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探索

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探索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探索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立即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闻传播观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在新闻界最先发生的重要变化。对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探索以及新闻传播观的变化,推动了新闻宣传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一、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探索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立即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闻传播观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在新闻界最先发生的重要变化。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恢复、坚持与发展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同时,解放思想,大胆借鉴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式日趋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观逐步成型。

长期以来,新闻学理论十分苍白,仅有党在革命战争期间确立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新闻要为政治服务”等几个核心观点,1956年第一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前后曾对此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不久后即为反右派斗争的浪潮所淹没。改革开放后,“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被明确废止,经济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心议程,原有的新闻学理论显然已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因此,在新闻改革之初,新闻理论建设成了新闻改革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什么是新闻?新闻事业的性质是什么?新闻具有哪些属性?新闻传播有无规律可循?新闻工作者从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入手,重点研究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新闻思想,使上述问题得到正确解答。陆定一在1943年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因其正确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本源观而为新闻界所认同。新闻工作者认识到,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于新闻事业的性质是什么、新闻具有哪些属性这些问题,新闻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一定会为某一阶级所利用,成为某一政党、政府或利益集团的喉舌,但这个特殊属性仍然从属于它的传递信息这一本质规定性即基本属性。因此,“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这一论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不适用,多数人倾向于用“舆论工具”、“信息工具”来表述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此外,反右派期间被猛批的“报纸具有商品性”这一观点以及新闻媒体具有发布消息、引导舆论、开展批评、沟通情况、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登广告等多种功能等观点也普遍达成共识。总之,新闻是一门科学,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都是以刊登新闻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手段,在阶级社会里当然要为某一阶级、政党或国家用作自己的耳目与喉舌。除信息属性外,新闻媒体还具有政治、文化和商品等多元属性。

此外,新闻界还以务实的态度,开始对传播学中的媒介效果、受众等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信息”、“信息源”、“反馈”、“把关人”、“受众”、“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意见领袖”、“双向传播”等新概念给新闻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众理论的研究,不仅使“受众”概念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接受,还使开展读者调查、建立信息库等调研活动成了不少新闻媒介的日常工作。

对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探索以及新闻传播观的变化,推动了新闻宣传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普遍加大了新闻信息含量,强调新闻报道以新为主,必须增强新闻时效、开拓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自1980年起,《人民日报》恢复日出8版,信息量大大增加。不少报纸为了扩大报道面而纷纷扩版,并根据自身特点增加短新闻。

中央电视台自1979年9月1日起在《新闻联播》中增加一组最新国际要闻简讯的口播新闻,适当配发新闻照片或背景材料。同月,中央电视台与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签订了互购电视新闻协定,互相航寄新闻录像带,但时效性较差。自1980年起,《新闻联播》开始播送地方台传送的新闻和通过卫星收录的国际新闻,时间延长到30分钟。4月,中央电视台从国外订购的新闻可以通过卫星传送,时效从原来的两周左右变成一天。因此,世界上许多突发事件,如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印度总理英·甘地遇刺、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等,电视观众都能及时获知其生动的画面。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决定了地方电视台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定期通过微波线路互传新闻等办台思路。198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改进编排,突破新闻纪录影片的窠臼,内容逐渐丰富,权威性越来越强。1984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增加白天播出的综合节目,同时设立《午间新闻》。4月,中国正式参加了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A区的新闻交换,同时接受B区、C区部分国家的新闻。1986年后,中央电视台又尝试接收欧洲广播联盟、美国电缆电视新闻网和东欧国际广播电视组织的新闻录像,新闻来源大大丰富。1985年3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晚间新闻》,1986年开办《英语新闻》,1987年创办《经济新闻》(1989年后改为《经济半小时》),1989年增加体育新闻,播出节目日益丰富多彩。至1989年,中央电视台全天共播出新闻9次,累计时间达3小时5分钟。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开始向国外派驻记者,在英国、美国等国家设有常驻记者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则于1982年间开始设置《快讯》节目,传播“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自1988年7月4日起,电视台实行每逢整点播出新闻的制度,即“整点新闻”,使受众获知新闻的机会大大增加。

