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的整合过程

媒介的整合过程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媒介的整合过程传播指的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可以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尽管如此,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媒介整合已进入了文明时期。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社会制度和人们观念上的原因,这些纸媒介资源并未得到科学的整合,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纸媒介资源常常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纸媒介的整合已经开始。

一、媒介的整合过程

传播指的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可以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按照传播是否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人类传播中又可以分为自我传播和社会传播,社会传播中又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并非现代人与现代社会所独有。

按照人类演化的历史以及信息载体的不同形态特征,人类使用的媒介形态又可以分为非语言时代、口语时代、文字时代、纸媒介时代、电子媒介时代以及数字化时代等六个阶段。在这六个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对于媒介整合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媒介所表现的方式也就不同。

在非语言时代(即大约两亿年前),爬行动物就已经具有了简单的大脑,并开始对外界做出反应。但这种反应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还很简单,根本谈不上规范化媒介整合问题。但是,非语言时代在媒介整合问题上,人类祖先给后人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即人类从一开始产生就具有强烈的不可遏制的传播欲望和当时可以利用的传播手段——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包括身体语言符号和自然物符号。具体来说身体语言符号又包括手势符号(比如,表示亲密的握手、打招呼的招手、表示反对的摇手等)、动作符号(比如点头、摇头、舞蹈等)、表情符号(比如欢笑、愤怒、哭泣、伤心等)等。自然物符号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自然物来表示某种人们都能够理解的意义,比如用树枝的方向来指路、用美丽的花朵来表达感情等;另一种是燃烧自然物产生的烟和火焰等来传达信息。比如我国的狼烟就是利用狼的粪便燃烧产生的烟来向远处的人通风报信。听觉符号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自身的声音系统发出的声音符号,例如笑声、悲鸣,表达特殊意义的约定俗成的声音、口哨等;另一类是利用自然物敲击发出的声音符号。由于人类声音的局限性,人不可能让自己的声音传得足够远,这时就会借助中空的善于发出声音的树木、石头、动物骨头的敲击声来传达信息。

这些有声和无声的符号及信号成为我们祖先传播信息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即媒介。由于这些符号十分有限,表达的意义也就非常简单,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就比较缓慢,传播范围更是十分狭窄,使人类对于媒介整合(不自觉地)仅仅限制在对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整合”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理局限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的低下是造成传播手段稀少的根本原因。生产力落后使人类的选择只能指向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先天条件和对自然物的选择上。但生产力落后不是传播方式落后的惟一客观原因。“我们不能不把目光转向早期的社会形态。社会规模狭小,人际空间有限,无须传播效果广泛的媒介。新闻手段不仅不会超越生产力的水平,也不会跨越社会组织活动的边界。即使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仍不发达,分工仅限于家庭,基本社会结构不过是家庭的扩大。父权酋长及所管辖的部落,构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群落社会,劳动的范围和场所极其狭小。这样,原始新闻的传播足以达到氏族社会的各个角落。”[1]可见,人类当时传播的需求也限制了人类对传播手段发展的想像力。对当时传播方式的满足也造成了传播手段的停滞不前。由于当时人类的生理状况无法满足实现进一步传播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大脑的限制。虽然当时人类的大脑和动物相比较已经有了明显的飞跃,但由于脑容量的限制,仍然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当时只能进行简单的判断、短期的记忆等思维活动,对于分类、抽象、综合等复杂的脑力活动依然是无力进行。大脑条件的局限又直接限制了人类语言活动的开展。人的喉咙虽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放送,但依然没有语言的概念,依然不能说话。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将人类的传播活动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里,无论是传播过程,还是传播效果都非常简单。

在口语时代,由于语言的产生,口语传播迅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传播手段。口语传播虽然是语言中最简单的传播方式,但是,由于它具有简捷性、互动性的特征,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其所使用的符号体系进行了革命性的调整,变非语言符号传播为口头语言传播,并把非语言传播和语言传播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传播媒介的首次整合。

