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事业在年代后的新变化

新闻事业在年代后的新变化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闻事业在80年代后的新变化80年代后,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在政治等各方面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意义最大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在变化中继续发展。《东方日报》在80年代后发行量突破30万份,成为全香港销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1987年组成东方报业集团上市,90年代后发行量继续上升,1993年高达为60万份。

二、新闻事业在80年代后的新变化

80年代后,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在政治等各方面也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意义最大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谈判成功并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归属由此确定;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经过5年时间的起草与反复修改后颁布施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以法律的形式被规定下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切,使香港的新闻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报业在变化中继续发展。1988年,据该年香港年报统计,香港注册出版的报纸共68家,其中每日印行的中文报纸44家、英文报纸5家,中、英文报纸日发行量达200万份,日销量在10万份以上的中文报纸有5家。以香港586万多人口计算,约三四人拥有一份报纸。1999年,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等资料显示,香港注册报纸44种,期刊705种;新闻从业人员10400多人,其中记者2500多人;每千人拥有报纸380份以上。据2005年9月30日统计,香港共有49种日报和752种期刊(包括电子报纸)。在49种日报中,中文日报23种、英文日报13种(包括一份盲文报纸)、中英文双语日报8种和日文报纸5种。在中文报纸中,有17种以报道香港和世界新闻为主,4种集中报道财经新闻,其余报纸专门报道赛马消息。规模较大的报刊,分销范围远及海外华人社区,甚至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地区发行海外版。

img32

图16.1 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明报》《太阳报

以《星岛日报》、《星岛晚报》为主干的“星系”报刊,在80年代后组成星岛报业集团上市,1995年与《深圳特区报》合办《深星时报》,由《深圳特区报》每日提供两版深圳新闻,主要在香港及海外发行。《东方日报》在80年代后发行量突破30万份,成为全香港销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1987年组成东方报业集团上市,90年代后发行量继续上升,1993年高达为60万份。《明报》及其系列报刊于1991年组成明报集团上市,1993年4月1日查良镛退休并将《明报》售予于品海的智才集团,后因于品海被发现有刑事记录而再转售予马来西亚商人张晓卿,日销量10多万份。香港地区出版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80年代后发行量高达近10万份,1987年其控股权归国际报业大王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所有,1990年重新上市,1993年10月其控股权转归郭鹤年的嘉里传媒有限公司购得。《天天日报》在80年代中期由何世桂接任社长,接着被星岛报业集团主席胡仙收购,以青年人和蓝领阶层为主要读者对象,1993年销量最高时达20万份。1993年2月17日,国民党背景的报纸《香港时报》因长期亏损而宣告停刊。1995年6月20日,《苹果日报》创刊,打破了香港报业市场的旧格局,并由此引发一场报业竞相减价的“割喉之战”。《苹果日报》创办人黎智英原是佐丹奴连锁店老板,1990年投资数千万港元创办《壹周刊》,打破传统杂志编排形式,标新立异,每期出两至三本,集生活娱乐、财经投资、名人逸事、时事新闻于一体,发行量逐渐上升,1993年起转亏为盈,并逐步发展成为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壹周刊》成功后,黎智英决定投资上亿港元办起这份取名“苹果”的日报,定位于大众市场,以香港市民文化为基调,在编排、色彩等方面突破香港原有报纸的模式,并通过大量派发印花代替现金的手段,变相以每份2港元的低价倾销报纸,从而迅速争得了市场,3个月后日销量达到30万份,仅次于《东方日报》。对此,《东方日报》于1995年12月9日突然宣布报价从5港元降为2港元,迫使其他报纸也不得不随之减价,从而引发一场自杀性的减价大战。3个星期后,香港报业亏损了1亿港元,《快报》、《香港联合报》和《电视日报》相继停刊。至1996年6月底,减价大战基本结束,其结果是报业市场重新划分,虽然《东方日报》、《苹果日报》胜出,但报业在整体上元气大伤,星系报业等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报业集团也由此而跌入低谷,因而有人把这场减价大战称为“割喉之战”。1999年,星岛报业集团被“国际传媒集团”收购,星系报业王国至此告终。1999年3月,东方日报报业集团发刊《太阳报》,刻意模仿《苹果日报》,以冀争夺其读者,从而又掀起了一场报纸减价战与黄色新闻战,但其杀伤力不及1995年至1996年间发生的报业“割喉之战”。2000年6月,《天天日报》被香港电宇国际集团所收购,9月7日因版权纠纷与经济亏损等问题而停刊。90年代后,香港的晚报也全部退出了报坛。1997年7月27日,《新晚报》停刊,宣告香港晚报的终结。此外,互联网对报业形成一股新的冲击波。1995年,《星岛日报》率先将报纸上网。顺应这一新潮,几乎所有的香港报纸都先后上网开设网络版。

