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大新闻传媒努力寻求两种规律的契合点

人大新闻传媒努力寻求两种规律的契合点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提出这个命题,是考虑到人大新闻传媒与受众生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大环境中,有着基本相同的生存需求,又有着较为相似的文化心理,因此其新闻信息需求就有着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关键是人大新闻媒介和人大新闻工作者,要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容易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报道好,努力满足受众的法律需求。其二,拓宽延伸人大新闻法律内容的报道范围。

我们提出这个命题,是考虑到人大新闻传媒与受众生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大环境中,有着基本相同的生存需求,又有着较为相似的文化心理,因此其新闻信息需求就有着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努力寻求”什么呢?因为每一个受众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不同,他们所需要的新闻信息也就不尽相同。对于个别的、不同的问题,经过分析梳理到这两个规律交汇点、契合点之上,使人大新闻媒介和人大新闻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规律的交汇点、契合点的受众区域,充分展示具有自身特点的传媒优势,为受众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

对于人大新闻传媒来说,新闻市场规律和新闻规律的交汇点、契合点存在于受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律法规、人大工作等信息的需求中。受众希望从人大新闻传媒所得到的新闻信息,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对他们有政治意义的信息,二是与他们有法律关系的信息,三是他们关注的对民生有益处的信息,四是提高他们文化内涵、寓教于乐的信息。

(一)满足受众政治信息需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政治方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与政治有关,产生了社会的政治文明各类信息。人大新闻工作者通过采、编、播有价值的政治新闻于受众,使受众满足需求。

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系统,这三个方面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缺一不可。与之相适应,人类文明也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政治文明是保障,即提供民主、法律保障,也就是国家政权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实行依法治国,提供一个民主、法治、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以确保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精神文明是灵魂,指的是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二是完善民主的具体制度,包括党和政府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划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的总体要求是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准确地定义了党、人民与法的关系,就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又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己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治理国家、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手段上,已由过去主要靠政策、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靠法律手段。法治的前进性是总的趋势,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民心所向。

(二)满足受众的法律信息需求

人大新闻法律内容较多,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执法检查以及司法监督等方面。从法律法规的颁布到实施以及司法领域的案件处理,每个阶段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关键是人大新闻媒介和人大新闻工作者,要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容易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报道好,努力满足受众的法律需求。

其一,改变人大新闻法律内容表现形式上的弊端。过去新闻报道法律条文化、立法过程的程序化,呆板、枯燥的法律语言让受众看不懂、听不明白。人大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大都是常规性的工作,法律性和计划性很强,程序性报道居多,如何从法律知识、法律程序里“跳”出来,如何在写法上出新,把人大新闻写活,让对人大工作充满神秘感的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是人大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其二,拓宽延伸人大新闻法律内容的报道范围。过去把人大新闻看作是政法新闻,也就是说人大新闻报道的面比较窄,适合人大新闻报道的事情也不多。其实现在我国是法治国家,不仅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且法律实施进入社会所有领域,因此,人大新闻报道范围包括社会生活各方面与法律有关的一切内容。大到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领域、市场经济法制领域,小到家庭、婚姻以及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法制问题,人大新闻报道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三,人大新闻媒介和人大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要真正懂法,踏入法律前沿阵地,采写法律信息,把人大法律新闻写活,不给受众“夹生饭”。

(三)满足受众民生信息需求

为受众提供民生有益处的信息。“题从百姓出,计从民中来。”当前,人大与时俱进,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出发,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关注民生基本需求向关注民生发展需求转变,切实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发展需求的关注力度,实现有所医、有所学、有所养、能致富,构建和谐社会;二是由过去关注民生量的提升向关注民生质的提高转变,切实加大食品安全、住房安全、交通安全、生态安全等民生质量的关注力度,实现安居乐业;三是由过去的关注民生的区域发展向关注民生的共同发展转变,切实加大同城同权、区域同权、国民待遇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避免权利失衡,做到全域谋划、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人大新闻民生方面的内容报道要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即:通过报道,真心为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呐喊;动真情,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人大常委会审议研究民生问题时,把人大代表关于民生问题议案、建议的提出办理情况和常委会会议民生问题的审议情况及时告诉群众,新闻稿件要生动形象,表达真情实感;下真功,对民生问题跟踪报道,取得实效。

(四)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新闻传媒要由新闻唱主角。但是唱主角不等于唱“独角戏”。事实上,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就受众所需要的信息而言,既包括了新闻信息,又包括了非新闻信息(例如广告信息、历史事件信息以及各类服务信息)。而受众要求新闻传媒不仅为自己提供各类信息,而且还要提供各类知识(生活小常识、人大知识、法律知识)。例如,2014年,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35周年的时候,人们就特别希望人大新闻传媒能及时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发展历史和地方人大设立等方面的知识;而人大新闻传媒不负众望,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作用作了详细解答,使受众的求知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此外,受众在紧张工作之余,还希望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我国的新闻传媒在被推向市场以后,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已经注意到受众需求多元化和满足受众多元需求的问题。人大新闻传媒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拓展。新闻传媒功能的拓展,既反映在办报、办台(电台、电视台)的宗旨的某些重要调整上(明显增强了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又具体落实在栏目的设计和设置上。以《人民代表报》为例,在1988年10月1日创刊后,1992年1月由每周一期对开四版改为每周两期对开四版;1999年由周二刊增加到周三刊;2004年由周三对开四版增加到对开八版。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加强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其实,这些努力的全部目的就在于: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五)满足受众可读性需求

追求趣味高尚的可读性。人大新闻传媒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要有吸引人之处。即,要有可读(可听或可看)性。如果不具备这种品格,人大传播内容就难以传到尽可能广泛的受众那里,更难指望它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与认同。对于人大新闻传媒来说,强调新闻规律就必须注重可读性,强调市场规律也必须注重可读性。

在当前各种新闻媒体激烈竞争、报竞人择的新形势下,人大新闻如何深挖细揣受众的需求心态,找准与受众的共振点,增强可读性,是改进人大新闻报道的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如何找准与受众的共振点,增强可读性?关键是看人大新闻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要找准广大受众的关注点。以往不少人大新闻报道受到受众的冷落,给人以“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把握住关注点所致。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推进与改革开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民主与法制建设理所当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受众总是渴望从人大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进展。人大新闻报道如能从读者的关注点切入,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为受众所喜欢

(六)处理好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新闻与广告,是新闻传媒的两翼。如果失去了新闻这一翼,那么,新闻传媒所发布的广告就会无所依凭;如果失去了广告这一翼,那么,新闻传媒也就会难以为继。而从受众来说,他们购买、订阅某种报纸,主要是冲着新闻信息而来的;他们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目的在于了解国内外新闻以及娱乐消遣。如果将报纸和广播电视的广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受众还是可以接受的;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受众就会感到无法忍受。

报纸应当找到新闻与广告的恰当比例,并将广告大致控制在一个限度之内。这样做,体现的是一种尊重读者利益的意识。而有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对于新闻传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