文字发明以后,人类的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字与口语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它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时间久远、传播准确性较高。但文字传播也有不足,即文字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必须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必须能够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否则其传播效果就不能实现。针对文字传播的优势和不足,人类对文字信息的传播媒介进行了新的探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原因,文字载体只能选择自然物质。于是,就出现了把文字刻在石器上的刻石文,以石鼓文为代表;出现了把文字刻在金属器皿上的钟鼎文等早期文字。此外,还有最有名的将文字刻在兽骨上形成的甲骨文。之后出于携带方便的需要,又出现了刻在竹木上的竹木文。后来竹木文由用刀刻变为书写,于是毛笔的使用成为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巨大进步。到我国战国末期出现了锦帛,携带更加方便。但由于锦帛的稀缺,价格昂贵,锦帛文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样就形成了古代传播的六大基本材料:石、骨、金属、竹、木、锦帛。据考古发现,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甲骨和竹木,甲骨文和竹简木牍便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知识资源。文字的产生,虽然使媒介出现了“多样化”,但是都没有离开自然物质。仅从这个角度分析,当时的媒介整合仅仅体现在对物质载体的利用上。尽管如此,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媒介整合已进入了文明时期。

纸的发明打开了进入印刷时代的大门,使人类文明又迈进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印刷术的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传播学意义上复制技术的开始,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由于纸媒介对文化的大批量复制,文化才得以迅速传播,广大人民的文明程度才得到不断提升。纸的发明和印刷术的产生,促使了纸媒介多样化的产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书籍、报纸和杂志的大量生产。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社会制度和人们观念上的原因,这些纸媒介资源并未得到科学的整合,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纸媒介资源常常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纸媒介的整合已经开始。但这种整合多是行政性的整合,已暴露出许多弊端。当前的任务是在媒介整合上如何少些行政手段,多些经济手段或市场手段。

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人类的知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这样就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做好了物质和知识上的准备。在有线电报、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以及声音图像储存技术等一系列电子科技发明的推动下,人类终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众传播时代。有人将以电子技术为依托、以电的使用为前提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统称为电子媒介,并把以电子媒介为中心的传播时代称为电子媒介时代。

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解决了人类知识的大量储存和永久传播的难题。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解决了人类传播的三大难题:一是广播媒介解决了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收听灵活方便等难题;二是电影的产生解决了人类传播的形象性、共享性、封闭性和艺术性等难题;三是电视的产生,除了能解决广播、电影等媒介所解决的问题外,还解决了广播、电影媒介独立不能解决的难题,如雅俗共赏性、多样性、直观性等难题。电子媒介时代虽然解决了较纸媒介时代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两个重要问题方面并没有超越纸媒介。一是电子媒介尚未实现科学整合,多采用“小生产”的经营方式;二是尚未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了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为了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媒介整合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的信息化进程开始加速。整个社会的社会形态、经济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这种变化的潮流。

网络传播时代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全球性的实时、双向、个性化的信息传播。这种信息传播形态彻底打破了以往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传媒相比,网络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的信息更大,传播的手段更丰富,互动性更强,而与其他媒介相互融合的能力更是前所未有、无与伦比。

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诸如计算机、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等高端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由于网络传媒的独特属性,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新的媒介时代的开始,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之为“新媒介时代”。

人类传播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后,明显表现出了与前电子时代不同的特征。传播手段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交互性的变化。按照克农德·香农和沃伦·韦弗在他们合著的《传播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和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德弗勒1966年对香农—韦弗模式的发展,传播是一个环行模式,如图1-1。

从图1- 1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过程基本上包括信源、信道、信宿、信息、反馈设施、噪音等六个因素。从这六个方面看,电子媒介与前电子媒介的区别如下:

