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业务的重大改进

新文化运动中报刊业务的重大改进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报刊重视政论,是中国民族报业的传统,但在袁世凯当政后一度中断。《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充分发挥了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有新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

三、新文化运动中报刊业务的重大改进

1.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与政论传统的复苏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等报刊本着西方进化论思想和民主自由原则,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倡导学理讨论自由,让真理在同谬误的辩论中发扬光大,使报刊成为各种思想交锋的自由市场,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新青年》设置了《通信》、《读者论坛》、《讨论》、《书报介绍》等栏目,联系作者、读者,开展自由讨论,进行不同观点的交流与辨析,从中引发了打倒孔家店、掀起文学革命、破除鬼神迷信等重大问题的讨论,促成了思想大解放。《新青年》编者崇尚“讨论学理之自由”,坚信“真理愈辩愈明”。他们对待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一般均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在《新青年》的倡导带动下,五四时期的报刊呈现出思想活跃、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如“新旧思潮大激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3次思想大论战等,通过先进思想和错误思想的交锋辩驳,使真理战胜了谬误。《每周评论》、《新青年》等在开展思想学理讨论中,把不同观点的文章全文或摘要同时编发,让读者便于比较、讨论。这种做法,使报刊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有助于读者明辨是非。

报刊重视政论,是中国民族报业的传统,但在袁世凯当政后一度中断。《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充分发挥了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有新的发展。《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正是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章,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报刊常用文体之一。

2.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的形成

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在《新青年》等报刊的倡导下,报刊文风焕然一新,形成了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

新文化运动前,我国报刊文字绝大多数是文言文。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中国报坛曾出现过少量的白话报刊。但是,当时报刊使用白话文,只是出于通俗宣传维新变法思潮的需要。在中上层社会中,一般还是把白话文看作是俯就愚民、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文体。至《新青年》出版前后,报刊、教科书、应用文仍然几乎全部是用文言文写作。因此,《新青年》创刊后,第1卷也还是全部使用文言文。自第2卷起,《新青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如胡适翻译的白话文小说和撰写的白话诗歌,但只占很少篇幅。至《新青年》第3卷第6号,钱玄同在《通信栏》中提出:“我们既然绝对主张用白话体做文章,则自己在《新青年》里做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他带头并建议该刊同仁,从此以后,不论是写论文,还是通信,“一概用白话”。自第4卷起,《新青年》上的白话文作品迅速增多,至第6卷时几乎完全采用白话。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一些全用文言的大报,如《国民公报》、《晨报》、《东方杂志》等也开始部分采用白话,有的办了白话文副刊,有的出现了白话文的短评、通讯,还有的在一部分消息和社论中也采用白话文。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过去报刊上的文字,既不分段落,也不加标点,只在句读处加圈,或者用空一格的办法表示句读。《新青年》突破陈规,从第4卷起带头采用标点符号,第7卷第1号公布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统一所用标点符号共计13种。后来,许多报刊也相继采用。《新青年》进行这些改革时,还经历过一番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鲁迅把这比作打了一场“大仗”,他说,那时“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5]。他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撰文,怒斥那些反对白话文的旧文人是“现在的屠杀者”。

3.副刊的改革与报纸版面编排的改进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之前,中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实际上起着麻痹甚至毒害读者思想的精神鸦片的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不少报纸运用副刊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甚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并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实际;同时强调文化娱乐性、知识性,宗教、科学、哲学、文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特别注重介绍新文学,发表大量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知识小品等文艺作品。

上海的《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1918年3月4日,该报创办起《学灯》副刊,初为周刊,因大受读者欢迎而不断扩版,由周二刊、三日刊最后于1919年12月改出日刊,由不足一版扩为两版,1922年改出4开4版。《学灯》主要介绍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也曾刊登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主编有俞颂华、宗白华等。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了进步文化的潮流。北京《晨报》具有副刊性质的第7版,自1919年2月7日起,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主要是增加了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马克思研究》等栏目,刷新了原有的《译丛》等栏,使《晨报》第7版变成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李大钊为它撰写了《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等数十篇文章,并指导它出版1919年《劳动节纪念》专号。1921年10月12日起,《晨报》第7版改成4开4版的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每日一张,每月合订一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积极撰稿支持,将《阿Q正传》(署名巴人)付该刊连载。这一副刊在思想文艺界有着广泛影响,为发展新文学作出了贡献。1919年6月16日起,上海的《民国日报》取消了刊载黄色材料的《国民闲话》和《民国小说》两个副刊,另办《觉悟》副刊,由邵力子主编,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0年5月20日起改出8开4页单张随报附送,后每月汇成一册,单独发行。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它的成员邵力子、陈望道等继续主持《觉悟》的编撰,使这个副刊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个阵地。1925年12月,《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握后,《觉悟》也失去了进步作用。

一些研究学术和社会政治问题的杂志,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作了一些重大革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接受了读者的意见,自1920年1月第17卷第1号起由月刊改为半月刊,1921年起调整编辑方向和内容,分类编排,在保留原有“以记述国内外大事为主要职志”的资料性的基础上,增加评论和学术文艺内容,以适应新潮流。刷新后的固定栏目有《评论》(后改为《时事述评》)、《世界新潮》、《科学杂俎》、《读者论坛》、《文苑》(后改为《新思想与新文艺》)、《时论介绍》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报纸副刊的改革,意义深长,影响久远。1924年12月5日,《京报副刊》创刊。该刊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是它的经常撰稿人,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晨报》副刊、《学灯》、《觉悟》等的优良传统与风格,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曾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展开论争,影响广泛。1926年4月下旬,《京报副刊》因邵飘萍被杀、《京报》被封而停刊,前后共出版了477期。

此外,报纸版面编排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作补白性材料来充填版面。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如各种时事述评专栏、《要闻》、《社论》、《随感录》、《新文艺》、《通信》、《译丛》、《国内劳动状况》、《新刊批评》等比较新鲜的栏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