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发展浙江

生态文明发展浙江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范围内,浙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探索者与先行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保证。建设生态文明,对加快浙江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最直接的倒逼作用。通过创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节日,宣传强化绿色消费行为。2009年,浙江创设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日。浙江是全国市场化改革
推进永续发展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中共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也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进一步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在浙江一个重要和鲜明的体现,就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浙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任务。在全国范围内,浙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探索者与先行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保证。“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也是生产力。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浙江省委鲜明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并先后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浙江等战略目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生态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对加快浙江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最直接的倒逼作用。它不仅有利于缓解要素制约,腾出承载空间,为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推进“四大建设”和开展“浙商回归工程”等提供必要的资源环境容量,也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服务业等现代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重中之重。浙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正处于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必须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集约化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全省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浙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诉求更加强烈。生态环境能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环境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关系全省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秉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的要旨,切实解决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基本民生问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妥善化解因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浙江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小省,如果生态文明建设不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不结合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积极主动地创新发展模式,资源会难以支撑,环境会难以承受,发展就难以持续。多年来,浙江省正是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着力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不断升华、实践不断深入、百姓持续受惠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坚持产业生态化,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以产业生态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促进总量削减、质量改善、发展优化。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把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内容来抓,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开展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以现代渔业园区、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发展生态型服务业,扎实推进生态旅游区建设、A级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和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规范“农家乐”基础设施和环境监管。

坚持消费绿色化,促进消费方式根本转变。人的消费需求的无限性与商品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调整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我省通过绿色财税政策激励绿色消费行为,实行非绿色产品的约束性政策和绿色产品的鼓励性政策的双向激励绿色财税政策,实施了对大排量汽车进行限制、补贴电瓶汽车等项措施。通过创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节日,宣传强化绿色消费行为。2003年,安吉县创设全国首个县级生态日。2009年,浙江创设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日。浙江还通过绿色组织创建传播绿色消费理念。全省现有国家级绿色社区27个、省级绿色社区702个,全国绿色家庭22户、省级绿色家庭1688户。

坚持资源节约化,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与自然资源有限供给和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自2005年出台《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以来,先后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工业循环经济“4121”工程和“733”工程,实施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工程,循环经济项目、工业绿色企业等有了大跨步发展。通过实施资源节约化战略,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浙江单位GDP能耗从2006年的0.878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695吨标准煤,累计下降了20%以上,顺利完成了国家的考核目标任务。全省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能力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年利用各类再生资源2000多万吨,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生态经济化,促进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浙江是全国市场化改革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首个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省份。无论是生态公益林建设,还是水源保护区保护,均体现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基本精神。我们建立了将单一的生态补偿机制拓展为生态保护补偿——环境损害赔偿相结合的科学制度,建立了将区域内的生态补偿拓展为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作为国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试点省份,基本建立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法规体系的框架。

三、全面提高生态省建设水平,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新时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浙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的现实,根据我省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全省生态环境重点领域有所改善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保护压力继续加大的实际情况,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繁荣生态文化、健全制度机制等为抓手,全面提高生态省建设水平。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是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有效契合点。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引导与倒逼作用,进一步优化增量,突出抓好浙商回归、银企合作、海洋经济等重大项目,加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产业投入。进一步提升存量,加强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格局,努力实现绿色引领、生态富民、科学发展。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支撑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之一。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编制实施好绿道网建设规划,落实建设要素保障。深化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对饮用水源、战略性水源的保护,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抓好水土流失治理、破损山体生态恢复和污染耕地、污染场地环境治理,推进危险废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防控。

全面繁荣生态文化,形成和谐生态的浓厚氛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来部署和推进,全面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大力倡导生态生活方式,努力养成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习惯。广泛开展“浙江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化活动,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伦理、环保责任深入人心,努力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健全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必须从改革上找出路,创新体制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专项立法,切实使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价格手段,适时适度进行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省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明确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平衡不同地区发展和环境权益。健全生态省建设绩效评价考核体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实现永续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

(原载于《求是》2013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