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科技时代,建构公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要完整而系统地建构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借助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是被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证实的唯一有效办法。同时,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终身教育。

三、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科技时代,建构公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要完整而系统地建构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借助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是被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证实的唯一有效办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舶来品,虽然在我国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媒介状况下应该具备我国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理念,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毕竟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媒介素养学术研究过程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发展我国自己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

培养媒介素养成为一种教育实践,是媒介素养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和选择。不同的国家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推行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和经验。

英国将媒介教育视为正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由教师将媒介教育与现有学科加以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核心任务。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谁生产媒介文本?(2)媒介文本形式如何?(3)媒介文本如何被制作生产?(4)阅听人如何理解文本?(5)目标阅听人为谁?(6)文本如何再现真实?根据这些媒介教育的内涵,实施由幼稚园大班到高中的正式学制课程,并设置完整的评价系统。并成立了全国初级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小组委员会,在将近2/3的学校开设了进阶式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在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因有感于好莱坞的流行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而发端,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比较完善。政府部门极为重视,从政府部门到各级学校都提供教育基金,培养教师的媒介教育专长,各地的教师团体也通过政府的鼓励机制系统而多元地研究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毒品滥用、早发性行为、艾滋病、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在美国泛滥,其中媒介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这使得对媒介讯息的解读与分析成为美国媒介教育的重点与特色。之后全美有若干组织良好且参与者甚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定期召开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共同探讨媒介素养、媒介与教育的关系等。

加拿大媒介教育的发展模式最初是由几个积极的省份推动, 1998年底各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的教育体制。目前,加拿大已经有五十多家大专院校提供了九十多个媒介素养教育项目,加拿大大部分省份都相继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协会。

在亚洲,日本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到2000年,日本东京大学正式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并与媒介组织和专业人士联合,使得媒介教育形成产、官、学、研等完整环路教育体系,媒介专业人士和教育界学者形成媒介教育的伙伴关系,日本文部省2001年在中小学设立“综合教育”科目,其中纳入了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

由此可见,上述各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实践多年,逐渐发展出在中小学实施融入课程的“媒介教育”,高中阶段进行“媒介研究”、“媒介批评”的正式课程等模式。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其他衍生性的学习活动,已从学校教育推广到社会的终身教育,并依托众多媒介的互联网站制作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网页,更有媒介素养教育团体建立的自己的专业网站,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和资料的支持,为媒介素养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互动的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努力,连续三年组织出版了三种读物:《大众媒介用于公共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媒介教育》、《了解媒介——媒介教育与传播研究》,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趋势和亚洲、太平洋地区、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作了介绍,并提供了25种媒介素养教育的论著索引(22)

(二)推广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1.认识我国传播新技术格局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只有正确地认识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在我国现阶段的科技汇流的社会环境、媒介背景下制定出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手段。媒介素养教育相对于以往我国的媒介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教育只注重对媒介信息传播者的培养,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媒介信息接受者,即全体社会公民的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结合了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从而将教育对象扩大到了最广大的全体公民。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应适应传播新技术格局下需要。媒介领域科技汇流的结果带来了媒介间的相互融合,传统大众媒介通过新科技,向社会及个人施行更加深远的影响,带来了信息环境和信息流通方式的更新,带来了受众主动权和决定性的增强,以及受众角色向“参与者”、“解读者”转变。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种素养型的终身教育。旨在提高人们认知媒介以及提升信息能力的教育。不仅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扩大到所有媒介受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也扩大到使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善用科技、善用媒介,学会解读媒介信息而且懂得如何利用媒介去传播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同时,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终身教育。

最后,媒介素养教育拓宽了教育领域。传播新技术格局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各种学科在不断融合,涉及高新科学技术、媒介、信息、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都应该涵盖在媒介素养教育当中,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在传统学科的教育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另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旨在促进整个传播新技术格局下的媒介社会沿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前进。

