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刊编辑的权力

报刊编辑的权力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3 报刊编辑的权力一、掌权人报刊编辑的权力问题,是编辑工作的基本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编辑工作的核心问题。报刊编辑一般负有撰写言论的责任,比如社论和时评,这可能是报刊上唯一不“客观”的文章,直接向公众展示编辑部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1.1.3 报刊编辑的权力

一、掌权人

报刊编辑的权力问题,是编辑工作的基本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编辑工作的核心问题。

在报刊编辑部里,编辑是实际的掌权人。比如关于《纽约时报》,有这样一种描述:“时报的编辑部的的确确是以编辑为掌权人,所有新闻主管的头衔都含有编辑的名称。编辑人的出身虽多为记者和特派员,但是编辑是决策人,是发号施令的掌权人。”(14)国外还有论者这样分析:报社企业主受到各种人的谄媚,一大批马屁精,像商人、议员、慈善公关家、可能的雇员,都有求于他,其实,这些奉承到头来只是白费心机,“跟报老板比起来,编辑反而才是决定能否替你在报纸上说句好话的关键”(15)

国内的论者也多认为编辑在报刊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早在1978年秋,四川大学举办新闻知识讲座,后据此编了一本介绍新闻知识的小册子,其中已经提到,“报纸办得好,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报纸编辑工作直接决定着报纸的质量和报纸对实际工作的影响”(16)。在中国,报刊界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段名言: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17)。实际上,财产毁誉、是非人命,最后的“生杀大权”都握在有着“把关人”之称的编辑手中。

1999年7月15日,新华社对外部的编辑在处理国务院新闻办驳斥《考克斯报告》的稿件时,颇具新闻敏感地从一大堆文字材料中提炼出《中国十几年前就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的消息,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外电转播稿件累积起来与字典厚度相当。时值李登辉鼓噪“两国论”,这条消息令台湾股市一天之内狂跌500多点。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赵启正援引拿破仑“一支笔等于五百条来复枪”的话来评价新华社编辑的作用。

1994年7月24日,某中央级媒体发表《野狗成群话开罗》一稿,其中有这样的字句:“每天破晓以前,开罗城里的穆斯林一齐举行‘晨礼’祷告,100多座清真寺宣礼塔上阿訇们拖长声调,悠扬而高分贝的韵律在空中震荡,野狗狺狺狂叫,与汽车的喇叭和马达轰鸣声融合在一起。”此稿在《杭州晚报》等报纸发表后,杭州、西安等地的回族群众深表不满,惊动了中央,做了许多工作,才把风波平息下去。

2005年5月11日16时20分,彭博资讯在其交易终端发布了一条消息称“中国决定让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元开始下跌。波动最明显的美元兑日元变动波幅在千分之五以上,大概是50—60个基点,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无本金不可交割远期合约(NDF)贴水下跌至5400点。从新加坡到斯德哥尔摩,一时间世界各地外汇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恐慌的电话声响成一片。一小时后,这条消息被确认有误。彭博的消息转自人民网英文版,而后者是根据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编发的一篇中文报道翻译来的。中文版的意思是:“NDF市场交易报价所反映出的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是,一个月内和一年后,人民币升值1.26%和6.03%。”翻译过来的英文版变成:“中国已决定在一个月内和一年后分别让人民币升值1.26%和6.03%。”《亚洲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暴露出目前中国媒体不尽如人意的编辑水平”。人民网的编辑不得不把那篇报道撤下来并表示道歉。

二、报刊编辑手中的五种实权

具体来看,报刊编辑通常手握五种实权。

(1)掌控报刊大政方针的权力。主要是协助总编辑,参与编辑方针和报道策略的制定,并且是其主要执行者。在实际工作中,编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字一句,无不体现着编辑部的核心价值,而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报刊的根本立场和面目,以及它影响社会生活的方式。

(2)组织和指挥报道的权力。编辑参与选题策划,进行议程设置,指挥记者采访,决定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规模展开。当代许多大报大刊,一个较大报道的形成,都是以编辑为中心来展开的。

(3)选择和取舍稿件的权力。世界上所有大报大刊的编辑都十分注重对稿件的选择与取舍,把符合编辑方针的新闻呈现给读者,把不符合者淘汰掉。在中国,报刊编辑一般按照政治标准、政策标准、策略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闻写作标准对稿件进行严格筛选。

