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年代后的水污染

世纪年代后的水污染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6]下面以苏南运河、太湖和流域河道总体水质变迁为例进行分析。资料来源: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南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9年10月,第11页。20世纪80年代后,太湖流域河道污染日益加重,水质不断下降。[48]王浩等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统计了1987—2006年太湖流域河道污染情况。资料来源:王浩主编:《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思路与关键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经济日新月异,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泊,而各地治污能力远远跟不上污水量的增加,流域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据2000年对太湖流域82个主要河湖断面监测,包括流域主要湖泊太湖、淀山湖,流域主要供水河道太浦河、望虞河,出入太湖主要河道东西苕溪、南溪、直湖港、梁溪河、胥江,省界河道红旗塘、上海塘等,仅有19.4%的监测断面水质,尚能达到地面水标准Ⅱ或Ⅲ类,其余80.6%的断面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8%的监测断面水质为Ⅳ类,14%为Ⅴ类,23%为劣Ⅴ类。[36]下面以苏南运河、太湖和流域河道总体水质变迁为例进行分析。

1.苏南运河水质

以运河镇江段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质从有机(氧平衡)污染来看已很严重,城区段(Ⅰ—Ⅳ断面)已进入5级(严重污染级水),城郊段(Ⅳ—Ⅶ断面)也已达4级(重污染级水,枯水期Ⅰ—Ⅶ断面水质均达到严重污染级),仅Ⅷ—Ⅹ断面靠近丹徒闸距外江近,受外江水稀释影响,有机污染才相对减轻至2—3级。[37]造成污染的原因,“首先是城区部分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沿下水道排入大运河;其次是沿河有些工厂含有机物的废水也排入其内;再就是运河水位和流量受京口闸、丹徒闸和谏壁闸的控制,特别是枯水期由于运河水位下降,往往断流,成为一段死水,丧失其自净能力”。如此,“运河镇江段(特别是城区部分)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排污大明沟”[38]

据镇江市环境监测站监测,京口闸、南水桥两个断面,1983—1985年,溶解氧均达不到国家Ⅲ级水质标准,尤其是1985年,溶解氧分别为1.9和1.7毫克/升,反映出该段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化学耗氧量、氨氮、挥发酚也均未能达到国家Ⅲ级水质标准。1985年两个断面的化学耗氧量分别超标3.2倍和3倍,氨氮分别超标10倍和5.7倍,挥发酚分别超标5.3倍和13.7倍。古运河段,三年中主要监测指标同样未达Ⅲ级水质,尤其是枯水期,溶解氧极值近于零;化学耗氧量极值42.3—47.3毫克/升,超标6—7倍;氨氮11.2—18毫克/升,超标10—17倍;挥发酚0.331—0.339毫克/升,超标32—33倍。[39]上述指标,“显示出运河镇江市区段水体水质有机污染极为严重,特别是在枯水期,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水质黑臭现象持续3—4个月之久”[40]

1991年镇江市区废水排放总量为12 44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 336万吨,占废水总量的67%,直接排入江河湖库7 405万吨;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量3 641万吨,排放达标率49.2%。这些废水主要排放于长江、运河和运粮河。[41]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及年排放量为化学耗氧量44 203.16吨,悬浮物31 892.49吨,石油类152.14吨,硫化物117.97吨,挥发酚49.23吨,氰化物15.74吨,六价铬4.18吨,铅3.76吨,砷3.36吨,镉0.04吨,汞0.006吨”[42]。镇江市环保局1991年对运河镇江段水质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镉、六价铬、铅12项参数进行评估,认为“运河水质污染仍然严重,特别是古运河段,超过Ⅴ类标准”[43]

