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展望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展望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展望_武大国际法评论四、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展望经过30年发展,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已经形成了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学术平台,在我国和平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趋势1.学术研究理论深度不断加强以往,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停留于法条注释、制度介评,理论深度稍显不足。

四、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展望

经过30年发展,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已经形成了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学术平台,在我国和平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趋势

1.学术研究理论深度不断加强

以往,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停留于法条注释、制度介评,理论深度稍显不足。而近年来一些新的成果表明,我国学者开始更加注重问题的法理分析,例如国际经济法的宪法或宪政问题,国际经济法与全球治理、市民社会、国际法治等。这些探讨表明我国学者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脱离就事论事、眼光局限、分析表层化的境况。

2.研究方法多元化和综合化

如前文所述,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存在单一化的问题,但已经有学者在自觉地运用其他学科,如国际关系学的方法来分析国际经济法问题,经济学方法也不时有所使用。在未来研究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方法被引入国际经济法领域,使我们对国际经济法律现象的分析更为透彻、全面。

3.学术研究更加贴合实践

目前国际经济法学的许多学者承担了国家各级机构的咨询项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交流联系在加强,这将是未来国际经济法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国际经济法学的重要发展领域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将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中国的和平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研究领域可能包括:

1.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的研究直至今日仍较薄弱,如果国际经济法要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加强此领域的研究必不可少。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问题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目前我国学者已经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未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研究还将更为广泛和深入地展开。

3.WTO法

作为全球最大、最复杂的多边经济合作体制,WTO在未来无疑仍将继续占据我国学者的主要研究视野。

4.国际商事合同法

在国际商事合同统一化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了一些重要进展,包括汉堡规则、CISG、《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以及刚通过的《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等,对之加以深入探讨十分必要。

5.国际知识产权制度

我国提出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策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必然选择。特别是在目前的多边贸易体制下,研究如何在符合国际义务、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本国的技术引进、吸收之间建立平衡,必须深入研究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和我国国情。

6.国际投资法发展趋势

国际投资法的晚近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投资问题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等问题纠结在一起,更为复杂。我国现在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也是缔结双边投资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学者们可以就此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7.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及其变革

2008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反映了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的巨大缺陷,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目前的体制需要变革。对如何从国际法层面推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安全、公平,我国学者需要思考。此外,我国要想逐步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发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必须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人民币的强势货币地位。国际货币法对此的研究具有其重要性。

Thirty Years of Chinese Scholarship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1978—2008

Abstract Chinese scholarship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has gone through 30 years of developmen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research,teaching and practice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s a discipline,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onsists in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International Trade Law,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International Tax Law,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Law,Maritime Law,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ispute Settlement.Although the accomplishments are remarkable,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has some limits including the unperf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lack of diversity of analytical approaches,little academic incremental,etc..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legislation;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审稿:向 力)

【注释】

[1]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

[2]当时主要介评和翻译文章包括姚梅镇:《美国〈国际经济法〉丛书评介》,载《法学评论》1981年第4期;姚梅镇:《关于国际经济法概念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1981年第6期;[日]金泽良雄:《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姚梅镇译,载《国外法学》1981年第6期;卡欧:《国际经济法的法律特征性》,张亚非译,载《国外法学》1982年第5期;[日]樱井雅夫:《国际经济法研究方法》,黄来纪、朱金海译,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6期;汪瑄:《评西方学者有关国际经济法的几种学说》,载《政法论坛》1985年第2期。

[3]参见姚梅镇的《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王名扬的《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汪瑄的《论国际经济法》,史久镛的《论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年),第359~400页。

[4]在我国主要的国际公法教材中均设有“国际经济法”一章,而国际经济法教材则均首先在“绪论”一章中论述国际经济法的独立地位。

[5]参见姚梅镇的《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学部门》,王名扬的《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年),第373~393页;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以下;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科的边缘性、综合性和独立性》,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1卷。

[6]参见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421页,该部分由黄秉坤、胡文治、汪瑄撰写;史久镛:《论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年),第362页。

[7]参见徐崇利:《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学》,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8]参见左海聪:《论国际法部门的划分》,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1998年),第259~284页。

[9]参见姚梅镇:《国际经济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32页;曾华群:《国际经济法导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以下;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5页。

[10]参见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216页;也有学者称之为“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参见张晓东:《国际经济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11]参见熊建明:《重构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之理由和尝试》,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

[12]参见余劲松:《WTO与国际经济法研究》,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7卷;陈安:《美国1994年“主权大辩论”及其后续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3][德]彼德斯曼:《国际经济法的宪法功能与宪法问题》,何志鹏、王彦志、孙璐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参见王彦志:《国际经济法的宪政进路》,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刘燕南:《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5]参见左海聪:《国际贸易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16]参见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7]如沈达明、冯大同:《国际贸易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张玉卿、姜韧、姜凤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释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赵承璧:《国际贸易统一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李巍:《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

[18]参见黄涧秋:《〈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律适用规则评析》,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左海聪:《试析〈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性质和功能》,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19]参见黄涧秋:《〈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律适用规则评析》,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周立胜:《论〈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适用》,载《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期,等等。

[20]参见李金泽、刘楠:《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宣告合同无效”制度》,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蔡庆辉:《我国新〈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若干比较》,载《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5期;丁阜:《我国〈合同法〉第148条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相关条款的比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邵景春:《并行不悖的两套买卖法》,载《国际贸易》2000年第8期,等等。