(4)审改和签发稿件的权力。一般而言,到达编辑这道最后关口前的稿件都算不上是最终成品,往往带有各种硬伤和隐患。编辑有权枪毙那些不好的稿件,或对它们进行修改,比如,改变原稿的切入角度,对标题和导语大动手术,增删内容,调整结构,等等。最后,编辑在稿签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把稿件签发排版,送去让它与读者见面。

(5)直接发表言论,充当意见领袖的权力。报刊编辑一般负有撰写言论的责任,比如社论和时评,这可能是报刊上唯一不“客观”的文章,直接向公众展示编辑部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西方有一种说法:编辑试图扮演意见领袖,而自己却常常可以置身于舆论之外。

因此,做一位拥有如此权力的名编辑,对于一些人来讲,可能是人生中最为快意恩仇的事情。拥有《洛杉矶时报》的报业巨子钱德乐说,报社给他的最大压力是,“它让你能做一些重要的事来改进地球这个行星”(18)。对报刊中的实际掌权者编辑来说,同样感受着这种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带来的施展权力的巨大欲望。这样的权力,就世界范围来看,随着报刊产业的集团化趋势加快,越来越集中了起来。散播新闻的责任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

三、编辑权力的局限

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编辑的权力都受到制约,这使得编辑工作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不致出界。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下面这样一些。

(1)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权力必定相伴责任。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新闻管理和出版体制、具体的方针政策等,都规定了编辑的活动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编辑方针。时代变迁使报刊市场出现一些新现象,比如差异化竞争、市场细分、窄众化等,也都极大地影响着编辑技巧。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报刊编辑还面临着新兴传播方式的挑战,比如,在传统的报刊系统之外呼风唤雨的博客。

(2)新闻机构的自律和控制。编辑部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对编辑行为进行着严格的约束。编辑工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学理准则,比如,新闻必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得刊发假新闻。在中国,编辑需服从于报刊社党委的领导。在西方,编辑归根到底又只是握有庞大资产的报刊出品人手中的一只棋子。如科瑞奇所说,编辑对于报老板的最微小的偏爱都非常敏感,并且会在报纸上立即反映出这些偏爱以讨好老板。如果老板说他不喜欢吃蚌肉,那么编辑就会笔伐所有蚌类对人类的危险性(19)

(3)编辑主观性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编辑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不同,他们在处理同一个新闻时,受到自身阅历、经验和业务水准的制约。而在客观条件上,报刊实力和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编辑的发挥。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一线信息采集能力对编辑的制约越来越大,编辑常常抱怨有经验的记者数量不够。毕竟,编辑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虚构新闻,再强的编辑也做不出无米之炊。往往,编辑行为还受着发行商和广告公司的牵制。

(4)编辑强度的不断提升挑战个人智力和体力的极限。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编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过去,编辑主要负责产品的加工,工作较为单纯;现在,编辑们不得不参与从制作到出版的全过程,“从创意开始,到市场调查,提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选题,确定读者群,物色、组织作者,从书稿的文字加工,装帧设计,到制定宣传、促销计划,协助发行,各个环节编辑都得参与”(20)。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少报刊编辑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搅得精疲力竭。有人指出:今天的编辑不再具备对于工作的自豪感和下苦功的精神。还有人甚至这样认为:今天的编辑什么都做,就是不做编辑(21)

四、小结:充满悖论的角色

编辑既拥有巨大权力,但又受着很大的约束。编辑工作就是试图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寻找微妙的平衡。在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编辑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关系,他们在幻觉中无限放大自己的权力,认为新闻可以影响一切,可以一字定乾坤,一举改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轨道;特别是,一些老百姓在法制还有待完善时,赋予新闻工作者“青天幻想”,这常会使得编辑不由自主地权欲膨胀,把强烈的主观意愿放在第一位,忘记了新闻首先是告知事实。另外,还有一些编辑,在外界约束和自我设限下缩手缩脚,认为什么也做不了,成天混饭吃,不敢创新,使报道平庸化,使稿件无竞争力,让空洞无味、枯燥无趣的新闻出现在版面上。这两种情况都会对报刊和社会带来损害。

我们面对的因此是一个很难回避的悖论。报刊编辑使用着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以求揭示一切表象后面的真实,试图为宇宙立法,也试图为社会找到秩序,但往往也使世界显示出空前的差异和多元,甚至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人们常常追问一个问题:可靠的编辑,真的可靠吗?如何有效地对报刊编辑部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之能及时地向公众提供全面、客观、真实和准确的信息,从而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成为报刊老总和编辑思索的紧要问题,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大专题,还是政府官员考虑的尖锐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