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年代的大规模维修

世纪年代的大规模维修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决策为大规模维修关城及其周围的文物古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嘉峪关市委于6月30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修复嘉峪关长城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方案。7月9日,中共嘉峪关市委召开常委会。从此大规模维修嘉峪关长城的工程正式拉开了战幕。
世纪年代的大规模维修_嘉峪关志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维修

img273

修复前的嘉峪关正门。(西门)。嘉峪关西瓮城外加筑一道凸形砖砌围墙,以条石为基础中部建了一孔形门洞,是关城正门

规模最大的一次关城及两翼长城和其他文物的维修工程开始于1985年。由于几百年风雨侵蚀,更兼兵燹祸结,致使光化楼、柔远楼向东倾斜(主要是西北风所致);嘉峪关楼仅遗平台,关城墙体剥蚀,边墙残断;虽多次局部维修,多处建筑面貌仍和原建筑仍有差距,名实相违,因此,必须下大工夫全面的整治。

一、组织发动工作

1985年6月25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李子奇来嘉峪关视察。他听取了市委书记李天昌关于维修长城的汇报后,前往关城实地考察。面对关城部分被损毁的状况,李子奇当即表示,同意市上关于修复嘉峪关长城的计划,并指示市上“要对关城和两翼长城全部进行维修,要恢复被毁的嘉峪关城楼和关城内的建筑,要对所有木架城楼进行彩绘。”并且题词“天下雄关放光彩”。

img274

1987年9月22日,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前排右二)同志专程来嘉峪关检查长城维修工作

img275

修复前的西罗城与内城之间夹道

6月26日,李子奇书记在酒泉召开的甘肃河西经济会议上讲话时,再次讲了修复嘉峪关长城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常务副省长侯宗宾、省计委主任李萍、“两西”建设总指挥黎中等领导也都前来嘉峪关视察长城,并将修复嘉峪关长城的问题列入了省计委的计划,还承诺省上将分期拨款作为对修复工作的资助。李子奇书记关于修复嘉峪关长城的讲话和省上有关部门领导的表态承诺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的关注。这个决策为大规模维修关城及其周围的文物古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峪关市委于6月30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修复嘉峪关长城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方案。7月4日市委在城楼召开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议,最后决定维修26项,并确定从当日起,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将维修任务全部完成。7月9日,中共嘉峪关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决定成立嘉峪关市文物维修保护旅游开发委员会(后更名为指挥部),由19人组成,孙一峰任总指挥。同意成立中国嘉峪关长城研究会,解长荣任会长,孙一峰、龚雪泉任副会长,并请省内外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担任名誉会长或顾问。从此大规模维修嘉峪关长城的工程正式拉开了战幕。

img276

1987年6月25日,修复嘉峪关楼奠基石关城维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既有人力、资金、材料以及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也有项目审批的问题。为了解决上千万元的资金问题,嘉峪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资金筹措的“三个一点”,即国家(包括国家文物局、旅游局、省上、市上)拨一点、企业给一点、群众捐一点的原则,首先从市财政挤出几十万元,同时号召各级领导带头捐款,很快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捐款热潮。酒钢公司、四〇四厂等企业及各界群众踊跃捐资,在短时间内,社会各界共捐资28万多元,加上市上派专人到中央、省上争取来的资金,不仅保证了当年开工项目的完成,而且为购置材料、完成后续工程打下了基础。为了解决技术、工艺上的问题,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修旧如旧”,市上坚持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尊重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有些项目甚至连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都按上级要求办。同时,市上还邀请全国长城研究专家和省上领导在嘉峪关召开了论证会议,对长城维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嘉峪关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甘肃发展旅游事业的重点区域。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倡议:应当发挥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和地方三个积极性,集中力量,加快建设速度。省旅游局和市上曾建议文化部文物局拨款200万元,国家旅游局拨款400万元,地方自筹400万元(其中甘肃省200万元,嘉峪关市200万元)。资金来源得到落实,保证了关城、长城维修工程的顺利开展。

img277

1987年10月以后,抓紧长城的加固维修

二、维修项目

这次嘉峪关长城的维修从1986年正式动工,到1989年4月基本结束,完成的主要项目有:

(一)关城墙体加固维修

嘉峪关内城墙体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用黄土夯筑,原高6米,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修建嘉峪关楼前加厚加高,或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修建内城东西二楼前加厚加高,高至9米,因城上建敌楼、角楼等,又建堞墙与相连,堞高1.7米,共10.7米,底厚6.6米,顶宽约3米。经过六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墙体剥落严重。此次维修于1987年6月25日开工,1988年底竣工。开工前经过一系列试验,制定了详细的《嘉峪关关城墙体加固维修方案》。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于1985年11月23日上报省政府及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省文化厅很快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于1986年6月16日以(86)文物字第522号和1987年3月16日(87)文物字第108号文予以批复。在施工中认真学习体会批复意见,注意严格执行批复规范。在维修中具体应用帮夯的办法,从土质、色调、夯层、高度、厚度、坡度等方面都保持与原来的夯土墙一致,总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帮夯后墙体不失当年的雄姿。同时维修了内城上的敌楼、角楼、箭楼、敌台、马道,对堞墙、宇墙、甬道进行了加固处理。

img278

1987年10月,对内城墙的加固维修

(二)重建嘉峪关楼

嘉峪关楼坐落在嘉峪关西罗城嘉峪关正门方形平台上,始建成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重修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20世纪30年代毁损于兵祸,1947—1949年彻底倒塌,仅存楼基和柱石。工程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西安古建园林规划设计处承担设计任务,郑灿扬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委托陕西长安细柳建筑公司古建队施工。重建的嘉峪关楼是按文献记载和现在柔远楼的式样规模修建的,为三层三檐三滴水歇山顶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总高16.7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回廊,雕梁画栋,光彩夺目。工程于1987年6月25日开工,1988年10月10日竣工。被战乱所毁半个世纪的雄关象征嘉峪关楼在新的时代重新崛起。

img279

1987年10月以后,对嘉峪关关城内的嘉峪关楼抓紧维修

img280

1987年开始对嘉峪关关城内的嘉峪关楼抓紧维修

img281

1987年9月22日,查看了重建嘉峪关楼。图为嘉峪关楼正抓紧建设

(三)修补关城南北两翼长城

关城南北两翼长城初因防御成化年间崛起的吐鲁番所修。但初修之长城为壕沟墙(大学士翟銮巡边至嘉峪关发现欲修两翼长城处旧时遗迹倾圮,墙壕淤损。乃与李涵等商议上奏朝廷,仍于壕内凑立边墙),故在嘉靖十八年至十九年重修。两翼长城总长约30里,经过四百多年漫长岁月,不少段落早已毁坏,墙体剥蚀严重。此次维修,在原来的基础上采取补筑和帮夯相结合的办法,土质和规模与原墙体保持一致。重点维修了与关城相连的部分和南端讨赖河岸的“第一墩”及北端的悬壁长城。维修参照关城墙体的加固方法,按原样夯筑了残缺墙体。垛墙、宇墙、烽燧全部按现存样式修复,所有山洪过水处建了涵洞,公路、铁路过口做了特殊处理,对部分被黄沙掩埋的长城墙体进行了清理,总计维修约3公里。工程从1988年5月15日起,到1989年秋天止。

img282

1987年3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维修文物、开发旅游景区工作会议后,悬壁长城也开始维修

(四)修缮游击将军府

据《肃镇华夷志》:嘉峪关公馆在关城内,正德元年副使李端澄建有分司,今(万历末年)分司为守备公署。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王崇古认为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宜设守备防御。”从此嘉峪关改过去防守官为守备,以分司为守备公署。到清康熙三年改设游击,以原守备公署改为游击厅。游击将军府(后来改称)位于嘉峪关内城北墙附近,坐北向南,原为两院三厅式的悬山顶建筑。此次维修是对原有建筑就地翻建,开间、柱高均不变,尽量采用原有构件,保持原样,为砖木结构仿古建筑,仍为两院三厅的官厅。总建筑面积805平方米,其中大门102平方米,前院厢房242平方米,前厅115平方米,后院厢房208平方米,后厅138平方米。前厅位置不变,调整后厅与东厢房位置,使前后院成一条中轴线。整个建筑古朴素雅、庄严肃穆。

修缮工程由长安细柳古建队承担,于1987年7月开工,1988年10月竣工。

(五)重修内城井亭

1986年7月15日开工,9月1日竣工。井亭在内城中心略偏西北方向,游击将军府外西南,为明代官井,井上建有井亭。20世纪60年代井亭被大风吹倒。这次维修,先掏挖井内积沙,砖拱井壁,装置辘轳和井盖。并按照已毁井亭式样,修建木制四角柱井亭一座,上盖灰瓦,装脊兽。井亭经彩饰,小巧玲珑,构筑精致。

img283

游击将军府

img284

井亭

img285

“天下雄关”碑亭

(六)修建“天下雄关”碑亭

“天下雄关”碑位于关西门外半里许。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立,碑文为肃镇总兵李廷臣所书。修建六角六柱碑亭一座,上盖灰瓦顶,装龙首兽形瓦,保护复制的“天下雄关”碑一块。原碑由于长期置于露天地,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故字体受损,碑体中间断裂。为保护真迹,移在室内珍藏。另仿制“天下雄关”匾一块,悬挂于东闸门顶。此碑亭修建于1987年9月10日开工,11月20日竣工。