表9-3 运河镇江段水质对比表

资料来源:镇江市环境保护局:《镇江市环境质量报告书》(1991年版),镇江市档案馆D55—1—7,第38页。

运河其他河段在20世纪80—90年代后污染也进一步加重。如江南运河无锡段在惠山浜、杨芳桥浜、酱园浜、五福桥浜、石人桥浜、南兴塘树脂厂河段、顾桥港、亭子桥槐古河段、护城河文化宫桥、亭子桥—跃进桥、伯渎港兴隆桥、纳新桥—黄泥降、塘泾桥—化肥厂等河段都散发出黑臭,“如惠山浜、杨芳桥浜和石人桥浜等地几乎常年黑臭,已经成为臭水沟,溶解氧终年为零,河底终年冒泡”[44]

进入21世纪,苏南运河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控污减排、清淤和调水的措施,在部分地区水质有所好转,但总体上看,污染仍十分严重。2007年前后,苏南运河规划区[45]共有55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约5 000多家工业排放废水。据统计,“直排企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7 509.1吨/年,COD排放总量为17 223.9吨/年,氨氮排放量为747.05吨/年,总磷排放量为118.87吨/年,总氮1 495.33吨/年。直排企业中,排向运河的废水量占71.8%”[46]。规划区内人口密集,总人口约932万人,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规划区内的农田、家禽养殖、水产养殖也产生了大批的污染物,它们中不少流入了运河。此外苏南运河平望断面的船舶流量约为460 782艘/年,“苏南运河沿线船舶垃圾产生量7 133.94kg/d,石油类排放量3 029.3g/d”[47]。据统计,规划区COD入河量81 389.14吨/年,氨氮7 060.4吨/年,总氮14 348.3吨/年,总磷959.5吨/年。(见表9-4)

表9-4 污染物分区入河总量(单位:吨/年)

续 表

资料来源: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南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8~2020),2009年10月,第42页。

2009年镇江监测站、常州监测站、无锡监测站、苏州国家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分别在1—3月,对苏南干流及其支流进行了监测,其水质比20世纪80—90年代虽有改善,但总磷、氨氮大多断面仍为Ⅳ—劣Ⅴ级,水质污染情况仍十分严重。(见表9-5)

表9-5 苏南运河干流水质类别

续 表

资料来源: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南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8~2020),2009年10月,第11页。

2.流域河道总体水质

20世纪80年代后,太湖流域河道污染日益加重,水质不断下降。首先从流域河道污染程度上看,Ⅳ或劣于Ⅳ类水质河段占河长比例不断增加。1983年污染河道长度约40%,1987年达到61%,水质在Ⅳ或劣于Ⅳ类。[48]王浩等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统计了1987—2006年太湖流域河道污染情况。(见表9-6)

表9-6 1987—2006年太湖流域河道污染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王浩主编:《湖泊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思路与关键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由表9-6可知,1987—1995年,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染河长比例,除1991年为47.3%外,其余均在50%以上,1995年达78.7%。1996年污染范围明显扩大,除1998年为72.3%外,其余均在80%以上,最高年份达到93.5%。

其次,从典型河流污染河长来看(见表9-7),原先一些水质较好的河流受到污染;而部分已受污染河流的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如太浦河1993年前均为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至1994年出现污染的河段达27.1%,1996年则高达75.2%;江南运河、苏州河、浏河、望虞河1990—1996年期间污染均很严重,最高年份污染河长的比例高达100%。

表9-7 流域各河流污染河长统计表(按GB3838—88标准)

资料来源:石亚东等:《太湖流域河流水质变化分析》,《上海水利》1999年第3期。

再次,从省界河流断面水质来看,流域内跨界水域污染无明显改善,许多地区水质进一步恶化。

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2000年的数据,跨省界河流断面20个,全年期85%的断面超标,其中Ⅳ类占30%,Ⅴ类占35%,劣于Ⅴ类占20%。[49]2001—2007年太湖流域省界河流水质也逐年恶化(见表9-8)。2001年12月Ⅳ类为30%,Ⅴ类为15%,劣Ⅴ类为20%,超标率为65%。至2006年12月,Ⅳ类占36%,Ⅴ类14%,劣Ⅴ类46%,超标率达96%。2007年12月超标率虽下降为74%,这主要是该年度爆发了大规模蓝藻,流域各省市被迫进行大力整治,水质有一定好转,但仍没有恢复至2001年12月的水平。