第一,从传播的信源看,电子媒介具有延伸性和扩展性的特点。信源也就是传播的主体、信息的发出者。在没有电子传播媒介之前,人类的传播基本上都是依靠人的器官去进行的。例如,利用眼睛看视觉信号,利用耳朵来收听声音信号,利用手来感觉。最后要靠大脑进行分析、理解、记忆储存。信息的传播也要靠人的口、身体、言语等来传达,而人的感观能力和身体传播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信息被局限在很小的空间里,以非常慢的速度进行传播。但是电子传播媒介则让人们的器官得到了延伸和扩展。无线电广播、电话等使人的耳朵和口的功能得到延伸和扩展,人的声音可以传到无限远,也可以收听到无限远传来的声音;电影、电视、网络等则是人的眼睛的延伸和扩展,通过网络和电影、电视,人们可以将图像传向无限远,也可以看到无限远的地方的事物。电子媒介的储存记录功能和电子芯片的分析处理功能则是人的大脑的扩展,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储存的容量也远远高于人脑。经过电子媒介的武装,人具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和“高能脑”,人的器官得到了充分的延伸和扩展,传播的速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img1

图1-1 传播环形模型图

第二,从传播的信道看,电子媒介具有介质远距离、无形化的特点。从声音到文字再到印刷媒介,传播的载体都是短距离、有形的。口语时代过分依赖声音;文字时代需要借助甲骨、石器等笨重材料;印刷时代的主要载体是纸张;所以,前电子传媒时代传播的介质都是短距离的、有形的、不能任意传播的。而到电子传媒时代以后,无线广播、电视、无线电话、无线上网等依靠电子信号进行传播的方式实现了传播远距离、介质无形化。信息传播和接收的灵活度大大提高。

第三,从传播的信宿看,电子传媒时代的受众分布范围更广、更加不确定。非语言符号时代、口语时代的传播范围是非常小的,信息只能被限制在特定区域进行传播,信息的接收者也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印刷时代传播范围虽然大大扩展,但受语言等的障碍,还是只能在一定区域传播,比如《北京晚报》的发行范围绝大部分都是北京地区,其他地方的读者则很少涉猎。电子传媒时代和网络时代,通过卫星等方式,广播电视基本上可以覆盖全球,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基本上覆盖了全球。网络传播的范围就更广了,通过网络联结,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

第四,从传播的信息看,电子传播媒介具有抽象性和形象生动性并重的特点。从非语言符号传播到口语传播再到印刷传播,人类的传播过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生动形象到复杂的抽象化过程,但都没有将形象和抽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广播通过音乐、语言等的运用第一次将抽象的文字信息变为口语信息得以传播。电影、电视、网络则运用图像、语言、文字、图表、音乐等多种表达手段,将生动和抽象高度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大大增进了传播的效果。

第五,从信息的反馈来看,电子传媒时代的反馈更加及时、更加准确,反馈的规模也更大。原始符号时代基本上没有反馈。口语时代的反馈只能在现场的人之间产生,反馈的规模相当小。印刷时代的反馈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反馈速度非常缓慢。电子传媒时代,广播和电视都实现了现场及时的反馈方式,比如广播和电视的电话参与、电话调查等。网络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可以详细了解受众的各种情况,可以获得受众数量的准确数据。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应能够快速反映到信源,以便对节目内容做出调整,从而使传播更加具有针对性。

第六,电子传媒时代还有即时性和再现性的特点。电子传媒时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将鲜活的历史完整记录下来,更加具有真实感。符号时代、口语时代、印刷时代都不能将历史复现。通过录音、录像技术,历史事件当时人物的表情,事件发生的环境等都可以忠实地再现,而文字却只能描述。

电子传媒的特性是相对于前电子传媒时代而言较明显的特征,并不是说前电子传媒时代的媒介就不具有这些特性,只是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特性没有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已。而这些特性也并不是所有电子传媒都具有的,而是有的传媒表现的较为明显,有的传媒表现的则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