为了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的需要,自70年代末起,经济报道开始成为新闻宣传报道的主旋律,各家媒体发表的经济新闻的数量和比例大幅度增加,经济报道的范围扩大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开始的,新闻界对农村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恢复社员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等政策都作了扎实的宣传报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文章之一是《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评述辽宁省农村改革形势的文章《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1979年5月16日为《人民日报》所转载。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新旧两种体制的摩擦和冲突,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加上配套改革的环境尚不成熟,使不少人对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困惑和疑虑。为了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纸在对社会舆论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常发表旨在正确引导舆论的重点文章。企业缺乏自主权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阻力。各新闻媒介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查研究,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厂长、经理的意见,发表了不少好文章。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发表55名厂长、经理要求为企业“松绑”的消息,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1987年6月至7月,《经济日报》开展了“租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的大讨论,这个被称为“关广梅现象”的讨论由于触及了改革的难点,引起全国各界强烈反响。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报道中,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推动改革的舆论作用。深度报道这个概念源于西方新闻界,80年代初首先被报纸采用,影响较大的有《中国青年报》对大兴安岭火灾的红、黑、绿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1986年4月22日至5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系列报道《青年厂长经理改革探索启示录》,分析“改革者中箭落马”的原因,以启发改革者在历史变革中反思,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改革者的成就与失误。《人民日报》1987年8月6日发表的《鲁布革冲击》等报道,是这一时期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报道的代表作。这种深度报道不再是对改革中一人一事作一般性报道,而是从改革的全局来观察问题,横向与纵向联系起来开掘、揭示改革的意义,使读者不仅看到改革的动态,而且看到改革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广播电视也开始运用深度报道这一全新的报道手段。1980年中央电视台设立的《观察与思考》、1987年上海电视台设立的《新闻透视》,是当时较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

经济类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也应运而生。1979年10月,以报道市场经济为主的《市场报》创刊;1981年7月,《经济参考》创刊;1983 年1月1日,原《中国财贸报》改名为《经济日报》,成为以宣传我国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经济战线广大干部和职工为主要对象的全国性的报纸,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6年,我国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之后,各地陆续开办的经济电台达30座。

政治新闻报道也随着新闻传播观的变化而有重大的突破,新闻报道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彻底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了党中央为历史上重大冤假错案平反的消息和各地区、部门和单位根据党中央指示所进行的纠正冤假错案工作。其中有关张志新烈士的宣传,表现出新闻界极大的勇气。张志新是原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干事,由于在“文革”期间公开表明自己对林彪、“四人帮”以及极“左”路线的愤慨而遭受惨无人道的迫害和摧残,1975年4月被杀害。1979年4月5日,《辽宁日报》刊登了中共辽宁省委召开为张志新平反昭雪大会并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消息。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以及各地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了张志新烈士为坚持真理,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殊死斗争的事迹,使这一冤案的平反报道深化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次相当成功的正面典型宣传。对于新闻界存在的大量冤假错案,新闻媒体不仅及时报道平反的消息,还为其中某些冤案的平反作了积极的舆论准备工作。“三家村反党集团”是“文革”中新闻界的第一大冤案。1979年初,《北京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文章,在舆论上为这一冤案平反。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市委决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彻底平反,恢复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的政治名誉。

此外,新闻界还贯彻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消除利用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个人崇拜的现象。198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规定“报纸上要多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多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工、农、兵、知识分子为四个现代化奋斗的成就,多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决议,少宣传领导人个人的没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讲话”。在改进会议新闻报道、增加新闻的开放度方面,电视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5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开幕式进行现场直播。对重大会议进行现场直播,这是建国后的第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