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公民媒介素养的建构特征

我国公民媒介素养的建构特征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民是某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主体,具有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特征,因此决定了公民素养的个体构成与社会构成。我国学界和业界人士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公民素养的一个特殊部分,媒介素养的建构与发展仍然会受到社会发展、媒介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传播新技术格局下,我国公民媒介素养的建构也应该有着其自身不可忽视的职业特征、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

一、我国公民媒介素养的建构特征

(一)“公民素养”的建构原理

今天“素养”的概念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对象。现代的“素养”一词,应指的是人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与各种品质、能力的总和。人的素养概念,既包含了个体构成也包含了社会(或群体)构成,有时还应特指国家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与素质。

公民是某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主体,具有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特征,因此决定了公民素养的个体构成与社会构成。公民素养代表着特定时代条件下,特定国家对国民性格与能力的普遍要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在对象上,又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具有突出的全民性。另一方面,公民的生存、发展,也一定要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诸方面,具备或达到起码的水平,因此在内容上,公民素养又包含着全面性的要求。正是这种全民性与全面性,构成了公民素养的基础性内涵。

公民素养不是外在于人的物质实体,而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关联中所产生的身心发展的精神积淀,是某种思想原则、思维方式的人格化与社会化的表现,因此有着潜在性与流变性特征。它既不是纯生理性的感情传达与体验,又必然动态地转化为外在的情感行为或思想态度,并作用于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以及自我本身,由此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人的素质的凝聚化。

公民素养是在历史发展、文化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其核心和关键是公民自身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与创造力。考察公民素养的发展、建构过程,会发现上古神话、传统、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政治思想制度与社会习俗、伦理结构等因素至为重要,外来的异质文化的影响作用也不可低估。

(二)传播新技术格局下媒介素养的构成特征

科学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之广,我国媒介发展速度之快,媒介的影响力之强,媒介环境的变化之大,令人感慨。媒介已经成为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组织成分,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任何一个社会人在媒介发达的时代必然要通过媒介与社会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沟通与互动,才能有效地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学界和业界人士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公民素养的一个特殊部分,媒介素养的建构与发展仍然会受到社会发展、媒介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传播新技术格局下,我国公民媒介素养的建构也应该有着其自身不可忽视的职业特征、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

在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过程当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媒介环境、不同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其的理解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实际上,针对我国媒介传播新技术格局下公民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惑以及公民自身媒介素养的状况,诸如:“知识沟”现象的加剧扩散、信息的无序化状态、文化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以及公民自发性的媒介行为等等,笔者认为:系统而完善地建构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具有递进性,存在着三个层面的关系:

基础层面:是我国公民应该普遍地具备应用媒介技术、使用媒介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媒介使用行为的管理能力,即公民能够有效地使用各种媒介科学技术和信息渠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从有效的渠道获取信息、选择信息、评估不同信息来源及渠道的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能够有目的地对自己的媒介行为实施管理,自觉远离虚假、不良信息。

中间层面:属于认知层,核心内容是公民具备对“媒介真实”与“客观现实”的理性认知,具备对从媒介所获取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批判性接受的能力,即理解信息在媒介制作、生产过程中受到的来自政治、经济、技术和意识形态等力量的强制作用,“媒介真实”并不等于“客观现实”。

最高层面:是公民对媒介文化持有理性消费和批判意识,具备对大众传播媒介所带来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以及广告文化的批判性理解,以及具备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开放吸收和对外来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