[37] 王琪综“体育旅游增色秋冬市场”,金羊网,2005-10-31

[38] “体育旅游活动(10项)”,内蒙古新闻网,2005-07-18

[39] 吴文新,“把休闲文化纳入先进文化的发展轨道”,华夏休闲论,2006-06-21

[40] 朱铁臻,“休闲文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民心网,2005-11-22

[41] 马惠娣,“休闲产业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www.chineseleisure.org,2000-05-28

[42] 王亭亭,“休闲产业的发展走势及时代特征”,华夏休闲论,2006-06-21

[43] 朱铁臻,“休闲文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民心网,2005-11-22

[44] 张贵峰,“什么妨碍了我们的休闲质量的提高”,《中国青年报》,2006-09-29

[45] 王丹,“休闲文化,如何善待工作之外的1/3”,人民网评论部,2005-03-30

[46] 乐国星,“上海F1:烧钱运动有待文化普及”,南方都市报,2004-09-29

[47] 王晖,“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中国江西网,2006-02-10

[48] 铙远,“加快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云南日报网,2006-02-10

[49] 杨继瑞、杜伟,《奥运经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0] 国家旅游局,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人民日报,2000-10-11

[51] 《体育思想史》,第34页,国家体委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

[52] [美]杰弗瑞·戈比著,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53] 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4] 〔美〕莱维 等,《生命与健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55] 李力言,“新的医学革命与新的体育发展”,体育科学,198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