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水平的问卷调查分析

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水平的问卷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水平的问卷调查分析1.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初步分析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从被调查企业地区分布看,31份有效问卷共分布在8个地区,其中调查重点放在纺织产业较为发达的宁波市、绍兴市、杭州市三地区,三地区被调查企业共占到总数的64.52%。从样本的分布来看,基本与浙江纺织企业的整体布局相吻合,说明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水平的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初步分析

(1)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从被调查企业地区分布看,31份有效问卷共分布在8个地区,其中调查重点放在纺织产业较为发达的宁波市(8家,占25.81%)、绍兴市(7家,占22.58%)、杭州市(5家,占16.13%)三地区,三地区被调查企业共占到总数的64.52%。其他有嘉兴4家(占12.90%),台州3家(占9.68%),衢州2 家(占6.44%),金华、丽水各1家(各占3.23%)。从样本的分布来看,基本与浙江纺织企业的整体布局相吻合,说明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据统计,31家企业平均总资产1552.23万元。从被调查企业的资产规模看,其中总资产最低的500万元,最高的2.5亿元,85%以下是总资产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这说明浙江纺织企业整体经济势力不高,有待于做大做强。

从被调查企业主要经营的纺织项目来看,31家企业中有10家企业主要经营棉纺项目(占32.26%),其他有毛纺7家(占22.58%)、丝纺6家(占19.36%)、麻纺3家(占9.68%)、织布4家(占12.9%)、印染1家(占3.23%)。从纺织项目的地区分布看,棉纺、毛纺和麻纺企业主要分布在宁波、台州和绍兴地区,而丝纺企业主要分布在蚕丝业较为发达的杭州、嘉兴地区。

从被调查企业调查问卷填写人的身份(或岗位)看,有18人是总经理或厂长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占58.1%),10人是生产、财务、行政等部门负责人(占32.3%),3人是一般文职人员(占9.7%)。一般来说问卷填写人身份越高,掌握企业情况越清楚,问卷的质量越高。此次调查的问卷填写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占了一半以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问卷数据的可靠性

(2)被调查企业节能环保生产制度建设情况:节能环保生产又叫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

从对“贵单位建立了哪些节能环保制度(可多选)”的选题统计结果看(表5-2-1),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必要的节能环保制度。从各项制度的建立情况看,只有“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有16家企业(超过半数)建立,其他制度都不足半数企业建立,尤其是对于纺织企业较为重要的空气质量检查制度和节能减排考核制度,分别只有9家和13家企业建立。

表5-2-1 被调查企业节能环保制度建立情况

img120

从对“推动贵单位环保生产工作的主要动力(可多选)”的选题统计结果看(见表5-2-2),大部分企业选择了“水、电等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占67.74%)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3)”(占61.29%),而选择“节能收益明显大于节能成本”的也占了48.39%,而选择“容易取得政策优惠或银行贷款优惠”的只有4家,选择“上级要求”的只有9家。这说明:第一,水、电等价格不断上涨直接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是促进企业进行环保生产的主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越是直接影响企业内在成本的能源使用和能源价格制度,就越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说明适当的能源价格如果使得企业的节能收益明显大于节能成本,则能有效地防止能源浪费或能源滥用。第二,履行对资源与环境的社会责任已越来越成为浙江纺织企业的共识,这一方面应归功于近年来长期的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另一方面也应归功于大多数浙江纺织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不少大型纺织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得了较为丰厚的社会回报。第三,政府和银行对企业的节能环保工作支持太少或门槛太高,政府也很少对企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片面的GDP政绩观,较少考虑环境与资源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素,另一方面浙江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政府较少干预企业,然而在资源与环境等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制订有奖有惩的制度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表5-2-2 被调查企业推动节能环保生产工作的主要动力

img121

(3)被调查企业节能环保生产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下。

①被调查企业节能环保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表5-2-3表明,在被调查的31家纺织企业中,有17家(占54.84%)的企业配备有环保管理的专职人员,而其他14家(占45.16%)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而在配备有环保管理的专职人员的17家企业中,有11家配备3人以下专职管理人员,配备4~5人的只有4家,配备6~10人和10人以上的分别只有1家。专职人员的配备说明了企业对环保生产的重视程度,没有配备环保专职人员的企业占到总数的四成半,说明许多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对企业环保生态问题引起重视,当然也不排除小型企业本来管理人员较少,对环保生产的管理仅仅是生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之一。即使在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的企业中,也存在配备人员不足的情况。如果企业规模大,专职管理人员不够,必然造成管理不到位和管理制度的松懈,许多制度形同虚设。