香港的广播电视业,在80年代后也有重大发展与变化。1987年9月,广播事务管理局成立,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1988年,香港行政局通过的电视续牌新例规定,限制外地比例,由香港永久居民掌控电视持牌公司51%以上的资本,其大多数董事也应是香港的永久居民。同时还建有公开的检查机构,对所播节目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进行惩处。2000年6月,立法会通过《广播条例草案》,重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法规管理模式,将电视机构重新分类,并从技术中立的原则出发,将“发送”和“节目”两者分开管理。分类纯粹根据提供服务性质是否收费、服务区域作界定,包括了不同的传播科技。目前,香港的电视业主要有“亚视”(ATV)、“无线电视”(TVB)和“卫视”(Star TV)3家商业性无线电视公司和“有线电视”(Cable TV)1家有线电视公司。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几乎是100%。

1982年9月15日,远东集团邱德根购入“丽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50%股份并把“丽的”改名为“亚洲电视台”,1984年又买下其余50%的股权并再次改名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简称“亚视”或“亚洲电视台”(ATV)。1988年,林百欣家族和新世界发展集团购入“亚视”的2/3股权,翌年又斥资购入余下的产权,1998年林百欣家族卖出部分股权,林百欣辞去主席职位并改任永久名誉主席。“亚视”现有两个频道,一是中文(粤语)的“本港台”,另一是以英文为主的“国际台”。

“无线电视”(TVB),即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为邵逸夫,现设有中文(粤语)的“翡翠台”和以英文为主的“明珠台”,播出的节目有新闻、知识、体育、娱乐、电视剧以及外国影片等。

“卫视”(Star TV),全称为卫星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成立并开播,系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出资创办,董事长原为李嘉诚。“卫视”以香港为中心点,设有用英语播音的音乐台、体育台、新闻台、合家欢台和用汉语播音的中文台5个频道节目,通过亚洲卫星一号向亚洲地区免费传送24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而亚洲各地电视台均向卫星电视公司提供电视节目,覆盖面遍及38个国家和地区,西起埃及,东迄日本,总人口达27亿。1992年,对欧洲直播的“欧洲中国卫星电视”(CNE)开播;1993年,对台湾直播的“无线电视卫星台”(TVBS)开播。目前,“卫视”已为世界“报业大王”默多克所控股。

香港的有线电视公司,即1993年成立的九仓有线电视有限公司,简称“有线电视”(Cable TV),由前香港船王包玉刚家族主持的九龙仓集团创办。该公司以“收费电视”的方式,于1993年10月31日正式开播,为香港受众提供20多个频道(包括6个新闻新闻频道)的收视选择。

此外,1995年,又有两家华语电视台在香港开播,一是仿美国有线电视网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传讯电视(CIN),其中的“中天”频道24小时用普通话播报新闻,“大地”则24小时播放中外娱乐节目;另一家是华娱电视(CETV),每天专门播放娱乐节目。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创办人为刘长乐,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面向全球华人的中文普通话电视台。1999年8月,欧洲台在伦敦开播;2001年1月,中文资讯台开播,为全球首家24小时滚动播报新闻的中文普通话电视台。同年,美洲台在纽约开播。至于香港的无线电广播电台,除“香港电台”外,新城电台于1991年7月创建,有2套中文节目,1套英文节目。1995年,“浪潮之声”卫星直播音乐电台(Star Radio)开播,由香港“卫星电视”创办。

香港的新闻通讯业,也有不少发展与变化。2000年1月18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这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履行中央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职责的机构,正式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原承担新闻业务的工作部门,即原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室,则以新华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的名称继续从事新闻业务。

香港地区的新闻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扩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新闻传播系扩建为传理学院。近年来,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也开始创办新闻与传播系科或研究所,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香港与内地高校的新闻院系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80年代后新成立的香港新闻传播专业团体,影响较大的有: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1986年注册并宣告成立,包括香港中英文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及通讯社担任有行政职务的高级记者、编辑,基本任务是促进同业之间的交流,维护专业的尊严与权利。香港报业评议会,2000年7月宣布成立,由11份报纸和2个新闻工作者团体参加。90年代后期,由于香港新闻媒介专业操守下降,低俗的媒体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因而使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下降。1999年8月下旬,法律改革委员会公布一份传媒的隐私行为咨询文件,批评部分新闻媒介滥用新闻自由,建议设立法定组织,负责处理市民投诉、主动调查、裁决以及处罚违规的报刊负责人。鉴此,香港记者协会、香港摄影记者协会、新闻工作者联会和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于2000年6月制定并颁布了《新闻从业人员专业操守守则》,强调新闻记者应以公平客观、不偏不倚的态度处理新闻内容,在报道暴力、自杀或性罪行新闻时,要避免淫秽、不雅及煽情的手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