[21]参见司平平等:《CISG第11条的保留应否撤回》,载《法学》1999年第7期;项剑:《评〈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合同形式的冲突与协调》,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杜涛:《论我国撤销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条第1款b项保留的必要性》,载《CISG在成员国的适用与解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2007年),等等。

[22]参见陈立虎:《中国外贸代理制度刍议》,载《法学家》2001年第5期;冉瑞雪:《新〈合同法〉对外贸代理制度的影响》,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等等。

[23]参见赵秀文:《论国际惯例——兼论我国经济立法与国际惯例接轨》,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单文华:《国际贸易惯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7卷;赵秀文:《商人习惯法及其适用》,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5卷;郑斌:《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10期,等等。

[24]参见魏家驹、魏馨:《Incoterms 2000的修订背景及法律思考》,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3卷;何新明:《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版对1990版的修改》,载《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第2期;黎孝先:《浅析〈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载《国际贸易问题》1991年第6期,等等。

[25]参见曾令良:《风雨伴辉煌的多边贸易体制:成就、问题与完善》,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5卷,第98页等。

[26]参见张乃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论》,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

[27]参见萧凯:《WTO的制度性影响及其法律分析》,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卷。

[28]参见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29]参见莫世健:《市场准入原则和中国入世的法律对策》,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

[30]参见曹建明:《WTO与中国的法治建设》,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2期;车丕照:《“入世”后我国政府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条约义务的若干问题》,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6卷;林旋:《WTO规则在中国法院适用的法律分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等等。

[31]参见赵相林、耿勇:《WTO与中国涉外民商事审判》,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4期;韩立余:《力求权利义务平衡——浅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的若干问题》,载《国际贸易》2002年第11期,等等。

[32]在著作方面,主要有彭文革、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高永富、张玉卿主编:《国际反倾销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李本:《补贴与反补贴制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王传丽:《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条文释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陈立虎、黄涧秋:《保障措施法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

[33]参见刘彬:《论WTO对RTAs的“适度规制”》,载《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4卷第1期。

[34]参见沈四宝、沈健:《积极推进区域贸易安排是我国外贸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4期;王江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与中国的处境和政策选择——法律、经济与大国贸易战略》,载《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4卷第1期;慕亚平、蔡研婷:《CEPA协议实施对我国外资法的影响》,2005年国际经济法年会论文;檀木林:《CEPA实施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等等。

[35]参见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余敏友:《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法律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左海聪:《论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载《法学家》2004年第5期,等等。

[36]参见左海聪:《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可适用的法律》,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37]参见贺小勇:《分歧与和谐:析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适用》,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陈立虎、周敏:《非WTO法在WTO争端解决的适用》,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5期。

[38]参见夏毅:《WTO争端解决机制管辖权探讨》,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1期;符望:《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分析》,载《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4期;余敏友、陈喜峰:《论解决WTO法内部冲突的司法解释原则》,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6期;冯兵、黄涧秋:《WTO争端解决活动中的法律解释》,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王伟:《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报告的法律效力》,载《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1期;朱榄叶、吴蓓:《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第三方”制度》,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6卷,等等。

[39]参见左海聪:《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218页;陈喜峰:《WTO加拿大出口补贴案评析及其启示》,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2年第11期,等等。

[40]如邵景春:《欧洲联盟的法律与制度》,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刘星红:《欧共体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杨国华:《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韩立余:《美国外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何茂春:《对外贸易法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史晓丽:《WTO与中国外贸管理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

[41]参见李万强:《论国际投资法实体规范的生成》,载《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刘庆飞:《国际投资法的自由化趋势与我国外资法的重构》,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刘笋:《跨国国际投资法制的晚近发展》,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42]参见梁丹妮:《美式投资条约的新近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3]参见刘笋:《论WTO协定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44]参见余劲松:《论“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

[45]参见张智勇、王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中国外资法》,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1期;余劲松:《TRIMS协议研究》,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46]参见顾敏康:《以公司法为本,重构外资法体系》,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

[47]参见顾敏康:《以公司法为本,重构外资法体系》,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喻洁:《以组织制度为视角探析外资法体系之重构》,载《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8期,等等。

[48]参见慕亚平、黄勇:《适应“入世”新形势,重构我国外资法》,载《政法学刊》2001年第1期;杨光:《论WTO规则与中国外资法的修订》,载《政法学刊》2003年第4期,等等。

[49]参见徐崇利:《试论我国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标准的问题》,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1卷;徐泉:《略论外资准入与投资自由化》,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等等。

[50]参见张庆麟:《外商投资国民待遇若干问题之辨析》,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徐崇利:《试论我国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标准的问题》;李万强:《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待遇与我国外资法的转型》,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1卷,等等。

[51]参见单文华:《外资国民待遇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1卷;外经贸部条法司:《给予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问题》,载《对外经贸研究》第25期(1997年6月)。

[52]参见张庆麟:《析外汇管制法的域外效力》,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1998年),第112~125页。

[53]参见杨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性”法律问题分析》,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1卷。

[54]参见杨松:《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5]参见张庆麟:《析金融全球化对国家货币主权的冲击》,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56]参见陈卫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评析》,载《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刘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资本监管的法律完善》,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448页。

[57]参见李国安:《全球金融服务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

[58]参见韩龙:《论WTO框架内金融服务自由化与金融监管》,载《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9]如徐冬根:《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郭玉军:《国际贷款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郭宏俊:《国际银团贷款中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李国安:《国际融资担保的创新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佘少峰:《备用信用证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

[60]如郑成思:《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朱榄叶:《知识产权与国际保护》,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张乃根:《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