表5-2-3 被调查企业节能环保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img122

②被调查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实施与政府补贴情况:“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其基本内涵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此处“清洁生产”等同于节能环保生产。对企业的清洁生产项目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是各国政府的通行做法。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1家纺织企业中,只有13家(占41.94%)企业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表5-2-4)。而在13家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的企业中,有4家企业“不知道有这方面的补贴,所以没有申请”,4家企业认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所以不用申请”,3家企业选择“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但没有申请上”,只有2家企业选择“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并获得了补贴”(表5-2-5)。可见一方面清洁生产项目的实施比例很低,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的清洁生产项目的补贴还远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洁生产的普及与实施。

表5-2-4 被调查企业是否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情况

img123

表5-2-5 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的企业申请政府补贴情况

img124

③被调查企业节能环保资质认证情况:取得国际权威机构的资质认证是企业节能环保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也是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企业争取国际合作伙伴的重要条件。目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认证标准主要有ISO9000(4)、ISO14000(5)以及OHSAS18001(6)。从表5-2-6的调查结果看,只有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超过了半数(16家,占总数的51.61%)外,其他两种资质认证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取得,而没有通过任何认证的企业则有12家,占总数的38.71%。分析其原因,其一是浙江纺织行业中小型企业占了大多数,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品种、质量还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时期,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还是以满足国内外中低档次消费者需求为主,其生产技术也没有必要达到很高的环保工艺水平,自然也没有条件向国际权威机构申请环保资质认证;其二是基于此次调查的对象中大型纺织企业数量较少,也是造成资质认证比例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总的来说浙江纺织企业取得国际权威机构环保资质认证的比例较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表5-2-6 被调查企业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取得的资质认证情况

img125

(4)被调查企业节能环保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环保服务企业和政府的要求如下。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又缺乏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表5-2-7“被调查企业认为目前进行节能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31家企业中有17家企业选择“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占54.84%)。这一方面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想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但自身研发力量不足,在市场上又找不到有效的技术产品与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大型的具有一定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纺织企业没有一个有效的交易平台去推广、销售自己的技术产品与服务。该表表明,有多达16家企业(占总数的51.61%)认为“环保、节能降耗的相关优惠政策太少”是目前节能环保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和被调查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有关,因为中小型企业资金和技术力量有限,市场承受能力较弱,政府的优惠政策是他们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重要原因。其他选项如“节能降耗成本太高、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金条件”等所选的比例相对较低。

表5-2-7 被调查企业认为节能环保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多选)

img126

鉴于大多数中小型纺织企业自身力量的不足,它们对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企业的节能环保问题寄予厚望,并希望环保服务企业在环保生产技术与服务市场有所作为。表5-2-8“被调查企业对环保服务企业的期望”的选题统计结果显示,31家企业中多达21家(占三分之二强)企业认为应“增加环保及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科技含量,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能耗”。这说明市场上的节能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较低,起不到大幅度降低能耗的目的,成本付出与收益获得不相称,企业的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其他选择“降低产品价格”、“提高服务水平”以及“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的企业数也接近半数或超过半数。这说明市场上节能环保生产技术产品不仅质量较低,价格不便宜,而且服务水平也不高,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挫伤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表5-2-8 被调查企业对环保服务企业的期望(可多选)