第二,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以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为基础。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公民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育目标,面对中国城乡差距的现实,还应该制定出针对农村广大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面对越来越多的所谓“技术精英”、“精英媒介”的出现,我们不得不担心,最广大民众的媒介素养得不到全面提高,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将会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

第三,重视媒介传播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和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媒介产业以及与媒介有关的各项政策制度。传播新技术格局下,信息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忽视媒介传播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使得信息的传播出现故障,从而达不到信息传播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四,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合作、探寻、重述、质疑、互动和创新的作用,加强学生在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尊重学生对于媒介和媒介信息的自我理解和认知,建立一种平等的学习模式。作为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要符合科技汇流的时代要求,还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这个舶来品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第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需要实施者,在我国,除了一批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之外,能够专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可谓是凤毛麟角。因此,加强对我国媒介素养专门人才的培训,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中国化才是唯一的出路。

第六,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创新。

3.普及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媒介与教育的通力合作

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整个社会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公民是否具备相当的媒介素养、掌握足够信息的技能和抵御媒介不良文化的能力,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也成为各国提高全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都纷纷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大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政府行为是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的有效推动力。

媒介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媒介资源。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我国不仅没有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方面的深度研究,更谈不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实例。我们倡导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和媒介结合起来,利用媒介强大的资源优势,提供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相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站,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媒介素养教育要融入我国的素质教育系统框架当中。我国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致力于人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超越社会短期需要,超越个体的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培养人的基础性素养的教育,目的在于改善人的素养,使人的理性、道德及精神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公民的媒介行为素养、认知素养、文化素养,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如今我国正处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需要对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估,从其使用媒介的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及其对媒介信息的解码、制码能力以及媒介对其生活和学习的介入程度等,多维度来衡量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水平,为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提供依据。在我国文化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切实地推进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在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效手段。

关键术语

公民、科技时代、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基本素养、认知素养、媒介文化批判能力

思考题

1.媒介素养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2.媒介素养包涵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你认为公民在面对我国传播新技术格局下有哪些方面的困惑与茫然?

4.在你身边存在知识沟现象吗?

5.你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吗?

6.你对媒介文化作怎么样的理解?

7.我国公民媒介素养包含了那几个层面的内涵?

8.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媒介素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阅读建议

1.张国良、黄芝晓主编:《信息化过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

2.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年1月第1版。

3.汤书昆、刘为民:《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4.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5.王君超:《媒介批评》,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6.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般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7.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8.蔡国芬、张开、刘笑盈主编:《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9.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新华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10.苏志武编:《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11.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

12.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注释】

(1)蔡骐:《论媒介认知能力的建构与发展》,《国际新闻界》, 2001年第5期。

(2)张开:《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载于蔡帼芬、徐琴媛和刘笑盈主编的《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3)Bowen Wally: Defining Media Literacy: Summary of Harvard Institute on Media Education,http://Inteact.uoregon.edu/MediaLit/mir/readings/articles/defharvard.html

(4)Hobbs. Renee,(1998), Literac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in James Flood, Diane Lapp&Shirley Brice Heath(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Literacy Through the Communicative and Visual Arts. New York: Macmillan。

(5)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6)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新闻记者》, 2004年第5期。

(7)Ferrington Gary, What is Media Literacy,http://Interact.uoregon.edu/MediaLit/mir/readings/articles/whattisml.html

(8)Potter W James,(1998) Media Literacy, Sage Publication.

(9)吴翠珍:《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发展的来路与去向——一个批判素养的观点》,信息社会中的媒体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 2004年10月8~ 10日,北京。

(10)马克·利维:《新闻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年第1期。

(11)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2)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13)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1版。

(14)黎信:《信息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15)李梁:《试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现代传播》, 1999年第3期。

(16)吴华军:《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http://www.banzhu.com

(17)张开、吴敏苏:《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载于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的《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18)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 2004年第5期。

(19)张开、吴敏苏:《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载于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的《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20)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 2004年第5期。

(21)http://www.mediaAwarenessNetwork.ca.

(22)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 2004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