表9-8 2001—2007年太湖流域省界河流水质

资料来源:赵来军:《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另据《太湖健康状况报告》(2008年),2008年太湖流域34个省界河流断面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所占比例为26.5%,Ⅳ类为20.6%,Ⅴ类17.6%,劣于Ⅴ类为35.3%。苏沪界边7个断面,仅太浦河汾湖大桥达到Ⅲ类,其他基本为劣于Ⅴ类;苏浙边界15个断面,仅靠近太湖、太浦河的断面有4个达到Ⅲ类,其他多为Ⅳ—Ⅴ类;浙沪边界12个断面靠近太浦河的断面有4个达到Ⅲ类,其他基本为劣于Ⅴ类。[50]

3.太湖水质

20世纪80年代前,太湖水质虽受一定的污染,但水质总体良好,很少有蓝藻暴发现象,符合饮用水源地的要求。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69%的面积为Ⅱ类水,30%为Ⅲ类水,只有1%为Ⅳ类水;83%的面积为中营养状态,只有16.9%为富营养状态。[51]80年代中期后,太湖水质呈现恶化趋势。1988年太湖水质TIN(总无机氮)和TN(总氮)分别为1.115毫克/升和1.84毫克/升。到1998年分别达到1.582毫克/升和2.34毫克/升;总磷(TP)和化学耗氧量(CODMN)也有显著增加,1988年分别为0.032毫克/升和3.30毫克/升,1998年则达0.085毫克/升和5.03毫克/升,分别上升了2.66倍和1.53倍。[52]

太湖各湖区2007年以前,污染主要集中在梅梁湖、五里湖和竺山湖。2008年以后,各湖区水质全线变坏,均为Ⅳ类以上水质。(见表9-9)

表9-9 2001—2009年太湖各湖区水质状况表

资料来源: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太湖流域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02年12月、2003年12月、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12月、2007年12月、2008年12月、2009年12月。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GB3838—2002)评价,2008年太湖有7.4%水域水质为Ⅳ类,27.2%为Ⅴ类,65.4%为劣于Ⅴ类。[53]其中竺山湖、梅梁湖水质最差,总体为劣于Ⅴ类,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点。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自南向北、由东向西水质污染逐渐加强的状态。太湖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氮和总磷两项指标较差,各水源地水质全年有60%—90%测次超标。[54]

随着氮、磷等营养物的增加,轻度富营养化面积缩小,中度富营养化面积不断增加。如2005年中度富营养化面积比1998年增加近1 600平方公里。至2002年,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均已富营养化,2003年扩大到其他湖区,至2006年,除东太湖属中营养化外,其他湖区均已富营养化,富营养面积占太湖水域总面积的92.6%。[55]2008年太湖营养状况总体评价为中度富营养,其中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带为轻度富营养,占太湖总面积的18.8%,其余湖区为中度富营养,占81.2%。

2008年4月下旬太湖南部沿岸区、西部沿岸区又先后出现蓝藻聚集现象,5月后,蓝藻大范围生长,5月下旬西部及南部沿岸区均出现油漆状蓝藻聚集情况,宜兴沿岸局部水域因蓝藻大量死亡形成黑水团。[56]

富营养化扩大,导致太湖藻类生物增加,多次出现蓝藻暴发的现象且频率不断加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每年爆发2—3次,90年代中后期,每年爆发4—5次。2000年监测,太湖湖心区已出现严重蓝藻水华,尤其是2007年5月,作为无锡市主要水源地的梅梁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其死亡、腐烂的污染致使水厂水质严重恶化,引发无锡市饮用水供水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