img127

在单纯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够激发纺织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积极性时,政府对实行这方面改造的纺织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以降低其技术改造成本,增加其收益,是促进整个纺织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生态化升级的有效激励措施,企业也迫切希望政府尽快实施这一方面的政策。从表5-2-9的调查统计显示结果看,31家企业中,多达23家(占74.19%)企业认为应“直接给予补贴”,高于选择“所得税减免”(21家)和“贷款贴息”(16家)。这跟大多数政府部门希望给予税收减免与贷款贴息有所差距,主要原因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浙江大多数纺织企业利润率极低,所得税缴纳当然很少,所得税的减免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另外浙江民间资本还是比较充足,一些企业可以不必要通过政策性贷款来解决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资金不足问题,所以贷款贴息对他们来说意义也不大;而采用类似于家电下乡补贴的直接补贴形式则是大多数纺织企业最为欢迎的。所以政府适应纺织企业的需要,对节能环保技术改造进行直接补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性。

表5-2-9 被调查企业认为在节能环保生产方面政府对纺织企业应采取的激励政策(可多选)

img128

2.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大多数纺织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影响了企业节能环保投入:此次调查的31家纺织企业中,85%以下是总资产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技术水平和设备落后的乡镇企业(这种情况与浙江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缺乏规模化经营的纺织企业是从事订单生产的作坊式企业、贴牌产品生产企业,或是生产附加值很低的纺织品。这些企业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受市场环境与关联企业影响较大,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往往朝不保夕,在市场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们往往缺乏对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从经济承受能力看,这些小规模企业没有进行节能环保的资金投入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对于中型大型企业很难筹集到一定数目的风险投资资金。从对节能环保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看,这些企业没有配备环保管理专职人员或配备很少的专职人员(参见表5-2-3)。

(2)企业节能环保制度建设严重不足:企业节能环保制度建设从企业内部动因来看,一是要求企业有着强烈的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二是要求企业拥有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否则制度将成为摆设);三是节能环保生产能给企业带来实际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企业节能环保制度建设情况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节能环保制度(只有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超过半数企业建立)。分析以上三方面节能环保的动因,有61.29%的企业动因之一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见相对一部分企业还是有着较强的节能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从制度的实施保障来看,基于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势力薄弱,从物力上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从人力上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短缺,两方面原因决定了难以保障制度的执行;为了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大部分企业选择了干脆不建立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67.74%的企业认为“水、电等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是企业节能的主要动因,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实现了使“节能收益明显大于节能成本”(48.39%的企业认为)。

可见纺织企业节能环保制度建设匮乏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度实施的人力和物力保障严重不足。因为没有人才与物资保障,纵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节能环保的实际效果也相对可观,企业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例如政府和金融机构利用财政与金融工具进行推动的力度严重不够,只有12.90%的企业认为“容易取得政策优惠或银行贷款优惠”。所以一方面从长远来说企业做大做强才是根本改变纺织企业节能环保制度严重缺失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从短期来说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扶助中小纺织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3)纺织企业节能环保生产的政策激励措施严重不足

在企业有着较强的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而又对某些节能环保项目的投入无能为力的时候,政府的政策激励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激励政策的严重缺失或政策透明度极度不够,致使企业节能环保项目(如清洁生产项目)的开展举步维艰,而调查中也发现企业对一些重要的节能环保指标的完成情况较差。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除了上文分析的补贴政策的缺失或政策不透明等原因外,其他相关政策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例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与土地政策的缺乏或力度太小。调查数据显示,有51.61%(16家)的企业抱怨“环保、节能降耗的相关优惠政策太少”。

(4)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严重地影响着节能环保政策的力度与效能

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政策有限,模糊且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纺织企业节能环保信息对职能部门与社会公众隐瞒或不公开。前述表5-2-4和表5-2-5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政府对企业节能环保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或者没有这方面的政策,造成实施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比例很低;第二,政府对节能环保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有一些企业即使实施了节能环保项目也没有申请;第三,门槛太高使得政府补贴在实施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中的普及率很低只有少数企业获得了优惠政策;第四,政府没有相应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门槛太高、实施节能环保项目的成本高是大部分企业没有实施节能环保项目的主要原因。