(七)关城楼阁彩绘

于1986年开工,1989年冬竣工。嘉峪关内有大小楼阁十数座,因年久失修,楼阁彩绘脱落,木结构件有的剥蚀爆裂。此次维修彩绘时,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采取楦子雅伍墨小点金技术对十数座角楼、敌楼、箭楼、碑亭、井亭、嘉峪关楼、文昌阁、光化楼、柔远楼、戏楼、关帝庙牌楼、马道门楼等进行了彩绘。

img286

城楼彩绘

img287

(八)维修万里长城第一墩

万里长城第一墩原称讨赖河墩。位于关城南约7公里处的讨赖河北岸悬崖之上。残高7米,底部呈正方形,边长14.5米,西侧与长城连体。由于长久的风蚀,墩台顶部四周剥蚀数尺,但气势犹存。此次维修保护讨赖河墩,就是用黄土夯补墩台,恢复原貌;清理积沙,夯筑与墩台连体的长城60米;树立50米铁栅栏于河崖边沿,同时用40米铁栏围护墩台,阻止游人登攀;另在讨赖河河床北侧修筑水牮防止河水对崖壁的冲刷,从而威胁墩台安全(因工程耗费大,当时未能实施)。其他几项于1987年秋完成,立魏传统题写的“万里长城第一墩”碑于墩前,以为永久的纪念。

由于讨赖河水常年冲刷,墩下河岸不时坍塌,危及墩台的安全。为保护这个嘉峪关长城著名遗迹,1997年8月24日至9月8日,嘉峪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根据甘局文发[1997]47号文件精神,多次请市上领导和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对讨赖河墩的保护措施和方案进行了论证。并于1997年9月12日用嘉文广发[1997]第50号文件将讨赖河墩保护方案向省文物局上报,请求审批。1997年12月16日,嘉峪关市计划委员会嘉计投[1997]167号文件批复讨赖河墩保护工程立项,建设期限为:1997年9月开工,1998年5月竣工。

img288

1997年11月13日,长城第一墩维修保护工程正在进行

但在讨赖河墩综合保护方案实施中,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只实施了一期工程,即讨赖河床拱形水坝的修建。水坝修建在讨赖河谷的中轴线北侧。坝高1米,坝底宽5米,坝顶宽2米,坝长296米。工程总投资80万元,其中省拨资金30万元,香港友人郭迎明代表北京(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捐资50万元。此水坝的建成,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阻挡了小流量的河水,减轻了河水对墩台下河岸底部的直接冲刷。但遇大水,仍无济于事。因此对讨赖河墩的综合保护仍需花大的气力,彻底治理。

(九)修建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为了开展对长城的研究并展现长城雄姿,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7年3月12

长城第一墩

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在文物维修、旅游景点建设现场办公会上同意指挥部提出的建议,修建嘉峪关长城博物馆。1987年12月10日正式设计出齐;10月29日审查预算,投资为96万元;1988年4月17日,召开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招投标会议,同意以94万元包给省地矿局河西三队承建。馆址在新华路南市区,占地面积约12312平方米,建筑面积2813平方米,为突出长城形象的仿古建筑。设两个主展厅和五个辅助展厅。主展厅楼采取烽火台式,两端有仿长城、角楼建筑。辅助展厅采用仿古式,形似长城又非长城,形似城堡又不是城堡。造型新颖、古朴肃穆。博物馆大门上面是书法家徐祖蕃先生题刻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八个大字。此工程于1988年5月2日开工,当年12月28日竣工。1989年2月3日,举行了隆重的“长城博物馆竣工开馆”仪式。1989年9月《伟大的长城》主题展览正式对外开放。

img289

1989年2月3日,新建博物馆竣工。图为长城博物馆

img290

1989年2月3日,新建长城博物馆竣工。图为长城博物馆

此外,根据文物保护需要,使关城周围环境与长城相协调,增加游人的欣赏情趣,1985年下半年至1986年对许多零星项目组织了综合施工,其中有:

1.维修了嘉峪关内城南敌楼和敌台,西北角楼和角台、北敌楼、三座角楼、两座箭楼、朝宗门楼、会极门楼、东西马道门楼。

2.平整关城场地,清除垃圾,填平壕沟17936平方米。

3.关城内打井一眼,深76米,解决了关城绿化和生活用水。

4.修建了外古内洋的水冲厕所一座。

5.关城外修整停车场15000平方米。

6.修筑东闸门内外水泥沙砾路301米(1806平方米)。

7.东闸门内道路两侧石砌护坡450平方米。

8、东闸门至接待室两侧种龙爪柳120米,水泥厂至牌坊梁道旁植树4000株。

9.修筑外城排洪沟1000米,清理周围堆积日久的废墟和垃圾。

10.整修关帝庙,改为大屋顶,恢复内部装饰。

11.修筑两翼长城沿线简易公路16公里。

在这次对关城及其长城进行维修时,还同时修建了魏晋墓砖壁画博物馆。魏晋砖壁画墓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平方米,为仿古建筑,建筑端庄古朴,设有展厅和接待室。工程始于1987年6月1日,1988年8月27日竣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