(5)政府与社会节能环保服务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针对纺织企业节能环保服务的缺失是纺织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积极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从前述表5-2-7的统计结果发现,54.84%的被调查企业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平台,以便使企业准确及时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其他反映环保服务缺失的统计结果有:16.13%的企业认为“不太了解相关的环保及节能降耗标准”,12.90%的企业认为“环保生产设备及售后服务良莠不齐,无法辨别”,9.68%的企业认为“环保生产设备投资较大,需要高额担保,银行放贷不积极”。而前述表5-2-8则反映了企业对环保服务企业的要求,包括增加环保及节能降耗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产品价格、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产品与服务的交流平台等。要提高整个浙江纺织行业的节能环保水平,促进行业的生态化升级,政府要做的不仅仅是提供优惠的政策,更应为纺织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节能环保生产设备与优质的售后服务。

3.影响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浙江纺织企业生态化建设依托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资源的供给、废物的排放、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纺织行业的社会影响力等,整个产业活动处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这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多因素复杂系统中。纺织企业经营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相互融合和相互协调,才能形成类似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资源因素: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纺织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资源要素制约。在纺织原料消耗方面,调查中了解到,一方面,75.03%的企业认为棉花、功能性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并严重制约着环保型纺织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原料利用效率却相对低下,被调查企业平均每吨纱(布)原料消耗水平达到1.236吨,平均废纱(布)比例达到6.73%,平均废纱(布)再利用率只有51.23%。在新水与能源消耗方面,被调查企业平均每吨纱(布)新水消耗量为5.27吨,能源消耗量为924千克标准煤,大大超过国际平均水平(7)。资源供给不足和资源严重浪费几乎同时挤压着浙江纺织产业的持续发展。纺织行业要回归生态,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就必须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2)环境因素:从对环境影响看,浙江纺织印染行业污染物排放严重,纺织企业集中地区空气质量较差,水污染严重,高分贝噪声严重扰民。调查中了解到,被调查企业平均每吨纱(布)的粉尘排放量为3.63千克、废水排放量(印染)为214吨,车间噪声平均达到90分贝,均高于行业标准。随着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深入实施,政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其中纺织印染企业成为整治重点之一,纺织企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诸多实际困难,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54.84%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29.03%的企业认为节能降耗成本太高并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25.81%的企业认为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金条件,16.13%的企业不太了解相关的环保及节能降耗标准,9.68%的企业认为市场上的清洁生产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真正让企业环保生产。

(3)经济因素:目前浙江纺织产业生态化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从国际市场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纺织产品出口需求一度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处于纺织供应链低端的中国纺织业受到巨大冲击,浙江省纺织业更早地感受到这种考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1.61%的被调查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国际认证,通过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资质认证的企业只有32.26%。从宏观政策环境看,2008年年底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初通过的纺织产业振兴计划,对浙江纺织业是重大利好,但在促进纺织企业生态化的政策激励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偏差。调查结果表明,51.61%的企认为环保、节能降耗的相关优惠政策太少;只有41.94%的企业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而在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的企业中30.77%不知道有政策性补贴,另外30.77%的企业认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补贴,23.08%的企业认为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但没有申请上,只有15.13%的企业认为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并获得了补贴。从纺织产业内部环境看,在企业的规模结构上,浙江纺织企业大部分是生产低端纺织品或贴牌产品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生态化生产的意识与能力较低,如被调查企业平均营业利润率只有3.23%;在产能结构上,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结构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要实现浙江纺织产业生态化,就必须大力调整不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促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

(4)社会因素:纺织业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浙江的重要产业。尽管自1990年以来,纺织业产值占浙江工业比例一直是下降趋势,并且2002年以来进一步加快下降,但2009年浙江纺织服装皮毛行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例仍然高达18.9%(8)。更重要的是,纺织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安置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待业青年以及外来人员,因此纺织行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然而,这样一个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产业经常被列为污染危害最大的轻工产业的首位。纺织印染过程中排放的粉尘、有毒气体、液体以及噪声等是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这些致病因素不光使得纺织产业成为职业病的高发行业,而且还危及到所在区域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